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行業內技術溢出與行業特征_第1頁
FDI行業內技術溢出與行業特征_第2頁
FDI行業內技術溢出與行業特征_第3頁
FDI行業內技術溢出與行業特征_第4頁
FDI行業內技術溢出與行業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與行業特征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實證分析何澤軍(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鄭州450002;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430072)摘要:運用1998-2008年中國高技術產業15個行業三位碼的面板數據分析了 FDI的行業內技 術溢出效應,結果顯示存在正效應的行業有半導體分立器件制造業、集成電路制造業、電子 元件制造業、電子器件制造業,存在負效應的行業有辦公設備制造業。通過聚類分析發現上 述FDI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行業恰好處于同一類別,并且該類別的特征是具有較大的內外資 企業能力差距、較高的外資企業參與度、適中的市場集中度以及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關鍵詞:行業內技術溢出外商

2、直接投資(FDI)行業特征 高技術產業1引言技術溢出效應通常是指技術領先企業通過技術的非自愿擴散對同行業企業以及關聯企業 的技術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又不能收取報酬的一種外部效應,是技術轉移的間接效應。 技術溢出是技術落后企業獲取同行業內技術領先企業先進技術的主要渠道。獲取外商直接投 資(FDI)的技術溢出是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發展首選的技術獲得方式(Caves,1996),尤其是對 高技術產業的內資企業而言。因為,對于先進的、隱含性較高的技術,跨國母公司更傾向于 將其轉讓給同行業內的獨資子公司而非合資公司或第三方。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引入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高技術產業作為國 民

3、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是一國吸收和應用最先進技術的重要載體。大約70%的外商直接投 資進入制造業(何楓,袁曉安,2010),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流入高技術產業領域。據 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高技術產業中“三資”企業9296個,占 全部企業數量的36%;當年價總產值達40106億元,占全部企業總產值的70.25%。從1998 到2008年,“三資”企業固定資產價值占全部企業的比重從31.86%激增到67.6%。如此密集 的外商直接投資及其飛速增長的態勢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是否對中國高技術產業內資企業 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不同行業FDI技術溢出效應是否相同?倘若不同,FD

4、I技術溢出效應 顯著的行業具有哪些特征?政府該采取何種政策促進溢出效應發生?這些問題的明晰對于政 府制定引進外資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我國自主創新發展等相關政策具有重要意義。2文獻綜述目前國內外理論界關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文獻較多,其中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的相 關研究也較為豐富。從產業維度進行的FDI技術溢出效應研究主要是從行業內和行業間兩個 方面展開。盡管近年來關于FDI行業間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逐漸增多,但行業內溢出效應一 直是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國內外關于FDI行業內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主要包括行業內技 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分析和行業內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分析兩大部分。關于FDI行

5、業內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分析一直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觀點:一些學者認為 FDI對東道國產業發展有正的技術溢出效應(Caves(1974); Globerman(1979); Blomstrom和 Persson(1983); Blomstrom 和 Wolff(1989);潘文卿(2003);蔣殿春、張宇(2006);鄧路(2010) 等);而另外一些學者持相反觀點(Haddad 和 Harrison(1993); Aitken 和 Harrison(1999); Djankov 和 Hoekan(2000); Barrios 和 Strobl(2001); Kinoshita(2001);姚洋、

6、章奇(2001)等)。這些研究 成果說明: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不會自動產生,不同行業的特征對溢出效應的產生發生 不同影響(周燕、齊中英,2005)。在關于FDI行業內技術溢出效應的行業特征因素方面,國 內外學者作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討。研究認為以下幾類行業因素影響技術溢出效應:一是內外 資企業技術水平差距(kokko(1994);陳濤濤(2003);二是行業內資部門吸收能力 (Kokko(1994);三是行業內市場競爭情況(Sjoholm(1999);四是行業開放程度(包群、賴 明勇(2003);五是行業增長因素(陳濤濤,2006)。也有學者對上述諸因素綜合分析,分別進 行分組檢驗,以驗證某一因

