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件_第1頁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件_第2頁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件_第3頁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件_第4頁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福建廈門禾山中學李惠琴1ppt課件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1.本課主要講述了近現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風俗四個方面的變遷。2.變化的特點可以分三個階段分析:(1)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前;(2)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3)1978年改革開放后。3.探究變化的原因: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分析。【內容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近現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2ppt課件1.本課主要講述了近現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風俗【導入新課】你知道當今流行的服裝中最能體現中國民族特色的男女服裝各是什么嗎?鞏俐展示現代旗袍裝劉德華演繹中山裝3ppt課件【導入新課】鞏俐展示現代旗袍裝劉德華演繹中山裝3ppt課件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第一組:變化中的男女服飾(衣)第二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第三組:居室建筑的演進(住)第四組:習俗風尚的變革(習俗)分小組展示搜集資料制作而成的課件。4ppt課件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第一組:變化中的男女服飾(衣一、近現代服飾的變化1.近現代男裝的變化2.近現代女裝的變化3.總結三個階段的變化及其特征4.分析變化的原因第一小組5ppt課件一、近現代服飾的變化1.近現代男裝的變化第一小組5ppt課件(1)長袍馬褂

(流行于整個近代)(2)西裝(鴉片戰爭后傳入,民國成立后流行)孫中山6ppt課件(1)長袍馬褂

(流行于整個近代)(2)西裝(鴉片戰爭后傳入(3)中山裝(民國成立后流行)由來:孫中山根據西式服裝設計

含義: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門襟五粒紐扣表示區別于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7ppt課件(3)中山裝(民國成立后流行)由來:孫中山根據西式服裝設計(4)新中國成立后流行干部服(5)“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綠軍裝8ppt課件(4)新中國成立后流行干部服(5)“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綠軍(6)改革開放后的服裝:追求舒適、個性9ppt課件(6)改革開放后的服裝:追求舒適、個性9ppt課件(1)清末旗袍

(寬松肥大)(2)民國時期的改良旗袍

(體現女性曲線美)10ppt課件(1)清末旗袍

(寬松肥大)(2)民國時期的改良旗袍

(體現解放初期,列寧裝是最時髦的女裝。(3)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列寧裝、布拉吉(連衣裙)(4)“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綠軍裝11ppt課件解放初期,列寧裝是最時髦的女裝。(3)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5)改革開放后,款式新穎,層出不窮12ppt課件(5)改革開放后,款式新穎,層出不窮12ppt課件3.三個階段的變化及其特征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男裝: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第二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女裝:旗袍的改良特征:中西合璧,新舊摻雜。干部服

列寧裝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樸素單一。特征:款式新穎,層出不窮,與國際接軌。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后綠軍裝13ppt課件3.三個階段的變化及其特征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

影響中國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思考外因:鴉片戰爭后西方外來文化的傳入。內因:辛亥革命的推動;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因素的影響;

改革開放的影響。4.變化的原因14ppt課件影響中國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思考外因:鴉西裝流行的原因(1)從穿著的角度講,西裝適體、瀟灑;體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2)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后剪發易服的產物。(3)從社會思潮的角度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是受了西化思潮的推動。探究問題一:15ppt課件西裝流行的原因(1)從穿著的角度講,西裝適體、瀟灑;體現了男中山裝流行的原因(1)20世紀20年代末被國民政府確定為禮服。(2)毛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外國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3)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新中國成立后,許多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探究問題二:16ppt課件中山裝流行的原因(1)20世紀20年代末被國民政府確定為禮服探究問題三:

