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熱情作品分析_第1頁
貝多芬熱情作品分析_第2頁
貝多芬熱情作品分析_第3頁
貝多芬熱情作品分析_第4頁
貝多芬熱情作品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貝多芬第二十三鋼琴奏鳴熱情OP57 第一樂章作曲家生平簡介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72)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創作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大約到1802 年,這一時期是他吸收海頓和莫扎特的古典傳統時期。此時的作品有弦樂四重奏、第一交響曲和三首最早的鋼琴奏鳴曲。第二個時期是創作的成熟時期。作品主要有另外七部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以及鋼琴奏鳴曲熱情等,充分顯現了他的英雄性格。晚期,由于遭受各種困苦,他的作品很少,主要有第九交響曲,以及越來越抽象的后期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音樂逐漸走向自省,充滿對世界哲理性的沉思。他的創作不僅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

2、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斗爭和希望,因而具有鮮明的社會意義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的32 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新約全書”。貝多芬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OP57 第一樂章此樂章為奏鳴曲式結構其簡單圖示如下:呈示部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1 1617 3435 5051 65ff - bAbAbA展開部導入部66 78ba中心部79 122e c-bE-bA-bD先現段123 135bD-f再現部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136 150151 174175 189190 204fFF - ff尾聲(可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落第二段落第三段落第四段落204 210211 217218 238239 262f - bDb

3、D- C 大 -fff此樂章結構為奏鳴曲式,可分為三個部分,即呈式部、展開部、再現部、另外還有尾聲。一、 呈示部(1-65 )可分為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共65 小節。1、主部(1 16 )主部是 4 個樂句的開放性樂段,建立在 f 小調上,停留在屬和聲的背景上。主部由四個動機組成。動機a(1 2)小節,這是分解和弦向上沖的動機,具有高度緊張感,潛在發展可能的動機。主要是在低音區,兩手相隔八度的齊奏形式彈奏出的分解式的三和弦形式。動機b( 3 4)小節,運用了顫音的動機,表達了“猶豫”的思想感情,似乎有一些疑問,也包含著期待。動機c(第十小節的左手旋律)安靜的動機,這一動機加深了第二動機

4、的猶豫疑問,非常類似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里“命運敲門”的主題動機。動機d( 14)小節,右手的華彩。主部16 小節落在D 開放性和聲上,以半終止為結束的手法,四個動機 TOC o 1-5 h z 使得這個主部主題本身蘊含著強烈的矛盾沖突和內在張力,預示著后面會對其有所發展,也體現了貝多芬所特有的動機式的主題發展。2、連接部(17 34)作為主部和副部間的橋梁,為副部的出現做了調性準備。可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17 24)這是一個轉調性的樂句。17 小節動機a1, 柱式和弦向上沖的動機是主部主題動機a的發展,23 小節由 f 小調轉入了降A大調,左手的三連音是主部命運動機c 的發展,預示了副部

5、三連音的織體,并停留在降A 大調的屬和弦上以引入副部。第二段落(25 34)為副部做了準備,力度變化并不大,基本上是p 或 pp 的力度。 左手采用三連音的織體代表 “命運”的音型,形成一定的緊張氣氛,并為副部引入了降 E 做持續的低音。3、副部(35 50)這是一個樂段結構,分為兩個樂句。第一樂句(35 40),調性轉入到了降A大調上,節奏類似主部主題,采用主部主題第一動機附點節奏,采用八度重疊的技法,旋律優美和諧,莊重明朗,寧靜安詳,音樂形象顯得堅定而自信,給人以對現實美好的愿望充滿信心與力量的感受,表現出對光明的向往。第二樂句(41-50 ),為副部的轉折,42 小節采用意外的和聲進行打

6、破原來歌唱性的主題,與前面的抒情形成強烈的對比和戲劇性,調性上轉入降a小調。 42 小節開始,出現了突強的力度,似乎是一種驚呼的情緒,44 小節運用了b1 顫音的動機, 47 小節開始音樂從鍵盤的高音區逐漸半音下行,劇烈的震蕩開始。副部的結束也是開放性的。4 、結束部(51 65)這是一個樂段結構,可分為兩個樂句。第一樂句(51 54) ,第二樂句(55 65) 。調性降a 小調,主題材料是副部中的轉折的展開,有副部主題動機的影子。此結束部是對主部主題的強烈情感的強調,將主部的第三動機做了相當大的展開。似乎這個結束部并不意味著真正的結束,而是通過力度的強烈對比,孕育著新的發展,新的事物。整個呈

7、示部沒有做反復,而是直接導入展開部,具有了一定的展開性,直接導致了音樂的進一步發展。二 、展開部(66-135)它是矛盾沖突的主戰場,是呈示部主題的沖突與發展。這一呈示部分為四個段落,即三個層次:導入,中心,再現準備。導入部(66 78),這是一個轉調性的樂句,是整個展開部的續奏,第65 小節結束部的結束和弦是兩個降A音,相隔六個八度之遠,力度為pp。在展開部還用等音的轉調手法即(降 A= 升 G),來轉入E 大調,材料上看是主部材料發展而成,主題動機是主部主題a和 b 的發展,最后停在E 調屬和弦的半終止上。這似乎是意味著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中心部(79 122)中心部可分為三個段落。一是

8、運用主部主題展開段(79 92)這是展開部矛盾沖突的中心部分,運用主部主題材料第一個動機a 發展而成。此時E大調變成了e 小調,力度p 變為 f 。在 16 分 6 連音及 5 連音的伴奏下,旋律動機在高音部與低音部做戲劇性的發展變化,左右手交替的16 分音符琶音和旋律分別上下行,形成了此起彼伏、上下交錯的音型。調性布局是e c降E-降 A,最后停留在降D大調的屬和聲上。二是運用連接部材料的發展段(93 109)織體采用持續的三連音低音,為將要在降D大調出現的副部做準備。結尾比呈示部擴大了一些。從105 109 小節,應用了對位手法,沒有半音,幾乎全用自然音。體現出貝多芬用對位織體的寫法來保持

