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觀課件_第1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觀課件_第2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觀課件_第3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觀課件_第4頁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生態倫理觀1.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阻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公認的世界文化巨人。作為儒學的創立者,他最早闡述了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下面,我們根據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輯錄文獻論語,結合其他相關材料,對其生態倫理思想進行闡釋。1.1 “知天畏命”的生態倫理意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第二)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第十六這里“天命”就是指自然(包括天地人)規律,那么“知天命”即對

2、自然規律的了解、掌握就很不容易,能夠了解、掌握它,當然就是一種君子的美德了,因此才會有孔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為什么我們說“天命”是指自然規律?論語陽貨第十七記載說子日:“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時興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個字“四時興焉,百物生焉”揭示了天命,這也正是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規律?!拔诽烀本次诽烀强鬃犹岢銎渖鷳B倫理思想的基石。為什么要敬畏天命?天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是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不僅僅是講人們要遵循自然規律辦事,而且還要將“畏天命”與“君子”人格結合起來,體現一種

3、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意識。將“畏天命”與否,作為一條劃分“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要求君子不做過頭事,不講過頭的話,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世界的安寧、和平。中庸講“君子居易以侯命,小人行險以僥幸”。那么,如何培養“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呢?(1)淡泊明志“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第十五(2)要有“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一)的心理自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論語述而第七“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見論語泰伯第八)的同情心。(3)通過學習詩、樂增強欣賞大自然知識的能力和審美意識。他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多識于鳥獸之名”(論語陽貨第十七)1.3 “弋不射宿”的生態資源節用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4、”(論語學而第一)“飯疏食飲水,曲肘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第七)“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何陋之有”2.1“道法自然”的生態平等觀老子里的生態倫理思想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生態平等觀基礎之上的。老子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 “天王恢恢”的生態整體觀老子第73章在講到“天之道”時,提出一個生態哲學命題“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原來宇宙大自然就是一張“天網”,這張網看上去雖然

5、稀疏,卻非常宏大,布局嚴密,沒有缺失。正是這張“天網”使宇宙間的“四大”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維系起宇宙大自然衍生的責任和義務。然而,這張“天網”又是如何保持秩序井然的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和“道生萬物”兩條準則,而“道法自然”這條準則正是使用自然性來解決人與宇宙天地萬物關系內在問題的最初嘗試。2.4節制物欲“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可見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3章)“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第10章)”。3 佛教的生態倫理觀佛教起源于古天

6、竺,進入中土并獲得發展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西漢末年)。隨后在中國獲得巨大發展,并與中國的玄學合流,因此出現了佛學的中國化。中國佛教作為世界著名宗教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其中包含許多寶貴的生態倫理思想,這些思想也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生存意識的必然折射?!氨娚缺M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教認為,外在的環境乃是有情眾生“共業”所感之果,也就是說,“依報”的好壞,是由有情眾生來決定的。如果有情眾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業,則“依報”就會變得美好,如:和樂、富足與莊嚴,就是由于阿彌陀佛及往生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從這一點來說,佛教更強調“人禍”,而不是“天災”。英國經濟學家EP舒馬赫認為:“從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佛教生活方式令人驚奇之處是它的絕對合理性財力驚人地小卻獲得特別滿意的效果?!辈⒄f佛教這種“最佳生活方式是以較低的消費獲得高度的滿足,使人們的生活不感受巨大的壓力和緊張,并能履行佛教的第一戒律:停止作惡,努力行善。”相反,“在所謂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中,貪欲是作為美德受到贊許的,但是我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