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八單元 祛痰劑概念: 組成:以祛痰藥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屬“消法”的范疇。 治證:痰證。醫方集解: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賬,其變不可勝窮也。 “百病皆有痰作祟”祛痰劑(1)痰的產生與臟腑的關系: 脾由濕而生,聚濕成痰,“脾為生痰之源”; 痰 腎痰之本為水,水泛成痰飲,“主水在腎”, “腎為生痰之根”; 肺因氣而聚,滯留于肺,“肺為貯痰之器”; 咳喘 *活法機要:“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 肺氣而咳,動于脾濕因咳而為嗽也”。 祛痰劑常見的痰證 寒痰證 熱痰證 一般之痰證 濕痰證 風痰
2、證 燥痰證痰證 中風、癲癇、 流注于臟腑、 痰核、瘰疬、 經絡之痰證 腫瘤、眩暈。 祛痰劑分類、適應證及代表方。 1燥濕化痰 用于濕痰證;(二陳湯、溫膽湯) 2清熱化痰 用于熱痰證;(清氣化痰丸) 3溫化寒痰 用于寒痰證;(苓甘五味姜辛湯) 4潤燥化痰 用于燥痰證;(貝母瓜蔞散) 5治風化痰 用于風痰證: * 外風挾痰證(風痰咳嗽) 止嗽散; * 內風挾痰證(風痰上擾) 半夏白術天麻湯。祛痰劑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濕藥,“治痰先宜治脾”;“治痰必先祛濕”。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劑,以免動血;外感痰多者,慎用滋潤之品,以免留邪,治痰藥易傷津,用藥兼顧陰津。 3常配伍理氣藥,使氣順痰消。
3、“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證治準繩 4注意痰之兼夾,如兼寒、濕、燥、熱、風的不同,配用相應之藥治之;根據不同證型,可結合燥濕、清熱溫里、潤燥、熄風、散結、開竅等法聯合運用。 祛痰劑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 陳 湯 【主治】:濕痰證 痰濕滯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色白; 痰阻氣滯:胸膈痞滿;脾失健運, 痰濕中阻,胃失和降:惡心嘔吐;濕聚成痰 痰濕上凌于心:心悸; 阻滯清陽:眩暈。 二陳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生姜七片 烏梅一個【歌括】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氣和中燥濕痰,煎加生姜與烏梅。二陳湯【病 機】脾失健運,濕聚成
4、痰,阻滯氣機,胃失和降。 * 醫方集解“脾虛不能健運,則生痰飲,稠者為痰, 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成痰,隨氣升降, 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治法】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二陳湯【方解】 君: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紅 理氣和胃,使氣順則痰消咳止; 燥濕化痰; 半夏配橘紅:即為“二陳”,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二陳湯佐:茯苓 健脾滲濕,使濕去則痰無以生(杜絕生痰之源)。 生姜 和胃降逆止嘔。 生姜配半夏:即小半夏湯助二陳以化痰降逆和胃; 制半夏之毒。二陳湯 烏梅 斂肺止咳。半夏配烏梅:散收并用,祛痰而不傷正。 使:炙甘草 調和諸藥。1、半夏+橘紅2、燥濕化痰配行氣化
5、滯藥。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濕,體現“治痰必先健脾”。* “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濕”世補齋醫配伍要點二陳湯衍化方: 本方(去烏梅)+ 南星、枳實 - 導痰湯功用:燥濕化痰、行氣開郁。主治:痰阻氣滯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 膽 湯【主治】膽郁痰擾證。 上擾心神:虛煩不眠,驚悸不寧。 胃氣上逆:嘔吐呃逆。 上蒙清竅:癲癇。 痰熱之征:苔膩微黃,脈弦滑。【病機】膽胃不和,痰熱內擾。 【治法】理氣化痰,和胃利膽。痰熱內阻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 陳皮三兩 甘草炙,一兩 茯苓一兩半【歌括】溫膽湯中苓半草,枳竹陳皮加姜棗;
6、虛煩不眠證多端,此系膽虛痰熱擾。溫膽湯【方解】 君:半夏 化痰散結,降逆和胃。 臣:竹茹 清膽和胃,止嘔除煩。 半夏配竹茹:化痰清熱兼顧,使痰熱清則無擾心之患。溫膽湯佐:枳實 行氣導滯,順氣消痰; 橘皮 理氣化痰; 白茯苓 健脾滲濕以消痰; 生姜 和胃止嘔; 大棗 補中健脾。使:炙甘草 和中,調和諸藥。溫膽湯類方比較 以半夏與橘紅為伍,善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既治生痰之源,又祛痰濕之標,是治痰的總 二陳湯 方。用治濕痰證而見胸膈痞悶,咳吐白痰,惡 心嘔吐,或癭瘤,痰核等證。 均可理氣化痰。用治痰證而見痰多,胸悶, 心悸 ,嘔吐等。 以半夏配竹茹為主,善除痰熱,清膽除煩, 為治痰熱內擾,膽胃不和
