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緒論 一、知識題1、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華夏文化、炎黃文化。2、中國文化分為四種:生產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念與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化。二、名詞解釋:1、文化產品廣義的文化產品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純粹實用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資 材等,一般不稱為文化產品。2、文化內涵;3、文化現象: 象。把一些不屬于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稱為事物的文化內涵。 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妣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文化現象包括文化事當一種現象以同樣的形式反復出現時,其中就含有規律性,成為某一歷史時4
2、、文化事象:期、某一國家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這些現象稱為文化事象。5、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 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觀念。6、文化思潮: 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 影響,為多數人所贊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文化思潮。7、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8、兩個文化層而:指上層文化與底層文化。上層文化是宮廷文化與上層文人所創造、擁有的文化。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于
3、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 的文化。三、問答題1、“文化”名稱的來源?答:A “文”的本義是“錯畫”,也就是花紋。在人類認知領域里,“文”引申為后天形成 的品德、修養,與表示先天素質的“質”相對。“文”在政治領域里,引中為文治教化,文 治也就是禮治,與“武功”相對。B “化”的本義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2、文化的古代意義、現代意義?答:1)中國經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修養屬改造主觀世界 的范疇,創造屬改造客觀世界的范疇0 2)基于漢語“文化”概念的傳統解釋,學術界經常 把它與英語的culture對譯。culture的原義是指人類
4、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由于物質創造包 含人的智慧,與精神文明難以截然劃分開。3、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的定義?答:1)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ill三三和。應把握三要點:A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類的創造活動相聯系的,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 B廣義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它涵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一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C廣 義文化的外延涵蓋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全部。2)狹義的文化又稱人文文化,是某一社會 集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累積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系。應 把握三要點:A狹義文化不但以人為中心,而旦以人的精神活動為中心,即使觀察物化世
5、界, 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為內核;B狹義文化關注的不是個別人的精神活動,而是經歷史傳承累 積凝聚的共有的、成體系的人文精神;C狹義文化關注的不僅是全人類的普遍共性,而且更 注重不同民族、階層、集團人文精神的特點。所以狹義文化的定義不但適用于人類文化學, 旦適用于民族文化學、國別文化學等較為具體的范圍。4、民族文化和國別文化及其特點?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志之 一。反之,在社會學領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以民族特點為標志的文化就是民族 文化。其特點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會因此而喪失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 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華
6、夏文化、炎黃文化,它屬于國別文化。國別文化是以國家為劃分文 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即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國別文化以某一國 家特有的歷史與國情為基礎。其特點是中華文化具有多維性特點,是由中國境內56個民族 構成的共同體文化。5、傳統文化和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答:1)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 發展所積淀的文化。2)錯誤認識: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 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 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
7、族特 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 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而的。任何一種民 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為現 實,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 分。6、文化傳統及其性質?答: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乂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文化 傳統是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這種核心精神,也是上層文 化和底層文化所共有的,盡管彼此的表現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質是文化傳統具有一定