7、素是否對FDI技術溢出效應有顯著影響(蔣殿春、張宇(2006)。上述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廣泛運用面板數據分析、截面數據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等分 析方法,其中以面板數據分析為主;在研究模型的設定上,主要以Caves(1974)和Blomstom(1983) 的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以本地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為被解釋變量,以FDI為解 釋變量,以其他因素為控制變量的模型設定形式;在研究對象選擇上,多以制造業各行業為 主進行分析,其中部分以高技術產業各行業進行分析。本文選用中國高技術產業15個1行業1998-2008年的面板數據對FDI技術溢出效應存在 性和行業特征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

8、出相應的政策建議。與上述研究不同的是,一 是本文在模型設定上加入滯后效應分析,從而修正了部分學者(鄧路,2010;蔣殿春、張宇, 2006)忽視FDI技術溢出的滯后效應的情況;二是本文在進行存在性檢驗分析的基礎上,沒 有利用計量分析工具對高技術產業FDI行業內技術溢出效應的單個影響因素進行分組檢驗分 析,而是運用聚類分析綜合考察FDI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行業所具有的行業特征,并據此提 出對策建議。3 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存在性檢驗3.1模型的設定現有文獻顯示,在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分析中,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構造包含外 資變量(FDI)的生產函數,通過考察外資變量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來確定技

9、術外溢效應的 大小。本文的實證檢驗沿用這一基本思路。根據Cobb-Douglas生產函數,有:YDit = A Dit (L Dit)a (KDit)P,其中,i表示不同行 業,t表示不同時期;丫。計為內資企業的工業產出,LDit與KDit分別為內資企業勞動與資本要 素投入,。和8分別代表勞動力和資本的產出彈性,AD;代表內資企業內生化的技術進步因素。 為簡化起見,假設工業部門的規模收益不變,即有。+p = 1,對該式取對數并整理可得: TOC o 1-5 h z ln (Yd / Ld )邛 ln ( Kd / Ld ) + ln ( Ad )it itit itit(1)其中,ln (AD

10、it ) = ln (YDit/L% )書In ( KDit / LDit)即為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假設該全要素 生產率由兩個方面所決定,一是內資企業的自身技術進步因素,二是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所 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即:ADit = f (RDitn , FDIitn) = (RDitn )y *FDIe itn*ecn=0,1,2(2)其中,C為常數項,RDitn是t-n期內資企業自身研發投資帶來的技術進步,Y表示其影響 系數;FDIitn是t-n期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所產生的技術外溢,0表示其影響系數,n為滯后 期。由于當期的R&D投資和FDI投資并不能完全在當期就產生技術進步效應,因而必須

11、考慮 滯后期影響。根據包群、賴明勇(2003)的研究,技術外溢因子系數隨時間遞減,在滯后三 期后通常變得很小。因此,本文取n=0,1,2進行處理。1該年鑒包括17個三位碼行業,由于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數據不完整且具有軍事色彩,本文不 包括它們。對(2)式進行相應的變換并代入(1)式,可以得到如下模型檢驗式:ln (YD.t/LD.t)邛 ln (&/釧七)+y ln (Rd) +O.ln (FDI,t_n ) + C + u, n=0,1,2(3)其中,C為常數項;u為隨機擾動項;FDIitn變量的系數。i就是FDI對高技術產業內部 各行業技術外溢作用的影響系數。如果經檢驗甘i顯著且

12、為正數,則表明FDI對高技術產業內 資企業有明顯的技術溢出效應;如果經檢驗。i顯著且為負數,則表明FDI對高技術產業內資 企業技術進步有明顯的抑制效應;如果經檢驗。i不顯著,表明FDI對高技術產業內資企業技 術溢出效應不明顯。3.2指標、數據選取與價格調整選擇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12009)所刊載的19992008年15個行業的統計 數據作為檢驗的樣本數據。根據上述模型表達式(3),分別選取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固定資 產凈值、從業人員人數、R&D支出額以及外商直接投資額作為YDit、KDit、LDit、R%、FDIit1 的度量指標。由于統計年鑒上所載的價值數據均為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名義

