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_第1頁
《桂林山水》教案_第2頁
《桂林山水》教案_第3頁
《桂林山水》教案_第4頁
《桂林山水》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1

預設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桂林山水的優美風景,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培養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學會抓住事物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3、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會讀“啊”的變音,理解峰巒雄偉、奇峰羅列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過程:

一、欣賞音樂、圖片,揭示課題

1、學生欣賞音樂《我想去桂林》,試問:那位歌手為什么這么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們去過桂林嗎?看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嗎?老師這里有桂林山水的圖片,想不想看呀?

2、學生欣賞配樂圖片,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美感。

師:美嗎?你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或幾句話來贊美一下這幾幅圖或其中一幅圖嗎?

3、揭題,板書課題:

過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們的腦子里就出現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話中的故事那樣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來,文學家以膾炙人口的詩句吟詠它,繪畫家以使人迷戀的丹青描繪它,攝影師以令人神往的鏡頭記錄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和作者一道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好嗎?(板書課題:桂林山水)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找出作者游覽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饋:(1)檢查生字、新詞。

(2)指名分段讀課文(再思考作者游覽桂林后感受)

(3)交流反饋:(課件出示最后一段內容)

三、欣賞圖片,感悟文本

1、自讀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1)思考: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再次讀一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向我們描繪桂林山水的特點的。找出相關句子,喜歡的可以多讀幾遍。

(2)反饋:(板書:奇、秀、險;靜、清、綠)

2、圖文結合,欣賞文本之美

(1)思考:桂林山水真有這樣的特點嗎?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你能從這些圖中感受到嗎?感受到哪些特點?(結合課件學習桂林山的特點)

(2)反饋: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羅列、開態萬千,想像:還會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現在哪里?理解:翠綠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為什么說桂林的山“真險”,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練習:給圖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讀)

3、寫法揣摩,仿寫練習

(1)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讀一讀,問:這里,你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作者在描繪桂林山的特點時,寫法上你們有沒有新的發現?)(把桂林的山與泰山、香山進行比較,目的是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險等與眾不同的特點。)

(2)仿寫:這種寫法好嗎?你們也游過不少地方吧?你們能用這樣的方法寫一段話嗎?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背誦第3段《桂林山水》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在讀中理解課文是怎樣把桂林山水的特點寫清楚的,同時了解比喻、排比、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法的用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設計特色:

品讀審美,讀寫結合。

教學過程:

一、匯報資料、交流感受。

1.師引導學生說出課前查找的有關桂林的資料。

生1:桂林在廣西東北部,漓江西岸,湘桂鐵路經此,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生2:桂林以風景秀麗著稱,獨秀峰,象鼻山,七星巖等為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譽。

生3:……

2.師相機鼓勵引入下一環節:同學們對桂林的了解還真不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桂林的了解將會更深。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發現特點。

1.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問:看看通過閱讀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自由地讀文章并在書上寫好旁注)

2.師:誰想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匯報)

3.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

三、學習桂林山水的特點。

(一)學習桂林“水”的特點。

1.師:請同學們找到寫桂林“水”的段落進行朗讀。

2.指導學生提問題:

a。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

b。作者是怎樣寫桂林的“水”的?

3.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4.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師相機板書。

桂林“水”清

5.指導學生朗讀寫桂林水的有關語句。

(二)學習桂林“山”的特點。

1.師:請同學們找到寫桂林“山”的段落進行朗讀。

2.指導學生提問題:

a。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b。作者是怎樣寫桂林的“山”的?

3.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4.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師相機板書。

桂林的“山”

5.指導學生朗讀寫桂林山的有關語句。

(三)指導學生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段落。

四、嘗試背誦,體驗美。

1.學生再讀2、3自然段。

2.學生試背2、3自然段(背不出來的學生可看書)

五、讀寫有機結合,創造美。

1.選自己喜歡的一句話或一段話進行仿寫。

2。根據本文的寫法寫寫自己家鄉的風景。《桂林山水》教案3

【教學目的】

1、運用自制CAI課件展示畫面,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學們的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靜、清、綠、奇、秀、險,理解桂林山水的獨特美,學習總──分──總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圖文結合,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靜、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畫面展示和朗讀,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景象。

【教學難點】

1、圖文結合,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靜、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詞語的意思。

2、對觀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暢地表達出來。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計算機課件(高亮度投影設備或大屏幕彩電一臺和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激發學習興趣

出示課件:放一些風景勝地的圖片(紅葉似火的香山,峰巒雄偉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黃山。水平如鏡的西湖,波瀾壯闊的大海,幽深壯美的三峽),讓學生初步感知祖國河山是如此多嬌。

師談話:同學們看了錄像,有很多同學又喜歡去旅游,到過很多地方,知道了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景色優美壯觀。有無數名山大川像一顆顆珍珠撒落在祖國大地上。這節課老師帶你們到以山水秀麗聞名的廣西桂林去旅游,欣賞那里的秀麗風光。好不好?(好)請同學們邊聽朗讀看畫面,邊想:課文主要描寫了什么?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課件,配畫配樂的課文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看圖、欣賞、理解、學文

(采取變序法教學)

的確,桂林山水非常美,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美景的?

