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新型社建設模式及寧波的探索實踐_第1頁
論農村新型社建設模式及寧波的探索實踐_第2頁
論農村新型社建設模式及寧波的探索實踐_第3頁
論農村新型社建設模式及寧波的探索實踐_第4頁
論農村新型社建設模式及寧波的探索實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模式及寧波的探索實踐寧波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張 英近年來,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全面推進社 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構建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的戰略舉措, 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社會主義 新農村的建設和推進,需要落實具體的抓手和平臺。鑒于此,我國提 出了循序漸進開展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思路, 在黨中央的號召下, 各 地紛紛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的試點工作。 目前,寧波市農業人口占全 市戶籍人口的 65.1%1 ,農村的發展和穩定,與全市經濟社會的發 展提升息息相關。寧波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工作,為了推 進社會主義新農村

2、建設, 構建城鄉社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寧波市著 手開展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多種建設模式展 開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一、當前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主要模式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在我國的實踐還不長, 又是在農村社會經濟發 展不平衡、 地區條件差異較大的發展階段開展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既 沒有先例可供借鑒,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可供探討。在試點之初,各地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多數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的經驗。 雖然農村新型社區 與城市社區在一些社區的基本要素方面類似, 但農村社區畢竟有別于 城市社區,農村社區特有的人口結構、產業方式、文化習俗等特點注 定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既要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的成功經驗

3、, 又要堅持 從農村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城市,各街道、社區已經形 成了相對穩定和明確的地理區域,而在農村,鄉鎮是一個區域、各行 政村是一個區域、 各自然村也是一個區域, 到底選擇多大的區域作為 一個新型社區來進行建設,各地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模式。1、模式選擇的基本原則:不拘一格,因地制宜 目前,各地農村正在進行農村社區建設的試點工作, 并將根據試 點的情況在農村全面展開社區建設。 在進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 如 何選擇合適的建設模式無疑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 沒有這個基礎, 那 么一切就無從著落。鑒于我國各地農村情況的不同,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也不可能有統 一的模式和標準。 民政部在當初決

4、定在各地推行試點的時候, 也充分 考慮了這個情況,因此并沒有指定建設模式,而是特別指出要“按照 地域相近、規模適度、群眾自愿的原則,科學界定農村社區的區域范 圍”。2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中也明確 指出要“根據自然文化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生活習慣等不 同情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聚居人口適度、服務半徑合理、資源配 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等原則”合理確定農村新型社區。并進一步說 明了三種不同建設模式原則上的適用范圍: 村人口規模在 1000 人以 上的,在現行的村民委員會范圍內,按“一村一社區”形式組織社區 建設;規模較小的村、人口居住密度較高或生產生活方式相近的地方, 可

5、以按“幾村一社區”形式組織社區建設;村規模較大但自然村較分 散、人口較多的,可以按“一村幾社區”形式組織社區建設。就現有實踐看, 各地建設的路徑各不相同, 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 因地制宜進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但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在承認差異性的同時, 也應該遵循一些共性的原則 和路徑。總的來說,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應該是按照“方便居民、便于 管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則,以利于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 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共享度。2、 三種主要的建設模式近年來, 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作出 “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 設”的重大決策, 到國家民政部相繼推出“全國農村社區建

6、設實驗縣(市、區)”和“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創建的戰略規劃,再到地 方各級人民政府紛紛出臺 “關于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實施意見” 的全面 部署,充分表明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已從最初的發韌期步入當前各級 黨委、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 但是目前各地對農村新型社區的定位大 小不一:有的定位于鄉鎮轄區,有的定位于行政村(建制村) ,有的 定位于自然村,還有的定位于村民小組。鑒于定位的不同,因此農村 新型社區建設主要存在 “一村一社區”、“多村一社區”、“一村多社區” 等模式 3:“一村一社區” 模式指的是一個行政村 (建制村)建立一個社區, 該模式適合區域面積較大、 居住人口較多的村, 以現有建制村為基礎

7、, 主要依托村“兩委”來組織運行。這是我國大多數農村開展新型社區 建設的通常做法, 并且采用這種模式的多數為村委會作用發揮得好的 地方。北方的許多平原地區多采取這種模式,湖南、四川、江蘇、浙 江等地也多有采用;“多村一社區”模式指的是一些地方以幾個行政村(建制村)為 單位建立農村新型社區的形式,多體現為社區服務中心的便民設置, 不變更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 在這種模式下又有兩種不同的表現方 式:如果各組成村發展相對均衡,一般會形成片區聯創形式;如果各 組成村發展實力不一,一般會形成中心村形式,在這些地區,社區服 務大廳建在中心村上, 輻射附近幾個村。 山東省的諸多地方采取了這 種模式;“一村多

8、社區”模式主要是指那些將農村新型社區定位在自然村 或村民小組的形式。我國一些山區丘陵地帶,因為人口居住分散,一 個自然村落只有幾十戶人家。 這些地方的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則以自 然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設立社區,因此出現了一個行政村(建制村) 里有多個社區的現象。如被稱為農村社區建設“試驗田”的江西,決 策者就把農村社區定位在自然村落,因此被稱為“村落社區”建設, 江西省的做法是在經過了從鄉鎮到行政村再到自然村的幾番探索之 后確定下來的,在經濟不發達、交通不方便、村落間距離較遠的中國 西部農村地區有較廣泛的代表意義。 湖北的姊歸縣則是將農村社區定 位于村民小組的新的組合,其實也是自然村。一般而言,

