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設計說明_第1頁
隧道設計說明_第2頁
隧道設計說明_第3頁
隧道設計說明_第4頁
隧道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說 明7 / 71 設計依據以及總體原則1.1 設計依據和技術標準 設計依據:1)勘察設計合同及相關批復文件高整馬路馬路工程勘察設計合同文件(第三合同);A省交通廳桂交基建函2010564號文關于高整馬路馬路初步設計的批復的要求;A省環境愛護文件關于高整馬路馬路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桂環管字(2009)268號。1.1.2 執行的交通部頒布的有關技術標準、規范、規程等:馬路工程技術指標(JTG B012003);馬路路途設計規范(JTG D202006);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馬路隧道交通工程設計規范 (JTG/T D712004);馬路隧道通風照明設計規范(JTJ 0

2、26.11999);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 50086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 501082008);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G F602009);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JTG/T F602009);工程巖體分級標準(GB 5021894);馬路勘測規范(JTG C102007);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 06498);爆破平安規程(GB 6722-2003);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 00489);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 (JTG D622004);馬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范(JTJ D632007);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TJG D50-2

3、006;中國地振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馬路項目平安性評價指南 (JTG/T B05-2004);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 (JTG B03-2006)。1.1.3 技術標準 隧道設計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6m; 隧道設計為高速馬路雙洞單向交通行車兩車道分別式隧道; 隧道長度超過100米,設置照明;若LN2106 設置機械通風,否則自然通風; 隧道設計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輛/日(小車); 隧道建筑限界 凈寬:10.75m 凈高 5m CO設計濃度 正常行駛時co=250ppm 交通堵塞時co=300ppm(20min) 煙霧設計濃度 正常行駛時

4、K=0.0065m-1 事故時 K=0.009m-1 火災時,隧道內換氣風速為 2.5m/s1.2 總體原則遵守現行的有關規范、規程,借鑒、參考國內外類似工程的勝利閱歷,依據隧道所處的總體線形、地形、地質條件,結合施工、運營、管理等狀況,遵循“平安、經濟、合理、環保”的原則進行設計。2 初步設計(或技術設計)批復看法以及相關詢問看法的執行狀況:本合同段施工圖技術標準按初設批復看法執行,結合新民交投集團有限公司、中交其次馬路勘察設計探討院有限公司及新民馬路學會對本項目初步設計的審查看法,依據地形、地質條件優化隧道平縱面線形,合理確定軸線、洞口位置和類型,對洞口段支護參數進行了進一步優化調整:2.

5、1隧道地質勘探工作依據初步設計批復看法以及相關詢問看法,加強了隧道地質勘探工作,增設了部分鉆孔,加大了勘探力度,重點加強對斷裂破裂帶等不良地質的勘察,通過相關工程試驗,取得了牢靠的圍巖物理力學特性,并對圍巖的穩定性作了綜合分析評價。2.2隧道線形優化依據初步設計批復及相關詢問看法,對本合同段隧道平縱面線形進行了優化。2.3隧道洞口依據初步設計批復看法以及相關詢問看法,對隧道的洞口方案進行了合理的方案比較,隧道洞口采納削竹式及端墻式洞門。2.4隧道支護參數結合初步設計批復看法以及相關詢問看法,局部優化了洞身初期支護的結構設計。2.5隧道縱斷面圖依據初步設計相關詢問看法及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

6、件編制方法要求,對隧道(地質)縱斷面圖進行了鉆孔柱狀圖式,坑探、槽探等內容的補充完善。2.6隧道應急處理方案依據初步設計相關詢問看法及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補充了交通或火災事故的應急處理方案,詳見隧道機電設計。2.7隧道路面依據區交通廳桂交基建函2010564號文關于高整馬路馬路初步設計的批復,本項目采納水泥混凝土路面。3 隧道設計3.1 隧道概況本合同段段設一座分別式隧道,為千家洞隧道。1)高整馬路馬路地處A省新民北部和中部地區,擬建千家洞隧道位于柳城縣沙浦鎮長隆村和鳳山鎮鄧家新村交界處,隧道進口位于長隆村千家洞屯西南約800m,出口位于鳳山鎮鄧家新村東北側約400m,隧