1、學習第二自然段:

⑴初讀,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學生質疑。你讀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來與同學交流。

⑵觀察,以說代讀:

運用CAI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漓江水的獨特美。

出示:靜、清、綠畫面各一幅,指導學生具體觀察漓江水的特點。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把水的特點說具體。

⑶精讀,理解重點:

勾畫書上具體描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反復讀,找出重點詞語體會漓江水的美。理解句子: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師小結:作者把水比喻成無暇的翡翠,寫出了水的顏色,是閃光的綠、透明的綠、迷人的綠、醉人的綠,貼切而精妙,這不僅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綠,也是對漓江水靜、清、綠三大特點的綜合描繪,使我們對它的愛幕之心油然而生。

⑷深讀,相互交流:

討論: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改一改,好不好?為什么?

出示課件:比較句子具體描寫的好處:

①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自讀句子,交流所得。

⑸品讀,充分感悟:

漓江水的美,我們真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對它的喜愛之情吧!

(輕聲讀、個別讀、集體讀、閉上眼睛試背)

真美呀!別說作者連我們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當作者從美景中醒過來,才發覺自己的船在前進,作者是從什么地方感覺到船在前進的?

本段小結:

這一段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抓住了水的特點,具體寫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2、總結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剛才我們學第二自然段時是怎么學的?師生一起總結學習方法,課件出示學習方法。并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思考:第三自然段描寫的是什么?抓住了哪些特點怎樣寫具體的?

(分組討論)

出示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山的奇異、秀麗、險峻。根據課文結合畫面,匯報討論結果。學到這里你想對桂林的山說點什么?

小結:這一段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山的特點。桂林的山奇異到山山不同,峰峰各異,秀麗得像蒼翠壯美的屏風,像新生的竹筍;危險得叫人簡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時刻會栽倒下來。

(指導學生入情朗讀)

3、學習第四自然段: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們合二為一,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學習第四自然段。

師范讀,生思考:

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齊讀一二兩個分句,想想這樣的山,這樣的水指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水?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出示課件:山圍繞水,水倒映山的畫面,讓學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那么桂林山水的迷人之處就只表現在這些地方嗎?出示課件:讓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桂林山水之美所表現的地方。

作者游覽了桂林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4、學習第一自然段:

正因為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綠樹紅花,竹筏小舟,更是優美奇絕,無與倫比,天下第一,所以,人們都贊美地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什么意思?甲天下呢?人們為什么會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小結,回歸整體

學生看著課件上的板書總結:因為作者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才乘船去游覽,然后,具體寫出了漓江水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最后寫出作者的感受,這里確實美,美如畫,不愧為甲天下的美稱,前后照應,結構十分完整,作者是采用什么結構來描寫的?

這篇課文,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抓住了桂林山水與眾不同的特點,運用比喻聯想等手法,運用總──分──總的結構,把桂林的秀麗風光展現在我們眼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遷移訓練,發散思維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游覽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老師根據它的特點寫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讀。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看法?我們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數不勝數,現在你們都是小詩人,請把你知道的風景勝地根據它的特點也寫一首小詩。

(交流學習)

五、說話練習

桂林山水非常美,我最喜歡(),因為()。我真想()。

結束語:同學們,桂林這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為桂林的人民保護好了桂林的山水,中外游客珍愛桂林山水,我們家鄉的巴岳山也非常美麗。我們要熱愛她,保護她,讓我們的家鄉更美麗,讓我們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秀,水更清。《桂林山水》教案4

一、審題聽讀,初步把握整體

揭示課題后,稍作討論,讓學生審題得知:本文要描寫“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緊接著便可以情境化語言“帶領”學生閉目靜聽課文錄音,借此“游賞”桂林山水,聽讀“游賞”完畢,讓學生稍作回味后,教者歸納:

①跟隨導游——課文錄音,我們觀賞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態,由衷產生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②導游——課文先總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們的游賞興致;接著分別讓我們“看”了瑰麗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從而使我們具體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最后將山水相融,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山水畫卷。

這便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了課文內容和段落結構。

二、看圖自讀,具體探索內容

首先出示掛圖(或揭示課本中的彩圖)。

然后讓學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題)邊看圖邊讀文:

①仔細看圖,觀察發現桂林山水的特點;

②圖文對照,找出文中與畫面直接對應的語句;

③仔細讀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點的字詞以及具體描繪這些特點的語句;

④賞圖品文,體味這些語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點上的精妙貼切。

這樣圖文對照,看圖幫助了讀文,讀文引導了看圖,促進了觀察力與理解力的相輔相成、同步發展,而一些富有表達力的重點字、記號、句等“雙基”因素也在學生自品和教者點撥中得到落實。

三、擇要引讀,深入理解重點

此前,學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點,這里專將直接描寫這些特點的語句提取,引讀欣賞,強化重點:

引:(身臨其境般讀第一節后)啊,果然名不虛傳!看,漓江的水真靜啊——

齊:靜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齊: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綠啊——

齊:綠得……

引:(讀完該節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齊:(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齊:(略)

引:桂林的山真險啊——

齊:(略)