13、值,包含了價格變 動的影響,為避免價格因素干擾,得到比較準確的估計結果,對以上涉及價值形態的檢驗指 標進行必要的價格調整。具體調整方法如下:行業總產值。以各行業工業總產值作為該行業產出水平,利用各行業工業品出廠價格 指數(令1999年為1)可計算出高技術產業各行業1999-2008年總體及外資企業的實際工業總 產值YAit與丫七,二者相減可得各行業1999-2008年內資企業實際工業總產值YDit = Y% - YFit。固定資產凈值。采用常用的永續盤存法調整固定資產凈值,以行業i各時期的固定資 產年末余值之差作為當年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即 Kit=Kit-(1-O )Kit 1。其中。為每年

14、的固 定資產折舊率(本文采用10%的折舊率,并用直線法進行計算)。設第t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價 格指數為P% (1999年為基期),則第t年的固定資產實際存量為:Kit =(成)Kit - 1 +AKit/pKt以此為基礎,以各行業總體及外資企業年末固定資產余值計算出各行業19992008年總 體及外資企業的實際固定資產存量KAit及K,二者相減可得到各行業內資企業實際工業增加 值 KDit = KAit-KFit。勞動力投入。以從業人員人數作為各行業總體勞動力投入L%和外資企業勞動力投入 LFit的指標,二者相減可得1999-2008年各行業內資企業勞動力投入1。廣1%-1七。(4)R&D支出。

15、以高技術產業各行業總體及外資企業R&D支出總額作為指標,采用各行 業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令1999年=1)對相應指標的名義值進行價格平減,得到各行業 1999-2008年高技術產業總體及外資企業科技活動支出的實際值RAit-n與RFit-n,二者相減得到 各行業內資企業實際R&D支出RDitn=RAitn-RFitn。(5)外資數量。以高技術產業各行業19-2008年外資企業每年實際新增固定資產年末資 本存量 KFit-n作為FDIit-n的指標。3.3檢驗結果及分析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高技術產業內部不同行業的FDI水平對內資企業要素生產率 的貢獻程度,即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問題,本文沒有

16、在三種模型(混合數據普通最小二乘法 模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個體隨機效應模型)設定之間做出選擇,而是直接采用了變系數 的個體固定效應進行分析。事實上,一系列檢驗表明,模型(3)變系數的個體固定效應也是 最好的設定形式。因此,本文對全部樣本組成的面板數據按照模型(3)式選擇變系數的個體固 定效應進行估計,結果見表1。表1: 1998-2007年高技術各行業FDI技術溢出效應數據分析結果解釋變量系數與T值解釋變量系數C-4.0214 (-13.2604)廣播電視設備制造LNFDI0.2420 (1.3263)LNKDLD?0.3412 (5.1237) *電子器件制造LNFDI0.1791 (1.

17、6261)*LNRD?0.4460 (12.6857) *電子真空器件制造LNFDI0.2995 (0.5342)醫藥制造業LNFDI0.0603 (0.3528)半導體分立器制造LNFDI0.2514 (3.8321 ) *化學藥品制造LNFDI0.0853 (0.5347)集成電路制造LNFDI0.4222 (3.6421 ) *中成藥制造LNFDI0.0058 (0.0581)電子元件制造LNFDI0.2190 (2.1679) *生物生化制品制造LNFDI-0.0169 (-0.1380)家用視聽設備制造LNFDI0.0038(0.0307)航空航天器制造業LNFDI0.2226 (1

18、.5731)其他電子設備制造LNFDI0.0183 (0.2585)飛機制造及修理LNFDI0.1272 (1.0707)計算機及辦公制造LNFDI-0.0903 (-0.4895)航天器制造LNFDI0.0231(0.3358)計算機整機制造LNFDI-0.0317 (-0.2421 )電子及通信制造業LNFDI0.1391 (1.2264)計算機外部制造LNFDI0.1093 (0.6136)通信設備制造LNFDI0.0747 (0.5276)辦公設備制造LNFDI-0.3507 (-2.1973) *通信傳輸設備制造LNFDI0.0785 (0.3091)醫療及儀器表制造LNFDI0.0

