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科版高一化學上冊第四章知識點:硅無機非金屬材料_第1頁
魯科版高一化學上冊第四章知識點:硅無機非金屬材料_第2頁
魯科版高一化學上冊第四章知識點:硅無機非金屬材料_第3頁
魯科版高一化學上冊第四章知識點:硅無機非金屬材料_第4頁
魯科版高一化學上冊第四章知識點:硅無機非金屬材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魯科版高一化學上冊第四章知識點:硅無機非金屬材料硅臺灣、香港稱矽x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Si,舊稱矽。小編整理了魯科版高一化學上冊第四章知識點:硅無機非金屬材料,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考點1 碳、硅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特征1.一般情況,非金屬元素單質熔沸點低,硬度小,但硅、金剛石熔沸點高,硬度大,其中金剛石為硬度最大的物質。2.一般情況,非金屬元素單質為絕緣體,但硅為半導體,石墨為電的良導體。3.一般情況,較強氧化劑+較強復原劑=較弱氧化劑+較弱復原劑,而碳卻能復原出比它更強的還高溫高溫原劑:SiO2+2C=Si+2CO,FeO+C=Fe+CO。4.硅為非金屬,卻可以和強堿溶液反響

2、,放出氫氣:Si+2NaOH+H2O=Na2SiO3+2H2。5.一般情況,較活潑金屬+酸=鹽+氫氣,然而Si是非金屬,卻能與氫氟酸發生反響:Si+4HF=SiF4+2H2。6.一般情況,堿性氧化物+酸=鹽+水,SiO2是酸性氧化物,卻能與氫氟酸發生反響:SiO2+4HF=SiF4+2H2O。7.一般情況,較強酸+弱酸鹽=較弱酸+較強酸鹽。雖然酸性:H2CO3H2SiO3,卻能發生如下反高溫應:Na2CO3+SiO2=Na2SiO3+CO2。高溫8.一般情況,非常活潑金屬Na、K等才可以置換出水中的氫,但C+H2Og=CO+H2。9.一般情況,非金屬氧化物與水反響生成相應的酸,如SO3+H2O

3、=H2SO4,但SiO2不溶于水,不與水反響。題組訓練1.某短周期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的一半,該元素 A.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態的形式存在B.單質常用作半導體材料和光導纖維C.最高價氧化物不與酸反響D.氣態氫化物比甲烷穩定解析 該短周期非金屬元素為Si,硅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態形式存在,A項正確;單質硅可用作半導體材料,而光導纖維的主要成分是SiO2,B項錯誤;Si的最高價氧化物為SiO2,其可以與氫氟酸反響,C項錯誤;由于非金屬性Si答案 A2.二氧化硅SiO2又稱硅石,是制備硅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原料,硅及其化合物的轉化見以下圖。以下說法中正確的選項是A.SiO2既能與H

4、F反響,又能與NaOH反響,屬于兩性氧化物B.SiO2和Si都是光導纖維材料C.在硅膠中參加CoCl2可顯示硅膠吸水是否失效D.圖中所示轉化反響都是非氧化復原反響解析 兩性氧化物的定義為:與酸和堿反響均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SiO2與HF反響得到的SiF4不屬于鹽類,A項錯誤;SiO2是光導纖維材料,Si為半導體材料,B項錯誤;CoCl2在吸水和失水狀態下顯示 1不同的顏色,C項正確;制取Si的過程中涉及了氧化復原反響,D項錯誤。答案 C3.青石棉cricidolite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一種致癌物質,是?鹿特丹公約?中受限制的46種化學品之一。青石棉的化學式為:Na2Fe5Si8O22OH2。

5、青石棉用稀硝酸處理時,復原產物只有NO。以下說法中正確的選項是 A.青石棉是一種易燃品且易溶于水B.青石棉的化學組成用氧化物的形式可表示為:Na2OFeO2Fe2O38SiO2H2O-C.1 mol Na2Fe5Si8O22OH2與足量的硝酸作用,至少需消耗6 L 3 molL1 HNO3溶液-D.1 mol Na2Fe5Si8O22OH2與足量氫氟酸作用,至少需消耗5.5 L 2 molL1HF溶液解析 根據青石棉的組成可知,該物質屬于硅酸鹽,不是一種易燃品且難溶于水,A項不正確;根據氧原子守恒可知應該是Na2O3FeOFe2O38SiO2H2O,B項不正確;根據組成可知和硝酸作用生成2 m