8、的穩 定性和延續性,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7、有關中國文化分科的知識?答:關于文化的分科,有兩分法(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質、制度、精神)、 四分法(物質、制度、風俗、思想價值取向或物質、制度、精神、語言)。以及更多的分類 法(例如,有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風俗六分法等等)本課程采用四分法:生產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念與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化。8中國文化概論課程與中國文化史的區別?答:中國文化史是以中國文化歷時演變為主要內容的。而中國文化概論雖然也有一定的篇幅 來梳理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但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個總體的認 識,從而樹立傳統文化的歷史觀
9、念。第一章、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一、知識題1、災荒主要指旱、澇、蝗、風、雹等2、司馬遷把當時的天下劃分為四大基本經濟區:山西地區、山東地區、龍門一碣石以北農 牧交錯地帶、江南地區。中國自然區域的現代地理學劃分: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早區、青藏 咼寒區。3、在保護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觀點,就是孟子提出的不違夭時觀念。4、在保護西北地區環境方而起作用最大的,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馬場地的廣布。U!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開鑿運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吳國、齊國、 魏國都有運河的修建,如邢溝、鴻溝等;吳國的運河己經與黃河、濟水相接。秦漢至南北朝, 也多有運河的開鑿。秦漢時有連接湘江、漓江的
10、靈渠,加強長江漕運的漕渠、陽渠,縱貫河 北平原的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還改造了先秦舊有的各種水運溝渠。 魏晉南北朝連接江、淮、河、海的運河網已經形成。另外還疏鑿了廣濟河、金水河、惠民河, 與汴水共稱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北起通州,南達杭州。6、古代開發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誤,是土地的過當開墾及林木資源的過量開采。林木的 濫砍濫伐,在北方造成的災難性后果更加嚴重。長江、黃河以及淮河越來越大的危害,都與 片面的重農思想有關。二名詞解釋1、三個大自然區:用現代地理學的觀點觀察中國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將廣大的中國領土 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地區和青藏高寒區。LU2、古代
11、的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東,東河以 西)、兗州(古濟水、黃河之間)、青州(渤海、泰山之間)、徐州(黃海、泰山、淮河之 間)、揚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荊州(荊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荊山以北、黃 河以南)、梁州(華山以南、怒江以東的漢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東)。 尚書之禹貢篇3、方志時期:因為明清兩代我國多數地方都有了方志,對區域性的氣候做了更為詳細的記 錄,特別是對認識各種異常氣候所引起的災害很有幫助。所以,竺可楨把從公元1400到1900 年的第三個大的氣候時期稱為“方志時期”。方志時期又稱寒冷時期。4、儀器觀測期:因為自1900年
12、以后直到現在,有了測量溫度及氣象觀測的儀器,所以,竺 可楨把此一時期稱為“儀器觀測期”。5、地緣:此地緣概念不同于現代的領土觀念。它指的是當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U!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為中心開鑿的四條用于漕運的人工運河,即汴河(或稱通 濟渠)、廣濟河、金水河、惠民河。三、問答題1、關中及晉北地區的地位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關中及晉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在中國顯得十 分重要。關中地區是四塞之地,黃河在它的西、北、東三面環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 六盤山、賀蘭山,北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之固,此地還有涇水、渭水流過,真 可謂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13、。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經濟后方,有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所 以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王朝都在這里建都,創造了燦爛的中 國文化。晉北地區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據說堯舜時期就在谷地 的偏南地區建立過都城。而晉北地區又與蒙古高原相連接,是內遷的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 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脈的某些斷裂處又可以直通華北地區,所以歷來就有山西居天下形 勢”之說。總之,正因為關中及晉北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 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讓各地域之間進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 了重大的影響。2、中國地形地勢特點?U!IM答:中
14、國處于世界最大的歐亞大陸東部,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國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地 形呈階梯狀分布:第一個階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大江大 河的發源地。第二個階梯是青藏高原往東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這里分布 著云貴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個階梯則是北起大興安嶺、 中經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線以東及云貴高原東緣以東的中國東部地區,其平均海拔低于500 米,濱海地帶更低于50米。3、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征?EA!答:作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中國地理面積差不多與整個歐洲一樣大。雖然地形復雜多變, 但不失大陸的整體性。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