中山裝、旗袍在設計上有何相同點?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征?(1)相同點:綜合西式和中式服裝的特點進行改革與創新。(2)反映了中西合璧的時代特征。17ppt課件探究問題三:中山裝、旗袍在設計上有何相同點?反映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簡介2.本地菜屬于什么菜系?介紹當地的地方小吃3.西餐的傳入和影響4.分析飲食變化的特征和原因第二小組18ppt課件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簡介第二小組18ppt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我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具有一定親緣承襲關系、菜品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并為人所喜愛的地方風味流派,稱做菜系。其中,魯菜、川菜、淮揚菜和粵菜被稱為“四大菜系”,加上浙菜、閩菜、徽菜、湘菜、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1.中餐:四大菜系簡介19ppt課件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我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魯菜:主要流行于山東地區。其味咸、鮮、脆嫩,風味獨特,刀工精細,尤其講究“清湯”、“奶湯”的調制,風行于北方地區。九轉大腸20ppt課件魯菜:主要流行于山東地區。其味咸、鮮、脆嫩,風味獨特,刀工精川菜:以四川地區為代表。具有麻、辣、燙、酥、鮮、嫩、形整不爛的特點,久負盛名,流傳國內外。水煮魚麻婆豆腐21ppt課件川菜:以四川地區為代表。具有麻、辣、燙、酥、鮮、嫩、形整不爛粵菜:流行于廣州、潮州等地。起步較晚,但影響極大,香港、澳門以致世界各國的中餐館大多以粵菜為主。其注意汲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清蒸冬瓜盅22ppt課件粵菜:流行于廣州、潮州等地。起步較晚,但影響極大,香港、澳門淮揚菜:以揚州、南京、鎮江等地區為代表。其特點是選料樸實、講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造型精美,尤以烹制山野海味而聞名。紅燒獅子頭23ppt課件淮揚菜:以揚州、南京、鎮江等地區為代表。其特點是選料樸實、講

你知道福州菜、廈門菜屬于什么菜系嗎?它有什么特色?代表菜有哪些?(1)閩菜(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2)特色:閩菜以炸、熘、燜、炒、燉、蒸為特色,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刀工精妙,湯菜居多,具有鮮、香、爛、淡并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3)著名風味菜品有:佛跳墻、七星魚丸、燕皮餛飩、福州線面、蠔仔煎等。考考你2.本地菜屬于什么菜系?介紹當地的地方小吃24ppt課件你知道福州菜、廈門菜屬于什么菜系嗎?它有什么特廈門名小吃春卷海蠣煎土筍凍25ppt課件廈門名小吃春卷海蠣煎土筍凍25ppt課件3.西餐的傳入和影響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后。

影響:(1)西餐常用原料進入餐桌;(2)經營西式食品的食品廠出現;(3)西餐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4.總結:飲食變化的特征和原因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原因:鴉片戰爭后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國人對西餐文化的逐步接受。26ppt課件3.西餐的傳入和影響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后。影響:4探究問題四:

中西餐飲食文化的區別有哪些?(1)原料不同:西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肉食為主。中餐以草本植物的果實為主。(2)烹飪方式不同:西餐要求營養、方便、快捷;中餐以“味”為核心,重細火慢熬。(3)就餐環境不同:西餐注意整潔衛生,講究環境格調,服務周到細致;中餐借助餐具和用餐環境的文化色彩顯示其獨特性。27ppt課件探究問題四:中西餐飲食文化的區別有哪些?(1)原料不同三、居室建筑的演進1.中國傳統古民居2.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表現3.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特征4.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原因第三小組28ppt課件三、居室建筑的演進1.中國傳統古民居第三小組28ppt課件1.中國傳統古民居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墻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29ppt課件1.中國傳統古民居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2)福建古民居代表南靖土樓閩南古厝30ppt課件(2)福建古民居代表南靖土樓閩南古厝30ppt課件2.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表現鼓浪嶼洋房天津五大道地區的小洋樓(2)20世紀30年代前后京津部分居民住宅歐化(1)鴉片戰爭后西式住房出現31ppt課件2.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表現鼓浪嶼洋房天津五大道地區的小洋樓住宅和家具出現西化趨勢(3)32ppt課件住宅和家具出現西化趨勢(3)32ppt課件三、居室建筑的演進3.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特征中西合璧,西化趨勢不斷增強。4.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原因鴉片戰爭后外國人來華居住;中國人居住觀念的改變。33ppt課件三、居室建筑的演進3.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特征中西合璧,西化四、習俗風尚的變革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2.近現代習俗變化的特征3.影響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第四小組34ppt課件四、習俗風尚的變革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第四小組34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

舊習

婚姻包辦舊式喪禮男子留辮女子裹足迷信活動

改變婚姻自由新式喪禮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迷信2.近現代習俗變化的特征:刪繁就簡,移風易俗,從