19、709 (1.3654)通信交換設備制造LNFDI-0.0174 (-0.1413)醫療備及器械制造LNFDI0.1036(1.6285)通信終端設備制造LNFDI0.1330(1.4846)儀器儀表制造LNFDI0.0617 (1.3863)雷達及配套制誥LNFDI-0.0179 (-0.0870)_ Sum squared resid12.9770R-squared0.8970Log likelihood23.0862Adjusted R-squared0.8686F-statistic31.4885S.E. of regression0.2510Prob(F-statistic)0.00

20、00注:括號內為T統計值;*表示10%的水平顯著;*表示5%的水平顯著*表示1%的水平顯著。上述回歸模型調整后的可決系數達到了 0.8686,表明采用該模型回歸取得了較好的擬和 效果。檢驗結果表明,控制變量人均資本密集度與科技支出額前面的系數顯著為正數,說明 對全要素生產率存在正向貢獻;而在變系數的FDI溢出效應方面,中國高技術產業28個行業 中僅有半導體分離器件制造業和集成電路制造業存在著顯著的正向FDI技術溢出效應(1%水 平下顯著);電子元件制造業和通信終端設備制造業FDI正向技術溢出效應比較顯著(分別在 5%和10%的水平下顯著);而辦公設備制造業存在比較顯著的FDI負向溢出效應(在5

21、%水平 上顯著);其他各行業的FDI溢出效應均不顯著。4 FDI技術溢出效應的行業特征分析4.1指標數據選取前文已述,目前關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行業內影響因素共有四類,即行業內內外資企 業能力差距、行業內資企業吸收能力、行業內市場競爭情況以及行業開放程度。本文以此為 基礎,考察四類因素具備哪些特征能夠使FDI行業內技術溢出效應比較明顯。根據國際上的一般衡量方法,行業能力差距包括技術差距、資本密集差距和R&D密集差 距三個方面,通常采用內外資企業平均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來衡量“技術差距”具體算法 是:首先分別計算出高技術產業各行業外資與內資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從1998到 2007年1

22、0年均值),然后用同行業中外資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除以內資企業的平 均值,得出各行業內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對于資本密集度差距,采用“人均資本”來反 映資本密集度。與計算技術差距的方法類似,可以測算出每個行業中內外資企業在資本密集 度方面的差距值。對于R&D密集差距,采用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1998年到2007年10年的 R&D支出占總產值比重的平均值比值來計算。按照蔣殿春、張宇(2006)的研究,在行業內資企業吸收能力方面,選取內資企業從業 人員中科技人員比重、科技人員中科學家與工程師比重、消化吸收支出占總產值比重三個指 標從1998年到2007年10年間的平均值作為行業內資部門吸收

23、能力的指標。在行業內市場競 爭情況方面,選取1998年到2007年10年間行業內大型企業產值占行業總產值比重的平均值 作為市場集中度指標,選取10年間外資企業數量占行業全部企業數量之比的平均值作為外資 企業所占市場份額指標。在行業對外開放性方面,選取10年間行業外貿依存度的平均值和外 資部門外貿依存度的平均值作為行業開放度指標,其中外貿依存度用部門出口值與該部門總 產值之比來衡量。依據上述計算方法,參照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02008年)可以得到分析用的數 據表,見附表1。4.2聚類分析對上述數據運用類間距離的Ward Method進行聚類分析,當將高技術產業28個行業分為 八類時,可得到

24、表2所示的聚類結果。表2:高技術產業28個行業分為八類時的聚類結果第一類醫藥制造業、化學藥品制造業、生物制品制 造業、中成藥制造業、通信傳輸設備制造業第五類通信交換設備制造業第二類電子真空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飛機第六類制造修理業雷達設備制造業第三類第七類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其它電子 制造業、醫療設備與儀器儀表制儀器儀表制造業、航天器制造業造業、醫療設備制造業通信終端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 業、通信設備制造業、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半導體分立器制造業、電子元件第四類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第八類制造業、電子器件制造業、集成外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整機制造業電路制誥業、辦公