9、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應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規劃和建 設,實行“一村一社區”模式。當然,在具體實踐中,還是要根據實 際情況確定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范圍和層次定位,除了一村一社區 外,也應允許一村多社區、 多村一社區等其他形式同時存在于我們的 視野和實踐中。二、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寧波市的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發軔于 2003 年的“百村示范、千村 整治”工程, 2005 年出臺的統籌城鄉發展綱要將“農村社區建 設工程”列入統籌城鄉發展的六大惠民工程。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后, 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工作進一步發展, 2008 年,寧波市社區建設 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出臺了 寧波市農村社區建設指導標

10、準 (試行), 2009 年,寧波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意 見(甬黨20098 號)。截止目前, 全市已經創建了 251 個農村新型 社區,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 10% 左右。綜合分析這些已創建的農村 新型社區情況,可以看到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主要存在如下幾種模 式:1、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基本模式 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最常見模式是“一村一社區” 。以目前 的行政村為基本單位進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既有利于農村的穩定, 也不影響資源的有效利用。 并且現今的行政村區域是經過不斷調整而 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中心村的功能。 2000 年以來,伴隨著城鎮 化進程的加快,國家進行了

11、行政區劃調整,歸并自然村,實行撤鄉并 鎮,撤縣建市。 寧波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也開始了新一輪的行政區域 規劃和調整。自2001年始,各區、縣(市)陸續對所轄鎮鄉及行政村 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經過合并小型村、縮減自然村、拆除空心村、 改造城中村、搬遷高山村等方式,至 2008年,寧波市的行政區域在 原有基礎上調整成了 78個鎮、11個鄉、63個街道辦事處、548個 居民委員會(社區設居委會)、2558個村民委員會(行政村設村委會)。(具體見表一)表一:2008年寧波市行政區劃地區鎮鄉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會員會全市7811635482558海曙區875江東區872江北區1759101北侖區2

12、1740223鎮海區242664鄞州區171661394余姚市141653264慈溪市15576297奉化市6533356象山縣105324490寧海縣113429369通過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人口、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 的配置,促進了農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為構建農村新型社 區奠定了較為切實的框架基礎。鑒于此,寧波市關于加快推進農村 社區建設的意見指出:開展農村社區建設,是在黨和政府領導下, 在行政村的地域范圍內, 依靠政府、 社會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資源 和力量,引入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和服務理念, 對行政村進行社區化服 務和管理, 逐步提高農村服務水平和農民居民生活質量, 扎實構

13、建農 村基層社會生活共同體的過程, 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基本模式定位 為“一村一社區”。2、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其他模式 當然,除了“一村一社區”這種基本模式外,寧波也因地制宜地 開展了其他建設模式的探索:片區聯創模式。 該模式一般由片區內若干村莊共同組成, 通過成 片連線的整治,以提高區域整體環境,強化社區化服務和管理。北侖 九峰山社區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九峰山區域由九個村莊組成, 轄區面積 21 平方公里。 2007 年初,大碶街道根據九峰山區域九個 村地域相近、人緣相親、生產生活相似的特點,依托交通便利、生態 良好、資源豐富等優勢,提出了片區聯創的建設設想,目前,一個集 旅游、觀光

14、、居住、服務于一體的區域化社區已初具雛形。中心村模式。 該模式同樣是以區域內幾個村莊共同組成, 但與片 區聯創模式所不同的是, 它是以中心村建設為載體, 推進基礎設施和 公共服務向其他幾個村輻射。 該模式的重點是中心村的選擇。 中心村 的確定要充分結合服務半徑、村莊規模、經濟基礎、文化習俗等要素 考慮,要使所確定的中心村盡量全面、 均衡、有效地照顧到周邊村莊, 真正達到資源優化、服務共享、人員集聚的目標。這一模式也是目前 采用較多的一種, 尤其是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試驗階段。 如余姚市在 2007 年重點選擇了三七市幸福村等 3 個不同地域和類型的中心村開 展試點工作,在取得初步經驗的基礎上,

15、2008 年又增加到 41 個中 心村作為試點。 余姚市的建設思路是通過中心村的建設逐步擴展到全 市其他村莊,爭取在 2012 年底全市 80% 以上的行政村開展農村社區 建設。此外,鎮海、鄞州、寧海、象山等地亦有類似舉措。集中遷建模式。該模式主要是順應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分工分業的 趨勢,結合下山移民脫貧、地質災害、征地搬遷等情況,集中搬遷一 批自然村或行政村, 同時按照城鎮建設規劃和新社區的建設要求擇地 新建一批農民集中居住區并實行社區化管理和服務的一種形式。 如果 說中心村模式是一種內聚式的模式, 那么集中遷建是一種外遷式的模 式。一般而言,該模式建設的社區在村莊規劃、基礎設施、服務管理 等

16、方面更接近于城市社區的特征。如鎮海,根據規劃,該區確定建設 16 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和 20 個中心村,目前已經建設成了銀鳳曉月、 豐頤家園、古塘麗景、碧水蓮晴、澥浦鎮的十七房村和莊市街道的聯 興村等 6 個集中居住區。慈溪市幾年內將建成 27 個農民集中居住區, 安置 28.16 萬農村人口,至今已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區項目 16 個,開 工建設 30 萬平方米,其中住房共 1900 套。鄞州區已建成灣底、陳 婆渡等農民居住小區 131 個,安置了近 7 萬名農民集中居住。江北 區針對在推進二、 三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的過程中涉及到移民搬遷的 實際情況,統籌謀劃,建設了如慈湖人家、楓灣家園、麗莊西苑、姚 江花園等農村新型社區。余姚的“陽光公寓”也是通過集中遷建模式 建設而成的農民集中居住區。 因為先期的科學規劃, 這類社區表現出 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半徑較為合理、社區規模比較齊整等特征。 該建設模式在解決農民建房需求、 促進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同時, 也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