15、一樣,將大陸廣大的地區連系在一起。其 次是地理通道。雖然地形多樣,山嶺眾多,但不論多么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 的便利。大致沿渭水、黃河、濟水一線,從遙遠的古代,就形成一條聯系東西的交通線。與 這條東西線相交,還有三條南北方向的交通線,一條在太行山以東不遠,北起河北的曲陽, 南至河南新鄉;另一條在太行山西側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條,則在今陜西境內,南起西安, 向北穿山越嶺,北達榆林、府谷一帶。4、數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及饑荒災病情況?答: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氣候,廣大的東部地區又處在季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降雨量 呈明顯的季節性;災害性氣候也不少,早災特重,其次是洪澇,以及與此相關的蝗災病蟲
16、害 等等。五千年來的溫帶氣候也是有變遷的。著名學者竺可楨指出五千年來中國氣溫變化的大 勢是由暖變冷,他將五千年的氣候變化分為四個大的時期:溫暖期(前3000前1100)、寒 暖交錯期(前11001400)、寒冷時期(14001900)、“儀器觀測期” (1900)。具體表現是溫暖時期一個比一個短,溫暖程度一個比一個低。氣候與災荒疾病情況有直接關系。災 荒主要指旱、澇、蝗、風、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災,所以災荒與 疾病是相互聯系的。總的趨勢是頻率越來越密,程度愈來愈大。與這樣的趨勢相同,瘟疫的 流行,也是越到后來越嚴重。5、地理條件對中國文化的諸多影響?答:1)廣大地域決定中
17、國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世界上的兒個古代文明,古埃及發生于 尼羅河,巴比倫發生于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古希臘文化產生于地中海的半島和島III嶼。中國文化的發祥地雖也是黃河流域,它所依賴的是它眾多支流河漢所形成的河曲濕潤地 區。2)廣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統”觀念o 3)地緣特征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地緣指的是當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6、地緣特征與文化命運: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著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 原游牧文化的沖突和融合。這些北方的少數民族從文獻記載看,最早的人群是稔猶,之后是 北狄,秦漢以后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金以至蒙古、
18、滿族等。這些民族除滿族 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個民族遷徙、草原出現真空狀態時,從原來的居住地大舉躍進,充當 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興旺時,它們邊巡于它的周圍,學習著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 群還被強大的中原王朝擊潰,或遠徙或內遷;當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亂衰弱時,他們便大舉 進攻,進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遷移,而他們則成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 的創造者。在短暫的停滯后,文明沿著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溫、繁榮。隔一二百年或更長 一點的時間,上述的情況再重復一次。雖然這樣的反復,已經有許多次,但是有一點值得注 意的,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帶動著各地域文化的同步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 運
19、。7、廣闊的地理舞臺與中國文化的悠久?LU答:廣闊的地域,為中國歷史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回旋的舞臺。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 比倫文明被毀滅了。其冋原因很多,有一點應當與其地理條件有關。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 域的周圍,是大片的沙漠,人類能夠生存的地方實在太稀少,因此人群間為爭奪生存居住地 的斗爭過于殘酷。在中國,中華文化雖然起源于黃河流域,但是它廣大的地域卻為它準備了 潛在的歷史舞臺。每當遇到北方邊地民族大舉南進的時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個南國作為 他們的后方。因此每當北方進入民族融合的時候,南方則進入開發的高潮期。實際在南北朝 時期,中國文化的重心已經移到南方,接著才是經濟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
20、國歷史上常常出 現這樣的南北對峙:南方的經濟高潮與北方的劇烈的民族融合同時并舉,構成南北不同的歷 史景觀。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同時充當著這對峙的文化高潮的兩大歷史舞臺。文化中心與 經濟中心從西北向東南逐漸移動,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大勢。廣闊的回旋舞臺,是中國 文明歷史悠久的前提條件之一。8、形成地域文化的幾個因素?答:1)自然環境決定著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存質量和狀態;2)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3)特定區域的人群有明確的區域意識,并與其他區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系;4)典范人物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可以帶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9、先秦時期幾個重要文化區域?答:先秦時期,是區域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源
21、于齊魯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晉的法家文化,源 于南楚的道家與楚辭文化,后來經過匯集融合,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基干。10、唐初南方文化狀況的概觀:唐朝初年,南方的情況已有較大的改觀。丹陽、毗陵、吳郡 等地,已經屬于開化之地。嶺南二十余郡,已經有南海、交趾等薈萃一方的人文、物產的都 會.11、地域文化對統一文化的作用?答:1)從邏輯上說,一開始沒有所謂正統文化,中原文化當初實際只是一個地域文化。它 是經過一定的吸收融攝后,才上升為一種正統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統文化的資源。 “書楚語,作楚聲的屈原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根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 以產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從而推進正統
