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問題(共9頁)_第1頁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問題(共9頁)_第2頁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問題(共9頁)_第3頁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問題(共9頁)_第4頁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問題(共9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震(dzhn)勘探:通過人工方法(fngf)激發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層(dcng)中傳播的情況,以查明地下的地質構造,力尋找油氣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務的一種物探方法.水平疊加:將不同接收點收到的來自地下同一反射點的不同激發點的信號,經動校正后疊加起來,這種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記錄的質量,特別是壓制一種規則干擾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線:選定一個時刻t1,我們用縱坐標表示各質點離開平衡位置的距離,就得到一條曲線,這條曲線就叫做波在t1時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線.動校正:在水平界面情況下,從觀測到的波的旅行時中減去正常時差t1得到x/2處的t0時間,這一過程叫動校正或正常時差校正.多次覆蓋:對被追蹤

2、的界面進行多次觀測.剖面閉合:是檢查對比質量,連接層位,保證解工作正確進行的有效辦法,他包括測線交點閉合,測線網的閉合,時間閉合等.幾何地震學:地震波的運動學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間位置與傳播時間的關系,他與幾何光學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線等幾何圖形來描述波的運動過程和規律,因此又叫幾何地震學.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質體,其值為根號下0.5h.時距曲線:從地震源出發,傳播主觀測點的時間t與觀測中點相對于激發點的距離x之間的關系剩余時差:把某個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動校正后的反射波時間與共中心點處的時間tom之差.繞射波: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如遇到一些巖性的突變點,這些突變點就

3、會成為新震源,再次發出球面波,想四周傳播,這就叫繞射波.三維地震:就是在一個觀測面上進行觀測,對所得資料進行三維偏移疊加處理,以獲得地下地質體構造在三維空間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個水平面去切三維數據體得出某一時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構造形態個查明某些特殊地質現象.同相軸: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個完整波形的第i個波峰或波谷.縱波:傳播方向與質點振動方向一致的波.轉換波:當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時,會產生與其類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會產生類型不同的,與其類型不同的稱為轉換波.反射定律:入射波與反射波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條件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異,入射波

4、與反射波類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產生的信號傳播一段時間后,波形趨于穩定,我們稱這時的地震波為地震子波。爆炸時產生的尖脈沖,在爆炸點附近的介質中以沖擊波的形式傳播,當傳播到一的距離后,波形逐漸穩定,我們稱這時的地震波為地震子波。正常時差的定義 第一種定義:界面水平情況下,對界面上某點以炮檢距x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同以零炮檢距(自激自收)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之差,這純粹是因為炮檢距不為零引起的時差. 第二種定義:在水平界面情況下,各觀測點相對于爆炸點純粹是由于炮檢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時間差.1.簡述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根據巖石的彈性(tnxng)差別進行工作的,波遇到(y do)障

5、礙物會發生反射和透射,折射(zhsh).通過測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質,可以確定障礙物的距離.地震勘探是人工激發地震波.通過在地面布置測線,接收反射波,然后進行一些處理,從而來反映地下構造情況,為尋找油氣和其他勘探目的的服務,生產工作包括三個環節:1野外數據采集2室內數據處理3地震資料解釋,與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高精度的優點,但耗資大.2.有效波與干擾波的區別?分別用什么方法壓制?1有效波與干擾波在傳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組合檢波來壓制.2有效波與干擾波在頻道上有差別,可以采用頻率濾波來壓制,即帶通濾波.3有效波與干擾波在動校正后在剩余時差可能有差別,可以采用多次疊加來壓制.4有效波與干擾波在他

