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_第1頁
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_第2頁
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_第3頁
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_第4頁
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圩田是我國古代論文聯盟.Ll.勞動人民根據當地河湖密布、地勢低洼的地形特點,筑造堤壩,內以圍田、外以圍水的水利田。澇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灌田,以保水旱無虞,農業豐收。宋代沈括稱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濕。厭水瀕江,規其地以堤,而藝其中,謂之圩。1卷31,五行中南宋楊萬里在其?圩丁詞十解序?中寫道農家云:圩者,圍也;并說堤河兩涯,而田其中,謂之圩2卷32,六行中。一、皖江流域圩田開發概況圩田首先出如今長江下游地區的太湖流域,三國時期孫吳在江淮地區筑圩屯田,以充軍需,并設有督農校尉一職專門負責圩田的開發與管理,這是皖江

2、流域圩田的開端。唐至五代時期,巢湖及沿江一帶的圩田繼續開展。入宋之后,皖江流域的圩田規模大,構造合理,修筑技術和管理體制已經相當完善。宋代皖江流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圩田,如太平州蕪湖縣的萬春、陶辛、政和、諸圩,當涂縣的大官、廣濟諸圩,宣州的金寶、化成、惠民等圩。明清兩代皖江流域的圩田開發進入了鼎盛時期。由于皖江流域尤其是臨近河湖的平原低地地區的人口日益增多,對土地的需求更加強烈,圍湖造田或圍河造田較之以前有了大規模的增加。這一時期新筑了數以百計的圩田,其中千畝以上的就有五六十座之多。明洪武元年1368年,和州知州改牛屯河上之銅城閘為石質,使得這一千年老閘更加鞏固,并且就其勢,筑長堤三十余里為堰,

3、巾抱州縣七十二圩,約田三十余萬畝3卷六.河渠志水利。明初,潛山縣建成了唐家圩。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和州修保大等圩120余里。景泰二年1451年,和州筑成麻湖圩,得田17500余畝3卷六.河渠志水利。明代中后期的嘉靖、隆慶、萬歷年間,皖江流域的圩田修筑更加頻繁。我們可以從明代銅陵縣田額與地額的變化表來理解皖江流域圩田的擴大情況:由上圖可見,有明一代,皖江流域的圩田面積是在逐漸增長之中的。到了清代,圩田修筑的數量和規模都有擴大。據汪家倫?明清長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術?5,合肥從明代以前的36圩,增加到清代的77圩;和州從明前期的70余圩,到清末開展到150多圩;無為州所屬圩田在清道光時共

4、有590余座,數量和面積在皖江流域首屈一指。皖江諸圩大者有田數千、數萬畝,甚至有一二十萬畝的。如修筑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懷寧縣廣泰圩后更名廣濟圩,經過道光六年(1826年)、同治九年1870年等幾次擴建以后,圩堤長達百里,分為元、亨、利、貞四大號,有通水石閘五座,圩田達28萬余畝6卷5.三。行下明清兩代,圩田之盛前所未有,其詳細的修筑數字因年代、資料所限,難以全面統計,初步估計約3000座左右。由宋至明清,皖江流域雖然開發出眾多圩田,但因為這些圩田大多相對面積較小,加之本來就是與河湖爭地而得來,故一遇淫潦,勢難驟泄,往往以沿河圩田為壑,居民苦之7卷3.七行下。要想改變這種易受洪澇災害的狀況

5、,就要修建大型的堤壩把圩田連接包圍起來用以擋水,因此在圩田極盛的明清時期,聯圩、并圩的情況開場普遍出現。從筑圩到聯圩,這是廣闊勞動人民從消費理論中總結的珍貴經歷,也是治水的有效舉措。聯圩即通過筑長堤,將眾多小圩聯并起來,以到達塞支強干和防洪保收之效。皖江地區聯圩的成功范例當首推大官圩(今當涂縣大公圩)。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宣州水泛濫至境,縣諸圩盡沒,地方官吏據實上報,朝廷準予聯圩,迨至乾道九年(1173年),太平州黃池鎮福定圩周四十余里,延福等五十四圩周一百五十余里,包圍諸圩在內8卷173.食貨上一農田,以上所說的便是大官圩的聯圩情況。宋代宣州的化成、惠民兩圩,埂岸雖已圈固圩腹內包裹