封建傳統向現代化演變。3.影響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外因:西方新思潮的熏陶。內因: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重大社會變革的影響。35ppt課件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舊習改(1)舊式婚禮和新式婚禮父母包辦,媒妁之言戀愛自由,婚姻自主36ppt課件(1)舊式婚禮和新式婚禮父母包辦,媒妁之言戀愛自由,婚姻自主(2)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下令剪辮易服具有強烈的與舊社會舊制度決裂的革命色彩。37ppt課件(2)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下令剪辮易服具有強烈的與舊社會舊制度

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運動帶有反封建的政治意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3)迫令放足,解放婦女38ppt課件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4)社會禮節的變革39ppt課件(4)社會禮節的變革39ppt課件

材料一戊戌變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內容: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學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準許設立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

材料二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在文教、社會生活方面的法令和措施: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國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提倡以“自由、平等、友愛為綱”的公民道德,革除歷代官廳“大人”、“老爺”等稱呼,禁止蓄辮、纏足、賭博。

材料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閱讀下列材料,思考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會對近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課后

探究40ppt課件材料一戊戌變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內容:開

綜合各組分析,總結中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方面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內因:國內的社會劇變外因:外來文化的影響政治:環境、形勢經濟:生產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觀念的變化探究問題五:

社會政治、經濟、思想變化與社會生活、習俗變化之間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原因;反之,后者也會影響前者。41ppt課件綜合各組分析,總結中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①近代:新舊摻雜、中西合璧、土洋結合;②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政治化、革命化;③改革開放后:國際潮流化、多元化、個性化。三個階段:

綜合各組分析,總結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變化的基本特征。總特征:封建、傳統、保守開放、現代化探究問題六:42ppt課件①近代:新舊摻雜、中西合璧、土洋結合;三個階段:綜合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1.變化的表現2.變化的特征3.變化的原因變化中的男女服飾(衣)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居室建筑的演進(住)習俗風尚的變革(習俗)①近代:新舊摻雜、中西合璧、土洋結合②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化、革命化③改革開放后:國際潮流化、多元化、個性化外因:外來文化的影響內因:國內的社會劇變(政治、經濟、文化)【小結】總特征:由封建、傳統、保守向開放、現代化演進43ppt課件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1.變化的表現2.變化的特征3

觀點一:這是一種進步。西方文化的進入,給我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中國逐漸廢除一些傳統陋習,開始與世界接軌。

觀點二:這是一種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侵入,導致中國傳統文化一步步淪喪,如每年圣誕節、情人節,商家和顧客都會熱烈投入,而一些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的氣氛卻遠不及西方節日。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應該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你的看法呢?討論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造成的影響?44ppt課件觀點一:這是一種進步。西方文化的進入,設計意圖說明

這是一節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歷史課,內容豐富,難度不大,故決定將課堂交給學生。課前將全班同學分為四組,選出各組小組長,根據教師提供的導學提綱、課文進行搜集資料、文字歸納、制作幻燈的分工合作。經過教師審核后,由各組派代表在課堂上輪流講解,展示相關課件內容,其中穿插教師設置的問題共同探究、交流、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課堂小結。本課的設計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課改精神和歷史教學的基本宗旨。福建廈門禾山中學李惠琴45ppt課件設計意圖說明這是一節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福建廈門禾山中學李惠琴46ppt課件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1.本課主要講述了近現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風俗四個方面的變遷。2.變化的特點可以分三個階段分析:(1)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前;(2)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3)1978年改革開放后。3.探究變化的原因: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分析。【內容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近現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47ppt課件1.本課主要講述了近現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風俗【導入新課】你知道當今流行的服裝中最能體現中國民族特色的男女服裝各是什么嗎?鞏俐展示現代旗袍裝劉德華演繹中山裝48ppt課件【導入新課】鞏俐展示現代旗袍裝劉德華演繹中山裝3ppt課件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第一組:變化中的男女服飾(衣)第二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第三組:居室建筑的演進(住)第四組:習俗風尚的變革(習俗)分小組展示搜集資料制作而成的課件。49ppt課件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第一組:變化中的男女服飾(衣一、近現代服飾的變化1.近現代男裝的變化2.近現代女裝的變化3.總結三個階段的變化及其特征4.分析變化的原因第一小組50ppt課件一、近現代服飾的變化1.近現代男裝的變化第一小組5ppt課件(1)長袍馬褂

