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現時意義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16、17世紀之際的哲學家, 經驗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歐洲已經擺脫了中世 紀的陰影,文藝復興最輝煌的時期雖已過去,但它的余輝還沒有銷 盡,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一個歷史背景, 給培根的哲學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培根出身于一個在宗教改革運動 中發展起來的新貴族家庭,父親曾任國王的掌璽大臣。他 12歲時就 進入牛津大學,大學畢業后,開始從政,先后擔任過副檢察長、檢 察長等要職,1617年為掌璽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維魯蘭 (Verulam)男爵,1621年封圣阿爾班(St.Albans)子
2、爵。正在他官場 得意的時候,突然被控受賄而去官,并被送入倫敦塔,但4天后便被國王下令釋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展、新工具、新大西島等。培根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系列 原則;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強調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馬克思、恩 格斯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是“整個實驗科學 的真正始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概括。培根認為,世界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的知識 (認識)只有通過感性 經驗從客觀外界獲得。他說:“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釋者,因此 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和思想上,對于自然過 程所見到的那么多”。他認為,認識的真
3、實性和存在的真實性是一 致的,“其間的差別不過是直接的光線和反射的光線而已”,這是 一種相當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為什么人的認識必須從經驗開始 呢?因為在培根看來,客觀外界的事物只有通過人的感官,才能被人 們所感知,用他的話來說,“個體(客觀外物)首先刺激感官,感官 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門戶”。值得注意的是,培根雖然強調感性經 驗對人的認識的重要性,但他沒有把這一點絕對化,他只是強調感 官是人認識外界的一個必經的通道,而并沒有說通過感官獲得的知 識都是正確的,更沒有說這種認識就是認識的全部。相反,他認為 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對于那些并不是很顯露的、或過于微小、或空間距離過遠的物體,這未必能
4、認識得很清楚,所以他說: “斷定感官為衡量萬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錯誤”。這段話是針對古 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命題而說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培根的確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學家。過去我們往 往有一種誤解,認為培根只強調感性認識,而對理性認識完全忽視, 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可以通過他所使用的比喻,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他說蜜蜂采蜜,原料來自花圃、田間的花叢,蜜蜂采集到花粉后, 必須經過自己的加工制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人的認識也 一樣,原料只能通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還不等于已經獲得真正 的知識,人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大腦,把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加以改變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
5、,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培根十分重視科學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這和培 根不僅是一位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有關。他認為,實驗和 經驗不同,經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則是由人控制的。人通過科 學實驗,往往能夠得到從經驗得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奧秘在技術 干預之下,比在自然活動時更容易表露出來”。從這里可以看出, 培根雖是一個經驗論者,但并不以通過感性經驗獲得的知識為滿足, 而是強調必須通過科學實驗這種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 造性的活動,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培根雖然沒有提出也不可能 提出社會實踐的概念,他的哲學總體上也沒有超出機械唯物主義的 水平,但從他強調科學實驗的重要
6、作用來看,他比起不少舊唯物主 義的哲學家要高明。培根的認識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認為要認識自然,就要破除 人的心智方面的種種障礙,實現理智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錯 誤來源于兩個方面,即既來自感覺,也來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錯誤 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他說:“心智遠不能同一面清明光潔的鏡子 的性質相比,在這鏡面上事物的光線能按其真實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寧是一面受到蠱惑的鏡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復其原狀, 則充滿迷信和欺詐。”來自心智方面的魔障,培根指出有四種即: 種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場幻象和劇場幻象。種族幻象是指人類共 同易犯的錯誤;洞穴幻象是指有人把自己想象出來的理論到處亂套, 強使客觀事
7、物符合他的思想;市場幻象是指不恰當地運用概念、術語 所導致的錯誤,特別是當客觀事物已經發生變化,而原來使用的概念、術語來不及作相應的變化,同它所要說明的事物之間發生了脫 節,就更容易犯這種錯誤;劇場幻象是指因盲目信仰傳統的哲學所犯 的錯誤,在這里,培根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在歐洲哲學史上有重大影 響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培根關于四種幻象的理論是從中 世紀著名的唯名論哲學家羅吉爾培根那里繼承下來的,羅吉爾認為 認識的障礙有四種:1、沒有力量和長處的權威;2、繼承性和習慣勢 力;3、不學無術者的偏見;4、在聰明的假面具下掩蓋的無知。當然, 弗蘭西斯培根的觀點比起羅吉爾關于四種認識障礙的分析又進了
8、一 步,而且更加具體,更加細致。以上,我們對培根的經驗論作了一個簡述。從這里可以看出,培 根重視感性經驗,重視科學實驗,和中世紀神學以及經院哲學強調 神啟,強調信仰正好相反,他的哲學本質上是反對神學,反對經院 哲學的。這一點從他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命題也可看出。長 期以來,不少關于培根的著作和論文都提到了 “知識就是力量”這 個命題,但培根究竟是在哪部著作中提出這個命題的,卻一概付之 闕如,久而久之,人們甚至懷疑培根到底有沒有提出過這個命題。 不久前,我讀了美國學者威爾杜蘭(WillDurant)的世界文明史 才知道,在學術的進展、新工具、新大西島等培根的 現存著作中確實沒有這個命題,但在