6、們出現的規律上可能有差別,也可以用組合方法來壓制.3.寫出水平疊加剖面的形成過程,并指出有何缺陷?1地震資料采集2進行室內的解編,即將資料轉變為道序形式和處理系統內部格式表示的數據形式3道編輯,刪除廢炮,廢道及類脈沖等非期望波.4觀測系統的定義5切除處理6靜校正,消除地形等的影響7濾波8振幅校正9反褶積,提高分辨率10速度分析和動校正11水平疊加,這便是水平疊加剖面的形成過程. 其缺點是:當界面傾斜時,我們按共中心點關系進行抽道集,動校正,水平疊加,其實并不是真的共反射點疊加,在剖面上存在繞射波沒有收斂干涉帶沒有分解,凹轉波沒有歸位等問題.疊加部總是把界面上反射點的位置顯示在地面,共中心點下方

7、的鉛垂線上,水平界面時與實際情況符合,傾斜時與情況不符.4.影響水平疊加效果的因素有那些?多次覆蓋參數的選擇,動校正速度的大小,地層本身的性質.5.在地震剖面上常見的異常波識別標志有那些?常見的異常波有三種即巖性突變點,有關的繞射波,斷面處出現斷面反射波和凹界面產生的回轉波.繞射波同相軸經動校正水平疊加后為曲線.而反射波經動校正后為一條直線,斷面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同相軸斷開,數目突增減或消失,同相軸突變,反射零亂或出現空白帶和標準反射波同相軸發生分叉,合并,扭曲.強相位轉換等現象.回轉波在剖面上主要表現為蝴蝶結狀同相軸交逆叉.6.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質意義是什么?地震反射界面指波阻抗存在差異

8、的界面,他不能完全反映巖性存在差異的界面,但是能反映一些巖性突變點,如不整合面,斷續,以及凹界面等,從而幫助查明地下構造.7.簡述費馬原理與惠更斯原理?并用費馬原理證明地震波反射定律費馬原理:波在各種介質中傳播遵循時間最短原理,可用數學上求最小值方法,利用費馬原理證明地震波反射定律.惠更撕原理:波前傳播至一位置,可以看作一個新的波源,每個質點都激發球面波向前傳播.8.檢波器組合能壓制那類干擾波?為什么?檢波器組合可以壓制與有效波方向上有差別的干擾波,首先檢波器組合可以使信號增強,但有效波增強幅度大,干擾波相對得到壓制,其次,檢波器組合可以使通放帶變窄,則相應壓制帶就變寬了,所以說可以壓制方向存

9、在差別的干擾波.9.簡述地震記錄面貌的形成物理過程,學寫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記錄的過程及他的作用.地震記錄面貌(minmo)形成過程,人工合成地震(dzhn)記錄指地震子波s(t)和各個地層(dcng)界面的反射系數隨界面雙程垂直時間t的變化R(t),來計算反射率地震記錄x(t).可以用來輔助確定反射同相軸對應的地質層位,復雜構造解釋,小砂體的固定等,另外可以初步估計反射的界面,深度,品質,主要的多次波能量衰減情況等.10.什么叫觀測系統?地震勘探中指地震波的激發點與接收點的相互位置關系.11.為什么要進行偏移處理?偏移處理后的剖面與常見的水平疊加剖面有何不同?由于水平疊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

10、點,如繞射波沒有收斂,干涉帶沒有分解,回轉波沒有歸位等,并且其顯示出來的反射點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實的位置,因此要求進行偏移處理,經過處理后,剖面上繞射波收斂,回轉波歸位,從而更真實的反映地下的構造形態.12.什么叫疊加速度譜?什么叫速度掃描?疊加速度譜指將每個t0時刻上計算出的各個速度值對應的振幅平均絕對值在t0-v平面上以能量團的形式繪制出來.速度掃描指對在速度譜分析的基礎上,對疊加效果不好的層段和區段,在速度譜分析的粗略拾值附近,用一系列小間隔的疊加速度表試探值作為一個疊加速度常變量,用他們分別對選定層位區段的數據進行動校正疊加,一疊加效果上判斷各層的最加疊加速度值,用他們去修改疊加速度