9、三連音和屬音(降A)音的持續。三是運用副部主題材料發展段(110 122)分別為 3 個樂句,即110 113 小節,114 117小節,118 122 小節。這一部分主要是對副部主題進行展開。織體上為分解和弦震音,調性多次轉換,并采用等音的轉調方式,為副部主題逐漸變形,為下一段落做好鋪墊。先現段(123 135)開始進入音樂的高潮點。主題動機一是主部華彩動機d 的發展, 二是主部三連音“命運”動機 c 的發展。調性為降D 大調,建立在導七和弦上,最后出現f 小調的屬音。從低音看第123 124 小節是每2 拍移高一次,第125 小節是每一拍移高一次,步伐逐步加快,情緒逐漸推向高潮。從 126

10、 130 小節線條在下降,節奏重音加快。第 126 129 小節都是每半拍來一個強音,直到130 小節“命運動機”以 ff 的力度進入。在高低音區中上下交替出現,似乎發出了勝利的呼喊。當“命運動機”最后一次出現時,末音落在了第 134 小節的C音上,而 134 小節的力度為p,力度上有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產生了不平衡性,意味著隨著pp的到來,似乎有新的東西產生, 三連音引入了再現部。三 、再現部(136 204)1、主部再現(136 151)用八度加強的手法,調性建立在f 小調上, 分別為四個樂句:136 139小節,140 143小節,144 148 小節,149 151 小節。這四個樂句與

11、呈示部的主部大致相同,只是力度為p,增強到了f 。主部再現保持了三連音的進行,具有明顯的動力性再現特征。2、連接再現(152 174)大調色彩,情緒迸發,。分為兩個樂段:第一樂段(152 163)主題動機是主部主題動機a 的發展,調性建立在F 大調上,結束在F 大調的屬音上。第二樂段(164 174)主題動機為主部主題“命運”動機 c 的發展,為副部的出現做了準備。3、副部再現(174 189)建立在 F 大調上。分為兩個樂句:第一樂句(174 178) ,第二樂句(179 189) 。除調性之外,其他與呈示部中的副部沒有區別。第二樂句在中斷后轉入主調f 小調。4、結束再現(190 204)調

12、性建立在f 小調上。在結構上分為兩個樂句:第一樂句(190 193), 第二樂句(194 204) ,除調性之外,其他與呈示部中的沒有區別。四、 尾聲(204 262)常被稱作第二個展開部,可分為四個段落。這里所謂的第二個展開部主要展開了第一動機,達到了音樂的第二個高潮,最后又再次將副部展開,之后,才做了結束。第一段(204 210)這是尾聲的序奏部分,從f 小調到降D大調的轉調性樂句。是對主部主題動機的發展,旋律動機在低聲部。開始四個小節,是每兩個小節一個和聲。到了第208 小節,動機分裂,成為一個小節一個和聲。第209 小節的動機再次分裂,展開,就這樣步伐逐步加快,第210 小節進入到了降

13、D大調。第二段(211-217 )這是一個樂句結構,是對副部主題材料的展開。一開始調性在降D大調上,帶有抒情性。從214 小節開始,表現出了一種戰斗性,調性并有C 大調轉入了f小調。第三段(218 238) ,這個段落是整個樂章的第二個高潮,是華彩樂段,十六分音符琶音推動了感情的升華。從和聲方面看,是一個 f 小調的終止式,以半終止結束。從 218 221小節,是每兩個小節一個和聲節奏,222 223 小節是每半個小節一個和聲節奏,224 226是每一拍一個和聲節奏,227 235 小節是一個高潮點。此時的斗爭如洶涌的大海,波濤起伏,這第二個高潮長達17 個小節。在第238 小節出現“極慢”(

14、柔板)這種突變似乎給人以思考的機會。第四段(239 262)這段是真正的尾聲。在這一段中,主部主題又進一步得到發展。尾聲在曲式、調式、調性上都服從了再現部的要求,但卻拋棄了那種抒情性的表達,完成了對堅定信念的肯定。此曲是貝多芬中期奏鳴曲創作的代表作品,它以生動而深刻的音樂形象概括出了當時歐洲人民在反抗侵略愛國的英雄面貌,它充分體現出了貝多芬成熟時期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貝多芬對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有著復雜的體會和不滿。他在這部作品中以無比巨大的熱情寄希望于新的未來,這部作品與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一樣,深深地打下了貝多芬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深度。貝多芬的創作特點、風格及歷史貢獻貝多芬的創

15、作集德奧優秀音樂傳統之大成,自巴赫、亨德爾、到格魯克、海頓到莫扎特的音樂成就在貝多芬這里匯集,并融入了時代的音響與德奧民間音樂的養料,他的音樂成為古典時代的最后高峰。貝多芬的音樂風格體現為:旋律簡介質樸、含蓄深沉;節奏運用靈活,這也是造成貝多芬果斷與緊張風格的重要手段;和聲調性的不協和、不穩定、轉換的頻繁形成了強大的動力特征;樂隊配置上,重視銅管和打擊樂的作用,樂隊編制也逐漸在增大。貝多芬最重要的貢獻是在奏鳴交響套曲結構形式的發展和創新上,他將奏鳴曲式廣泛地運用到自己的各種體裁與套曲的各個樂章中,將它的篇幅和內涵極大地擴充以適應宏大的構思, 不僅奏鳴曲式各部分的獨立性與對比性加強,而且展開部作為動力性發展最集中、最強烈的部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