9、他的 MeditationsSacrae (沉思錄)的片斷中卻留下了這句話,它的拉丁文是:“ipsascientiaprotestasest( 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沉思錄沒有公開發表,所以,有的人只知道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 量”,至于在哪里說的就不得而知了。“知識就是力量”,“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 這是17世紀英國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 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 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 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伊麗 莎白女王的掌璽大
10、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 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 地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劍橋大學學習3年后,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 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 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 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 逝,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這以后,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四處奔波,卻始終不得志。這一時期,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
11、熟了, 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 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 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蘇 格蘭與英格蘭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云, 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 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 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 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 但培根的才能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于
12、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 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4萬磅,監禁于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后 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 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培根終年致力于著學術的偉大復興,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 論發表于1620年,這是一部在科學哲學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培根在科學史上是一位有爭議的重要人物。但作為一個科學哲學 家,培根在歷史上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他是以新唯物主義 哲學指導科學發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認識到科學的歷史意義 以及它在人類生活中的
13、重要地位的人。弗蘭西斯培根是個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在科學事業上他沒有從 事某一項具體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講,他要作一個科學上的哥倫 布。他在1605年出版的學術的進展一書中,主要闡述了這種觀 點。在這一觀點的主導下,培根從哲學原理出發,深入地研究和論 述了科學的方法問題。首先他明確指出,科學的目標是用新發現和 新發明來改善人類的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的突出特點之一。為此他 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在巨著學術的偉大復興中,培根闡述了他一系列的有關科學 的認識論。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論,是這一著作的核心。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于學術與經驗失去 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應相
14、輔相成。他曾列出一張他認 為值得研究的130個課題和操作方法的表,請求詹姆斯一世頒布命 令搜集這些知識。實際上他只得到很有限的一些資料。在此基礎上, 他提出了關于科學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張,如他提出熱的本質是運動, 因為有熱的情況出現時總有運動存在。他還認為,產生可感覺到的 熱效應的原因是現象下面的物體微粒的運動,這種運動具有原子的 特性等。弗蘭西斯培根的哲學思想是唯物主義的。他反對經院哲學和唯 心主義。他極力批判經院哲學,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 和幻想。他主張雙重真理說,強調發展自然科學在人類生活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他認為自然是物質的,物質是多種多樣的、能動的, 人類掌握知識是為了認識自
15、然和征服自然。他認為,一切知識來源 于感覺,感覺是可靠的。培根的科學方法是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的。其思想的進步一面, 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對發展科學的要求。但他的學說中 也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如認為有“理性靈魂”的存在等。他不 同意在科學方法上使用數學和演繹法,他的這些觀點對機械唯物論 有很大影響。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 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 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 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
16、驅”。弗蘭西斯培根的著作長期吸引著歷史學家們的興趣。作為英國 的大法官,他在1623年被發現有受賄行為之前,一直是詹姆士一世 議會綱領的主要政治設計師。他因為其論說文集和歷史劇而一 直受到文學評論家的高度敬重,但他卻主要致力于自然知識的革新。 的確,他未完成的偉大的復興在該世紀下半葉產生了非常重要 的影響,以至于人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在當時剛出現的科學學會和 科學院中進行的許多工作都受到了 “培根”的啟示。切實做到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和尊重人才,是培根“知識就是力 量”這一論斷留給當代人的最主要啟迪。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邢 賁思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闡述了這一看法。培根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