(流行于整個近代)(2)西裝(鴉片戰爭后傳入,民國成立后流行)孫中山51ppt課件(1)長袍馬褂

(流行于整個近代)(2)西裝(鴉片戰爭后傳入(3)中山裝(民國成立后流行)由來:孫中山根據西式服裝設計

含義: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門襟五粒紐扣表示區別于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52ppt課件(3)中山裝(民國成立后流行)由來:孫中山根據西式服裝設計(4)新中國成立后流行干部服(5)“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綠軍裝53ppt課件(4)新中國成立后流行干部服(5)“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綠軍(6)改革開放后的服裝:追求舒適、個性54ppt課件(6)改革開放后的服裝:追求舒適、個性9ppt課件(1)清末旗袍

(寬松肥大)(2)民國時期的改良旗袍

(體現女性曲線美)55ppt課件(1)清末旗袍

(寬松肥大)(2)民國時期的改良旗袍

(體現解放初期,列寧裝是最時髦的女裝。(3)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列寧裝、布拉吉(連衣裙)(4)“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綠軍裝56ppt課件解放初期,列寧裝是最時髦的女裝。(3)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5)改革開放后,款式新穎,層出不窮57ppt課件(5)改革開放后,款式新穎,層出不窮12ppt課件3.三個階段的變化及其特征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男裝: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第二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女裝:旗袍的改良特征:中西合璧,新舊摻雜。干部服

列寧裝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樸素單一。特征:款式新穎,層出不窮,與國際接軌。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后綠軍裝58ppt課件3.三個階段的變化及其特征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

影響中國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思考外因:鴉片戰爭后西方外來文化的傳入。內因:辛亥革命的推動;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因素的影響;

改革開放的影響。4.變化的原因59ppt課件影響中國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思考外因:鴉西裝流行的原因(1)從穿著的角度講,西裝適體、瀟灑;體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2)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后剪發易服的產物。(3)從社會思潮的角度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是受了西化思潮的推動。探究問題一:60ppt課件西裝流行的原因(1)從穿著的角度講,西裝適體、瀟灑;體現了男中山裝流行的原因(1)20世紀20年代末被國民政府確定為禮服。(2)毛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外國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3)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新中國成立后,許多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探究問題二:61ppt課件中山裝流行的原因(1)20世紀20年代末被國民政府確定為禮服探究問題三:

中山裝、旗袍在設計上有何相同點?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征?(1)相同點:綜合西式和中式服裝的特點進行改革與創新。(2)反映了中西合璧的時代特征。62ppt課件探究問題三:中山裝、旗袍在設計上有何相同點?反映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簡介2.本地菜屬于什么菜系?介紹當地的地方小吃3.西餐的傳入和影響4.分析飲食變化的特征和原因第二小組63ppt課件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簡介第二小組18ppt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我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具有一定親緣承襲關系、菜品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并為人所喜愛的地方風味流派,稱做菜系。其中,魯菜、川菜、淮揚菜和粵菜被稱為“四大菜系”,加上浙菜、閩菜、徽菜、湘菜、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1.中餐:四大菜系簡介64ppt課件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我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魯菜:主要流行于山東地區。其味咸、鮮、脆嫩,風味獨特,刀工精細,尤其講究“清湯”、“奶湯”的調制,風行于北方地區。九轉大腸65ppt課件魯菜:主要流行于山東地區。其味咸、鮮、脆嫩,風味獨特,刀工精川菜:以四川地區為代表。具有麻、辣、燙、酥、鮮、嫩、形整不爛的特點,久負盛名,流傳國內外。水煮魚麻婆豆腐66ppt課件川菜:以四川地區為代表。具有麻、辣、燙、酥、鮮、嫩、形整不爛粵菜:流行于廣州、潮州等地。起步較晚,但影響極大,香港、澳門以致世界各國的中餐館大多以粵菜為主。其注意汲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清蒸冬瓜盅67ppt課件粵菜:流行于廣州、潮州等地。起步較晚,但影響極大,香港、澳門淮揚菜:以揚州、南京、鎮江等地區為代表。其特點是選料樸實、講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造型精美,尤以烹制山野海味而聞名。紅燒獅子頭68ppt課件淮揚菜:以揚州、南京、鎮江等地區為代表。其特點是選料樸實、講