7、道走向約為190170,距離右側融江最近距離約為1Km。設計隧道為分別式隧道,隧道起于OK147+520、PK147+520,最終OK148+075、PK147+990,設計長度為512.5m(公里樁號長),隧道設計高程約為146m134m(黃海高程),最大埋深約72m。隧道區屬低緩丘陵地貌。3.2 工程及水文地質勘察資料地形地貌隧道區屬低緩丘陵地貌,測區內山嶺連綿,整體走向約為東西向,地勢東側略高,西側略低,谷地和山頂高程約110240m,最大相對高差約130 m。擬建隧道穿越同一座山體,少量山頂及山梁上見基巖出露,山體南北兩側為甘蔗地和農田,地勢較平坦、開闊。進洞口端位于山體坡腳處,山體斜

8、坡自然坡角約1020,斜坡較緩;出洞口端位于半山腰一沖溝旁,斜坡自然坡角約2545,下部陡上部稍緩。地表分水嶺位于樁號PK147+740(OK147+760)旁邊。隧道區整個山體植被茂密,主要種植有桉樹、松樹、竹子等。隧道勘察區未發覺大規模滑坡、倒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自然狀態下,整個山體較穩定。3.2.2地層巖性依據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資料,隧道區地層主要由第四系殘坡積層粘土(Qel+dl)和石炭系下統大塘階寺門段(C1d2):砂巖、頁巖、頁巖夾泥灰巖、灰巖等。現從新到老分述如下: 1. 第四系殘坡積層(Qel+dl):粘土,褐黃色,黃色,硬可塑狀,土質較勻稱,局部含少量碎石、角礫,干強度

9、較高,韌性中等。主要分布于隧道區山體表層,各個鉆孔均有揭露,揭露厚度0.511.0m,平均厚度約4.5m。2. 石炭系下統大塘階寺門段(C1d2)砂巖,灰色,粗粒細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分布于進洞口及大部分洞身材,按其風化可劃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微風化四層:(1)全風化砂巖,黃色,風化完全,僅部分地段尚能辨別原巖結構,巖質極軟,巖心呈土狀、土夾石狀。SK2、ZK4揭露,揭露厚度3.904.0m。(2)強風化砂巖,淺黃色,灰褐色,巖體破裂,裂隙發育,巖芯多呈碎石、角礫狀,巖質軟。局部地段巖體風化不勻稱,夾中風化砂巖巖塊。CK1、SK2、SK4、ZK1有揭露,揭露厚度1.6016.4m

10、,層厚改變大。(3)中風化砂巖,灰色,巖體較完整,局部較破裂,裂隙較發育,巖芯多呈短柱狀,部分中柱狀、碎塊狀,巖質較軟。CK1、SK2、SK4有揭露,揭露厚度1.5019.0m,層厚改變大。(4)微風化砂巖,巖體較完整完整,巖質較硬,裂隙不發育,厚度大于50m。 頁巖,灰黑色,頁理結構,薄層狀構造。主要分布于P(0)K148+000至出洞口段,部分地段和砂巖形成互層狀,按其風化可劃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三層:(1)全風化頁巖,灰綠色,風化完全,僅部分地段尚能辨別原巖結構,巖質極軟,巖心呈土狀。SK3、SK4、ZK2有揭露,揭露厚度4.88.0m。(2)強風化頁巖,灰色,灰褐色,巖體破裂,裂