至此,教者再以導游身份深情贊美地誦讀末節。

以上引讀過程還可以由男生引讀、女生齊讀和女生引讀、男生齊讀的方式重復進行。

四、辨析分讀,直觀發現寫法

首先略作啟發,讓學生把第二、第三節都分為兩層。

接著指名兩學生(或指兩組、或分男女)對每節都各讀一層,有意識地顯示出漓江水與大海、西湖的對比關系以及桂林山與泰山、香山的對比關系。

然后讓學生從分組朗讀中直觀發現這一對比手法對桂林山水美景的襯托作用,體現了“甲”字。

最后仍以對應分讀方式,將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揭示出來,體會它們的形象性、生動性,從而理解“畫卷”的深刻含義。

五、回味賞讀,全面升華情感

在以上內容、結構、語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緒的基礎上,根據已形成的整體板書指點學生全面回顧課文,然后身臨其境,以真切的情感進行欣賞性的朗讀,寄贊美之情、愛戀之心于每詞每句之中。《桂林山水》教案5

一、激趣導入

1、師:今天老師將帶著大家乘著木船蕩漾于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板書課題:齊讀。

2、先讓俺們一起來領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韻:

(媒體出示)欣賞桂林山水的圖片。

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呢?

(板書: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這句話讀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來?

生讀,后齊讀。

二、初讀感知

1、請生大聲朗讀全文:

要求:

⑴注意生字詞,把課文讀通讀順。

⑵找一找,作者在游賞完桂林的山水后,發出了怎樣的感嘆。請你把這句句子找出來。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板書)

說說對此句的理解。

3、師小結過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覺在畫中一樣,那感覺真是太美了。接下來,就請大家隨著老師用你們美的心靈,美的眼睛去感覺桂林山水美的神韻。先來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師配樂朗讀第二小節:

要求同學邊聽邊體會漓江水的特點。

2、師:聽出來了嗎,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3、交流,根據同學的回答出示相關句子。

(抓靜、清、綠)

4、指導朗讀:

讀出“靜、清、綠”的感覺來。

(練讀、指名讀、齊讀)

5、遷移句式,完成填空:

⑴萬里長城真長啊,長得()。

⑵尚湖的水真(),()。

6、有感情地朗讀:

師:讓俺們隨著音樂,再來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領略桂林的山

過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讓俺們一起來看看桂林的山。

1、明確學習要求:

小組學習第三小節,說說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可用小組內喜歡的方式讀,如可以讀讀畫畫,可以邊讀邊想象桂林山的樣子,也可開展朗讀競賽等。

2、交流:(媒體出示該段內容)

抓(奇、秀、險)用相關圖片協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讀:

桂林的山的確有它吸引人的獨特魅力,師引讀第一句。誰能把它的這種魅力感染給大家。

優秀讀,齊讀。

五、小結升華

1、師引讀4小節。后接著引讀:怪不得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2、問:這幅畫是誰畫的?

3、小結:

大自然用它那絕妙的彩筆為俺們描繪了這么美妙的一幅畫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

4、出示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師和同學一起隨著音樂朗讀這首詩。

六、安排作業

1、你出可以試著吟一首詩或寫幾句話,表達自身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圖片,辦成小報,張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

【教后感】

讓“美”在課堂上大放異彩。

《桂林山水》已成為了經久不衰的精典文章,其一原因是在于它的文質兼美。教學此文時,俺努力為同學營造成出美的意境。

一、結構美

這篇文章的教學結構俺是這樣布置的,上課一開始,就欣賞桂林山水的圖片。然后就請同學交流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呢?接著整體感知,抓文章最后一小節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再由這句話,去感受漓江水的神韻,領略桂林山的風姿。最后在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讓同學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得以升華。

二、音樂美

教學此文時,在朗讀的設計上俺出很下功夫,力求讓同學在讀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得意的一手是配樂朗讀。有教師的配樂朗讀,要求同學邊聽邊體會漓江水的特點。又有同學的配樂朗讀,讓同學在讀中進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最后,老師和同學一起隨著音樂朗讀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讓美融入同學的心靈。

三、板書美

此文的教學板書,俺采用了對聯的形式,讓同學在直觀上感受到美。《桂林山水》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生詞語:漓江、無瑕、翡翠、峰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獨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桂林山水的相關圖片、投影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探究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1、桂林山水

2、提問:你知道桂林嗎?

3、提出自學要求:(投影)

(1)、自由輕聲讀課文,認識生字,初步理解生詞語。

(2)、默讀課文,想想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點?用筆畫出重點句子。

(3)、找出你認為優美的句子,同位試著說一說好在哪里。

(4)、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同位討論一下。

二、學生自學,教師巡回指導。[15分鐘左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共同糾正讀音。

2、提問: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讀出相關句子。

板書:山的特點:奇、秀、險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讀出相關句子。

板書:水的特點:靜、清、綠。

3、學生交流自己認為優美的語句。說說好在哪里。可以說語言美,也可以說景色美。

教師適時加以肯定,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加以引導。

四、教師小結。

五、作業。抄寫本課生字。《桂林山水》教案7

教學目標:

一、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自學自悟,自得其樂。

二、通過領悟桂林山水的特點,陶冶愛美情趣。

三、學習作者細致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感悟文章中優美詞句的內在美。

教學方法:

發揮個性,自主學習;“像”“文”對照,多向導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帶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美景中。

1、播放錄像片,配以課文朗讀。

2、學生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談談感受。

3、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思考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聲讀課文,學生質疑問難。