17、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 祖”,他在數百年前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對今天仍有 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邢賁思認為,這一論斷的現實意義,主要體 現于它概括了科學技術在當代所起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從國際范圍還是從中國歷史來看,科學技術所起的作用都 日益明顯。目前,中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優化經濟結 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提高人口 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務。完成這些任務,都離不開 科學的發展和進步。邢賁思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生態 等壓力越來越大,解決這些困難,需要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我 們必須依靠科學技術,走合理控制人口
18、增長、節約自然資源、保護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國際上來看,當今自然科學發展突飛猛進,對中國既是機遇 也是挑戰,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科技,迎頭趕上。”邢賁思說,科 學技術對于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至關重要,事關中國的前途和命 運。從根本上說,加快科技發展,全面推動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都 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因此,要真正 將知識轉化為力量,就需要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和尊重人才。弗蘭西斯培根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 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的格言 “知識就是力量”,人們耳熟能詳。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在英格蘭一個新貴
19、族家庭,他的父 親出身寒微,但憑個人努力當上英國掌璽大臣。培根還在童年時, 父親常帶他到宮廷里去,他表現出超出年齡的智慧與老成,贏得了 伊麗莎白女王的歡心,女王時常叫他“小掌璽大臣”。培根 12歲時 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大學期間他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 疑,開始獨立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1576年至1579年,培根作 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巴黎。此間,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 這使他接觸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1579年,父親突然病逝,培根急速回國。父親沒有留下多少錢財,讓習慣錦衣玉食的培根很快陷入困境。 他曾向當時的執政者求官,結果毫無音訊。于是他進入格雷公會攻 讀法律,1
20、582年被認可為律師。次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其后又連 任了好幾屆。盡管議員沒有報酬,但借此平臺發表演說,展現雄辯 的口才,讓他躊躇滿志。1589年他獲得了御前會議秘書的候補權, 等候多年后,他才正式補上這個職位。在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培根 無疑是一個失意者。詹姆斯國王即位后,培根終于時來運轉,仕途 一帆風順。他于1603年受封為爵士,次年又當上國王的法律顧問, 1607年出任副檢察長,1613年晉升為總檢察長,1617年成為掌璽 大臣,次年又任大法官并受封維魯蘭男爵,1621年晉封奧爾本斯子 爵。正當春風得意之時,培根卻攤上了大事。1621年,國會指控大 法官培根收受賄賂。培根承認受賄屬實,但申
21、辯說自己堅持依法辦 案,不因為得了誰的好處就偏袒誰。最終,他被判有罪,處罰金四 萬鎊,被監禁于倫敦塔內,終生不得接近宮廷,不得再任官職。雖 然幾天后,罰金和監禁皆被國王豁免,但培根從此淡出政壇。當時英國官場賄賂盛行,幾乎每個法官都接受饋贈,甚至原被告雙方的 都收。所以,培根說自己“沾染了時代的惡習”,“犯下這種罪的 不僅是我,而且是這個時代”。止匕外,他還意識到此案背后的特別 意義,故而告誡詹姆斯:“現在打擊你的大法官的人,恐怕將來也 會打擊你的王冠。”后世學者認為,培根其實是英國議會與王權斗 爭的犧牲品。不管怎么說,培根未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至少是一 個污點。不過,培根被迫放棄官場生活,此后
22、潛心著書立說,也算 是壞事變為好事。培根的個性是多方面的,他的天才也在多方面顯現。他是政客, 又是法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科學家。培根不以飛黃騰達為目標, 得意也好,失意也好,他始終堅持寫作與思考。在文藝復興之前,經院哲學一直居于主導地位,很多經院哲學家 坐而論道,脫離實際,把古人的思想成果變成束縛學術進步的教條。 對此,培根意欲撓曲枉直。在新工具序言中,他談道自己“要 為理解力開拓一條新路,而這條新路乃是古人所未曾行走、所未曾 知道的”,也就是說,他要在新的起點上建構科學的知識體系。在論學術的進展里,培根對雜草叢生的知識領域作了劃界定 義,并提出新的科學分類原則和知識體系新結構。他認為,人類
23、的 精神能力可分為記憶、想象和理性三種,那么科學作為人的一種具 體精神活動,也應分為歷史、詩歌和哲學 (歷史包括自然史、政治史、 教會史和學術史,詩歌包括敘述詩、戲劇詩和寓言詩,哲學包括自 然哲學、人類哲學和自然神學)。既然人的精神能力不能割裂開來, 那么科學必定是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培根指出,通往真理或知識 的道路有兩條,一條道路是從感官和特殊的東西飛越到普遍性原理, 亦即通過原則判斷而發現一些公理;另一條道路是從感官和特殊的東 西出發引出一些原理,經由逐步而無間斷的上升,最后達到普遍性 原理。培根十分重視科學的實驗與方法,告訴我們“首先點燃蠟燭,然 后借燭光照明道路”。他在新工具中著重闡述
24、了科學歸納法, 指出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的妥當方法,同時也是進行 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他主張從事科學工作,既不應該像蜘蛛只顧從自己肚里抽絲結網,也不可像螞蟻只會采集與使用, 而必須像蜜蜂那樣,從花朵中采集材料進行整理消化,從而釀出甘 甜的蜜。培根的這些觀點是極富創見的,但他注重歸納法而輕視演 繹法,對當時最新科學成果也關注不夠,故而他的哲學有許多地方 欠圓滿。盡管如此,羅素仍稱贊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是給科 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在哲學史上占有永久不倒的地 位。作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格言的創造者,培根對知識的功能與 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頌揚。他認為,知識不僅是促進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垃圾發電廠爐渣擴建項目建議書(模板范文)
- 跨境金融保障的具體執行方案
- 交通噪聲屏障工程實施方案
- 供水管網老舊設施更換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參考)
- 工業園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議書(模板范文)
- 手抄報設計教學
- 室內設計原理講解
- 鄭州經貿學院《高層建筑設計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南方職業學院《體育市場營銷與策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翻譯學院《外匯實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鄉市欣豐瑞拓天然資源有限公司 現代化環保型骨料生產線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 小區業委會工作情況匯報及下一步工作計劃
- 個人借條電子版模板
- 2023年廣東省中考物理試卷分析
- 團體體檢報告格式模板范文
- 成人經鼻胃管喂養臨床實踐指南
- 過程控制實驗指導書講解
- 安徽鋼結構人行天橋施工方案
- 形勢與政策(吉林大學)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
- 《表觀遺傳》教學設計
- 黎民公共管理學考研筆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