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一個時代的工業傳奇_第1頁
三線建設:一個時代的工業傳奇_第2頁
三線建設:一個時代的工業傳奇_第3頁
三線建設:一個時代的工業傳奇_第4頁
三線建設:一個時代的工業傳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三線建設:一個時代的工業傳奇田姝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外敵入侵、保障我國國防安全,黨中央和毛澤東從當時險惡的國際環境和日益好轉的國內經濟形勢出發,作出了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黨中央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舉全國之力投入2000多億巨資,在祖國西部13個省、自治區全面展開三線建設。1000多個項目相繼開工,來自四面八方的幾百萬三線建設者聽從黨和國家召喚,奔赴三線地區艱苦創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至80年代初期,三線建設基本結束,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能源為基礎,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相配套,科研與生產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的戰略后方基地。歷

2、經十幾載風風雨雨,三線建設不僅創造了不朽的工業傳奇,也孕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戰略決策20世紀60年代,在動蕩激變的國際局勢中,中國面臨來自多方的侵略威脅、戰爭挑釁和軍事壓力。1964年4月,軍委總參謀部提交一份報告,其內容更讓黨中央和毛澤東擔心。這份報告對當時我國在應對戰爭威脅方面存在的諸多隱患進行了分析:一是工業過于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二是大城市人口多,防空問題尚無有效措施;三是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應付敵人突然襲擊的措施;四是所有水庫的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其實,對于報告中所暴露出的我國生產力區域布局不平衡問題,毛澤東早有關注和思考。1

3、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改變沿海與內地生產力區域布局失衡的觀點。他認為,我國輕重工業有70%在沿海,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為了平衡工業發展布局,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利于備戰。1963年9月,毛澤東在修改關于工業發展問題(初稿)時進一步指出:“這里存在著戰爭可以避免和戰爭不可避免這兩種可能性。但是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力求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后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為此,在討論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毛澤東多次召集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李富春等人對國際國內形勢進行反復研判。他認為

4、“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是不行的”,“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要自己造步槍、沖鋒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子彈、炸藥,有了這些東西,就放心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召開的工作會議上,作出了集中力量進行三線建設的決策。這一決策出于對國家整體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考慮,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準備抗擊任何來犯之敵、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組織實施黨和國家把三線建設視為關系國家安危的頭等大事來抓。國務院及相關部門立即組成專門小組抓緊研究具體實施方案,迅速展開西南、西北三線建設的調研和部署工作。1964年9月2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

5、國家計委主任的李富春,在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正式宣布三線建設的目標和布局。根據“在縱深地區,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后方工業體系”的目標要求,三線建設從1964年正式啟動,1965年全面展開,主要經歷了“三五”“四五”“五五”三個五年計劃。國家投資2052億元,調集幾百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人次的民工建設者,建設領域涉及能源、交通、冶金、機械、電子及軍工等部門。其有效的組織實施,既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強有力領導,也源于社會主義國家“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首先,從中央、各大區中央局、國務院有關部門到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市、地、縣

6、及建設單位,都先后建立了專門機構,具體組織指揮三線建設各方面工作。從中央來看,由書記處書記、國務院負責人主持三線建設日常工作。從三線地區來看,先后成立了西南、西北和中南三個三線建設委員會,分別由有關地區中央局的第一書記任主任,吸收國務院有關部、委、辦和有關省區的負責人為委員,具體負責本行業和本地區三線建設的領導工作。在三線建設重大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經中共中央或國務院批準,又分別成立了工作小組或指揮部,如三線建設支援和檢查小組、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籌備小組、西南鐵路建設指揮部、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建設指揮部、西北航空工業建設領導小組等。此外,在三線建設任務比較重的第一至第七機械工業部

7、和電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等工業部以及為三線建設服務的建筑工業、商業部門,都分別在西南、西北、中南地區設立了指揮機構,并派出部一級領導干部主持日常工作。在地方,三線地區有關省和自治區以及建設項目較多的市、地、縣,都成立了領導小組或辦公室,具體承擔支援三線建設的工作。這些專門機構,如同黨中央的千萬條線緊緊聯系著每個行業部門、每個建設項目,形成高度統一的指揮體系,并為三線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組織機構上的保證。其次,在整個三線建設中,國家以集中投資為主要途徑,為三線建設所需的龐大人力、財力、物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建設資金不足,財政及時撥款;物資供應緊張,優先予以保證;施工力量不夠,四面八方調集

8、。當時全國為了支援三線建設,從沿海內遷380多個項目,集聚了50多萬訓練有素的科技人才,配置了數十萬臺(套)國內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可以想象,如果不實行“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建設模式,要在內地當時交通閉塞、物資奇缺的荒山野嶺中搞建設是根本不可能的。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是我國作為落后的農業國推進工業化、現代化而實現趕超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迅速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國防現代化和工業化國家作出了積極貢獻。影響深遠1964年至1980年,在長達17年的時間里,經過大規模三線建設,我國在內地建成了近2000個大中型骨干企業,形成了40多個重大產品的科研生產基地和30多座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