2、換詞練習:區分“觀賞”與“欣賞”。

3、指導朗讀,讀出贊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三、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看投影或錄像中的漓江。

2、讀課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導學生找合作伙伴,結成學習小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表現大海的“波瀾壯闊”和西湖的“水平如鏡”。

4、讀課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點。

5、引讀自悟,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6、指導學生用聲音的變化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第二課時

一、朗讀第二段,表達自己對桂林的水的特點的感悟。

二、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學第三自然段,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1)伴讀、輪讀或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桂林山的特點的詞句。

(2)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3)學生在小組中觀察自備的圖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每組推選“優秀小導游”發言。

2、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1)請學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險”這三個特點。

(2)請學生匯報兩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相似之處。

3、請學生自由發揮想像,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

4、指導朗讀,體味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等詞句。

2、自讀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運用多種朗讀開工,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課外搜集寫祖國名勝、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課時

一、朗讀、背誦最喜愛的段落。

二、朗讀課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擬題閱讀作業。

例:

1、找近反義詞;

2、劃出一個比喻句,寫出本體、比喻詞、喻體;

3、分層(寫句序),寫出層意;

4、“這樣的水”指的是什么?“這樣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書設計:

水靜水清水綠

山奇山秀山險

舟行碧波畫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學后記:

對于這類寫景美文,主要還是引導學生多讀,特別是多讀有關句子。

資料提供者:丘艾《桂林山水》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認識生字、新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了解作者語言表達特點。學習作者用對比的方法來描寫景物。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美。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特點。

教學準備:桂林山水的有關圖片。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去過哪些地方去游覽?你最喜歡哪里的美麗景色?(生回答)是啊,美的景色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去領略它獨特的美。坐穩你們的小船,我們出發了。(板書課題)

二、范讀課文

1、聽完老師朗讀課文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2、小結,并引讀第一節。怪不得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甲天下)

三、自讀課文

1、讀準字音,認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寶寶。

2、借助工具書理解課文后面不理解的詞語。

3、你認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用直線畫出相應的句子。

四、精讀課文

1、認讀生字

2、回答問題:

1)、你認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

2)、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桂林的山美(或水美)?(學生可能會回答善美或者是水美。)我相機指導學生欣賞課文內容。

3)、從這些語句中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的什么特點?(板書:靜清綠)

4)、指導朗讀:要讀出驚訝,驚嘆的語氣。

5)、范讀,學生練讀,指名有感情讀。

3、欣賞美景(漓江的水的圖片)

五、總結學法

1、說一說我們在欣賞桂林水的方法是什么?

1)、找出相應的語句。

2)、總結桂林水的什么特點?

3)、有感情的練讀課文。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5)、欣賞桂林的水。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去欣賞桂林的山。

六、自學課文

七、教師檢查學習效果

1、配合板書

山:奇秀險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欣賞桂林的山

八、學習對比的方法。

師: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美麗景色,但課文卻又向我們介紹了大海、西湖、泰山和香山呢?(學習作者用對比的方法突出桂林山水的美,桂林山水的與眾不同。)

九、欣賞美景(欣賞圖片)

師生邊欣賞山水邊讀課文:‘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現在你理解了這句詩的意思了嗎?進而指出桂林山水美如畫。

十、總結學法

1、桂林山水的景色是美的,你最想對桂林山水說些什么?

2、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寫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在寫景的作文中也要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來描寫景物,使我們看到的景物能夠體現在我們的筆下。《桂林山水》教案9

一、教學內容分析

《桂林山水》是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課文按照“總-----分------總”的順序分為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桂林的山、水的特點,先寫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接著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是本單元重點訓練用段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范。

二、教學目標

1、會認“駱”等7個字,會寫“漾”等11個字。掌握“峰巒”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抓住景物特點,學習寫景方法。(重點)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難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由于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文章,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他們大部分沒有見過桂林山水,單憑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于是我搜集了一些關于桂林山水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這樣可以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從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進而更深層次地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對于文中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學生們有一定的基礎,理解起來不會很難。仿寫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和評價。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人,激發興趣

1.同學們,去年暑假,老師有幸去廣西桂林游玩了一趟。

2.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去領略它獨特的美。坐穩你們的小船,我們出發了

學生聽故事,

也可講一講自己的體驗。

教師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緊緊抓住學生的

注意力,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閱讀的愿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整體感知,帶人情境

范讀課文。(播放桂林山水的錄像)

此時,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小結,并引讀第一節。怪不得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對課文作整體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調

三、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

要求: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

2.交流朗讀,在讀中體會水的:“靜”、“清”、“綠”。

過范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靜、清、綠。(“靜”這句讀得輕而緩慢;“清”這句讀出驚喜,讀得讓大家都看見江底的沙石;“綠”這句讀出贊嘆之情。)

把最吸引自己、最美的地方用筆劃出

來,好好地練一練,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讀表達出來。

通過激情朗讀,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體會本文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表達。

四、讀中比較

引導學生把“無瑕的翡翠”與“碧綠的草坪、“綠色的玻璃”加以比較,體會作者描寫的形象性和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讀了這句話,你對漓扛的水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概括地說。

讓學生感悟作者表達“綠”的精妙

五、教學策略選擇

本文語言優美、意境清新,層次清晰,講授時主要運用講授式、啟發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策略,通過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利用多媒體聲音、圖像資源,借助大量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視象”,引導學生入境入情,欣賞美景,品讀課文,以達到體會畫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從而完教學目標。

