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_第1頁
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_第2頁
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_第3頁
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_第4頁
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侍的認識防上痼中醫窗次學跡慶法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內科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感染分會顧問上海市防治非典、禽流感、甲型Hn流感中醫專家組成員溫病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侍的認識防1認識中醫藥歷史上把傳染病稱為瘟疫,也有謂之疫病。無論是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疫病對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脅是很大的。但在中國歷史上基本上沒有出現因疫病流行而造成“空城”,或者導致人口大規模外遷及大幅度人口銳減的情況。在西漢到明代,我國人口基本上在4600萬到6000萬之間。人口總數變動不大,而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都是由于政治原因,而不是疫病的流行。為什么古代疫病的流行后果沒有象西方國家那么嚴重,這主要應該歸功于中醫藥在防治疫病上的貢獻。認識2認識疫病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諸病源侯論》也說:“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傷寒總病論》講到了流行性“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次則一方,次則鄉,次則偏著一家。”回顧疫情發生的歷史無不與政府無能,戰爭不斷以及防疫措施不健全有關。認識3認識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昏庸,時局動蕩,導致疫病流行非常嚴重,如曹植《論疫氣》一書中說:“建安二十二年,厲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竟有4人同時死于疫病。認識4認識明清時代,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的江浙一帶,成為疫病流行的高發地帶。在防疫措施不健全的情況下,城市建設的人集中,居擁擠、環境惡劣,等致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如《疫證集》說:“在昔團關時代鄉邑患疫不至及都會,此省疫作來必串入他省。近孟英在《霍亂論》中分析上海霍亂流行的原因時認為人煙繁愈熱,室廬稠密欲盛之內垢,水皆惡濁不此時采取消離是何等認識5認識盡管疫癘流行如此猖獗,但在與之相斗爭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著名醫家。也為這些醫家獲得了很多實踐的機遇。這些醫家經驗之積累越來越豐富,理論之闡述越來越成熟,方法之應用越來越正確,方藥之療效越來越顯著,這些著名醫家有漢代創六經辨證的張仲景,晉代擅長治急重證的葛洪,隋代揭示病原的巢元方,唐代自制辟瘟方劑的孫思邈,金代擅治熱病的劉河間,元代總結治肺結核方的葛可久,明代擅治梅毒的陳司成,專述瘟疫論治的吳又可認識6認識清代創衛氣營血辨證的葉天士,專述濕熱病論治的薛生白立三焦辨證的吳鞠通,倡寒溫融合的俞根初,創名方升降散的楊栗山,創清瘟敗毒飲的余師愚,著《霍亂論》的王孟英等等。這些醫家留下了防治疫病的豐富經驗。這些經驗既有理論上的闡述又有臨床上的治療根據。既有總結的經驗方,又有治療后有效的用藥。現在看來,在中國傳染病學發展史上,傷寒學說、瘟疫學說、溫病學說是最令人注目的,其著名醫家張仲景、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是杰出的代表。正是他們敢于面對不斷變化的疾病譜,深入臨床,勇于探索,善于繼承,突出創新,才挽救了大量的急重患者,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理論和經驗。這次甲流預案中辨證論治就是運用清代葉天士倡導的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的方認識7認識中醫藥歷史上防治傳染病的理論和經驗,應當從戰略上予以認識。這些理論和經驗必須很好繼承,整理,并且進行有效方劑的篩選,采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深入的研究。中醫藥歷史上防治傳染病的著名醫家的經驗也充分說明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完整的經驗,而且在自己的實踐中進行創新,《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為后來醫家繼承,但根據自己實踐又創立不少有名的方藥,如吳又可的達原飲,楊栗山的升降散,余師愚的清瘟敗毒飲等等認識8防治策略從中醫藥積累的數千年的疫病防治經驗,而進一步形成相應的較為系統而豐富的疫病防治理論來看,其防治傳染病的策略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大方面2.1防治策略的基礎: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治法和方法是建立在對疫病認識的基礎上,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防治策略9防治策略2.1.1切斷傳播途徑—天受,傳染,天行。金元時期劉河間在《傷寒標本》中講到:“凡傷寒疫癘之病,何以別之,蓋脈者,傳染也致病物質的傳播途徑為口鼻而入《瘟疫論》強調泉總這里所說的天不是據日月星辰的天,書中接著進到“人則證治例(成書于891中指出傳染則指接觸傳染吐納,清濁混淆,中其毒者,率由口鼻入,口氣通地,鼻氣通天蘊蓄軀殼,病發為疫。”這與傳染病的病原體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沬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一致的反映在傳染患箸要態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整現脾胃功能損傷表現切斷傳染途徑,注意與傳染病患者的距離,以及與其接觸的人如何做到防其傳播是非常重要的。在防治上極有臨床意義。