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課件_第1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課件_第2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課件_第3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課件_第4頁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課北宋的政治第6課北宋的政治1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時間:1、北宋的建立960年(2)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3)都城:開封(汴梁)趙匡胤(宋太祖)(4)北宋建立的歷史影響方針:先南后北,

陸續(xù)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據局面。陳橋(驛)兵變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時間:1、北宋的建立960年(22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但不是全國統(tǒng)一。當時東北有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幾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特征:民族政權并立,農牧文化交融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但不是全國統(tǒng)一。當時東北有遼3后梁帝國朱溫梁王.宣武軍節(jié)度使后唐帝國李存勖晉王.河東節(jié)度使之子后晉帝國石敬瑭成德、天平軍節(jié)度使后漢帝國劉知遠北平王.河東節(jié)度使后周帝國郭威天雄軍節(jié)度使.樞密副使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晉936-946后漢947-950后周950-960吳國892-937南唐937-975前蜀891-925后蜀925-965閩國893-945觀察五代十國部分政權更迭時間表思考一下,五代十國的政權特點?結論: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權,王朝個個短命。后梁帝國朱溫梁王.宣武軍節(jié)度使后唐帝國李存勖晉王.河東節(jié)度使4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強化中央集權的呢?(1)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相權: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3)地方政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地方財權: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又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作用: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我來回答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強化中央集權的呢?(1)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5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6唐末五代,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宋朝建立時,全國仍處于割據狀態(tài),要鞏固統(tǒng)治,結束封建割據,必須加強中央集權13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過兵變奪取政權的,為防止類似的兵變重演原因原因歸納:唐末五代,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宋朝建立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后,不愿意再看到武將擁兵自立等歷史一幕的重演,為此,他專門設宴請來那些在軍中已經很有根基的將領,在酒酣耳熱的時候,以高超表演藝術家的才華發(fā)表演說:“朕若不是靠你們扶持,怎么能有今天?但朕也實在太為難了,如今的時光倒還不如當節(jié)度使之時,都已經好久沒有睡過安穩(wěn)覺了。”石守信等人惶然不解。趙匡胤繼續(xù)啟發(fā)道:“如今誰不想當皇帝呢?”眾將領嚇出一身冷汗,紛紛表示不會有二心。但趙匡胤又哀嘆道:“我自然知道你們忠誠,但當黃袍加身的時候,也就由不得你們了。”

石守信等人似乎感到心都涼了半截,求皇帝恩賜一條明路。趙匡胤就說:“人生如白駒過隙,飛逝而過,所求無非富貴。你們解去兵權,到地方上任職,朕再賜良田美眷,再與你們結成親家,君臣互不猜忌,豈不是好?”石守信等人恍然大悟,立即叩謝皇恩,次日上表稱病。即被解除兵權,各自到地方上“以終天年”去了。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即位后,不愿意再看到武將擁兵自立等8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虎符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9趙匡胤的對策:①皇帝任命官員必須經宰相批準。②廢立太子和皇后須經宰相同意。③皇帝詔書宰相不同意即為非法。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趙匡胤的對策:①皇帝任命官員必須經宰相批準。②廢立太子和皇后10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但行政效率低下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事、行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皇權加強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11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2)地方:(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叫知州)②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③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12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2)地方:(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②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③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2)陸續(xù)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1)宋太祖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

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

宋太宗時于各路設轉運使,其官衙稱轉運使司,俗稱漕司。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加強了中央集權,也造成了機構臃腫,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13趙匡胤的對策:中央集權加強皇權加強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2)地方:(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②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③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2)陸續(xù)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1)宋太祖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