六、教學評價設計

上課能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能否認真學習,積極主動回答問題。

答題時簡潔、準確能否自由表達合作時相互配合能否善于合作、善于思考,并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獨立思考,積極糾正他人錯誤,是否敢于否定,贏得大家認可。是否欣賞自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否有效朗讀

七、教學課件

八、板書設計

桂林山水

水:清、靜、綠

山:奇、秀、險

甲天下

九、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存在著很多方面的不足,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課件的運用與課堂教學沒有完全的統一,在第一環節的教學當中,課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師的語速有些慢。在第一課時的結尾處,教師點課件的時機不夠好,課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時,如果教師課件出示背誦提綱,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效果會更好。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力爭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桂林山水》教案10

一、導入

課文,學習首節。

1、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為什么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一同去桂林游覽一下,讓我們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讓我們伴著優美的音樂,來欣賞一組精彩的桂林山水圖片。

演示:“配樂欣賞”。

欣賞同時教師做以下文字說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綠水映山,這山,這水是那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這是螺螄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著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麗啊!

這是蘋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圓的蘋果。

煙雨朦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這是雪獅嶺,一只多么偉武的大獅子啊,仔細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綠山綠水,讓人覺得好像走進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駱駝!

美麗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喲!

二、加深對山水特點的理解。

一)讓我們從桂林的美景中回來,回到課文中,先來了解美麗的漓江。

1、介紹漓江:如詩如畫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發源于桂林市東北興安縣的貓兒山,它如同一條秀麗的玉帶般一路流經桂林、陽朔,一直到桂林東南部的平樂縣,全長有170多千米。

如詩如畫的漓江之所以這么美麗,是因為它有三個特點,你們能在課文中找出嗎?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靜、清、綠)]

學生齊讀描寫三個特點的句子。

2、靜。

1)請同學們來看插圖: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靜,水面上幾乎沒有一絲波紋,簡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靜?

演示:“桂林的水”。(點擊略縮圖可放大)讓同學們體會漓江不的靜。(漓江的水多靜啊,像不像一面鏡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讀指導:漓江的水多靜啊,你能把有關句子讀一讀嗎?朗讀指導。(注意“真靜啊”,作者發自內心的由衷的贊嘆)

3)在多次指名讀后齊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書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紹,同學們肯定覺得不夠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嗎?

2)先請同學們來看一幅圖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課件中把鼠標放在兩幅圖片的中間,會出現詳細的說明文字。通過這幅圖片的欣賞,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圖片,同學們對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觀的感受,讓我們再來看一組具體的數字吧?

演示“對比圖”: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漓江的水整整比黃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謂是水清見底,游魚可數,景色如畫。

4)朗讀指導: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們該怎樣朗讀來表現呢?

5)齊背。

4、綠。

1)“無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邊渡”(在課件“桂林的水”部分中,還有其它的圖片,教師可根據需要展示,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個特點。)

桂林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山上長滿了綠色植物,山是綠的,把水也映綠了,看,多綠的水,像不像無瑕的翡翠?

5、連讀描寫三特點句子。

這是幾個句子?一個還是三個?

簡要說明本自然節首尾兩句,齊讀全段。

6、本節小結,演示:連續欣賞。(在課件“桂林的水”部分點擊畫面中間的動畫。)

二)了解桂林的山。

1、過渡:漓江的水那么靜、那么清、那么綠,真是太美了,不過你可別只顧了低頭看水,而望了抬頭看兩岸美不勝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點是什么呢?

[板書:(奇、秀、險)]

2、奇。

1)齊讀“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駱駝山”、“蘋果山”、“雪獅嶺”。(欣賞這些圖片時,把鼠標放在圖片的中間部分,會有說明文字出現,如不想讓學生看到,請不要把鼠標放在中間)

語言補充:朝板山、九馬畫山、八仙過海、月亮山、孫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關這些山的文字說明,請到我的專輯中下載)

其實又豈止是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說也說不盡。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心中只有七個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導朗讀。

2、結合七幅圖片,讓學生理解山之“秀、險”。

3、連讀三個特點的句子。

三、理解“連綿的畫卷”,總體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師接讀:(這樣的山......連綿的畫卷)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指哪樣的山、水?(圍繞、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進這哪兒?

2、理解“連綿的畫卷”。

[板書:連綿的畫卷]

什么是“畫卷”,“連綿不斷”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圖。

由桂林到陽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條青綢,如一條綠帶,盤繞在兩岸萬點峰巒之間。一路上風光奇麗,奇峰夾岸,青山浮水,碧水縈回,真猶如一幅百里的畫卷。說它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一點也不過份。

3、齊讀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5、再次演示:“配樂欣賞”:看看你有沒有在“畫中游”的感覺。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詩如畫,下面老師要為你們介紹一首詩《桂林山水歌》,這是詩是著名詩人賀敬之寫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樣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結合學生特點運用靈活的手段,讓學生通過讀感受詩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總結升華。

1、本文寫了什么?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過桂林嗎?你游過什么地方?(讓學生暢所欲言,贊美祖國美麗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偉的連綿的畫卷啊,可這83千米,在我們偉大的祖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國美麗的山河又豈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我們美麗山河的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國是多美麗,我們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而感到自豪。