11、隙發育,巖芯多呈片狀、碎塊狀,部分為土柱狀,巖質軟。該層分布不勻稱,局部夾泥灰巖。SK3、SK4、ZK2有揭露,揭露厚度3.737.1m,層厚改變大。(3)中風化頁巖,灰黑色,巖體較破裂較完整,裂隙較發育,巖芯多呈,少量短柱狀,巖質較軟,局部夾泥灰巖。SK3、SK4、ZK2有揭露,揭露厚度1.210.2m,層厚改變大。中風化灰巖位于隧址初步方案段,本隧道勘察區未揭露。3.2.3地質構造及地振動參數1.地質構造依據地質調查及區域地質資料,隧道位于甲伴嶺區域性大斷層的主干斷層-千家洞逆斷層的南側約500m處,處于甲伴嶺區域性大斷層的影響帶內。甲伴嶺區域性斷層帶由數條近東西向的主干逆斷層及性質不明的

12、分支斷層組成,延長百余千米,斷線向南、北方向彎曲呈弧形,斷層破裂帶寬約數千米。隧道區旁邊的千家洞逆斷層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延長數十千米,錯斷石炭系中統和下統地層,規模較大。第四紀以來,甲伴嶺區域性斷層帶構造活動趨于穩定,斷層無活化跡象,屬非活動性斷裂。隧道區域構造相對較穩定。隧道山體巖層呈單斜構造,由洞身及出口段測得的巖層產狀為18548。隧道區有一組產狀為27580的節理很發育,微張狀,延長長度大于5m,節理面平直光滑,發育密度約為12條/m。2.地震據新民通志地震隧道區屬地震活動強度不高、頻度較低的中強震地震構造區,近現代未發生過M5.0地震,地震構造相對較穩定。依據中國地振動參數區劃圖(

13、GB18306-2001),區內地振動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振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35s,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3.2.4水文地質水文地質條件隧址區內未見明顯地表水體,地表水不發育。勘察區地下水有2層地下水,一層為賦存于第四系沖積層中的孔隙潛水,受大氣降水或地表水補給,水量貧乏;另一層為賦存于基巖裂隙中的裂隙水,受地表徑流和孔隙水補給。依據旁邊工程水質分析結果,測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對砼無腐蝕性。3.2.6 隧道巖土工程地質特征及圍巖分級1、巖體工程地質特征隧道主要穿越石炭系下統大塘階寺門段(C1d2)地層,該地層巖性較困難,有砂巖、頁巖,部分地段為砂巖和頁巖互層,呈薄中厚層狀構造。巖質軟較硬

14、狀。依據巖石風化程度不同,隧道區巖體可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微風化四層,其特征如下:全風化巖體極破裂,裂隙極發育,地震縱波波速約1880m/s,穩定性差。強風化巖體破裂,風化劇烈,裂隙發育,飽和抗壓強度較低,地震縱波波速約20002500m/s,工程穩定性差。中風化巖體(砂巖段)較完整,局部較破裂,裂隙較發育,飽和抗壓強度一般為13.032MPa,地震縱波波速約為27503000m/s,工程穩定性較好,強度較低,巖體力學性質各向異性顯著。中風化頁巖段抗壓強度一般為10.020.0Mpa,強度較低,穩定性較差。微風化巖石節理裂隙不發育,巖體較完整完整,巖體飽和抗壓強度一般達40Mpa以上,

15、地震縱波波速一般大于4000m/s,工程地質穩定性較好。2、隧道圍巖分級隧道圍巖分級標準依據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中的圍巖分級進行。隧道圍巖分級指標及圍巖特征表圍巖級別BQ線位分布地段長度(m)圍巖巖土特征圍巖開挖后的穩定狀態367.5左線PK147+700147+810110巖性為微風化砂巖,中厚層狀構造,屬較硬巖,巖體較完整完整,裂隙局部較發育,需爆破掘進。跨度1020m可基本穩定,局部可發生掉塊或小塌方右線OK147+730147+860130600左線PK147+610147+70090巖性以中、微風化砂巖為主,少量中、微風化頁,巖石較硬較軟,巖體較完整較破裂,該