11、函數,用作最終動校正疊加的速度函數.13.動校正的用途是什么?動校正就是從觀測旅行時間中減去正常時差,他的作用是將非零炮檢距近似轉化為零炮檢距,從而使疊加后能客觀的反映地下形態.15.影響地震波振幅強弱的因素有那些?振幅信息在地震資料中解釋中有那些用途?震源,激發條件與環境,地層的反射系數的值大小,波速,各種噪聲干擾,傳播介質對波能的吸收等.有以下用途:1識別有效波,進行波對比.2估算薄層厚度3利用反射波振幅的異常檢測油氣,油水界面,即亮點技術4可以了解巖性信息5進行巖性解釋和油氣檢測.16.為什么說水平疊加時間剖面不是地質剖面的簡單映象?一般情況下,在地層傾角小,構造簡單的情況下,能較直觀反

12、映地下剖面,但是又有較大的差別:1根據鉆井資料得到的地質剖面上的地層界面,與時間剖面上的同相軸在數量上,位置上常常有差別,不一一對應.2時間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軸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層的構造信息和巖性信息,但反射波同相軸是與地下界面對應的,與兩個層有關,必須經過處理,才能與地質剖面更直接對比3地質剖面反映沿鉛重方向上的地質情況,而時間剖面是來自三維空間的信息4實際構造復雜,可使用相軸與地下真實情況有誤差,另外還常有異常波干擾等.17.地震檢波器組合有何作用?列舉幾種組合形式?海上采用什么形式?組合可以壓制干擾波,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記錄的質量,有線性和不等靈敏度組合,面積型的組合,如星型,三角

13、形,矩形.1野外的檢波器組合2野外震源組合3室內的混波.18.斷層在地震剖面上的識別標志主要有那些?1同相軸錯斷2反射同相軸數目突增減或消失,波阻間隔突然變化3反射波同相軸形狀突變,反射零亂或出現空白帶4標準反射波同相軸發生分叉,合并,扭曲,強相位轉換等現象5異常波出現.3D水平(shupng)切片的基本特點: 水平切片(qi pin)是利用平行于時間(或深度)基準面的平面切割3D數據體得到的。水平切片上的反射同相軸是上述平面切割各層反射波得到的圖像(t xin)。同相軸的寬度與反射波的頻率及界面傾角有關。頻率越小,同相軸越寬; 界面傾角越小,同相軸越寬;水平切片上反射同相軸的走向是界面的走向

14、。19.水平疊加地震時間剖面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要進行地震資料室內處理?1解編2道編輯3觀測系統定義4切除處理5靜校正6濾波7振幅校正8反褶積9速度分析和動校正10疊加.因為野外記錄的數據一方面存在多種干擾能量,需要通過處理手段予以清除,另一方面其表現形式很不直觀,與地下地質構造形態間的關系不明顯,不能方便的反映巖層構造形態和特征,更不能反映巖性,儲層等方面的變化,因此需要進行是室內處理,消除干擾,方便地質解釋,以便指導工作.20.地震勘探基本上分為三個環節第一階段是野外工作,第二是室內資料處理,第三是地震資料的解釋.21.影響地震記錄分辨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影響t的主要因素有震源特性,大地濾

15、波因子,記錄儀器特性的.影響的因素主要是地層的波速v和地層厚度h.22.菲涅爾帶可以這樣定義:若在界面上o點兩側的c,c點產生的繞射子波與o點產生的繞射子波到達o點的時差為T/2,則認為c,c以內的點產生的繞射子波在o點是加強的.提高橫向分辨能力的辦法主要是提高頻率和進行偏移歸位使繞射波收斂.小于菲涅爾帶的地質體的反射,類似于點繞射振幅也比長于菲涅爾帶的反射振幅要小.23.凸界面的反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同相軸在水平疊加剖面上出現的范圍要比實際的背斜構造的范圍寬,這就容易造成與兩翼較平的反射波發生干涉,相同曲率的凸界面,埋藏越深,凸界面反射波出現的范圍越大,并且凸界面對發射波能量有發散作用.是背斜構