22、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發展。3)歷 史悠久的國家,有時也面臨著各種深度的災難,我們的文化從未斷絕,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實 在不小。12、古代保護資源的措施答:1)農忙季節,不征調百姓服役,以保證糧食的豐收;2)在大池塘捕魚,不用過密的魚 網,以保護魚類繁殖。而一些大規模的狩獵活動,一般都安排在秋季進行,也是為了保護獸 類的繁殖;3)砍伐樹木要按一定的時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嶺資源 歸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森林不受濫砍濫伐的傷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規模的園 同和靈寢,也對保護環境起了相當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領導的植樹造林運動,使全國 進行大面積綠化;6)在西北地區廣建牧
23、馬的場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黃土高原地區有良好 的植被狀態。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開墾,二是水利的興修,三是運河的開鑿。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誤?開發利用自然方而的主要失誤,是土地的過當開墾及林木資源的過量開釆。林木的濫砍IMIIIIJIB:n13、答:14、答;濫伐,在北方造成的災難性后果更加嚴重。長江、黃河以及淮河越來越大的危害,都與片而 的重農思想有關第二章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III一、知識題1、距今大約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此前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結束于距 今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農業、制陶、石器的磨制與鉆孔,是新石器 時代三大文明成就。2、
24、五帝的譜系是黃帝、顓頊、高辛、堯、舜。3、尚忠:對君主忠心無二,盡心盡力做自己的職務。4、夏是我國第一代王朝,時間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歷時近五百年。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紀初至公元前11世紀中期,共歷17世31王。周朝,公元前11世紀的中葉到公元前771年。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遠鬼神”。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禮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莊子10、韓非子提出法、術、勢。11、名家又稱刑名家,創始人是春秋時代鄭國的鄧析,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孫龍、惠施。12、陰陽家以戰國時期鄒衍為代表。13、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成長期,也是中國王朝政治第
25、一次強盛期。共經歷秦(公元 前221前206年)、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新朝(公元8-23年)、東漢(公元24-220 年)6、7、8、VII9、fjLV四個朝代。14、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15、在地方,秦與西漢是郡、縣兩級制;東漢變為三級。縣以下設鄉、亭、里。16、皇帝之下是所謂“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17、I漢成帝時,把宰相的權力三分為司空、司馬、司徒。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外,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際發明或廣泛應用的。18、民力的發展,商業的繁榮,使得原有的雕版印刷不能適應需求,活字印刷術在北宋應運 而生。它的發明者是畢升。夢溪筆談問世于北宋。16、天
26、主教的三大學者是利馬竇、徐光啟、李之藻。清初三先生:明朝的滅亡,對仁人志士產生了強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 為代表的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17、清朝時期的文學藝術也有巨大成就,小說如曹雪芹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戲劇如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二、名詞解釋:1、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大約1萬年左右,結束于距今4000 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 南及華北、東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 時期、龍山文化時
27、期。2、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是河南省滝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 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以彩陶文化最為著名。3、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首先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時 間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以黑陶文化最為著名。4、三大文明成就:農業、制陶和石器的磨制與鉆孔,是新石器時代的三大文明成就。5、三皇五帝的傳說:“三皇五帝”是中國古代的傳說時代。“三皇”人物極不確定,但他們的 共同處都是文化的發明者。五帝的人物則有相當的確定性,他們是黃帝、顓頊、高辛、堯、 舜。6、羲和敬順吳天:傳說堯命羲和到四方去測量一年的四季的至點,
28、將一年確定為366日,并“以閏月正四時以便敬授民時。7、敬授民時:在上古時期,人們是按著時節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運行中任何反常 現象,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對“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著古代天文學科 學實踐活動。人們在虔誠的宗教心態下,包含著把握農時的努力。這就是“敬授民時”的本質。Hl8、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 所形成的社會制度,就是分封制。,9、西域:狹義西域指新疆地區,天山南北當時分布著大小36個國家,文明水準相當高。廣 義西域還包括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10、紅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橫貫歐亞大陸的東
