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知識點概括_第1頁
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知識點概括_第2頁
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知識點概括_第3頁
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知識點概括_第4頁
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知識點概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知識點概括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學問點概括1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熟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消失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猛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進展,促進了商業富強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于爭霸戰斗和政治需要,紛紛網絡人才

2、,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進展制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育出大批學問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熟悉自然和制服自然的力量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實的辯證法思想供應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制造和夏商周文化進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行。評價:孟子繼承進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圣”;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

3、大影響。 2、荀子: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并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見: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征引;戰國之后趨于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定服從自然)。 2、評價:不僅

4、在思想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奇妙浪漫風格,對后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社會是不斷進展變化,今必勝古;主見變法革新;以法為本,主見法治。 2、影響:韓非的主見符合社會進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供應了理論依據。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強調把握戰斗規律,取得桂陵之戰成功;重視人的作用;制造利己形勢;著有孫臏兵法,

5、軍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進展富強;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后來的社會歷史的進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學問點概括2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進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消失。 (2)象形字后來漸漸符號化,脫離圖畫,

6、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化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的形成: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頭進入自覺階段。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有用功能,自覺地制造書法美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鐘繇、王羲之貢獻。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后人學習、臨摹的范式。 (3)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法規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

7、朝趙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寵愛。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中國畫的進展歷程: (1)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杰作。 (2)戰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精確,線條流暢,顏色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晉時期,顧愷之留下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_佳作,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意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4)隋唐時期,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創作出游春圖步輦圖和送子天王圖等很多優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6)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三、京劇的消失 1、進展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消失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2)元雜劇把

8、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昆山一帶形成的昆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后來的京劇。 (6)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藝人。 高二歷史考試必考的學問點概括3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療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樂觀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樂觀無為. 4、作用:成為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快速恢復元氣。 二、儒學成為

9、正統思想 1.背景:儒學在秦朝遭到嚴峻打擊,漢初漸漸復蘇。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進展;社會形勢的進展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新儒學.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見.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統一來維護政治的統一。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進展,有利于漢代的統治者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確定。 3.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全面確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用儒者參政。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4.影響:新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