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第11課《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含答案)_第1頁
部編版第11課《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含答案)_第2頁
部編版第11課《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含答案)_第3頁
部編版第11課《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含答案)_第4頁
部編版第11課《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部編版第11課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含答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1課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第一階段 課前自學質疑學習目標 重難點記承天寺夜游1積累“念”“相與”“空明”“但”等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3感受的特殊心境,領悟的人生態度。 記承天寺夜游1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2景物描寫,抒情語句的深刻內涵。要點填空 知識要點1 蘇軾,字 ,號 ,北宋著名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 、弟弟 合稱“三蘇”,均在“ ”之列。蘇軾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 。2“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 ,往

2、往通過 、 、 、 來抒發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 。(答案詳見“知識要點”) 1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2文體知識“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答謝中書書背景陶弘景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

3、,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記承天寺夜游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1)欣然起行: ( )(2)念無與為采者:( )(3)遂至承天寺: ( )(4)懷民亦未寢: ( )

4、(5)積水空明: ( )2一詞多義至:遂至承天寺。 ( )寡助之至。 ( )尋:尋張懷民。 ( )未果,尋病終。( )3古今異義但(古義: 今義:但是)閑人(古義: 今義 與事無關的人)中庭(古義: 今義:庭子中間。)4詞類活用相與步于中庭( )懷民亦未寢 ( )5特殊句式(1)倒裝句相與步于中庭(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省略句解衣欲睡( )(3)判斷句蓋竹柏影也( )6記承天寺夜游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并用簡練的話予以概括。第二階段 課堂探究拓展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一,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

5、。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蘇軾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記承天寺夜游1誦讀斷句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2翻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入堂屋的門戶,(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我)于是前

6、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淡泊閑靜的人罷了。3自主質疑(1)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并說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有何感受?(3)在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為什么?(A叢中蛙鳴不斷。B村中狗吠雞鳴。C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4)夜游期間,的心情發生怎樣的變化?(提示:先找關鍵詞句,再體會心情)4記承天寺夜游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

7、出極其復雜的感情。我們先體會“閑人”一詞。這里的“閑人”并非是閑極無聊,無所事事之人,你認為“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你認為文中的“閑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5你是如何理解記承天寺夜游夜游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提問明確,插入板書,然后有感情地朗讀該句。)6蘇軾筆下的江山風月當他初貶黃州寓居臨皋亭時,他遍賞江山風月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東坡志林 臨皋閑題當他乘月至溪橋時,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東坡志林 西江月當他夜飲醉歸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

8、敲門都不應”時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第三階段 課后達標測試(時間:40分鐘 分值:45分)一、基礎知識(15分)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2分)A懷民亦未寢(qng) 夕日欲頹(tu)B遂至承天寺(su) 沉鱗競躍(ln)C藻、荇交橫(xng) 能與其奇者(y)D蓋竹柏影也(bi) 相與步于中庭(y)2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A四時俱備(全,都) 曉霧將歇(消散)B夕日欲頹(墜落) 沉鱗競躍(指魚)C念無與為樂者(懷念)相與步于中庭(互相扶持)D五色交輝(輝映) 四時俱備(四季)3下列詞的用法、意思相同

9、的一組是()(2分)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問今是何世C與:念無與為樂者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D尋:尋張懷民 尋病終4下列對兩篇短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一句總領全文,內含了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對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的不屑一顧。B“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反顧,使得全文前后呼應,上下貫通。C“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話,沒有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采用的是動靜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D“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寥寥數語,感慨深長。它包含宦海沉浮的悲涼之

10、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種慰藉的心情。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2分)(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_)(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_)(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_)(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_)6判斷下列說法的正確與否,對的打“”,錯的打“”。(4分)(1)“月色入戶”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地與他作伴,有意慰藉我們這位失意的詩人。(_)(2)“念無與為樂者”寫出被貶期間難尋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著的叫張懷民的人。(_)(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話,

11、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采用的是動靜結合,正面形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_)(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寥寥數語,感慨深長。它包含著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種慰藉的心情。(_)二、課內精讀(15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12、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7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曉霧將歇(_)(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_)(3)懷民亦未寢(_)(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_)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沉鱗競躍。(2)相與步于中庭。10填空。(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和 “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_之美”,乙文描寫了“_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