29、西方交通要道。從西漢武帝派張壽出使西域到 東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漢朝共用200余年的時間,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氣 這條“絲綢之路”不僅交流著物質,也溝通著中外的文化。中國文化經西域傳到中亞乃至歐洲, 異域文化如音樂、舞蹈等大量傳來,特別是佛教的東傳,更是打通西域最明顯的結果之一。fi11、察舉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官員人才的制度。有許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 賢良方正文學三科最顯著。孝廉即孝子廉吏,是兩漢入仕的正途之一。被舉的人一般是 州郡的屬吏和經學儒士。舉孝廉后,有的做地方縣的令、長、丞以至州郡一級的太守、刺史, 更多的則是到中央做郎官。茂才即秀才,與孝廉同樣重要。舉人側重政
30、治才干,人數較孝 廉為少,出路多為地方縣令,俸祿較孝廉多,顯得更重些。賢良方正文學科,目的是廣開 言路,每當有天災時,便多有此科,意在能選出“究天人之際”的讀書人,對朝廷有所明示。EAS12、永嘉之亂:八王之亂時,成都王穎招引匈奴貴族劉淵作外援助戰,劉淵就以“赴國難” 的美名。長驅直入,攻城掠地,蹂痼中原。晉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陽稱帝,國號 漢。永嘉五年,劉淵的軍隊攻陷洛陽,俘虜晉朝皇帝,史稱“永嘉之亂”。13、十六國:西晉之后,初期進入內地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 共有十余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14、般若學和涅磐學:大體而言,魏晉南北朝佛家教義的流行可分
31、為兩大階段:前期以般若 學為主,后期以涅磐學為主。般若學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論,強調以“空觀”看世界。“空 觀”與道家講的“無,有相當大的近似,所以特別盛行。般若學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 有鳩摩羅什及其學生。鳩摩羅什的另外一位中國學生道生,則是涅磐學的重要人物。涅磐學 主要講成佛的問題,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據及成佛的階段等。15、色目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 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歐洲人。他們歸順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 人的烙印。LVJ16、南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 南方最
32、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漢族和其他民族。17、回回:它是元朝進入中原的色目人,經過長期與內地其他各族人民的雜居、通婚以及文 化上相互學習后,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現在稱回族。IIIIII18、孟德高維諾:孟德高維諾是13世紀末期意大利方濟各會士。1291年他乘船到達中國泉州,數年后又被教皇任命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先驅人物。.1119、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薩迦派的領袖,被忽必烈奉為國師,除“做佛事”,為皇帝及后妃傳 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備皇帝咨詢。朝廷又設宣政院,讓八思巴管理全國佛教及 西藏地區事務,加強了中原與西藏地區的聯系。20、儒戶:元朝社會階層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名
33、目“儒戶”。這是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 與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陰陽先生、薩滿教巫師戶等同等級,可以免除賦役21、利瑪竇:西方基督教傳教士,明朝時進入中國傳教。22、徐光啟:明朝著名科學家,有農學著作農政全書。IIIIII23、錦衣衛:朱元璋怕受官僚們合伙的欺騙,于是實行特務制,設立錦衣衛,監視大小衙門 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為等。錦衣衛有自己的監獄,可以直接憑圣旨抓人,用刑尤為殘酷。 錦衣衛在他的兒子朱棣當皇帝時,喪失了那點保護民眾的意味。24、一條鞭法:它是明朝張居正實行稅制改革的名稱。內容是:把田賦、力役及其他眾多雜 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征收;簡化手續。旨在增加國庫收入、減
34、輕農民負擔。25、攤丁入畝:它是清朝的一種賦稅制度。“丁指丁銀,即人頭稅,攤丁入畝即以康熙五十 年的人丁銀額為準,將丁銀攤到人家所占的地畝中去征收賦稅,實際是取消了人頭稅。因為 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納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長。in26、稅監:明朝萬歷皇帝就因貪財而激起南方的民變。他曾派親信太監到全國各地做“稅監”, 所到之處,工商業者被弄得斷絕生計,在蘇州、潮州、景德鎮及錦州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反 稅監的起義。27、王陽明:小農意識強烈的朱元璋,把理學奉為教化民眾的正統。明初是把朱熹思想定為 一尊的,思想界經長期沉悶后,王陽明的心學就作為一種打破沉悶的思想問世了。王陽明的 心學還提
35、出宇宙便是吾心及與格物致知相異的知行合一。前一條實際是說人的心覺中含有天 地創生萬物的至善,發現這點善性可以達到宇宙與吾心相合。知行合一的含義是知即是行, 善念一起本身就是“善行王陽明學說到李贄那里,就變成以童心沖決禮法了,再發展到顏 山農、何心隱,其處世的狂放簡直就被當時目為俠賊一流了。28、乾嘉學派:清朝實行文化高壓政策,為使知識分子不問政治,走純學術研究道路,讓學 者對傳統的經史文獻進行考訂、校勘、輯佚、注釋,由此考據學大盛。這一工作在乾隆、嘉 慶年間最興盛,被稱之為“乾嘉學派氣 三、問答題1、為什么說遠古至先秦這一漫長時期是中國文化的創始與奠基?答:這一悠久的歷程的重大結果,就是中國文
36、化基本規模的形成。具體表現是,中國人自具 特色的生活理想、社會觀念及思想法則等已經生成,并已形成相當穩定的觀念體系,對后代 施以深刻影響。在每一次發展和突破中,人們都能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就像古希臘文化是 西方文化的淵源一樣,先秦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源泉。2、舊石器時代的年代和特點?答:距今大約1萬年以前,其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當時還沒有農業。,3、新石器時代的特征?答: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 族制度形成等。4、尚忠的夏文化特征?答:“尚忠”對君主忠心無二,盡心盡力伏做自己的職務。夏文化某些重要特征還是可以把 握的。即所謂的“夏上(尚)忠”
37、。什么是“忠”道?從穌、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測。 嫁因治水不當被治罪,而禹仍然恪盡職命,勞形天下,這就是忠。所以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說:“夏時所尚之忠謂居職任事者,當竭心盡力求利于人而已。”5、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4 H答:甲骨文和青銅器的發掘出土,堪稱20世紀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而這些發現,都與殷 商宗教生活有關。與夏人“遠鬼神”的態度大異其趣,禮記表記說:“殷人尊神,率 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禮。”此說與考古所呈現的商代文化總貌相符。甲骨文顯示,殷人生活 幾乎無事不卜。自五帝時期以來,宗教崇拜大體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會全盤繼承。但研究顯示,商朝力量越是強大