6、ol硝酸鈉、5 mol硝酸鐵和1 mol NO,因此需要硝酸的物質的量是18 mol,選項C正確;和氫氟酸反響生成SiF4、NaF,物質的量分別是8 mol和2 mol,所以需要HF的物質的量是34 mol,D項不正確,答案選C項。答案 C4.硅及其化合物對人類現代文明具有特殊奉獻。請答復以下有關問題:1硅原子的構造示意圖為_。2以下物品或設備所用材料屬于硅酸鹽的是_填選項字母。長江三峽水泥大壩 光導纖維 陶瓷坩堝普通玻璃 硅太陽能電池A. B.C. D.3以下說法正確的選項是_填選項字母。高溫A.在粗硅的制取中發生2C+SiO2=2CO+Si,硅被復原,所以碳的復原性大于硅的復原性B.硅酸鈉

7、屬于鹽,不屬于堿,所以硅酸鈉可以保存在磨口玻璃塞試劑瓶中C.用SiO2制取硅酸,應先使二氧化硅與氫氧化鈉溶液反響,然后再通入CO2高溫D.由Na2CO3+SiO2=CO2+Na2SiO3可知硅酸的酸性大于碳酸4常溫下,SiCl4為液態,沸點為57.60 ,在空氣中冒白霧。制備高純度硅的中間產物SiCl4中溶有液態雜質,假設要得到高純度SiCl4,應采用的方法是_;用化學方程式及必要的文字解釋SiCl4在空氣中冒白霧的原因_。解析 解答此題應注意以下兩點:常見含硅化合物的成分及應用。硅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特性。2水泥大壩為鋼筋混凝土,其中的水泥為硅酸鹽材料;光導纖維為SiO2;硅太陽能電池為晶體硅。

8、3根據元素周期律,硅的復原性大于碳,A項反響能發生是因為產物中有CO氣體生成,使平衡向右挪動,A項錯誤;硅酸鈉是一種黏合劑,B項錯誤;D項中的反響不是在水溶液中進展的,且產物中有氣體生成,與酸性強弱無關,D項錯誤。4SiCl4易水解,生成HCl,HCl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產生白霧。答案 12D3C2題組訓練33223233+2CO2過量+2H2O=2NaHCO3+H2SiO3,但H2SiO3不溶于過量CO2的水溶液;C項,發生反響CO2+H2O+CaClO2=CaCO3+2HClO,HClO能使品紅溶液褪色;D項,依次發生如下反響: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

9、2O=CaHCO32,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答案 B6.將CO2氣體緩緩地通入到含KOH、BaOH2和KAlO2的混合溶液中直到過量,生成沉淀的物質的量與所通CO2的體積關系如下圖。以下關于整個反響進程中的各種描繪不正確的選項是 A.Oa段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是BaOH2+CO2=BaCO3+H2OB.bc段反響的離子方程式是2AlO2+3H2O+CO2=-2AlOH3+CO23C.ab段與cd段所發生的反響一樣D.de段沉淀的減少是碳酸鋇固體的消失所致解析 根據化學反響原理和圖象可知,Oa段發生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是BaOH2+CO2=BaCO3+H2O,反

10、響一開場就有沉淀產生;ab段發生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是2KOH+CO2=K2CO3+H2O,沉淀的-物質的量沒有增加;bc段發生反響的離子方程式是2AlO2+3H2O+CO2=2AlOH3+CO23,沉淀的物質的量繼續增加,到達最大量;cd段發生反響的離子方程式是CO23+CO2+H2O=2HCO3,沉淀的物質的量沒有發生變化;de段發生反響的化學方程式是BaCO3+H2O+CO2=BaHCO32,沉淀的減少是碳酸鋇固體轉化為可溶性的碳酸氫鋇所致,綜上所述,A、B、D項正確,C項錯誤。答案 C7.向含有0.2 mol NaOH和0.1 mol BaOH2的溶液中持續穩定地通入CO2,當通入氣體為8

11、.96 L標況下時立即停頓,那么這一過程中,溶液中離子的物質的量與通入CO2的體積關系圖象正確的選項是氣體的溶解和離子的水解忽略不計 -解析 此題涉及的化學反響方程式:BaOH2+CO2=BaCO3+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CO2+H2O=2NaHCO3BaCO3+CO2+H2O=BaHCO32+-當未通入CO2時,溶液中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2 mol Na、0.1 mol Ba2、0.4 mol OH;當通入2.24 L CO2+-時,發生反響,此時溶液中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2 mol Na、0.2 mol OH;當通入4.48 L CO2時,發生+-反響,此時溶液中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2 mol Na、0.1 mol CO23;當通入6.72 L CO2時,發生反響,+-此時溶液中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