9、城市。以鐵路、公路、長江為網絡的交通運輸業,以煤炭和水、火電為主體的能源工業,以鋼鐵、有色金屬為重點的原材料工業,以發電設備、機床和汽車為代表的機械制造業,以元器件、通訊和引導設備為骨干的電子工業,以戰略武器和輕重型軍事裝備為特點的國防科技工業等,都具備了相當的生產能力。如建成川黔、成昆、襄渝等鐵路干線,六盤水、渭北等煤炭基地,攀枝花、金川等鋼鐵冶金基地,長城、水城等大型鋼廠,葛洲壩、劉家峽等水電站,湖北中國第二汽車廠、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等制造業基地,酒泉、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貴州、漢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業基地,長江中上游造船基地,重慶、豫西、鄂西、湘西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等,極大地增強了

10、我國的工業實力,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三線建設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創業奮斗史,成就巨大,影響深遠。從戰略層面來看,三線建設建立起來的國防體系和基地,擴展了國家戰略縱深,建設了戰略大后方,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我國反侵略戰爭的實力,起到了預防和遏制強敵對我國發動戰爭的積極作用。從經濟文化層面來看,三線建設不僅初步改善了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不平衡狀況,為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同時還為西部地區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裝備與管理方式,培養了大批技術和管理人才,也把城市文明帶入了當地的社會生活,大大提高了內地城市化水平,為國家調節東西部經濟和文化差異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政治層面來看,三線建設的戰略實施及其

11、建設成果,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與超級大國周旋爭取了時間與籌碼,為改革開放以來贏得長時間和平發展機會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經濟落后的大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維持國家和平與獨立自主發展,并為壯大自身實力贏得時間的成功戰略,充分展示了黨中央的高超政治智慧和深邃戰略眼光。調整改造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盡管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有了很大發展,世界正逐步從對抗走向對話。隨著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原來為準備戰爭突然爆發而建立起來的一些以軍品生產為主的三線企業,面臨軍品任務銳減、生產線閑置、經濟效益下降、企業虧損嚴重、職工隊伍不穩等諸多困難。與此同時,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

12、,三線建設在國家急于備戰的情況下匆促上馬,并且受到“文革”沖擊和“左”的指導思想影響,致使一大批企業由于選址布局不當,留下了比較嚴重的后遺癥。改革開放后,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大批三線企業已經到了難以維持的地步。黨中央從變化了的國際國內形勢出發,根據現實需要,于1983年10月作出全面展開三線建設調整改造工作的決定。同年12月,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在成都成立,由國家計委代管。按照國務院“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方針,先對云南、貴州、四川(包括重慶市)、陜西四省和豫西、鄂西地區內的工業交通企業,包括國務院各部門在上述地區的直屬企業進行調整規劃,重點放在四川(包括重慶

13、市)、貴州、陜西三省,豫西地區和國防軍工企業方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七五”時期的綜合治理階段,“八五”“九五”時期以脫險搬遷為主的布局調整階段,“十五”調整建設的收尾階段。具體調改過程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企業布局調整。即通過“關、停、并、轉、遷”等方式,重點解決選址不當、自然災害嚴重,產品無明確方向、生產難以維持,遠離城鎮、沒有社會依托和發展前途企業的問題。二是產品結構調整。主要針對三線軍工企業,包括原來為軍工配套服務的企業,貫徹軍民結合方針,圍繞國家重點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開發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在國際國內市場上有競爭能力的拳頭

14、產品。三是技術改造。結合布局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制定技術改造規劃,發展優勢產品,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推動技術進步。三線調整改造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過去三線建設遺留問題的矯正,是三線地區經濟、國防建設在新形勢下的繼續完善和發展。國家對三線調整采取政府扶持與企業自謀出路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救治了一批瀕臨倒閉的虧損企業和處境艱難的停緩建單位,為其生存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而且通過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使經濟效益明顯回升,尤其對穩定國防科技工業隊伍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三線調整改造還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加快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為新世紀國防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打下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創造了必要的外部條件。鑄就

15、豐碑三線建設不僅在歷史上創造了不朽的工業傳奇,同時留下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56年前,在中國經濟還比較困難、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情況下,數以百萬計的三線建設者們積極響應“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召喚,滿懷愛黨愛國的熱忱,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從工業相對發達、物資富饒的東北、華北和沿海大中城市,一路高歌,風雨兼程,奔赴祖國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崇山峻嶺、大漠荒原。他們住的是干打壘、布棚子,吃的是干咸菜、硬饅頭,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艱苦條件下,克服自然、生活、工作各種困難,自力更生建造起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后方基地。他們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創業精神,在交通、能源、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創造了自行設計研發、自主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并聚集在各個建設點上,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搞建設。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隱姓埋名、扎根深山,以對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