6、私圩十五所9卷3.食貨七,說明化成,惠民兩圩也是通過聯圩形成的。但是,宋代圩田的聯并還只是出如今圩田較為興旺的皖江東岸地區,且所聯之圩多為朝廷官圩,由實力雄厚的政府出面招集人力物力進展浩大的聯并工程還是可行的,而小民之圩田在當時要想實行聯并還不太現實。為了有效地防御洪澇災害,各圩之間或在政府指導下或是自發地將眾多圩田聯并起來。清乾隆三十年將沿江各圩聯成四段,此為清代圩田聯并的肇端。在圈堤之內,農民們曾進展過小聯圩,故今仍有九連圩、十三聯圩、二十四圩等老圩名流傳著。清代皖江流域聯圩的形式也頗具特色。從圩田的構造上看,有的圩一面有圩埂,有的圩兩面有圩埂,有的圩周圍筑埂被圈成一大圩,也有數個圩壩首尾

7、相連,共同形成一周圍大梗此外,也有彼此獨立但相鄰的圩組成一個大圩。在圩與圩之間,往往會出現共圩壩的情況。聯圩不僅是使圩堤相連,并且是通過修筑大堤把眾多小圩田包圍在內,把眾多小圩聯并起來,發揮防洪的成效。由于地勢上下不同,聯圩并圩中往往需要修建不同的戧岸。所謂戧岸就是在一圩中分隔上下田的小埂,以使圩內上下水分開,在大澇時,洪水只會進入一個數個戧岸,便于排水救災,而不至于使整個上下田全部被吞沒。民國時期雖然戰亂頻仍,但聯圩、并圩的工程也在政府及大資本家的組織之下陸續進展。民國初期,沿江一帶的地主及安慶、蕪湖、合肥、南京等地的資本家、達官仕紳就開場組建墾務公司,投資墾殖。在沿江的蕪湖、樅陽、貴池、東

8、至、宿松、望江一帶圈筑圩堤。同時,國民政府還投資或組織堤工委員會集資,修建圩堤和涵閘斗門,在一些小型支流上建控制閘,促進了無為、同馬、樅陽等江堤的進一步封閉和江南秋江大圩聯并。蕪湖縣將原政和、同皋、楊德、永定、永成、永安、保豐、五丈湖等8個千畝至二、三萬畝的圩口聯并成一個大圩,初稱八連圩;后又將易太、咸保、保定、南湖灘等5個圩口并入八連圩,改稱十三連圩。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安徽抗日根據地積極響應,發動和組織軍民開展起大消費互助運動,指導人民興筑江堤、圩埂,改建水閘,解除人民的水澇之憂論文聯盟.Ll.10。在此背景下,1944年冬,中共桐貴青縣委為反對日軍經濟封鎖,實行消費自救,指導貴

9、東人民群眾修筑合作圩(今郭港圩),使菊花咀(今梅龍鎮郭港村)到康家山(今江口鄉江口村)沿江20多華里的保興、復興、中圩和合興四個圩連成一片11。有效地緩解了洪澇災害對當地農業消費的破壞。聯圩并圩經歷了一個不斷開展和完善的過程。理論證明它具有縮短堤線、減輕修防任務、改變險工相貌和有利于抗洪保收等優點,誠是農業消費方式的變革,亦是筑圩史上一大創舉,促進了農業消費力的進步。二、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圩田屬于高產穩產田,所以從宋代開場,政府對興筑、修復圩田總是特別熱衷,及至明清,圩田開發日漸深化,圩區經濟在封建國家賦稅中所占的份額也越來越大。圩田高產穩產的事實說明,圩區土地開發利用的價值

10、是很高的。此外,圩田論文聯盟.Ll.開發對于緩和皖江地區數度出現的人地矛盾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不過,自然界是一個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整體。圩田這種墾殖形態利弊并存,過度地開發勢必會帶來相應的環境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成功,對于每一次這樣的成功,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12事實確實如此,正當人們陶醉于自己圍湖造田的成功之時,人與自然的矛盾開場凸顯,自然界為此作出的各種災難性的報復也就接踵而至了。圩田破壞了原有湖泊河流的水文環境。圍湖造田、涸湖為田或因興筑圩田而隨意改變河道,一方面造成湖泊蓄水功能下降,另一方面致使河流水系紊亂。皖江地區大量利用湖

