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項目基本情況_第1頁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_第2頁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_第3頁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_第4頁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II類建設項目三級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預測方法可以采用解析法。評價區處于沖洪積扇下游,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水文地質條件相對簡單,故本環評擬采用解析法對地下水環境影響進行預測。非正常工況儲油罐突發泄露影響預測⑴預測模型建立廠區及其附近區域地下水動態變化較穩定,地下水總體上自西北向東南呈一維流動;污染物在水中受地下水流動(對流)和自身分子擴散(彌散)兩種作用的影響,呈現二維運動。建設項目為油氣合建站項目,廠區內安置儲油罐的池體可能存在防滲不嚴的情況,儲油罐輸送管線發生“跑、冒、滴、漏”及儲油罐突發狀況泄露一般在廠區工作人員定期巡檢過程中較易發現,在場地所處的水文地質條件下,可將管網連續泄漏事件概化為平面瞬時點源污染一維穩定流動二維水動力彌散模型。取平行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向為x軸正向,其垂向為y軸,則預測因子濃度分布的數學模型如下:式中:C(x,y,t)——計算點在某一時間點的濃度,g/L;(x,y)——計算點位置坐標;t——時間,d;mM——長度為M的線源瞬時注入的示蹤劑質量,kg;M——含水層厚度,m;n——有效孔隙度,量綱為1;DL——縱向x方向彌散系數,m2/d;DT——橫向y方向彌散系數,m2/d;u——水流速度,m/d。⑵模型參數的選取①水文地質參數根據2011年10月16日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關于轉發環保部評估中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專家研討會意見的通知”有關精神可知,“根據已有的地下水研究成果表明,彌散試驗的結果受試驗場地的尺度效應影響明顯,其結果應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一般不推薦開展彌散試驗工作”,對于低級別的評價,更無須試驗求參。本次環評參考周邊地區相關資料,模型計算中縱向彌散度αL選取10m,由此計算項目區含水層中縱向彌散系數DL=6.0m2/d;一般來說,縱向彌散度αL和橫向彌散度αT存在αL/αL=0.1的關系,因此橫向彌散系數DT=0.6m2/d。②污染源強假定儲油罐底部發生破裂,確定石油類為預測因子,假定儲油罐底部發生破裂的面積儲油罐池總面積的5%,取2.94m2。儲油罐破損部位的滲漏量按式Q=K·A·I計算,式中:Q為破損部位的滲漏量,m3/d;K為包氣帶飽和垂向滲透系數,7m/d;A為破損部位滲漏面積,2.94m2;I為水力坡度,無量綱,0.05;由此計算可知破損部位的滲漏量為1.03m3/d。從環境安全角度考慮,將發現污染物泄漏并采取措施停止泄漏的時間定為30天,則石油類的總泄漏量為25.2kg。⑶預測結果將上述參數帶入地下水解析解數學模型,建立研究區淺層地下水中污染物遷移濃度模型,通過該模型可計算含水層內不同位置、不同時刻的污染物濃度值。非正常工況石油類在含水層中遷移100天、1000天和10000天的污染物運移的距離、濃度分布情況見表3-1。表3-1污染羽中心濃度隨時間和距離的變化特征單位:mg/L運移時間(d)100100010000運移距離(m)1090900污染羽中心濃度(mg/L)6.692.120.18由表3-1可知,廠區儲油罐發生破損,石油類污染物發生滲漏后會對廠址區下游附近的第四系潛水水質造成影響。因此,有效的防滲措施是保護地下水環境的根本措施;在此基礎之上,及時發現泄漏事件、切斷污染源也是有效控制污染范圍的手段之一,這就要求加強對廠區儲油罐等設施的監控及其下游地下水跟蹤監測,并做好應對突發情況的應急預案,確保發現污染后可以迅速切斷污染源。綜合假定情況的預測結果,可知非正常工況下,儲油罐隱伏泄漏會對地下水環境造成長時間的不利影響。但是,如果上述事故發現及時、處理方法得當,可有效縮小污染范圍、縮短對地下水質造成不良影響的周期。所以在項目建設及投產后,應給與防滲工程的建設與檢修應有的重視,同時加強對儲油設施的監測和維護,可有效預防重大事故或事故處理不及時對地下水環境造成的污染影響。4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為了防止本項目的建設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從油品儲運、加油加氣等全過程控制各種油品泄漏(含跑、冒、滴、漏),同時對油品可能泄漏到地面的區域采取防滲措施,阻止其滲入地下水中,即從源頭到末端全方位采取控制措施。