3、欣賞“帶”字:最后老師請你們來欣賞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風景線。

演示:“鑒山樓石刻”

讓學生根據課件提出的問題充分討論,找學生代表來回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結合學生回答,總結結束全課。《桂林山水》教案11

一、教材簡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的精讀課文。課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先總體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別對桂林水和山的特點進行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最后又用“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和“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兩句總結,使讀者對桂林山水產生了一個完整的美好的認識,既照應了課文開頭,又豐富了“甲天下”的內涵。

二、教學目標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2)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寫景物。

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舉一反三法、朗讀體會法

五、教具準備

小黑板、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一個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霧迷蒙,那里的綠樹紅花,一定會使你以為走進了迷人的畫卷。同學們,想不想去領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桂林山水》。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I.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麗風光,課文語言的優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3)課文可分幾段?依據是什么?

3.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

4.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根據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三)舉一反三學課文,品詞賞句悟感情。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關系?

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精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寫漓江水的特點的詞語。并用“~~~”劃出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

(2)學生匯報:漓江水的特點是:水:靜清綠

(3)具體描寫這個特點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①這時教師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比較這兩個句子,體會一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組句子,體會漓江水奇異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漓江的水寫得這般奇麗?

④補充句子,選喜歡的說一說。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2、校園真安靜啊,3、早晨的空氣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4)課文第一句還寫了大海、西湖,它們美在哪兒?這一段寫漓江的水,為什么還要寫大海、西湖?

學生交流匯報后,教師小結: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5)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感受了漓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么方法學習的?討論后板書:讀——找——品——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悟學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1、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

2、借助圖片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樣的特點。(山:奇、秀、險)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4.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呀。

5.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于朗讀訓練。再次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運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復習閱讀提示,明確訓練重點。

2.出示段意。

3.學生歸納、講評。

(五)總結全文,指導背誦。

1.按照板書,小結全文。

2.運用課后思考題3提供的提綱,指導背誦課文。

學生練習背誦。通過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組背等多種形式,達到背誦的目的。

(六)、作業布置:仿照本文的寫作特點,描寫一處景物。

(七)、板書設計

桂林山水水:靜、清、綠山:奇、秀、險(畫卷)《桂林山水》教案12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3)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是:

引導學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獨特的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析題引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叫《桂林山水》,(板書:桂林山水)一看到這個“林”字,你就會想到什么多?(樹多)。

那么,顧名思義,“桂林”是什么樹多呢?(桂樹多)桂林位于我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們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檢查預習:詞語掌握得怎么樣?

2.理解詞語:“波瀾壯闊”

你能讀出它的氣勢嗎?同法理解“峰巒雄偉”

3、出示: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教師指導讀好“啊”字的變音。3.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理清楚了課文的結構。(邊引領學生小結邊板書)

三、細讀課文,品味文字,積累語言

1、整體把握特點:

文章的重點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別有哪些特點?

過渡: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概是有意而為之,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用得那么精當,讓我們讀起來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說過目不忘。

2、品讀漓江的水

我們先來讀讀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樣具體漓江的水的靜、清、綠的?(指名一人讀)

(1)、找依據理解“靜”

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2)、找依據理解“清”

作者在談到漓江水清的時候,說“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說話訓練:

假設是你站在這漓江的游船上,你還可以看見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這樣的表達句式來說?(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現在把我們看到的這些事物用一個排比句表達出來?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讀表現漓江“綠”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理解“無瑕”的意思

觀察,這個“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寶貝有關系。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塊寶玉一樣,綠得晶瑩、綠得圓潤。誰能讀出這種美?

(4)、把三個特點連起來讀,感受排比句的特點。

(5)抓對比

作者既然是寫漓江水,為什么開頭分別寫大海、西湖,這是否浪費筆墨呢?

小結:作者這樣寫是有目的,是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美啊!(板書:對比)

(6)集體有感情朗讀第二段。練習背誦。

3、自讀桂林的山,練習背誦。

剛才,我們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來讓我們再來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它的“奇”“秀”“險”的。(課件)快速瀏覽這段話,和第二段比較一下,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結構基本相同,簡直像第二段的孿生姐妹。那這一段用不用集體學了?那就請同學們自己朗讀第三段,一邊朗讀一邊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動的朗讀把山的特點表現出來?

四、拓展研讀,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桂林,欣賞這迷人的風光(配樂播放一組桂林山水圖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過渡:百聞不如一見,作者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欣賞著這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齊讀)

這哪里是流淌在筆尖的文字,這分明是作者一顆靈動的心啊,讓我們發自肺腑地由衷贊嘆——(齊讀)

2、學習“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這一段中哪—句話最能夠起到總結的作用呢?

這句話,為什么用引號引起來呢?

小結:這是一種修辭方法,就叫“引用”。(板書:引用)可是自己寫文章,為什么要引用別人的話啊?

(如果別人說的話剛好能夠表達你的感受或者能夠代表你的觀點,就可以引用過來。當然,用引號標注上,也表示對原作者的尊重。)

3、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

課文中還能發現這樣的例子嗎?(“桂林山水甲天下。)

資料:這句話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個叫王正功的人說的。

課文并沒有說“王正功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說“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們知道都有誰在這樣說嗎?