25、設備制誥業通過各類別所屬行業的描述統計分析,可以檢驗所分的類別是否合理。從表3可以看出, 各類別的均值差異較大,如技術差距均值指標,第一類和第二類差別較大,顯然不屬于同一 類別,檢驗其他指標可以得出類似結果,因而分為八類是合理的。除描述統計外,使用方差 分析也可以檢驗個類別的變量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經檢驗,不同行業類別的10項指標的p 值均接近0,表明所分的類別是合理的(可見附表2)。4.3 FDI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行業所具有的特征結合表1與表2可以看出,表1中FDI溢出效應比較顯著的行業均聚類于表2的第八類 中的五個行業(半導體分立器制造業、電子元件制造業、電子器件制造業、集成電路制造業、

26、辦公設備制造業)。既然如此,通過考察表2中第八類行業的統計特征,可以得出行業內FDI 技術溢出效應比較明顯的行業所具有的特征。本文接下來將按照四種影響因素分別對該類行 業的統計特征進行分析。表3:八類行業均值和四分位值表各類行業均值技術差 距資本密集差距RD密集差距科技活 動人員 占比科學家 占比消化吸 收指出 占比外資企 業占比大企業 占比行業依 存度外資外 貿依存 度第1類1.92951.12521.05940.06360.64760.00070.27900.32810.10600.1423第2類3.48792.21860.31160.16050.47780.00120.20440.817

27、00.17080.3489第3類1.61021.72800.16380.11640.24530.00010.13300.39300.13210.5618第4類1.51671.05180.28800.11600.72380.00020.50490.53590.52580.6135第5類1.46430.95420.29160.38230.91960.00000.32100.73090.19940.1663第6類_0.13820.59390.000170.03320.60360.1489_第7類1.59531.18230.58030.04940.65840.00010.28310.16270.329

28、10.5271第8類2.15441.80230.35630.07150.58660.00040.56750.38220.61040.6995總體1.87741.34980.46320.10430.61820.00040.36190.44730.34660.4625最小值1.46430.95420.1640.04940.24530.000010.03320.16270.1060.1423上分位1.556011.08850.290.06950.55940.000130.18650.36870.14470.2576中位數1.610151.18230.3120.11620.62070.00020.28

29、110.46440.18510.5271下分位2.041941.76510.4680.14380.67480.000490.3670.63540.37830.5876最大值3.48792.21861.0590.38230.91960.001240.56750.8170.61040.6995注:表中“-”該行業表示相關數據缺失。首先,對于內外資企業能力差距這一影響因素而言,內外資企業之間能力差距偏大2的行 業FDI技術溢出效應明顯。就技術差距與行業內FDI技術溢出效應而言,存在“技術差距較 大有利于外溢”和“技術差距較小有利于外溢”的兩種觀點。前者的支持者主要有Findlay(1978) 與Sj

30、oholm(1999)等,認為技術差距越大,本地企業越具有追趕和學習的空間,勞動生產率 提高也越快;而后者的支持者主要有Kokko(1996,1994)與Li, Liu, Parker(2001)等,認 為技術差距越小時本土企業才有能力學習和追趕,因為技術差距較大時本土企業無從學習與 追趕。本文結論支持前者,但又有所區別,認為“技術差距較大而又不是很大的情況下FDI技 術溢出效應明顯”。因為差距太大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銜接不上,無法進行學習或追趕; 而差距較小時本土企業認識不到學習的必要性,可能不去學習外資企業技術,并且在差距較 小時,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競爭激烈,外資企業可能保密其技術

