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課件_第1頁
新生兒敗血癥-課件_第2頁
新生兒敗血癥-課件_第3頁
新生兒敗血癥-課件_第4頁
新生兒敗血癥-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生兒敗血癥

一系兒科教研室1新生兒敗血癥一系兒科教研室1目的要求:1、熟悉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感染途徑及發病機制2、掌握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特點和診斷方法3、掌握本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2目的要求:2一、定義指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并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常見的病原體為細菌,也可為真菌、病毒、原蟲發病率:我國活產足月兒1-10‰

極低體重兒164‰病死率:20%3一、定義3二、病因及發病機理1、病原菌:細菌、真菌、病毒

國內:葡萄球菌占首位,大腸桿菌次之。

機會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桿菌、腸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空腸彎曲菌、幽門螺桿菌

國外:B組鏈球菌(GBS)、李斯特菌為主要致病菌。4二、病因及發病機理4葡萄球菌5葡萄球菌5大腸桿菌6大腸桿菌6表皮葡萄球菌7表皮葡萄球菌7綠膿桿菌8綠膿桿菌8克雷伯桿菌9克雷伯桿菌9產氣莢膜梭菌10產氣莢膜梭菌10空腸彎曲菌11空腸彎曲菌11幽門螺桿菌12幽門螺桿菌12B族溶血性鏈球菌13B族溶血性鏈球菌13李斯特菌14李斯特菌14

2、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屏障功能差淋巴結發育不全

C3﹑C5﹑調理素等含量低中性粒細胞產生及儲備均少細胞因子能力低下152、非特異性免疫功能15屏障功能差皮膚破損16屏障功能差皮膚破損16臍殘端未完全閉合17臍殘端未完全閉合17血腦屏障功能不全18血腦屏障功能不全183、特異性免疫功能

IgG

胎齡越小,IgG含量越低,易感染。

IgM、IgA

不能通過胎盤,新生兒體內含量低,易感G-桿菌。

T細胞處于初始狀態,產生細胞因子低下。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低193、特異性免疫功能19

4、感染途徑:與其他年齡組不同

產前感染:經胎盤血行感染,以病毒為主20

4、感染途徑:與其他年齡組不同

產前感染:經胎盤血行感染,產時感染:上行性感染或直接感染21產時感染:上行性感染或直接感染21產后感染:最常見(占50%)最重要的途徑,以細菌為主

皮膚、粘膜(口腔、球結膜、中耳、消化道、呼吸道、女嬰外陰粘膜)、臍帶。

使用霧化器、呼吸機、吸痰器、曖箱、各種導管、插管、醫務人員雙手造成醫源性感染。22產后感染:最常見(占50%)最重要的途徑,以細菌為主

臨床表現

早發型

晚發型

1.生后7天內起病

2.感染發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時、垂直傳播大腸桿菌等G-桿菌為主

3.常呈暴發性多器官受累病死率高

1.出生后7天后起病

2.感染發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后、水平傳播葡萄球菌、機會致病菌為主

3.常有臍炎、肺炎或腦膜炎等局灶性感染病死率較早發型低23臨床表現1.生后7天內起病1.出生后7天后起病23新生兒敗血癥癥狀

早期不典型為其最大特點

多表現為“六不”:

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面色不好(或反應不好)、體重不增。

24新生兒敗血癥癥狀

早期不典型為其最大特點

出現下列癥狀應高度懷疑敗血癥

黃疸肝脾腫大出血傾向休克其他:嘔吐、腹脹、中毒性腸麻痹、呼吸窘迫或暫停、青紫合并癥:肺炎、腦膜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25出現下列癥狀應高度懷疑敗血癥25黃疸正常黃疸26黃疸正常黃疸26肝脾腫大27肝脾腫大27出血傾向、瘀斑28出血傾向、瘀斑28中毒性腸麻痹29中毒性腸麻痹29呼吸困難