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特點:重文輕武趙匡胤的對策:中央皇權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14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了。地方:行政權、財權、兵權中央:以宰相為首的百官皇帝中央集權削弱相權總體方法:分化事權具體措施2、由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政權和財政權。1、設參知政事若干人,位同副相,與宰相共執(zhí)行政權。強化君權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了。地方:行15利讓權利互相制衡監(jiān)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管控地方財政,消除割據經濟基礎,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弊官僚機構龐雜——冗官、冗費地方財政空虛——積貧探究:歸納宋太祖為強化集權,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什么利弊。合作探究利讓權利互相制衡監(jiān)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弊官僚機構龐雜——16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宋)曹翰《退將詩》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宋)諺語閱讀右邊材料,思考:武將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原因: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武將的地位低于文官。二、重文輕武的政策新知講解曾因國難披金甲,閱讀右邊材料,思考:武將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①重用文官宋太祖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措施: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視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①重用文官宋太祖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18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有正副樞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兩宋共有樞密使、副樞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太祖誓碑知識拓展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19②限制武將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宋代,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措施:新知講解②限制武將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措施:新知講解20措施:材料一: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賜進士及第;二等賜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錄取名額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職。——倪方六《古代“高考”閱卷前要糊名易書許落榜生查卷》材料二:北宋共開科舉考試81榜,期間所取文士合計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材料三:北宋武舉共開科考試28榜,共取士868人,武舉人數年均5人。

——《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③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措施:材料一: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賜進士及第;二等賜進士出21表現(xiàn)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影響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科舉考試圖③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表現(xiàn)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222、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宋朝初步創(chuàng)立創(chuàng)立了進士科,科舉制正式確立增加考試

科目創(chuàng)立殿試開設武舉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重文輕武政策:2、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23重文輕武政策的積極影響:

1、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安定。2、科舉制度繁榮發(fā)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重文輕武政策的積極影響:1、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24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張擇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范仲淹李清照陸游科技發(fā)達張擇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范仲淹李清照陸25知識拓展:重文輕武政策的消極影響

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對政權穩(wěn)固有積極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這也使得北宋在與西夏、遼、金等周邊國家的戰(zhàn)爭中始終處于弱勢,最終被金所滅。文官得到重用,逐漸形成以士大夫為主體的官僚集團,但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既導致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指出材料中重文輕武政策主要有哪些消極影響?知識拓展:重文輕武政策的消極影響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26探究活動: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平與發(fā)展也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當今世界及我國周邊,仍然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結合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及產生的影響,請你談一談,面對當前的國際局勢,我國應該怎么做?1、重視國防建設,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2、注重文化教育事業(yè),提高我國科技水平;3、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探究活動: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平與發(fā)27北宋的政治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封建立宋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措施作用措施影響積極影響①重用文官(1)軍事(兵權)(2)政治(中央相權、地方政權)(3)經濟(地方財權)北宋建立課堂小結:②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消極影響中央集權強化,皇權大大加強。重文輕武特點北宋的政治強化中重文輕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封建立宋朝;28第6課北宋的政治第6課北宋的政治29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時間:1、北宋的建立960年(2)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3)都城:開封(汴梁)趙匡胤(宋太祖)(4)北宋建立的歷史影響方針:先南后北,

