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四學習主題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復習課件 共有23張PPT_第1頁
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四學習主題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復習課件 共有23張PPT_第2頁
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四學習主題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復習課件 共有23張PPT_第3頁
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四學習主題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復習課件 共有23張PPT_第4頁
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四學習主題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復習課件 共有23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學習(xux)主題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重慶市潼南縣小渡鎮中學(zhngxu) 陳祖才復 習 課共二十四頁第14課、三國鼎立局面(jmin)的形成 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第15課、南方的初步開發 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第16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課 標共二十四頁 第14課、三國鼎立局面(jmin)的形成 1.三國鼎立形成的背景戰役名稱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影響官渡之戰( )年曹操和袁紹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曹操 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208年曹操和孫劉聯軍( )以少勝多大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復 習 目 標200統一(tngy)北方孫劉聯軍曹

2、操共二十四頁 2.三國鼎立局面(jmin)的形成國別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洛陽蜀221年劉備?吳?孫權建業復 習 目 標曹丕成都229年共二十四頁第1課、南方的初步開發 1.吳蜀時期南方的開發 (1)南方得以開發的原因 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各民族共同開發。 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tiojin)和豐富的資源。 孫吳政權重視發展經濟。復 習 目 標共二十四頁 1. (2)表現 農業:長江沿岸和太湖周圍的產量明顯提高。 手工業:織造麻布,會稽出產的 是著名特產。瓷器(cq)制作技術有了提高。侯官、臨海、番禺成為吳國三大造船業中心; 年,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達

3、 。復 習 目 標稻田(do tin)越布230夷洲共二十四頁 2.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開發 (1)原因 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作物。 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社會相對安定。 南方優越的自然(zrn)條件。復 習 目 標共二十四頁 (2)表現 農業:廣種 ,并推廣種植原產北方的麥、豆等作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有明顯發展, 、制瓷、礦冶、造船等技術有很大提高。 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南方商業的興旺和城市的繁榮(fnrng)。 是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復 習 目 標建康水稻(shudo)織錦共二十四頁 第16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4、原因 (1)北魏(BiWi)統一北方后,各族人民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趨勢明顯增強。 (2)鮮卑貴族用落后的方式統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會矛盾。北魏政權面臨著危機。復 習 目 標共二十四頁 2.改革內容 (1)借鑒漢族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實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強對經濟和官吏(gunl)的管理。 (2)遷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 (3)大力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 3.影響:加速了黃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復 習 目 標共二十四頁知 識 體 系共二十四頁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而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有利于社會的穩定(wndng)和經濟的發展,是歷

5、史的進步。西晉滅吳之后國家出現了短暫的統一。魏晉時期北方人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適應民族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實行了漢化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知 識 體 系共二十四頁一、標志類1.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jch)的事件官渡之戰。2.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分天下局面形成的標志赤壁之戰。3.東漢結束、三國時期開始的標志220年,曹丕建立魏國。4.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魏、蜀、吳的建立。5.三國時期結束的標志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史 海 拾 貝共二十四頁二、三國鼎立示意圖史 海 拾 貝共二十四頁三、總結歸納類1.北朝時

6、我國北方歷史發展呈現出兩個階段特征:一是政權更迭頻繁,各國之間連年混戰,社會動蕩不安;二是各民族(mnz)人民在長期雜居相處中,聯系日益密切,民族(mnz)大融合加速發展。2.我國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主要方式:(1)民族遷徙和雜居,如東漢末年以來的“五胡”內遷;(2)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3)和親,如西漢昭君出塞;(4)戰爭;如西漢時漠北戰役擊敗匈奴。 史 海 拾 貝共二十四頁四、數字歸納法:政權分立(fn l)與民族匯聚史 海 拾 貝共二十四頁課 堂 練 習1、官渡之戰中,袁紹擁有“精兵十萬,騎萬匹”,但曹操卻能大獲全勝,你認為曹操取勝的原因主要在于()A.采取正確計謀B.軍

7、事力量強大 C.得到人民支持 D.袁紹剛愎自用【解析】選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探究能力。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故B項錯誤;兩者都是軍閥,故C項錯誤;D項是客觀原因,故選A項。2、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早在三國時期就與臺灣有著(yu zhe)密切的關系。當時為臺灣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是() A.曹操 B.劉備 C.衛溫 D.諸葛亮【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乘艦船到過夷洲,即今天的臺灣。共二十四頁課 堂 練 習3、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們變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進了民

8、族大融合 B.學習了漢族先進文化 C.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jch) D.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都是我國歷史上成功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故本題選D項。而A、B兩項分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內容,C項是商鞅變法的作用,均與題意不符。共二十四頁課 堂 練 習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由于天災人禍不斷,人口的流動始終(shzhng)沒有停止過。有時還會有大規模的流民浪潮。歷史上中原人口紛紛向南遷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亂(八王之亂)后的人口南遷在人力作為生產力主體

9、的古代,人口的遷移客觀上加速了遷入地生產的發展。材料二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材料三面對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中國政府在2010-2015年五年規劃中提出不僅要鼓勵國內地區間人口流動,還要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條件。共二十四頁課 堂 練 習(1)假如你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位生活在北方黃河流域的漢族人,你將會和你的家人及同鄉遷移到什么地方?請說出遷移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社會生產狀況? (3)自東漢末年以來的人口南遷,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4)針對(zhndu)近年來出現的農民進城務工、勞務輸出等

10、遷徙現象,談談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有什么關系。共二十四頁課 堂 練 習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分析、歸納能力。第(1)題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題結合材料回答。第(3)題可從勞動力、生產技術等方面回答人口南遷的作用。第(4)題是開放性題目(tm),可從正反兩方面回答人口流動帶來的影響,人口流動既促進經濟發展,又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共二十四頁課 堂 練 習答案:(1)江南地區。原因:躲避北方戰亂。(2)南朝。(3)人口南遷,不僅使南方增加了大量勞動力,而且帶去了先進(xinjn)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和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4) 現實生活中的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如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社會治安狀況下降,如何提高改善和保障進城農民工的待遇、生活,以及其子女的受教育問題等,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問題。 共二十四頁再 見共二十四頁內容摘要第四學習主題。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侯官、臨海、番禺成為吳國三大造船業中心。是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1.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事件官渡之戰。2.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分天下局面形成的標志赤壁之戰。3.東漢結束、三國時期開始(kish)的標志220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