16、段裂隙較發育,側壁易產生塌方、小坍塌等不良現象。需爆破掘進。跨度510m可穩定數月,裂隙發育地段可能產生掉塊或小中型塌方。PK147+810147+920110右線OK147+610147+730120OK147+860148+020160960左線PK147+520147+61090巖性以強中風化砂巖、頁巖為主,巖體破裂,該段風化裂隙發育,裂隙內多充填鈣質、泥質等,易引發冒頂、坍塌等事故。數日數月內可發生松動變形、小塌方,進而發展為中大塌方。PK147+920147+99575右線OK147+530147+61080OK148+020148+095753.2.7 隧道工程地質問題分析和評價(

17、一)區域穩定性評價隧道位于甲伴嶺區域性大斷層的影響帶內,距其主干斷層-千家洞逆斷層最近約500m,該斷層帶屬于非活動斷層,測區區域地質相對較穩定。 (二)隧道進出洞口邊坡、仰坡穩定性評價隧道進口自然斜坡較緩,自然狀態下穩定性好。進洞口第四系覆蓋層較厚,下伏強風化、中風化砂巖,巖質軟較軟,受斷層影響,巖體破裂,開挖后人工邊坡的自穩定實力較差,建議進口邊坡按1:1.0的坡率放坡,并實行強支護措施。出口段邊坡自然斜坡較陡,位于沖溝邊緣,自然狀態穩定性較差。出洞口第四系覆蓋層較薄,下伏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砂巖和頁巖互層,巖質極軟較軟,巖體破裂,且巖層產狀為18548,為順向坡,開挖后人工邊坡的自穩定

18、實力差,建議進口邊坡按1:1.0的坡率放坡,并實行強支護措施。(三)隧道洞身圍巖穩定性分析隧道洞身圍巖為以中風化微風化砂巖、頁巖為主,巖體破裂較完整,圍巖級別以級、級、級為主。隧道開挖時頂部及兩側臨空面和節理面可能形成楔型松動巖塊,拱部無支護時可產生掉塊或小中型塌方,巖體破裂地段可能產生較大坍塌。隧道涌水量一般較小,旱季施工時,洞室以潮濕或點滴狀出水為主,局部可能產生淋雨狀出水;雨季施工時,以點滴狀或淋雨狀出水為主,巖體破裂地段,強降雨后可能會出現涌水狀況,應加強動態預報及監測。3.3 隧道結構設計 洞口、洞門設計依據本項目隧道的特點,并結合路基及進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條件,在充分考慮

19、隧道進出口綜合排水的狀況下,盡量削減洞口的開挖并考慮施工開挖邊仰坡的穩定性,本著“早進晚出”的原則,確定隧道進出口位置。洞門型式的選擇力求結構簡潔,并和洞口的地形、地貌協調一樣,結合兩端洞口處地勢和地質狀況,本項目洞門采納端墻式洞門及削竹式洞口,并對全部清方暴露邊、仰坡面采納三維網植草進行綠化防護。對洞口明洞槽開挖后的邊、仰坡面采納早強砂漿錨桿、噴射混凝土、鋼筋網防護,明洞洞身兩側采納M7.5漿砌片石回填,其上再采納碎石土回填,表層鋪一層粘土作為隔水層,并鋪設種植土進行植草綠化。洞口回填的原則是盡可能的覆蓋人工開挖痕跡,使洞口融入自然。洞口施工中應盡量削減擾動四周巖體,盡早做好洞口邊坡、仰坡的

20、防護及隧道洞門,確保洞口平安。 洞身結構設計.1 明洞部分依據圍巖類別、地形、埋深成洞條件等進行設計。為了施工中便于進洞及保持原有自然環境、維護高邊坡及仰坡的穩定,同時,考慮進出口山體陡峭,為削減山體落石危及高速馬路行車平安,結合路基邊坡狀況,設計時,洞口采納接長明洞進洞方案。明洞襯砌段設計地基承載力要求不小于為300kPa。.2暗洞部分依據“新奧法”設計和施工原理,結合防水、美觀和給駕駛員平安感的要求,本隧道采納柔性支護體系結構的復合式襯砌,二次襯砌斷面全部采納曲邊墻式等截面斷面。暗洞采納超前大管棚進洞,依據地質狀況對隧道淺埋段采納管棚及小導管對前方圍巖進行注漿加固,深埋級圍巖段采納小導管對