你知道福州菜、廈門菜屬于什么菜系嗎?它有什么特色?代表菜有哪些?(1)閩菜(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2)特色:閩菜以炸、熘、燜、炒、燉、蒸為特色,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刀工精妙,湯菜居多,具有鮮、香、爛、淡并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3)著名風味菜品有:佛跳墻、七星魚丸、燕皮餛飩、福州線面、蠔仔煎等。考考你2.本地菜屬于什么菜系?介紹當地的地方小吃69ppt課件你知道福州菜、廈門菜屬于什么菜系嗎?它有什么特廈門名小吃春卷海蠣煎土筍凍70ppt課件廈門名小吃春卷海蠣煎土筍凍25ppt課件3.西餐的傳入和影響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后。

影響:(1)西餐常用原料進入餐桌;(2)經營西式食品的食品廠出現;(3)西餐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4.總結:飲食變化的特征和原因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原因:鴉片戰爭后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國人對西餐文化的逐步接受。71ppt課件3.西餐的傳入和影響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后。影響:4探究問題四:

中西餐飲食文化的區別有哪些?(1)原料不同:西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肉食為主。中餐以草本植物的果實為主。(2)烹飪方式不同:西餐要求營養、方便、快捷;中餐以“味”為核心,重細火慢熬。(3)就餐環境不同:西餐注意整潔衛生,講究環境格調,服務周到細致;中餐借助餐具和用餐環境的文化色彩顯示其獨特性。72ppt課件探究問題四:中西餐飲食文化的區別有哪些?(1)原料不同三、居室建筑的演進1.中國傳統古民居2.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表現3.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特征4.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原因第三小組73ppt課件三、居室建筑的演進1.中國傳統古民居第三小組28ppt課件1.中國傳統古民居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墻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74ppt課件1.中國傳統古民居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2)福建古民居代表南靖土樓閩南古厝75ppt課件(2)福建古民居代表南靖土樓閩南古厝30ppt課件2.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表現鼓浪嶼洋房天津五大道地區的小洋樓(2)20世紀30年代前后京津部分居民住宅歐化(1)鴉片戰爭后西式住房出現76ppt課件2.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表現鼓浪嶼洋房天津五大道地區的小洋樓住宅和家具出現西化趨勢(3)77ppt課件住宅和家具出現西化趨勢(3)32ppt課件三、居室建筑的演進3.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特征中西合璧,西化趨勢不斷增強。4.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原因鴉片戰爭后外國人來華居住;中國人居住觀念的改變。78ppt課件三、居室建筑的演進3.近現代居室建筑演進的特征中西合璧,西化四、習俗風尚的變革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2.近現代習俗變化的特征3.影響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第四小組79ppt課件四、習俗風尚的變革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第四小組34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

舊習

婚姻包辦舊式喪禮男子留辮女子裹足迷信活動

改變婚姻自由新式喪禮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迷信2.近現代習俗變化的特征:刪繁就簡,移風易俗,從

封建傳統向現代化演變。3.影響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外因:西方新思潮的熏陶。內因: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重大社會變革的影響。80ppt課件1.近現代習俗風尚變化的表現舊習改(1)舊式婚禮和新式婚禮父母包辦,媒妁之言戀愛自由,婚姻自主81ppt課件(1)舊式婚禮和新式婚禮父母包辦,媒妁之言戀愛自由,婚姻自主(2)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下令剪辮易服具有強烈的與舊社會舊制度決裂的革命色彩。82ppt課件(2)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下令剪辮易服具有強烈的與舊社會舊制度

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運動帶有反封建的政治意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3)迫令放足,解放婦女83ppt課件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4)社會禮節的變革84ppt課件(4)社會禮節的變革39ppt課件

材料一戊戌變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內容: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學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準許設立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

材料二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在文教、社會生活方面的法令和措施: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國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提倡以“自由、平等、友愛為綱”的公民道德,革除歷代官廳“大人”、“老爺”等稱呼,禁止蓄辮、纏足、賭博。

材料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