38、,祖先神靈祭祀越占據主 要地位。武丁以后,“在所有的神靈中,祖先神是殷人祈禱的主要對象”。殷人一年之中總 是不間斷地輪流祭祀著祖先,大量的人祭是不可少的。6、分封制的特點和意義? II答:1)作為一種制度,分封實際承認了包括商人在內的異族人生存的權利。2)旨在維護王 室的統治分封,實際形成的是周王與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個激發歷史創造 力的制度。在周初異姓族群林立的情況下,每一個分封出去的國家,必須完全靠著自己的努 力才能開辟生存空間。7、農耕文化方向的抉擇i?2答:周人極端重視農業。但是考察周人的重農,他們不是僅把農耕當做簡單的生產行為,而 是賦予它以某種“政道”含義。然而,農耕
39、作為一種政道,還有它更深刻的內涵。農事活動 關乎民人的和睦與道德的儉樸,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在一個宗法社會里,共同的農事勞作, 不僅生產人食用的糧食和貢獻給共同祖先的祭品,同時也維系著宗族的社會關系。所以每一 次周王的親耕儀式,實際都是在宣示附著在農事活動之上的意義,同時也是對民人進行的傳 統教育。8、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特點及不同代表?答:百家爭鳴橫貫春秋戰國,但也有前后的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更象學者教師,他 們或是寧靜的思考,或是廣招門徒。春秋的思想家,老子象學者,孔、墨子象老師。而戰國 時期的思想家更象辯士,他們的思想基礎一般在春秋時業經前輩創立,他們的作為是在學派 的爭論中,捍衛并
40、發展本學派的主張。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老師或創始人的語錄,后期則多 爭辯的論說。另一點更重要,諸子百家與時代的互動和相互選擇。各學派都在不斷調整和深 化白己的理論,努力適應社會的要求。學派與學派之間也不斷在相互爭鳴中相互吸收、相互 影響。9、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主要觀點?If答:1)儒學的文化背景是魯國禮樂文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的說 法最為基本。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這 句話施之于為政者,是要求不要只顧自己和自己的宗族,而要公正的對待他人;施之于日常 的為人,則是尊重他人,把別人當人看。2)孔子也很看重“禮”,并反對把禮看成“鐘鼓 玉
41、帛”的形式,而是維系社會和諧、上下關系的保障物,實際也關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強調 人們應當用真誠之心去尊禮。3)他的“救弊”更偏向以治心的辦法改善社會、人倫。因此 他特別強調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層以仁道治理社會,就會象天上的北辰那樣,成 為世人道德的方向。10、孟子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答:1)孔子“仁”的觀點,由孟子發展而成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產”,如 “五畝之宅樹之桑”等等。孟子面對的現實與孔子不同。孔子時代是舊貴族普遍的墮落,而 孟子而對的是殘暴嗜殺的新貴,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們都把救世的理想,與掌權 者的道德覺悟連在一起考慮。這是儒家學說“救時弊”的內容。2)關于人
42、生理想的內容, 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創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這種德,只是一種根芽,需要 加以培養,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最終成賢成圣。11、老莊思想?J答:在人生觀上,老子“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則崇尚“無為而無不為” o只有 擺脫一己的成見、矜持、私心等主觀的障礙,才可以全而的認識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 效的駕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莊子的哲學重在個體精神解放,這種宗旨的最高表現是 “逍遙”,即無矛盾的生存于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的解放,他并不否認矛盾, 他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他也不否認客觀現實,只是強調超越的生活。擺脫、超越 的方法就是“齊物”,即避免用
43、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實際也就是打破以自 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12、法家思想?IV答:法家在先秦明顯分前后兩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齊國的管仲、魏國的李悝,以及在 楚國、秦國變法的吳起、商鞅等。他們試圖對宗法社會的舊結構及禮法習慣有所革除,目的 在富國強兵。據商君書及管子記載,早期“法”的精義是“尚公義”,即建立普遍 的法度,上約君主,下約民眾,以一種公平的法度治理國家。后期法家集大成的人物是韓非 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結合在一起,發展一套專門為君主 權利斗爭服務的法術之學。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約民”的一而畸形發展,主張 對民眾嚴刑峻法,所謂“
44、以殺去殺,以刑去刑”。法家理論對后代中國政治影響極大,負而 作用極深。13、墨家思想?答:墨家學派產生于春秋時期,創始人墨翟據說曾受過孔子的影響。墨子是位手工業者,他 的學生,即是他勞動技能的徒弟,又是他思想的傳人;勞動的協作,使這個學派有嚴密的組 織和嚴格的紀律。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尚同、尚賢、節用、非樂”等。兼愛就是兼相 愛,交相利,叩不分差等、不分親疏遠近地互愛互利。節用是節省財用,這也是針對統治階 層的奢侈浪費提出來的。節用相連的是“非樂”,反對敲詐民利的“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 聲”。墨家學派出現的本身,是那個時代私有生產大發展的結果,標志著私營勞動階層己經 有思想的代言人。在當時
45、沒有哪個學派能象墨家那樣,完全以勞動者的出身、站在私有生產 者的立場上,向上層社會申明自己的利益,捍衛自己的財產。誠然這個學派有他的局限,但 那是他剛興起時的幼稚;盡管幼稚,也顯示出他獨具的氣魄。像選賢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 其他學派敢提出的。這個學派在問世不久即遭到滅絕,實在是中國文化的一大損失。14、名家(又稱刑名家)?答:創始人是春秋時代鄭國的鄧析,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孫龍、惠施。鄧析的“以非為 是,以是為非”和公孫龍、惠施的“離堅白”、“合同異”的爭辯,都有很強烈的思辯色彩。 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實際(即“名”和“實”)的關系問題。15、對匈奴的戰爭產生的影響?答:與匈奴貴族長期戰爭