16、造的水平疊加剖面,經過偏移處理后的結果.原來在圖中發散開的同相軸收斂到正確位置,并且與兩翼較平的反射波的交叉干涉現象也消除了,偏移處理是使凸界面反射波恢復正確形態的有效辦法.24.回轉波的形成和特點-回轉波實質上就是凹截面上的反射波,這是它與正常反射波的共性.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時距曲線形狀可能很復雜,具有交結點和回轉點,即界面上的反射點坐標和時距曲線上的點的坐標不是單一對應的關系.2.什么叫幾何地震學?幾何地震學又稱地震波的運動學,是研究波前的空間位置與傳播時間的關系,通過引入波前、射線等概念來描述波的傳播規律。3.惠更斯原理、菲涅爾原理、費馬原理、疊加原理惠更斯原理(yun

17、l):在彈性介質中,已知T時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個點,可以把這些點看做從該時刻產生子波的新的點震源,經過(jnggu)任何一個T時刻(shk)后,這些子波的包絡面就是波T+T時刻到達的新的波前面。菲涅爾原理:從同一波陣面上的各點所發出的子波,經傳播而在空間相遇時,可以相互疊加產生干涉現象,因此該點觀測的是總擾動。費馬原理:地震波沿射線的旅行時與沿其他任何路徑的旅行時相比為最小,也是波沿旅行時最小的路徑傳播。疊加原理:震源和檢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換,此種情況下,同一波的射線路徑保持不變.可用于均勻各向同性的完全彈性介質,也可用于任意形狀界面的彈性介質,不均勻介質和各向異性介質。4.波前、波后、波

18、面波前上任意一點都向該點波前的方向前進,這種垂直波前的線稱為射線波前:波速分界面上,各點開始震動的點的面波后:波速分界面上,各點振動剛好停止的點的面波面:介質同相軸所組成的曲面波前:某一時刻介質中各點剛好開始振動,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陣面。波后:某一時刻介質中各點的振動剛好停止,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波面:把某一時刻介質中所有相同狀態的點連成曲面,這個曲面就叫做這個時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波線:在適當的時候,認為波及其能量沿著某一條路線傳播,這條路線稱為波線,或射線。振動曲線:某質點在不同時刻的位置關系波形曲線:在某一時刻不同質點的位置關系振幅:在振動圖形上極值的大小稱為振幅。繞射:當地

19、震波通過彈性不連續點(地層的間斷點、地層的尖滅點、不整合接觸點、斷層的棱角點等)時,如果這些地質體的大小與地震波的波長大致相當,則這種不連續的間斷點可以看作是一個新震源。新震源產生一種新的擾動向彈性空間四周傳播,這種波在地震勘探中稱為繞射波,這種現象稱為繞射。動校正:各道由于離開激發點距離不同而產生的波到達時差的大小,以便從實際觀測到波至時間中減去這部分時差,只保留與界面深度有關的那部分時差,波的實際傳播時間減去炮檢中點M處的自激自收時間就為動校正量正常時差:1.界面水平情況下,對界面上某點以炮檢距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以零炮檢距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之差,為炮檢距不為零引起的時差淺層

20、時距曲線陡,深層時距曲線緩2.在水平界面情況下,各觀測點相對于爆炸點純粹是由于炮檢距不同而引起反射波的旅行時間差傾角時差:當界面傾斜時,炮檢距相同,但相鄰反射點傳播時間不同而產生的角度差由激發點兩側對稱位置觀測到的來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時差。這一時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傾角引起的。均勻介質: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質是均勻的,即地震波傳播速度是一個常數,當界面是平面,界面可以是水平的或傾斜的層狀介質:指地質剖面是層狀結構的,在每一層內速度是均勻(jnyn)的,但層與層之間速度是不相同連續介質:在界面(jimin)兩側介質1和介質(jizh)2的速度是不相同的,有突變,但界面上部的覆蓋層的地震波速度不是常數,