作者、讀者、游客、詩人、中國人、外國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4、課文小結:

古語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夠走進桂林的話,一定別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風景之美,領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書設計:

2、桂林山水

總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靜、清、綠

分述

桂林的山奇、秀、險

總結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人教版桂林山水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重點句子.

2.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力和理解、表達能力。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圖文對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體感知

觀察圖畫,說一說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波瀾壯闊:指大海波浪翻滾,景象壯觀。

翡翠: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

拔地而起:從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的東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聳立著。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2)通過預習,說一說你最喜歡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3)小組交流預習后的初步感受。

(4)學生質疑問難。

2.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導入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它以其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跡,成為外國人到中國不能不去的旅游區。在我們祖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外國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聞名的桂林。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桂林山水》。(板書課題)

(2)出示彩圖,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讓學生感受。

3.出示圖、結合課后題進行提問。

(1)先整體觀察,再部分觀察。分部觀察時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2)在分別看水和山時注意它的特點,邊看邊想象,用欣賞的方法看。

(3)說說觀察內容時要說出從哪兒看出來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瓏,優美動人。漓江的水平靜、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有象山、老人山、駱駝山等,山圍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幾只小船青山、綠水、紅花、小舟匯成一幅錦繡山河的美景。)

(4)學生試說圖意。

①請學生說說漓江的水。

(深綠色的漓江水,從眼前伸向遠方,平靜、清澈。近處漁人的竹筏和小船,兩只貨船平穩地行駛。對岸幾條木船靜靜地停靠著。遠處有一只大船牽引著小木船正緩緩地開來。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現于水中。)

②請學生說說桂林的山。

(近處的三座山,左邊的像駱駝,右邊像大象,中間的像老人;遠處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顏色各異,色彩明麗,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③請學生說說山水交融的情景。

4.圖文對照,理解課文,討論分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課文中哪些內容與課文中的插圖配合、分別介紹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點?你讀懂了什么?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3)另外幾節主要寫什么?

(課文的第1自然段講作者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課文的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猶如一幅完整而美麗的畫卷。)

(4)討論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講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講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讀課文。

5.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理解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

學習“總—分—總”的敘述方法,分點把特點突出來;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學習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2.學習課文第一段。

(1)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作者又為什么要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蕩舟漓江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統領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講解“觀賞”與“欣賞”的異同。

(“觀賞”中的“賞”,就是“欣賞”的意思,“觀”就是“看”的意思,我們常說“欣賞夜景”“欣賞交響樂”這說明“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聽不看”。而“觀賞”卻非看不可。)

(3)指導朗讀,要讀出贊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4)試背這一段,指名背誦。

3.學習第二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漓江的水。輕聲讀課文問: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瀾壯闊,是動的。西湖的水平如鏡,是靜的`,而漓江的水動而不覺具動。通過比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讀第二段,了解每句話的意思。(分小組討論)

(第一句講漓江的水與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強調漓江的美有獨特的地方;第二句講漓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第三句講蕩舟漓江的感覺。)

(3)指名讀課文,畫出排比句,讀排比句,說說漓江的特點。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4)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先寫出特點,而后通過“得”后邊的文字,把這個特點以補充說明。凡是補充說明的都用“得”字相連。注意用“的”字相連每一分句中已有逗號,因此分句之間用分號。)

(5)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

(6)指導朗讀

①“真靜啊”一句,輕輕地拉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

②“真清啊”一句,讀輕聲,但比上旬的聲音稍高些,略帶驚奇之感,好像讓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綠啊”一句,聲音響亮些,飽滿些,給人以充滿生機的感覺。

(7)學生仿讀后齊讀。

(8)啟發想象漓江水“靜、清、綠”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①假如我們蕩舟漓江,能聽到“嘩嘩”或者“叮咚”的流水聲嗎?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動嗎?

②假如我們往江底看,可以看見什么?

③抬起頭,向遠處看,漓江的水多綠啊!書上打了個什么比方?這個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學習第三段。

課文二、三段的敘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學生自學為主。

(1)分小組討論、自學第三段,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決以下問題。

①輕聲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詞句。

②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寫出桂林山的特點。)

③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a“奇”。課文從兩個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以補充介紹,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b“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c“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朗讀一首描寫桂林山的詩,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特點的認識。

(桂林陽朔一水通,快輪看盡千萬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飛龍。

有山如軍艦,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臥佛,有山似書童。

有山如萬馬奔馳,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農。

有山如將軍升帳,有山似左右侍從。)

⑤,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樣子?可自由發揮想象,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找幾名同學到黑板演示。

⑥畫出這一段中的排比句,讀一讀。

⑦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學生讀后一部分。

⑧指導朗讀

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⑨啟發想象桂林山“奇”“秀”“險”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當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的景象,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們又會發出怎樣的贊嘆?

B.“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是什么樣的?為什么用它來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險”表現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會栽倒下來”這是人感覺到的,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來還是人栽倒下來?

5.學習第四段

(1)剛才同學們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觀賞了桂林的山,你們對桂林的山水一定還有總的感受。現在,讓我們先看看第四段,這一段寫作者游覽后總的感受,文字雖少,內容卻很豐富,寫得很美。請大家自己閱讀欣賞、說說這一段為什么寫得好。

(2)學生自學,教師點撥,認識寫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樣聯系?