7、,虛煩不眠之專方 溫膽湯 。方名“溫膽”,實質清膽。凡膽怯易驚,虛 煩不寧,失眠多夢,嘔吐惡心,或因痰熱而 致的癲癇多用。 醫方考清氣化痰丸【主治】痰熱咳嗽。 肺失宣降:痰稠色黃,咯痰不爽,氣喘,舌紅痰熱壅肺 苔黃膩,脈滑數 阻滯氣機:胸膈痞滿,【病機】火熱犯肺,灼津為痰,痰熱互結,阻礙氣機。【治法】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清氣化痰丸【組成】 瓜蔞仁去油 陳皮去白 黃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枳實麩炒 茯苓各一兩 膽南星 半夏各一兩半【歌括】 溫膽湯中苓半草,枳竹陳皮加姜棗;虛煩不眠證多端,此系膽虛痰熱擾。清氣化痰丸【方解】 君:膽南星 清熱化痰以止咳。 臣:瓜蔞仁 清肺化痰。 制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
8、。 佐:枳實 下氣消痞。 橘紅 理氣寬中,燥濕化痰。 枳實配橘紅:“順其氣”,則火降痰消。 瓜蔞仁、制半夏配膽南星:化痰清熱之力增強。清氣化痰丸 茯苓 健脾滲濕以化痰。 黃芩 清泄肺熱。 杏仁 宣利肺氣,化痰止咳。 姜汁 化痰和胃,解半夏、南星之毒。 諸藥配伍,共奏清熱化痰,理氣止咳之效,使熱清火降,氣順痰消,則諸癥則愈。清氣化痰丸 傷寒論小陷胸湯【主治】痰熱互結證。 肺失宣降:咯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痰熱互結 阻滯氣機:胸膈痞滿,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病機】痰熱互結,阻礙氣機。【治法】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小陷胸湯【組成】 瓜蔞一枚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歌括】 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開結滌痰優
9、,膈上熱痰痞滿痛,舌苔黃膩服之休。小陷胸湯【方解】 君:瓜蔞 清熱滌痰,寬胸散結。先煮“以緩治上”以通胸膈之痹。 臣:黃連 泄熱除痞。 半夏 化痰散結。 君臣相配是清熱化痰、散結開痞的常用組合 小陷胸湯 黃連、半夏一苦一辛,辛開苦降貝母瓜蔞散 醫學心悟【主治】 燥痰咳嗽證。 燥痰阻肺,肺失清肅:咳嗽,上氣喘促。 燥熱津傷:少痰,澀而難出,咽喉干痛, 舌質紅,苔干,脈數。【病機】 燥熱灼津成痰,燥痰阻肺 ,肺失清肅。【治法】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貝母瓜蔞散【組成】 貝母一錢五分 瓜蔞一錢 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各八分 【歌括】貝母瓜蔞花粉研,橘紅桔梗茯苓添,嗆咳咽干痰難出,潤燥化痰病自安。貝母
10、瓜蔞散【方解】君:川貝母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臣:瓜蔞 清肺化痰,滑潤通腸,導痰濁下行。 川貝母配瓜蔞:清潤化痰之力增貝母瓜蔞散佐:天花粉 清熱生津,潤燥化痰。 茯苓 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 橘紅 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 桔梗 宣利肺氣,止咳化痰。 * 諸藥相合,清潤宣肅,化痰止咳,使肺得清潤而燥痰自化,宣降有權則咳逆自止。貝母瓜蔞散金匱要略 苓甘五味姜辛湯【主治】寒飲咳嗽。 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喜唾清涎寒飲阻肺 痰飲內停,阻滯氣機:胸膈痞滿;舌苔白滑, 脈弦滑。 【病機】寒飲停肺。【治法】溫肺化飲。 苓甘五味姜辛湯【組成】 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歌括】苓甘
11、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飲保安康苓甘五味姜辛湯4、類方比較: 均能溫肺化飲,平喘止咳。用治寒飲停肺之咳嗽,氣喘,痰多清稀,胸膈痞悶,舌苔白 滑等證者。以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 配以干姜、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故功效上,外能散表邪,內能溫肺寒,屬內外并治之劑。 用治外有風寒,內停水飲之惡寒發熱, 無汗胸痞,咳喘, 痰多清稀,肢體沉重等證。以溫肺化飲為主,溫化并行,而無解表之功,專治寒飲犯肺之里證。凡咳嗽,痰稀,口淡者多用之。苓甘五味姜辛湯 小青龍湯皆效方三子養親湯【主治】 痰壅氣逆食滯證。 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病機】痰阻氣機,飲食難消。【治法】 溫肺化痰,降氣消食。三子養親湯【組成】 紫蘇子 白芥子 萊菔子 【歌括】 三子養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湯;大便實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三子養親湯 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主治】風痰上擾證。 脾濕生痰,痰阻氣滯:胸脘痞悶,嘔惡,時吐痰涎,苔白膩,脈弦滑 引動肝風,風痰上擾:眩暈頭痛【病機】脾濕生痰,痰阻風動,風痰上擾。【治法】化痰熄風,健脾祛濕。半夏白術天麻湯【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紅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