21、而是連續變化的,“屏蔽效應”: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層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來自深層的反射波,這種現象叫做“屏蔽效應”。(如果高速層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長,則無屏蔽作用)多次波類型(Type):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度界面發生反射的波經過地面反射后,向下在同一界面上又發生反射,并來回多次。非全程多次波 (層間多次波/部分多次波) :經過地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界面反射的多次波,如聲波的回響共鳴。虛反射:第一次反射發生在地表或低速帶底面或潛水面下面的多次反射波。地震分辨率:可分辨的最小地層厚度或最窄的地址體的寬度。前者稱為地震垂向分辨率,后者稱為地震橫向分辨率。地震剖面解釋任務:1.確定反射層標準層的

22、層位及接觸關系,地層空間分布特征厚度橫向變化,及目的層的特征。2.基巖頂面埋深的起伏的變化3.區域和局部的構造特征,包括構造范圍和要素4.斷層特征及發育史5.各種底辟、礁、火成巖、及古潛山等地質體的識別及解釋4.反射標準層的選擇:1.分布范圍廣,能在較大范圍內連續追蹤2.反射波的特征明顯,較穩定3.所選的標準層能反映地下地質構造的主要特征、能反映地下淺中深的地層的起伏情況層位標定:是確定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層相當的地質層位地震剖面上波的對比標志(方法)在地震剖面上辨認和追蹤有效波和相關的各種地震波即波的對比三大對比標志:1.振幅顯著增強2.波形相似3.同相軸圓滑且有一定延伸長度3.對比方法:1.相

23、位對比:強相位對比 多相位對比2.波組對比 波組是指比較靠近的若干物性界面而產生的反射波的組合 波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波組所構成的反射層系3.剖面間的對比4.運用地質規律對比5.基干剖面的選擇1.反射標準層特征清楚,能對比追蹤轉長距離2.穿過主要的構造部位,構造特征清楚3.斷層少4.連并剖面一般都應作基干剖面5.斷面波的特點:1.同相軸很陡與周圍正常波穿插交叉2.波形不穩定,能量不穩定3.連續性差時斷時續,忽隱忽現,斷面波是斷層的重要標志6.地震繞射波:在共炮點道集上,在斷層、不整合面、地層(dcng)尖滅點可見到類似雙曲線或拋物線狀同相軸地震(dzhn)繞射波繞射波特點(tdin):1.在共

24、炮點記錄上繞射波同相軸呈雙曲線狀,極小點在繞射點正上方2.繞射波在其時間極小點處能量最強,向兩邊逐漸衰減3.繞射波同相軸在極小點兩邊相位相反。7.回轉波的特點: 1.只在水平疊加剖面上,或共炮點記錄上可以看到,偏移疊加剖面上看不到回轉波 2.在水平剖面上,回聲波同與之相連的正常界面反射波同相軸常呈環圓狀或牛角狀 3.凹曲界面的曲率越大,深度越大,回轉波范圍越大4.回轉波的能量分布:在凹曲界面段產生的回轉波能量與同深度水平界面正常反射波能量大體相當地震資料上斷層的識別標志:一、斷層地震剖面的識別:1. 反射同相軸突然減少或增多2.波組波系錯斷3.地震剖面上反射層產狀發生突變4.同相軸扭曲現象是小

25、斷層的標志5.地震剖面上出現波形雜亂帶或空白帶,對比難以進行6.異常波對比二、斷層水平切片的識別:1.同相軸的錯斷2.同相軸的走向突變3.同相軸寬度突變不整和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平行不整合面情況在時間剖面上的特征為:1.反射波同相一般較強,但強度、波形變化小,不穩定2.經常出現繞射波,有時會出現一連串的繞射波,平行于上下反射層地排列在整休剖面上角度不整合面情況:時間剖面上的特點為:1.反射波強度和波形變化大, 不穩定2.不整合面上下反射波逐漸靠攏、不整合面下面的反射波的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上面的反射波相應所代替。3.在地層尖滅點附近,由于不整合面上下的反射波十分靠近,形成同相軸的分叉合并,同時出