(水的周圍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經很美了,不僅如此,在這山水之間還有空中的云霧迷茫,山間的綠樹、紅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點綴,使這幅畫顯得更美了。在這美麗的景色中行船,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因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麗的畫卷,因此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就仿佛置身于畫卷中游覽、觀賞。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蕩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

(3)學生個別朗讀,全體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讀全文。

(三)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是看圖學文,畫面與課文內容基本一致。寫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點,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秀麗,強烈的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貫穿全文,作者生動而細膩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3.圍繞重點學會表達。

(1)課文描寫了什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描寫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描寫桂林山水的?參照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課文先總后分再總結的方法來描繪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總起,然后分別介紹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綜合桂林山水相依,互為輝映的奇異景色。)

(3)結尾的詩句與課文第一、二兩段的哪些句子有聯系?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與課文第一段中“我們乘著木船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與課文第二段中“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這兩個句子緊密聯系,可以說,結尾的詩句是這兩個句子的延續與總結,使全文的結構顯得十分緊湊完整。)

(4)課文為什么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是因為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與眾不同的特點,用比喻、聯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展現在我們眼前,所以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4.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國美麗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排比句及分號的用法。

(4)以一個小導游的身份,結合課文內容,指圖具體介紹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點是()、()、()。

桂林的山的特點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這句話用了()的修辭方法。

把()比作了()。

七、板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13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生字,會認8個生字,會寫6個字。體會“波瀾壯闊、水光瀲滟、無瑕、翡翠、峰巒雄偉、山脈逶迤、奇峰羅列、重巒疊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光怪陸離”等詞語的意思,自主積累詞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含義。

4.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體會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課文中一些詞語和引用的詩句較難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描寫桂林風光的文章和圖片資料。

2.桂林山水的課件、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激發興趣。

1.同學們,老師布置大家課前搜集有關描寫桂林風光的文章和圖片資料,現在,把你的資料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分享吧。

學生交流資料,教師簡介桂林山水:桂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1985年,桂林山水被評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據考證,大約在3.6億到3.4億年前,桂林一帶是汪洋大海。今天遍布這一帶的石灰巖,就是那時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約3.2億年前,這里上升為陸地。堅硬的石灰巖經過幾百萬年的風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無數突兀奇峰,流經石灰巖地區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別清澈,再加上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有利于植物生長,使得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2.導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提問:“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甲”是指“第一”,“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在不懂的詞語下做個標記,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詞語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指導讀準加點字的字音,并思考怎樣記住這些字。

漓lí江擴kuò散峰巒luán雄偉山脈mài比擬nǐ重巒疊dié嶂危峰兀wù立竹筏徐_ú行

(2)提出不懂的詞語,大家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說說詞語的意思。

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詞語的理解,如:

翡翠: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

瑕:玉石上的斑點;無瑕,是說玉很純凈,沒有斑點。

水光瀲滟:形容在陽光照耀下水波流動的樣子。

山脈逶迤:形容山脈彎彎曲曲向前延伸的樣子。

奇峰羅列:各種各樣奇特的山峰排列著。

重巒疊嶂:山連綿不斷,山峰像屏障一樣重重疊疊。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著。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光怪陸離:形容事物奇異而多樣,色彩繁雜。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思考:在課文的語言和寫法上你想說些什么?

討論:課文的語言很美,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

課文按“總——分——總”的方式寫。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美。

1.自由練習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然后同桌交流,談談各自的感受。

2.組織交流,各自談體會。

3.結合學生的發言,引導感悟課文的語言。

(1)拿出自己搜集到的桂林山水的圖片或文字資料,觀察圖畫或讀一讀這些資料。課件展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光瀲滟的西湖和漓江。問: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呢?

(2)指名朗讀,討論:

漓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靜”;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綠得純凈可愛。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指導朗讀:“真”字可讀重些,表達作者驚喜贊嘆的語氣。

試背這一段。

五、學習遷移,自學第三自然段。

1.啟發自學方法:剛才我們學習了寫漓江水的這一段,大家回想一下是如何學習的?(看圖畫、讀課文、想象、體會)按上面的方法自學第四自然段。

學生讀課文、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自學效果:

(1)課件展示峰巒雄偉的千山、山脈逶迤的燕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樂朗讀課文,使學生在看畫面時可以形象體會“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翠屏”“重巒疊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

(2)討論桂林的山的特點:奇、秀、險。

(3)自由練習朗讀,教師指導朗讀,然后組織朗讀比賽。

(4)試背這一自然段。

六、指導寫字。

1.自學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擴、羅”較容易寫。“巒、碧、綿”可以用部件組合的方法來記。“碧”注意上面的“王、白”和下面的“石”,寫得一樣寬。“綿”在“連綿”中是“綿延、連續不斷”的意思,所以是“纟”旁,不要與木字旁的“棉”混淆。“卷”字的最后兩筆分別是“”和“乚”,不要寫錯。

2.每個字寫兩遍。

七、作業。

繼續搜集有關桂林風光的圖片資料,特別是關于桂林山洞的圖片資料,自學課文余下部分。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說說自己學了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感受。引導學生體會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語言的美。

二、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回憶學法。(看圖畫、讀課文、想象情境、體會語句。)

2.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自學第四自然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