31、,這也導致FDI技術溢 出效應不明顯;而只有在技術差距保持一定程度而又不至于無法學習時,本土企業才有動力 學習和追趕,此時FDI技術溢出效應明顯。與技術差距類似,差距較大而又不是很大的資本 密集差距和R&D密集度差距有利于FDI技術溢出效應實現。因為資本密集差距過大,本土企 業無力在固定資產設備投資上接近外資企業,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而資本密集差距太小 同樣會因為激烈的競爭而導致FDI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在技術差距和資本差距相對較大的 情況下,本土企業可能投入更多的R&D經費,此時本土企業的R&D密集度應該高于或外資 企業的,以求得消化吸收或追趕超越,因此較大的R&D密集度差距有助于FDI技

32、術溢出。本文中,第八類行業的技術差距、資本密集差距和R&D密集差距均處于下分位值和最大 數之間,說明能力差距較大FDI溢出效應明顯。應該說明的是,由于R&D密集差距是用外資 企業的R&D密集度與本土企業的R&D密集度相比得來,因而差距較大意味著離數值1較遠。其次,就行業內本土企業的吸收能力而言,一般認為,本土企業消化吸收能力越強,FDI 技術溢出效應應該越明顯。消化吸收能力強意味著在人力資本上,本土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占 從業人員比重或科學家與工程師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較大,或者在資金投入上消化吸收指出 占總產值比重較大。Kokko(1994)發現本土企業對“學習活動”進行的投資越多,越能從跨 國公

33、司的溢出效應中吸收先進的技術。蔣殿春、張宇(2006)的研究表明,消化吸收能力越 強,FDI技術溢出效應越明顯。但是,本文的研究并不支持該結論。從表4中可以看出,FDI技術溢出效應比較明顯的第 八類行業的消化吸收能力并不是最強的,甚至低于高技術產業總體平均水平。而消化吸收能 力較強的行業大多分布在表2中的第四類(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外部設 備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計算機整機制造、通信設備制造X第五類(通訊交換設備制造) 等行業中,這些行業FDI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科技活動人員或科學家 與工程師比重較大的本土企業自主創新活動較多,而獲得FDI技術溢出較小;相反

34、上述比重 較小的本土企業可能主要通過技術轉讓或技術溢出來獲取技術。至于消化吸收支出,許多本 土企業并沒有單項列出,而是作為R&D經費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很好的代表消化吸收能力。2注:本文定義“較大”行業某指標的均值介于下分位值和最大值之間;“適中”為上分位值與下分位值之間; 而“較低”為最小值與上分位值之間。下同。第三,就行業內市場競爭情況而言,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較大的外資企業比重和較低的市 場集中度有利于FDI技術溢出。因為外資企業的進入會增加東道國相應行業的競爭程度,而 本土企業在面臨競爭的情況下會努力采用新技術并提高生產效率(Kokko, 1992; Langdon, 1981),從而使得F

35、DI的技術溢出效應增加。同樣,市場中行業集中度適中時,行業中企業競 爭較為激烈,從而對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較大,迫使外資企業較快的引進更為先進的技術 (Sjoholm, 1999; Wang & Blomstrom, 1992; Blomstrom & Kokko, 1995),在本土企業努力 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外資企業引進更先進的技術有利于保持較大的技術差距,從而有利于 FDI技術溢出。本文的研究支持此觀點,在外資企業數量比重較大而同時市場競爭度適中的第八類行業 中FDI技術溢出效應較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第四類行業外資企業數量比重較大,但 其市場集中度較高,其FDI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

36、;同樣市場集中度較低但外資企業數量比 重較低的其它類行業的FDI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第四,就行業開放度而言,Findley (1978)指出經濟開放程度、特別是FDI規模的擴大可 能對東道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促進作用。但同時,從技術溢出的角度來看,一個對外開放度比 較高的行業通常意味著外資的準入門檻比較低,行業內的本土企業易遭受外資企業強有力的 沖擊,從而無法實現有效的資本和技術積累,進而無法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投入和技術創新 投入,此時東道國企業從跨國公司那里獲得的技術外溢效應也會大打折扣(蔣殿春、張宇, 2006)。但本文的研究結論與蔣殿春和張宇的研究結論相反。在表4中第八類行業的對外依存度 和