30呼吸困難

30313132323333四、實驗室檢查(1)非特異性檢查: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5×109/L或>20×109/L

中性粒細胞桿狀核細胞所占比例≥0.20

出現中毒顆粒或空泡血小板計數<100×109/L急相蛋白:C反應蛋白增高鱟試驗:陽性提示G-桿菌感染34四、實驗室檢查34

3535(2)病原學檢查:a.血培養b.腦脊液、尿培養c.取局部化膿病灶的膿液作培養、或直接涂片;陽性僅證實有細菌定植但不能確立敗血癥

(3)病原菌抗原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3636血培養37血培養37腦脊液培養38腦脊液培養38尿培養39尿培養39其他40其他40

診斷

高危險因素臨床癥狀體征周圍血象改變

C反應蛋白增高確診:血培養41診斷41

治療

一、抗生素治療

1.早用藥

2.靜脈、聯合給藥

3.療程足

血培養陰性,經抗生素治療后病情好轉時應繼續治療5-7天;血培養陽性,療程至少需10-14天;有并發癥應治療3周以上

4.注意藥物毒副作用42

治療42抗菌素的選擇:(1)病原菌不明者:一般選用抗菌素時應兼顧革蘭陽性球菌及陰性桿菌。宜聯合使用青霉素和第三代頭孢菌素

對革蘭氏陽性球菌:選用青霉素,葡萄球菌:選用耐酶青霉素、第1代頭孢菌素或萬古霉素。

對革蘭陰性桿菌:選用氨芐西林、第3代頭孢菌素

厭氧菌生長緩慢,不能等待血培養結果,如懷疑此感染,應盡早用甲硝唑(2)病原菌已明確者:可按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如臨床效果好,雖不敏感亦可暫不換藥。(3)并發腦膜炎者:應選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43抗菌素的選擇:43二、處理嚴重并發癥1、休克:輸血漿或全血,每次10ml/kg

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2、糾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癥3、減輕腦水腫44二、處理嚴重并發癥44三、清除感染灶四、支持療法1、注意保溫2、供給足夠熱卡和液體3、維持血糖和血電解質在正常水平4545五、免疫療法

靜注免疫球蛋白交換輸血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者輸粒細胞血小板減少者輸血小板46五、免疫療法46預防1、要注意圍產期保健,積極防治孕婦感染,以防胎兒在宮內感染;2、在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產房環境、搶救設備、復蘇器械等要嚴格消毒;3、對早期破水、產程太長、宮內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后應進行預防性治療;4、做新生兒護理工作,應特別注意保護好皮膚、粘膜、臍部免受感染或損傷,并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47預防47謝謝!48謝謝!48新生兒敗血癥

一系兒科教研室49新生兒敗血癥一系兒科教研室1目的要求:1、熟悉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感染途徑及發病機制2、掌握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特點和診斷方法3、掌握本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50目的要求:2一、定義指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并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常見的病原體為細菌,也可為真菌、病毒、原蟲發病率:我國活產足月兒1-10‰

極低體重兒164‰病死率:20%51一、定義3二、病因及發病機理1、病原菌:細菌、真菌、病毒

國內:葡萄球菌占首位,大腸桿菌次之。

機會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桿菌、腸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空腸彎曲菌、幽門螺桿菌

國外:B組鏈球菌(GBS)、李斯特菌為主要致病菌。52二、病因及發病機理4葡萄球菌53葡萄球菌5大腸桿菌54大腸桿菌6表皮葡萄球菌55表皮葡萄球菌7綠膿桿菌56綠膿桿菌8克雷伯桿菌57克雷伯桿菌9產氣莢膜梭菌58產氣莢膜梭菌10空腸彎曲菌59空腸彎曲菌11幽門螺桿菌60幽門螺桿菌12B族溶血性鏈球菌61B族溶血性鏈球菌13李斯特菌62李斯特菌14