陸續(xù)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據局面。陳橋(驛)兵變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時間:1、北宋的建立960年(230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但不是全國統(tǒng)一。當時東北有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幾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特征:民族政權并立,農牧文化交融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但不是全國統(tǒng)一。當時東北有遼31后梁帝國朱溫梁王.宣武軍節(jié)度使后唐帝國李存勖晉王.河東節(jié)度使之子后晉帝國石敬瑭成德、天平軍節(jié)度使后漢帝國劉知遠北平王.河東節(jié)度使后周帝國郭威天雄軍節(jié)度使.樞密副使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晉936-946后漢947-950后周950-960吳國892-937南唐937-975前蜀891-925后蜀925-965閩國893-945觀察五代十國部分政權更迭時間表思考一下,五代十國的政權特點?結論: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權,王朝個個短命。后梁帝國朱溫梁王.宣武軍節(jié)度使后唐帝國李存勖晉王.河東節(jié)度使32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強化中央集權的呢?(1)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相權: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3)地方政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地方財權: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又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作用: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我來回答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強化中央集權的呢?(1)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33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34唐末五代,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宋朝建立時,全國仍處于割據狀態(tài),要鞏固統(tǒng)治,結束封建割據,必須加強中央集權13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過兵變奪取政權的,為防止類似的兵變重演原因原因歸納:唐末五代,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宋朝建立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后,不愿意再看到武將擁兵自立等歷史一幕的重演,為此,他專門設宴請來那些在軍中已經很有根基的將領,在酒酣耳熱的時候,以高超表演藝術家的才華發(fā)表演說:“朕若不是靠你們扶持,怎么能有今天?但朕也實在太為難了,如今的時光倒還不如當節(jié)度使之時,都已經好久沒有睡過安穩(wěn)覺了。”石守信等人惶然不解。趙匡胤繼續(xù)啟發(fā)道:“如今誰不想當皇帝呢?”眾將領嚇出一身冷汗,紛紛表示不會有二心。但趙匡胤又哀嘆道:“我自然知道你們忠誠,但當黃袍加身的時候,也就由不得你們了。”

石守信等人似乎感到心都涼了半截,求皇帝恩賜一條明路。趙匡胤就說:“人生如白駒過隙,飛逝而過,所求無非富貴。你們解去兵權,到地方上任職,朕再賜良田美眷,再與你們結成親家,君臣互不猜忌,豈不是好?”石守信等人恍然大悟,立即叩謝皇恩,次日上表稱病。即被解除兵權,各自到地方上“以終天年”去了。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即位后,不愿意再看到武將擁兵自立等36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虎符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37趙匡胤的對策:①皇帝任命官員必須經宰相批準。②廢立太子和皇后須經宰相同意。③皇帝詔書宰相不同意即為非法。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趙匡胤的對策:①皇帝任命官員必須經宰相批準。②廢立太子和皇后38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但行政效率低下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事、行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皇權加強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39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2)地方:(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叫知州)②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③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40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2)地方:(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②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③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2)陸續(xù)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1)宋太祖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

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

宋太宗時于各路設轉運使,其官衙稱轉運使司,俗稱漕司。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加強了中央集權,也造成了機構臃腫,趙匡胤的對策: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41趙匡胤的對策:中央集權加強皇權加強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2)地方:(1)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多重機構)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②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③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2)陸續(xù)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1)宋太祖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

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特點:重文輕武趙匡胤的對策:中央皇權政治經濟軍事(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42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了。地方:行政權、財權、兵權中央:以宰相為首的百官皇帝中央集權削弱相權總體方法:分化事權具體措施2、由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政權和財政權。1、設參知政事若干人,位同副相,與宰相共執(zhí)行政權。強化君權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了。地方:行43利讓權利互相制衡監(jiān)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管控地方財政,消除割據經濟基礎,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弊官僚機構龐雜——冗官、冗費地方財政空虛——積貧探究:歸納宋太祖為強化集權,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什么利弊。合作探究利讓權利互相制衡監(jiān)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弊官僚機構龐雜——44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宋)曹翰《退將詩》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宋)諺語閱讀右邊材料,思考:武將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原因: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武將的地位低于文官。二、重文輕武的政策新知講解曾因國難披金甲,閱讀右邊材料,思考:武將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①重用文官宋太祖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措施: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視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①重用文官宋太祖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46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有正副樞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兩宋共有樞密使、副樞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太祖誓碑知識拓展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47②限制武將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宋代,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措施:新知講解②限制武將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措施:新知講解48措施:材料一: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賜進士及第;二等賜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錄取名額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職。——倪方六《古代“高考”閱卷前要糊名易書許落榜生查卷》材料二:北宋共開科舉考試81榜,期間所取文士合計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材料三:北宋武舉共開科考試28榜,共取士868人,武舉人數年均5人。

——《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③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措施:材料一: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賜進士及第;二等賜進士出49表現(xiàn)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影響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科舉考試圖③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表現(xiàn)大幅度增加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