37、外資企業的出口依存度均為最高。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只有外資企業充分進入才能使本土企 業有盡可能多的機會接觸外資企業的技術,從而使得FDI溢出效應比較顯著。但值得說明的 是,第四類行業這兩個指標的值也比較大,而FDI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這說明僅有較高 的對外開放度并不足以解釋FDI的技術溢出效應,需要結合其他因素來解釋。最后,任何單一因素均無力解釋為何第八類行業存在明顯FDI技術溢出效應,必須綜合 考慮四類因素。如在能力差距因素中,差距較大的行業類別有第一類、第二類與第八類;在 消化吸收能力因素中,消化吸收能力相對較低的行業類別有第一類和第八類;在市場競爭因 素中,外資企業數量比重較大而同時市場競

38、爭度相對較低的行業類別有第三類和第八類;而 在對外開放度因素中,行業開放度較高的行業類別有第八類和第四類。四個因素的交集是第 八類行業。因而,本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內外資企業能力差距較大、外資企業數量比 重較高而市場集中度適中以及對外開放水平較高行業中,FDI技術溢出效應比較明顯。5基本結論與政策啟示通過對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存在性檢驗分析與行業內影響因素的統計描述分析,可以得 出以下基本結論。首先,在高技術產業內部的不同行業中,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存在很大差別,其中一些行 業的正向溢出效應很明顯,而另外一些行業的溢出效應不明顯或存在負向溢出效應。存在明 顯正向FDI技術溢出效應的行業有半

39、導體分立器件制造業、集成電路制造業、電子元件制造 業、電子器件制造業,存在負向溢出效應的行業主要有辦公設備制造業。其次,通過聚類分析發現上述FDI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行業恰好處于同一類別,將該類 別與行業總體及其他類別進行比較得出FDI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行業所具有的行業特征。即: 內外資企業能力差距較大、外資企業數量比重較高而市場集中度較低以及對外開放水平較高 的行業FDI的技術溢出效應比較明顯。上述結論可以引導出一些重要的政策啟示:一是本土企業要不斷加大R&D投資,積極及時進行技術創新和固定資產設備更新,以跟 進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保持一定差距而不至差距過大。原因在于外資企業不斷在發展,而 F

40、DI技術溢出效應不會自動產生,本土企業必須跟進外資企業,保持適度能力差距,才能獲取 FDI技術溢出效應。二是政府或行業組織在一些非涉及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高技術行業應該采用盡可能開放 的政策,尤其是對內外資企業能力差別適中的行業。原因在于開放的政策不僅使得本土企業 有更多機會接觸外資企業技術,而且外資企業進入所引起的適度的競爭有利于本土企業成長。三是政府或行業組織可以采取適當的激勵或支持措施,以鼓勵行業內企業(包括本土和 外資企業)提高出口額。原因在于,產品走出國門意味著要經受國外更多客戶挑剔的眼光, 會收到更好的產品改進建議,從而有利于獲取FDI溢出效應。11Joze P. Damijan,

41、Mark Knell, Boris Majcen and Matija Rojec.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FD I in Top - 10 Transiti on Countries : How Important are Direct Effect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illovers? William Davids on Working Paper Number 549, February 2003.參考文獻:Caves, R.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

42、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Caves, R.E. 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 J. Economic, 1974(vol.41,issue(62):176-193.Blomstrom, M and Persson, H.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in an undeveloped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M

43、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World Development, 1983,(11):493-501.Blomstrom, M and Wolff, 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in Mexico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Haddad,M and Harrison,A.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

44、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42):51-74.Aitken, B and Harrison, A.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605-618.Kokko, A.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 J. J

45、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4, (vol.43):279-293.Globerma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7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12):42-56.Langdon, W.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Kenya M. Newyork: S

46、t. Martin Press, 1981.Findlay, R. Relative Backwardness,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 Simple Dynamic Model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8,(2):1-16.Sjoholm, F. Technology Gap, Competition and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Establishment Data 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9,(10):53-73.Xiaoying Li, Xiaming Liu and David Park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 Economic Systems, 25(2001), pp: 305- 321.Wang Jianye, and Magnus Blomstrom (1992): Foreign Inv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