46、,直接影響著漢帝國的內政;而對付匈奴,又直接引發了西北邊疆 的開發及通向中亞乃至西方的“絲綢之路”的打通。16、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大小戰爭有幾次?答:1)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復河套地區的河南戰役;2)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爭奪河西走廊的河西戰役;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規模最大的漠北戰役。17、打通西域的意義?答:當時的意義是打擊匈奴,而其深遠意義是文化的交流。著名的“絲綢之路”不僅交流著 物質,也溝通著中外文化。中國文化經西域傳到中亞乃至歐洲,異域文化如音樂、舞蹈等大 量傳來,而佛教的東傳,是打通西域最明顯的結果之一。18、西漢邊地民族戰爭產生的后果?U!答:1)啟發著強
47、大的秦漢帝國不斷地經略四方;也正是在這不斷的經略中,中原王朝以暴 力為手段,打破了邊地的沉寂,把廣闊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聯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 2)打擊使敵對的異族遠遷,使北方大漠出現空虛,造成新的北方民族南移,如匈奴之后鮮 卑族進入漠南。安撫則使大量的北方民族內遷。3)內遷的過程即這些民族漢化加深的過程。 問題是漢朝政府并不能公平地對待他們,一方面是官吏平時的欺壓,一方而又常把他們當作 戰爭的匸具。前者制造仇恨,后者鍛煉他們的復仇能力;兩方而都為中原文化的災難埋下禍 根,也為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文明同化打下伏筆。兩漢邊地民族持續內附,終于導致西晉末 年永嘉之亂。19、中央集權制?(建立三
48、公九卿)答:皇帝之下是所謂“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副手,輔佐皇帝處 理政務;太尉主管軍事,但秦代有其官無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負責監察百官和司 法審判。三公之下設掌管具體事物的官吏,主要有九個部門,在漢代稱“九卿。后來丞相 以下的三公九卿稱“外朝官”,皇帝的親近侍從稱“內朝官”。秦漢時期歷史的走向,顯示 著中國古代逐漸變成一個“大政治,小社會的家國。0、漢武帝對中央集權制采取了哪些措施?2)漢武帝為強化君權,更多的任用尚書辦事,而尚書多由宦 也多與身邊的親近侍從議定。兵權則掌握在大司馬、大將軍手 實際權力在宰相之上。答:1)在中央的權力上層,是內朝官的地位逐漸取代外
49、朝官,皇帝剝奪丞相的權力。這大 體也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宮充任。許多重大機密事宜,中,這些人都是皇帝的親信,21、官員選拔的文化標準?最重要的有A察舉、B征辟、C考試等方法。A察舉就是選答:兩漢選官方式多種多樣,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官員人才的制度。有許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 三科最顯著。其他科目還有明經、明法、尤異、治劇等。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 賢良方正則重學問。兩漢是一個重視“明教化”的時代,倡導倫常、興辦學校、鼓勵讀書等都 是明教化的內容。但任何明教化的措施,恐怕都不如察舉孝廉、賢良方正來得得力。B征 辟:后世世王朝用人權在中央,兩漢則是中央地方并行,這就是征辟的內容
50、。在中央有皇帝 征辟和公府的征辟。C考試。漢代的考試是與察舉相伴而行的。察舉出來的人是否任用, 還須經過各種考試種類有皇帝策試、公府考試博士弟子課試等等。22、什么是重農主義?ill;|hi答:重農主義是為保護小農而打擊工商業的一種國家觀念。這種觀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戰國 的法家。這種觀念把農業視為“本”。把工商業視為“末”,認為后者不僅是社會浮華、墮落的 原因,而且是小農的兼并者和國家利益的侵蝕者。它使秦國獲得了統一的成功,在西漢成為 國家的基本國策。23、中國小農發展的黃金時代指什么時期?MH 寫I答:秦末的大起義和楚漢戰爭,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度破壞,漢王朝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輕 徭薄賦;當時
51、邊疆沒有大戰爭,漢初的兒位皇帝大體也能作到節儉,減少各種開支,所以小 農的利益得到照顧。文帝多次下詔提倡農耕,參加春耕典禮;在位期間,有十余年的時間免 除了農民的地租,是歷史上小農少有的太平日子。漢初許多政策都圍著車視農業而定,例如 在晁錯的建議下,朝廷曾允許以粟換取爵位,既刺激了種糧的積極性,也大大増加了國庫的 儲備,以至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的說法。史家艷稱的文景之治即是小農發展的黃金時期。24、什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答:公元134年,漢武帝接受黃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議,罷黜黃老百家之言,獨尊儒術, 白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為國家的統治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董仲舒的儒學是熔陰陽家、 黃老、
52、名法家等多種學說為一爐的新儒學,講陰陽五行、好言災異及天人感應使之充滿了神 學色彩。25、“獨尊儒術”對文學的影響?III答:1)漢初文學多承著楚辭和戰國策士文風發展,到武帝尊儒之后,文學風尚為之一變。2) 漢大賦則異趣,它的“曲終奏雅”“勸百諷一”,實際遵循的是詩三百經學的“主文而謫諫”“反 經以為權”。儒家提倡向君主諫言,但同時也強調照顧君臣大體,所以批評要講究方式。26、漢大賦所以名賦的原因?答:漢大賦所以名“賦”,在當時作家是很明確的,就是要皈依詩經學的“六義”大法。更 有意義的是樂府采詩制度的實施。27、兩漢經學的作用及變化?答: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實際上實行的是內法外儒
53、,安撫與鎮壓并用的政策。 他利用儒學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封建統治。而到漢元帝上臺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來主政, 使得西漢儒生一套寬政減刑、不與民爭利的言論不顧實際地得到實行。建國二百年的王朝腐 敗以十分嚴重,現在全用“寬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脫綿之馬般向更腐敗的地步墮落。本來漢代 儒學就是雜著陰陽災異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論模式是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歷史層面 的是“五德終始”之說。政治的腐敗透頂,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漢家的“失德”該有新王朝代 漢的說法漸漸傳開來。于是王莽利用這種說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個食古不化的書 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禮治理國家,所行的大政沒有一樣切合實際。當時由于天災人禍,