11、邊灘地修筑圩田,使湖面縮小,破壞了生態平衡。如巢湖地區在圩田出現以前,本有一個天然形成的水面與陸地合理的比例。巢湖就是蓄洪的天然水庫。而湖邊的灘地是水庫的一局部,可以發揮調節的功能。自從人們大量利用巢湖邊上的灘地修筑圩田后,湖面不斷縮小,從而影響了其調節水量的功能,一旦河水暴漲,湖已不能包容,勢必將大小堤岸沖垮,導致水災頻頻發。對于圍湖造田給圩區水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唐末即有人指出:害大利小者,其以湖為田之謂歟13(卷871.復練塘奏狀),顧炎武亦說:宋政和以后圍湖占江,而東南水利亦塞。14(卷10.治地)。皖江流域涸湖圩田開發活動集中在長江北岸平原湖泊眾多的地區。如明永樂年間,官吏張良興為得

12、開田之功績,乃浚河泄水以涸之,筑堰成田,命名為麻湖圩,得田31200余畝。和州西15里的灃湖,受麻湖水,由當利港入江,但也在明永樂年間被議置為田。麻湖、灃湖被圍墾成田后,本與麻湖、灃湖相通的其它小湖泊,也沒能逃脫滄海桑田的命運。如皇后湖、苞湖、潭湖,大抵皆麻湖之支流、別港,隨地為名,至光緒年間已是盡涸而為田矣3(卷12職官志261)。湖泊是因為地勢低洼,積水成湖。雖然將之開墾成田,然地勢平衍,水難驟泄,每逢雨潦,往往多吞沒之患3卷4輿地志67。由于張良興不顧當地地勢平衍之實際,盲目地涸湖為田,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使水流蓄泄失宜,遺禍無窮。至乾隆時仍是覆之那么不可稼,而虛賦逋丁日耗,累民日貧,

13、此事迄今五百年,湖既不可復,田又不可必收,喜功好事之害如此。通考所謂徙知湖中之水可涸以墾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將胥而為水也。當事者可輕言興利乎?15卷12.三行下可見涸湖為田雖帶來了眼前小利,卻是一項貽害無窮的失策之舉。皖江流域沿河造田,是在河流淺灘處興筑圩田,圩田與河道爭奪空間,致使河水外流不暢,水位升高,圩內排水和引水也增加難度,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嚴重場面。由于圩田多建立在水流要害之處,且田面反在水面之下,因此對水利要求甚高,稍有罅隙,便有內澇之患。如望江西圩當皖水之沖,皖水發源于大別山南麓,流程四百里,在會聚太湖懷寧諸水后,水流宏大,勢不可擋,經常沖擊望江西圩16卷8八行上。在一定

14、的人口、資源與環境條件下,地區間統一規劃、協調開展,使人地系統整體綜合效應得到最正確發揮,才能有效地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進而進步區域整體的環境承載力。清代中葉以后,伴隨著人地矛盾的日漸突出,皖江流域農民所進展的更大規模涸湖廢塘為田活動,使得物產枯竭、地力下降、水土流失、漁業受阻、水患加劇,地區生態系統平衡越來越脆弱。三、對皖江流域現代農業開展的啟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現代農業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承接開展的重點產業。三農問題愈顯示出根底性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從歷史中汲取經歷與教訓,在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立的過程中,重視并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經濟、人與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開展。顯而易見,農業生態環境是生態環境的基矗圩田開發又是皖江流域農業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在現代農業的開展過程中,必須堅持堅持在開發中保護的原那么。早在1996年公布的?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第十八條中就明確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農業、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因地制宜組織種植喬木、灌木和草,增加綠色植被,修養水源。可見,在現代農業開展過程中資源環境問題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是,現代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系,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制度建立的根底上,本文強調兩點:一是必須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既能很好借鑒歷史經歷,也能汲取歷史教訓,如蕪湖縣自池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