2、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屏障功能差淋巴結發育不全

C3﹑C5﹑調理素等含量低中性粒細胞產生及儲備均少細胞因子能力低下632、非特異性免疫功能15屏障功能差皮膚破損64屏障功能差皮膚破損16臍殘端未完全閉合65臍殘端未完全閉合17血腦屏障功能不全66血腦屏障功能不全183、特異性免疫功能

IgG

胎齡越小,IgG含量越低,易感染。

IgM、IgA

不能通過胎盤,新生兒體內含量低,易感G-桿菌。

T細胞處于初始狀態,產生細胞因子低下。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低673、特異性免疫功能19

4、感染途徑:與其他年齡組不同

產前感染:經胎盤血行感染,以病毒為主68

4、感染途徑:與其他年齡組不同

產前感染:經胎盤血行感染,產時感染:上行性感染或直接感染69產時感染:上行性感染或直接感染21產后感染:最常見(占50%)最重要的途徑,以細菌為主

皮膚、粘膜(口腔、球結膜、中耳、消化道、呼吸道、女嬰外陰粘膜)、臍帶。

使用霧化器、呼吸機、吸痰器、曖箱、各種導管、插管、醫務人員雙手造成醫源性感染。70產后感染:最常見(占50%)最重要的途徑,以細菌為主

臨床表現

早發型

晚發型

1.生后7天內起病

2.感染發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時、垂直傳播大腸桿菌等G-桿菌為主

3.常呈暴發性多器官受累病死率高

1.出生后7天后起病

2.感染發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后、水平傳播葡萄球菌、機會致病菌為主

3.常有臍炎、肺炎或腦膜炎等局灶性感染病死率較早發型低71臨床表現1.生后7天內起病1.出生后7天后起病23新生兒敗血癥癥狀

早期不典型為其最大特點

多表現為“六不”:

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面色不好(或反應不好)、體重不增。

72新生兒敗血癥癥狀

早期不典型為其最大特點

出現下列癥狀應高度懷疑敗血癥

黃疸肝脾腫大出血傾向休克其他:嘔吐、腹脹、中毒性腸麻痹、呼吸窘迫或暫停、青紫合并癥:肺炎、腦膜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73出現下列癥狀應高度懷疑敗血癥25黃疸正常黃疸74黃疸正常黃疸26肝脾腫大75肝脾腫大27出血傾向、瘀斑76出血傾向、瘀斑28中毒性腸麻痹77中毒性腸麻痹29呼吸困難

78呼吸困難

30793180328133四、實驗室檢查(1)非特異性檢查: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5×109/L或>20×109/L

中性粒細胞桿狀核細胞所占比例≥0.20

出現中毒顆粒或空泡血小板計數<100×109/L急相蛋白:C反應蛋白增高鱟試驗:陽性提示G-桿菌感染82四、實驗室檢查34

8335(2)病原學檢查:a.血培養b.腦脊液、尿培養c.取局部化膿病灶的膿液作培養、或直接涂片;陽性僅證實有細菌定植但不能確立敗血癥

(3)病原菌抗原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8436血培養85血培養37腦脊液培養86腦脊液培養38尿培養87尿培養39其他88其他40

診斷

高危險因素臨床癥狀體征周圍血象改變

C反應蛋白增高確診:血培養89診斷41

治療

一、抗生素治療

1.早用藥

2.靜脈、聯合給藥

3.療程足

血培養陰性,經抗生素治療后病情好轉時應繼續治療5-7天;血培養陽性,療程至少需10-14天;有并發癥應治療3周以上

4.注意藥物毒副作用90

治療42抗菌素的選擇:(1)病原菌不明者:一般選用抗菌素時應兼顧革蘭陽性球菌及陰性桿菌。宜聯合使用青霉素和第三代頭孢菌素

對革蘭氏陽性球菌:選用青霉素,葡萄球菌:選用耐酶青霉素、第1代頭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