4.1污染防治區劃分對廠區可能泄漏污染物的污染區地面進行防滲處理,并及時地將泄漏/滲漏的污染物收集起來進行處理,可有效防治灑落地面的污染物滲入地下。(1)防滲工程設計原則①采用國際國內先進的防滲材料、技術和實施手段,確保工程建設對區域內地下水影響最小,確保地下水現有水體功能。②堅持分區管理和控制原則,根據場址所在地的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和全廠可能發生泄漏的物料性質、排放量,參照相應標準要求有針對性分區,并分別設計防滲層結構。③堅持“可視化”原則,在滿足工程和防滲層結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在地表面實施防滲措施,便于泄漏物質的收集和及時發現破損的防滲層。④防滲層上滲漏污染物和防滲層內滲漏污染物收集系統與全廠“三廢”處理措施統籌考慮,統一處理。⑤防滲設計應保證在設計使用年限內不對地下水造成污染。(2)污染防治分區方案參考《石油化工企業防滲設計通則》(Q/SY1303-2010),依據油品輸送、儲存等環節,結合廠區各生產功能單元可能泄漏至地面區域的污染物性質和生產單元構筑方式,考慮場址工程地質、包氣帶防污性能及地下水敏感程度。按照污染分區原則,劃分為重點污染防治區、一般污染防治區和非污染防治區。描述如下:①重點污染防治區重點污染防治區指的是對地下水環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的區域或部位。主要包括儲油罐、加油加氣罩棚及加氣設施設備區,以及非正常工況事故管線等。②一般污染防治區一般污染防治區指的是對地下水環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可及時發現和處理的區域或部位,主要包括:洗車房、站房等。站區污染防治分區見表4-1,污染防治分區圖見圖4-1。表4-1站區污染防治分區一覽表序號防治區分布裝置及設施名稱防滲系數備注1重點污染防治區儲油罐區、加油加氣罩棚、加氣設施設備區滲透系數<10-7cm/s2一般污染防治區洗車房、站房、戰區空地滲透系數<10-7cm/s(3)防滲設計要求參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滲技術規范》(GB/T50934-2013),防滲設計要求如下:①防滲的設計使用年限不應低于其主體的設計使用年限;②一般污染防治區:防滲層的防滲性能不應低于1.5m厚滲透系數為1.0×10-7cm/s的黏土層的防滲性能;③重點污染防治區:防滲層的防滲性能不應低于6.0m厚滲透系數為1.0×10-7cm/s的黏土層的防滲性能。(4)防滲設計方案按非污染防治區、一般污染防治區、重點污染防治區分別采取不同等級的防滲措施。防滲層盡量在地表鋪設,按照污染防治分區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案,具體如下:⑴重點污染防治區防滲層設計方案建議選用雙人工襯層。其中天然材料襯層經機械壓實后的滲透系數不大于1.0×10-7cm/s,厚度不小于0.5m;上人工合成襯層可以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2.0mm;下人工合成襯層可以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1.0mm,防滲結構示意見圖4-2。圖4-2重點污染防治區防滲結構示意圖⑵一般污染防治區采取嚴格的防滲措施,使防滲層的厚度相當于滲透系數1.0×10-7cm/s和厚度1.5m的黏土層的防滲性能。建議場區底部采用鋪設抗滲鋼筋混凝土墊層地坪,以達到標準所要求的防滲要求。詳見污染防治區防滲結構典型圖4-3。圖4-3一般污染防治區典型防滲結構典型圖4.2地下水環境監測與管理(1)地下水污染監控鑒于地下水的復雜性,評價要求企業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6)的相關要求對廠址周邊地下水應建立監控體系,并對水質進行定期監測,確保在項目對周圍地下水造成影響時及時發現,及時治理。具體要求如下:⑴建立地下水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包括制定地下水環境影響跟蹤監測計劃、建立地下水環境影響跟蹤監測制度、配備先進的監測儀器,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⑵跟蹤監測計劃應根據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和建設項目特點設置跟蹤監測點,跟蹤監測點應明確與建設項目的位置關系,給出點位、坐標、井深、井結構、監測層位、監測因子及監測頻率等相關參數。⑶跟蹤監測點數量要求:在建設項目下游布設1個。⑷明確跟蹤監測點的基本功能,如背景值監測點、地下水環境影響跟蹤監測點、污染擴散監測點等,必要時,明確跟蹤監測點兼具的污染控制功能。⑸根據環境管理對監測工作的需要,提出有關監測機構、人員及裝備的建議。(2)風險事故應急響應制定地下水污染事故的應急預案,并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