13、的感慨等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_”的語句中。三、課外閱讀(15分)觀月記張孝祥月極明于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于是為備。書以為金

14、沙堆觀月記。解釋:蓋有之矣:假如有這樣的地方;若夫則:“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蘄:通“祈”;纖云:一絲云彩;卻:退去11給文中劃線句子點上標點符號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1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觀中秋之月,臨水勝(_) (2)去人遠者又勝也(_)(3)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_) (4)盡卻童隸而登焉(_)13解釋下面語句的大意(1)安得皆臨水?(2)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于是為備。14下列加點的“之”字與“中秋之月”中的“之”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蓋有之矣B今余之游金沙灘C蓋余八月之望過洞庭D余獨愛蓮之出淤泥而

15、不染15認為在什么條件下觀月景最美?(摘錄原文詞語作答16展開聯想與想像,將“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一句改寫成一段優美的景物描寫,要寫出事物的神韻。提示:不要寫成原文的翻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第一階段記承天寺夜游1(1)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2)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3)遂至承天寺:于是、就(4)懷民亦未寢:睡(5)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2到 極點尋找 不久3只是,只不過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于光景之人;院子里4名詞作動詞,散步。名詞作動詞,睡;臥。5特殊句式(1)介賓短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定語后置,應為“但少如吾兩

16、人者閑人耳”(2)(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3)大概是竹子跟柏樹的影子吧 起判斷作用6全文可分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接著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7第一層(開頭至“尋張懷民”):記敘,交代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懷民亦未寢”至“蓋竹柏影也”):寫景,月光如水、竹影搖曳。第三層(“何夜無月”至“兩人者耳”):議論,感嘆人生、百感交集。第二階段3自主質疑(1)一是因為被貶滴,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

17、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凈把月色比作“積水空明”,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錯”,以高度凝煉之筆,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后面都不合適,破壞了文中寧靜幽閑、清麗淡雅的氣氛。(4)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無與為樂(有點遺憾);遂(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尋(有急切訪友之情);亦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喜悅);相與步于中庭(一份閑適,一份從容);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4(1)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5表面意思是月光雖非夜夜都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可覓,處

18、處可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自我排遣的達觀、被貶的悲涼。補充說明: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在此之前,有人找借口將他再次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與他同病相連的張懷名住在承天寺!第三階段一、1CAqnBsuDbi2C這道題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點字詞的解釋,是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最基礎的一項。只有對重點字詞解釋正確了,才能進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C項“念”指的是想到,考慮的意思。“相與”意思是和一起的意思。3

19、BA的 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C和 欣賞、領悟D找 不久B都是判斷動詞4A期望與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并沒有不屑。5(1)對偶 (2)借代(3)比喻 (4)反問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理解和應用。要求考生自己審讀文句,獨立體會出所運用的修辭。(1)句中“曉霧”與“猿鳥”相對,“歇”與“鳴”相對,這句話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2)句中“鱗”指代魚,這句話運用了借代的修辭。(3)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由此可知,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4)句的意思是: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這句話運用了反問的修辭

20、。6(1) (2) (3)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1)(3)(4)正確,(2)錯誤。“念無與為樂者”:想到夜晚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根據后文“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表明當時有一位知己張懷民。張懷民在這一年也被貶到黃州。可以看出,并不是沒有知己迫不得已去找張懷民,而是想趁著大好月色出去走走,想到去找張懷民。故“錯誤”。二、7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8(1)消散 (2)參與,這里指欣賞 (3)睡覺 (4)只是9(1) 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2)我們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0(1)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21、2)山川 月色(月夜) 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7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本題根據句意來句讀,句意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據此,正確的句讀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8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

22、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歇”是“消散”;“但”是古今異義詞,“只”的意思。9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1)句中的“鱗、競、躍”幾個詞是賦分點;(2)句中的“相與、于”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10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1)甲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采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法,其中,“猿鳥亂鳴”“沉鱗競躍”寫猿鳥和游魚,是動態描寫。乙文語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

23、擬手法精當且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據此理解可填寫作答。(2)根據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可知,描繪的山川之美。依據“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可知,乙文所描繪的是月色之美。雖然兩文都描繪了自然之美,但兩篇文章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答謝中書書一文,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娛情山水贊美自然的思想情感。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都濃縮在“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據此理解填寫作答。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

24、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三、11誠有好奇之士,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