防治策略10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1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2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3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4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5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6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7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8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19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20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21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22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23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24中醫侍的認識防上痼中醫窗次學跡慶法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內科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感染分會顧問上海市防治非典、禽流感、甲型Hn流感中醫專家組成員溫病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侍的認識防25認識中醫藥歷史上把傳染病稱為瘟疫,也有謂之疫病。無論是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疫病對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脅是很大的。但在中國歷史上基本上沒有出現因疫病流行而造成“空城”,或者導致人口大規模外遷及大幅度人口銳減的情況。在西漢到明代,我國人口基本上在4600萬到6000萬之間。人口總數變動不大,而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都是由于政治原因,而不是疫病的流行。為什么古代疫病的流行后果沒有象西方國家那么嚴重,這主要應該歸功于中醫藥在防治疫病上的貢獻。認識26認識疫病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諸病源侯論》也說:“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傷寒總病論》講到了流行性“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次則一方,次則鄉,次則偏著一家。”回顧疫情發生的歷史無不與政府無能,戰爭不斷以及防疫措施不健全有關。認識27認識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昏庸,時局動蕩,導致疫病流行非常嚴重,如曹植《論疫氣》一書中說:“建安二十二年,厲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竟有4人同時死于疫病。認識28認識明清時代,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的江浙一帶,成為疫病流行的高發地帶。在防疫措施不健全的情況下,城市建設的人集中,居擁擠、環境惡劣,等致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如《疫證集》說:“在昔團關時代鄉邑患疫不至及都會,此省疫作來必串入他省。近孟英在《霍亂論》中分析上海霍亂流行的原因時認為人煙繁愈熱,室廬稠密欲盛之內垢,水皆惡濁不此時采取消離是何等認識29認識盡管疫癘流行如此猖獗,但在與之相斗爭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著名醫家。也為這些醫家獲得了很多實踐的機遇。這些醫家經驗之積累越來越豐富,理論之闡述越來越成熟,方法之應用越來越正確,方藥之療效越來越顯著,這些著名醫家有漢代創六經辨證的張仲景,晉代擅長治急重證的葛洪,隋代揭示病原的巢元方,唐代自制辟瘟方劑的孫思邈,金代擅治熱病的劉河間,元代總結治肺結核方的葛可久,明代擅治梅毒的陳司成,專述瘟疫論治的吳又可認識30認識清代創衛氣營血辨證的葉天士,專述濕熱病論治的薛生白立三焦辨證的吳鞠通,倡寒溫融合的俞根初,創名方升降散的楊栗山,創清瘟敗毒飲的余師愚,著《霍亂論》的王孟英等等。這些醫家留下了防治疫病的豐富經驗。這些經驗既有理論上的闡述又有臨床上的治療根據。既有總結的經驗方,又有治療后有效的用藥。現在看來,在中國傳染病學發展史上,傷寒學說、瘟疫學說、溫病學說是最令人注目的,其著名醫家張仲景、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是杰出的代表。正是他們敢于面對不斷變化的疾病譜,深入臨床,勇于探索,善于繼承,突出創新,才挽救了大量的急重患者,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理論和經驗。這次甲流預案中辨證論治就是運用清代葉天士倡導的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的方認識31認識中醫藥歷史上防治傳染病的理論和經驗,應當從戰略上予以認識。這些理論和經驗必須很好繼承,整理,并且進行有效方劑的篩選,采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深入的研究。中醫藥歷史上防治傳染病的著名醫家的經驗也充分說明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完整的經驗,而且在自己的實踐中進行創新,《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為后來醫家繼承,但根據自己實踐又創立不少有名的方藥,如吳又可的達原飲,楊栗山的升降散,余師愚的清瘟敗毒飲等等認識32防治策略從中醫藥積累的數千年的疫病防治經驗,而進一步形成相應的較為系統而豐富的疫病防治理論來看,其防治傳染病的策略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大方面2.1防治策略的基礎: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治法和方法是建立在對疫病認識的基礎上,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防治策略33防治策略2.1.1切斷傳播途徑—天受,傳染,天行。金元時期劉河間在《傷寒標本》中講到:“凡傷寒疫癘之病,何以別之,蓋脈者,傳染也致病物質的傳播途徑為口鼻而入《瘟疫論》強調泉總這里所說的天不是據日月星辰的天,書中接著進到“人則證治例(成書于891中指出傳染則指接觸傳染吐納,清濁混淆,中其毒者,率由口鼻入,口氣通地,鼻氣通天蘊蓄軀殼,病發為疫。”這與傳染病的病原體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沬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一致的反映在傳染患箸要態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整現脾胃功能損傷表現切斷傳染途徑,注意與傳染病患者的距離,以及與其接觸的人如何做到防其傳播是非常重要的。在防治上極有臨床意義。防治策略34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35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36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37中醫藥對傳染病的認識跟防治共24張課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