54、 人民無法生存,開始造反,他還只顧和大臣們議制度,以為禮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 王莽的失敗,是一場經學的失敗。東漢建立后,像“堯舜禪讓”一類的經論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論調代替了,以后再也沒有見誰敢提起過。28、兩漢時期士族階層的養成?III答:兩漢儒學獨尊的另外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士族階層的養成。西漢初朝廷依靠的是一批功臣。 從漢武帝開始儒學之士被提拔任用,特別是元帝以后,經學興盛,儒學起家的士人開始分享 國家的權力和利益。東漢時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而,許多家族的成員連續數代以家學做三 公的官,儒學之士更是龐大的官僚機構的骨干力量。這個階層逐漸形成一種聯系緊密的以家 族為中心的地方勢力。這
55、個階層與外戚和宦官比是社會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響力很大; 他們也極其風流自賞,特別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門第。士人群體出現在先秦,但真正構變成一 個享有社會實際權益的社會階層是在兩漢時期。在這個階層身上,有中國的學術思想文化藝 術,有中國的政治,作為社會的清流顯要,又對時代風尚施以重要影響。許多重大文化現象, 都與這個階層有關。29、魏晉南北朝文化大勢有哪些?(文化在曲折中的演進)答:從東漢獻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開皇九年共393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大分裂、 大動蕩的時代。此期的文化大勢約有如下數端:1)北方民族大舉入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規 模南移,其結果是民族大融合。2)南方大規模的開發,
56、新的經濟區出現。3)佛教的廣泛傳 播,給固有的中國文化注入了許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蕩與玄學一起共同構成此 期顯著的文化現象。30、西晉滅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 答:1)是大一統帝制文化階段性走到盡頭的結果。西晉敗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八 王都是晉朝皇帝的家族成員,他們對自家皇位的爭斗,實際上是曹魏以來皇權建立不合法理 的惡果。八王之亂爭奪皇權,弄到家族內部骨肉相殘的地步,實在是在政權的“繼統”一事上 失去了道德的表現。2)但繼統問題的道德淪喪只是結果和表象,深層的原因是東漢以來世 家大族的勢力膨脹,根本妨礙著統一王朝的穩固。在這不斷的動亂背后,都有東漢以來把持了地方勢力的士族在
57、起作用。西晉建立后,這種狀況并沒有多大的改變。這個階層由于獲得 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變得無所作為、精神腐朽。高官厚祿可以世襲,帶來許多腐敗。一個重 要表現是士人的不恤國事。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奢侈腐朽。奢侈的生活要維持,只有一個辦法, 就是千方百計地搜刮民財,貪污受賄之風大行其道。國家如何不亡!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如 下事實:從西漢重儒術起,幾百年培育起一個對維系社會政治有重要職責的階層,到漢晉之 際,已經被權力腐蝕,負不起它應負的政治責任。31、什么是五胡十六國?答:永嘉之亂后,內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謂“五胡”之說,即匈奴、鮮卑、羯、氐、羌,北方邊 地民族的內侵也經歷二百余年的時間,從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
58、六鎮起義。初期進入內地的 民族紛紛建立政權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32、南朝士族統治和南朝文化?答:東晉是世家大族勢力獲得更大發展的時期,高門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權。東晉得以立國很 大程度上是世家大族“抬舉”的結果。東漢以后,是士族操縱地方權力,經西晉到東晉,中央 權力幾乎都操縱在大族手里,所謂“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勢更 助長了他們的門閥觀念,士庶之別,判若云泥。極盛必衰,大族的炙手可熱,埋下衰亡的根 子。一個表現是在政治事務上變得極其懶惰,當官一定得是清閑的,任何忙碌的官職通通不 干;久之必然實權旁落,寒族勢力趁機崛起。當他們在政務上
59、懶得多問時,他們把大量的熱 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由此起家的士族在魏晉之際卻發生了轉變,他們日益向虛曠的方 而發展,越來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學術、文學和藝術,同時也越發放浪形骸。當世家大族把政 務實權避讓岀去的同時,也更牢固、更出色地把文化大權操縱在自己手里。寒門勢力在政權 上可以得勢,但他們不能不與士族合作,在文化方面不能不向士族看齊。南朝的寒門就是當 了皇帝,也不忘當詩人,把士子召集在身邊,附庸風雅地吟詩弄賦。全社會地尊重文章一天 也沒減色。唐代詩歌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南朝的風尚拖帶出來的。33、玄學的表現及其文化后果?IIIinEA!ffi;iiin答:1)魏晉最重要的學術現象是玄學,玄
60、學是老、莊哲學在魏晉時期的新發展,一般認為 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過他們的貴無尚虛的取向基本在調和儒道,關心理想帝王人格問 題,大體仍不離濟世之道。玄學之風在稍后的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含義。司馬氏以道德 的“名教,欺世,對此抱極端厭惡態度的嵇、阮等則以標舉“自然”唱反調,而他們的放縱、不 守禮法,更為世人樹立一種名士形象。2)玄學之風的一個重要現象是“清談”,清談是士流 交際中的風雅。清談時談士手持塵尾,一主一客,主者稱述自己的意見為“通”,客方起而論 難為“難尚玄學玄理,在文化方而的一個重要結果是山水詩、山水畫的興起。尊玄重無的 要義是在胸襟的高曠,培養起主觀的境界,超越現實而與天地白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音樂作品創作與發行權轉讓協議
- 2025年建筑工程法規更新解析試題及答案
- 現代管理學課程安排與內容試題及答案
- 突破難關的建筑工程試題及答案技巧
- 市政學考察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分析
- 2024年春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五單元冷戰和美蘇對峙的世界5.19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課后提分訓練新人教版
- 2025年行政公文寫作考試版圖試題及答案
- 2025版合同終止協議書:辭職與解除勞動合同的規范化流程
- 2025借款合同模板2
- 2025私人委托合同范本
- 國開2024年秋《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務1-9答案
- 電力運維管理平臺方案設計
- 安全培訓管理體系
- 機場地震應急處理與疏散預案
- 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廢水處理》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阻燃材料與技術》課件 顏龍 第3、4講 阻燃基本理論、阻燃劑性能與應用
- 高三第二輪復習之文言翻譯(李麗君)省公開課獲獎課件市賽課比賽一等獎課件
- 服務禮儀培訓課件
- 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中考語文真題
- 教輔資料進校園審批制度
- 九年級你準備好了嗎崔喜利公開課獲獎課件百校聯賽一等獎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