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古老的文明_第1頁
見證古老的文明_第2頁
見證古老的文明_第3頁
見證古老的文明_第4頁
見證古老的文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見證古老的文明1巨大的編鐘2編鐘來由編鐘。鐘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厘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鐘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只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鐘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漢族古樂器,編鐘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

2、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根編鐘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音樂家隨即用此演奏歌頌當代領袖的頌歌東方紅;195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把這首東方紅定為開播曲,從此城陽城編鐘的聲名隨著無線電波響徹太空傳遍世界。1978年,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

3、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曾侯乙墓編鐘由19個鈕鐘、45個甬鐘,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鐘共65件組成。這些鐘分3層8組掛在鐘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鐘,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鐘,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鐘高204厘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鐘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3制作曾侯乙編鐘用編鐘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并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

4、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4歷史故事 戰編鐘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戰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發現并開掘,使得許多埋藏地底的珍貴歷史文物得以重見天日。現存湖北省博物館。關于古代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有著驚人的發掘。墓的東室有琴(十弦)、箏(?)、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兩件和懸鼓一具。沿北墻放有編磬,靠東南角放著巨大的建鼓。此外,還有篪兩件,排蕭兩管,瑟七件和枹鼓等等。其中最為輝煌,堪稱“國之瑰寶”的,要數龐大的樂器組合編鐘。編鐘共有六十

5、五件,全部為青銅鑄造,制作精美。鐘架呈曲尺形,銅木結構。鐘列在鐘架上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鐘十九件,中、下層鐘是編鐘的主體部份,分為三組,這三組鐘形制各異。一套稱為“琥鐘”,由十一件長乳甬鐘組成;第二套稱為“贏司(音s)鐘”,由十二件短乳甬鐘組成;第三套稱為“揭鐘”,由二十三件長乳甬鐘組成。每件鐘體上都鐫刻有錯金篆體銘文,正面的鉦間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時”(曾侯乙作)。琴它體的銘文,基本是關于五聲音階名與八個變化音名;敲擊每一只鐘的正、側都可以奏出升、降兩個音。曾國其他五均調高銘文,曾國與晉、楚等國律名的對應文字等等。這些銘文是研究我國古代樂律極其寶貴的材料。5精致的吸杯6由來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

6、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創制的瓷器品種。粉彩的出現更豐富了瓷器上的色彩,素以粉雅柔麗而著稱。粉彩荷花吸杯,清代光緒年間制作。它造型新穎別致,取盛開的荷花的形狀,花心花瓣清晰可辨,花心處有一小孔通荷梗作為吸管,既美觀又實用。其釉質細膩滋潤,釉色粉紅,十分接近真正的荷花。此杯是為了紀念光緒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秋天的操練而制,更具有特殊意義。7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名稱: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類別:瓷器、青花瓷、元青花瓷文物原屬:湖北省鐘祥市明代郢靖王墓陪葬品文物現狀:2006年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鎮店之寶其一8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

7、,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艷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因此被湖北省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文物簡介9鎮店之寶,千古名劍10神奇據悉,“湖北楚文化精品展”是在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和湖北省省委書記俞正聲的共同商榷下推出的,102件(套)展品包括有青銅器、絲織刺繡工藝品和髹漆藝術品等。其中最為矚目的當屬出土于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寶級的文物“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了。當工作人員首度開箱亮出越王勾踐劍時,在場記者無不驚嘆連連。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銹蝕,

8、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20多層的復印紙,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劃全破。怪不得它是中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而“吳王夫差矛”完全可與“越王勾踐劍”相媲美。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矛長29.5厘米,器身遍飾菱形幾何花紋,鋒刃銳利,下部鐫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鑄一獸頭。-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制作極其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靠近

9、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鳩潛(一說鳩淺,是勾踐的通假),自乍(作)用劍”。11身世“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據稱,后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曾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但因吳王無道,其中湛廬寶劍“自行而去”,到了楚國。為此,吳楚之間還曾大動干戈,爆發過一場戰爭。湛廬寶劍一事當然只是傳說,但“越王劍”本身卻是名不虛傳。解放后中國考古工作者曾經連續發掘出越王州句、勾踐和吳王夫差、吳王太子佩劍,使我們得以重睹“越王劍”這一中國兵器制造史上不朽的杰作。我們今天看到的“越王劍”,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中,它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全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身上裝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