26、現波的干涉。4.在不整合面上有時也會出現繞射波,但一般不如平行不整合面的繞射波明顯礁在地震剖面上的特點:主要指生物礁是由造架生物遺骸的原地堆積形成的抗浪構造或由生物遺骸碎屑構成的波構造在地震剖面上外形呈丘狀或透鏡狀出現,2.礁體內部往往反射紊亂,連續性很差,或呈無反射的空白3.礁與相鄰的地層間存在速度差異4.礁體上覆地層形成被覆構造5.大多數情況下,礁與周圍沉積間有著巖性差異鹽底辟構造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鹽底辟是盆地深處的母巖在差異重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巖層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外形(wi xn)呈丘狀,筒狀或各種不規則形狀2.鹽丘內波形(b xn)雜亂,無明顯連續同相軸或空白3.翼部反

27、射(fnsh)同相軸明顯上翹4.頂部上反射層多呈隆起伏,但有時鹽丘的上覆地層下陷形狀,5.鹽丘常常可見底,底部反射層常上凸6.水平切片上,鹽丘常呈圓狀,并多為斷層泥底辟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現:1.外形呈丘狀或柱狀等2.內部波形雜亂,無連續好的反射同相軸,或為空白,而兩側反射層連續性正常3.泥核上方地層多呈隆起狀,這是泥底辟形成過程上拱形成的4.泥核外側反射層上翹5.泥底有時可見底在時間剖面上,泥核的底常常明顯下凹火成巖體在地震剖面上的特點:1.外形多不規則有時呈筒狀等2.火成巖頂為強反射,但連續性一般較差多數情況下呈明顯變形2.有時可見底3.內部波形雜亂,或無反射4.沉積巖反射波呈波形穩定,有序而

28、火成巖波形呈揉狀或絮狀5.其周圍反射層大多沒有明顯上翹現象構造圖的概念:地震構造圖是以等直線(等深度線或等時間線)以及一些符號(斷層超覆,尖滅),表示某一地震反射層面在地下的起伏形狀,從而就表明了其對應的地質界面的構造形態。地震勘探中用人工爆炸或用其他可控震源激發地震波并記錄它在地面引起的振動位移的儀器。通過分析地震波在巖石中的傳播規律確定地震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狀。 地震勘探儀器一般由地震檢波器放大系統記錄系統 3部分組成。地震檢波器主要有感應檢波器壓電檢波器激光檢波器等幾類。它可直接拾取地震振動并將振動轉換成能為儀器記錄的能量形式。放大系統的作用是對檢波器輸出的微弱電信號進行濾除干擾和增益放

29、大控制。記錄系統以不同方式將信號記錄下來。檢波器放大系統記錄系統 3個基本環節組成一個地震道。地震儀一般是多道的。 按地震波的記錄方式地震勘探儀器的發展已經歷了 3代。第一代是模擬光點記錄地震勘探儀。這代地震儀大多數由電子管制成。由于光點感光方式的限制其動態范圍小僅有20分貝頻帶寬約10赫茲采用自動增益控制記錄結果不能作數字處理。第二代為模擬磁帶記錄地震勘探儀。大多數采用晶體管電路利用磁帶記錄可多次回放并可作多次疊加和數據處理。動態范圍達50分貝頻帶寬為15120赫茲采用公共增益控制或程序增益控制。第三代為數字記錄地震勘探儀器。這代地震儀采用二進制增益控制方式和瞬時浮點增益控制。它把檢波器輸出的信號轉化為數字化信息記錄在磁帶上。其動態范圍為120170分貝頻帶寬為3250赫茲以上記錄的振幅精度高達0.10.01。 按使用范圍地震勘探儀器分為3類 石油地震勘探儀器。種類很多一般常用的是數字地震儀。這種儀器是把檢波器輸出的信號數字化并將數字化的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