21、前方圍巖進行注漿加固后再開挖,開挖時采納打錨桿、安裝型鋼鋼架、掛鋼筋網及噴射混凝土等初期支護。級圍巖段采納超前錨桿對前方圍巖進行注漿加固后再開挖,開挖時采納打錨桿、安裝鋼筋格柵鋼架、掛鋼筋網及噴射混凝土等初期支護。在級圍巖段開挖時采納打錨桿、掛鋼筋網(局部)及噴射混凝土等初期支護。在初期支護基本穩定的條件下,于初期支護內表面敷設防水卷材(一般PVC、EVA等防水板由于沒有粘結密封層無法解決防水層和二襯之間的層間竄水問題,因此,本項目隧道防水卷材采納可和二襯混凝土反應粘并達到滿粘及不行逆粘結效果的CPS反應粘結型預鋪高分子三合一復合防水板),隨后施工全斷面模筑混凝土二次襯砌。二次襯砌采納C25防

22、水砼,其抗滲標號為S8(如防水砼抗滲標號達不到,則建議添加肯定量的抗裂膨脹防水劑或干脆采納微膨脹水泥澆筑)。襯砌結構設計參數主要采納工程類比法并結合計算分析確定,各級圍巖復合式襯砌支護參數如下表:超前支護89管棚 L=1530m 50 =23第一環管棚42超前小導管間距3040長度450450角度151525超前錨桿間距40長度430角度15初期支護C25噴砼26(有仰拱)24(無仰拱)20(無仰拱)10鋼架I20a =55I18 =80鋼筋格柵鋼架 =1008鋼筋網2020202020202525(局部)錨桿型號25中空錨桿25中空錨桿22藥卷錨桿22藥卷錨桿長度400350300250間距

23、(環縱)1005510080100100120120預留變形量141075二襯50(有仰拱)45(有仰拱)40(有仰拱)35(無仰拱)襯砌類型S5-A1S5-BS4-BS33.3.3 路面、橫洞及洞外轉向車道設計本合同段隧道內路面采納水泥路面,路面結構組成為:30厘米水泥混凝土面層+0.6厘米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20厘米C20混凝土基層+15厘米C20混凝土整平層(無仰拱段)。詳細路面結構圖及對路面各材料要求可參見相關隧道路面圖紙及說明,施工中應留意全部路面材料的物理力學指標必需達到規范及設計要求。隧道設一處人行橫通道,橫通道采納20厘米水泥混凝土路面。3.3.4 隧道裝飾為了隧道內部的平安

24、和美觀,對本隧道洞內進行裝飾設計,拱頂噴涂隧道專用防火涂料,本合同段全部隧道設計防火涂料防火時間均為2h;隧道拱墻部分貼隧道專用瓷磚,施工中應按設計要求進行施工。3.3.5 廢渣處理隧道開挖洞渣除部分利用、填筑路基調配外,剩余部分棄入隧道洞口兩側的臨時棄土場內或和路基永久棄土場共用。棄渣堆砌時應作好相關防護,并實行表層覆土植樹、植草綠化,以防止水土流失。3.3.6 防、排水設計依據隧道所在地區的氣象條件、水文條件,本隧道的防排水設計采納了以“防、排”為主,“防、排、堵、截”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其各段的防、排水狀況如下:3.3.6.1 洞外:依據地形狀況,在有條件的洞口上方邊、仰坡外側設置和地

25、形相應的截、排水溝,引入路基邊坡截水溝或旁邊自然溝中排走,截、排水溝應順應地形,宜在洞口仰、邊坡35米位置外設置,并應在洞口刷坡前預先用漿砌片石鋪砌,用水泥砂漿抹面成“三面光”,并在必要位置加設跌水及急流槽等,跌水及急流槽形式可參照路基排水圖。3.3.6.2 明洞:明洞拱墻部外層鋪設由1.2mm厚CPS反應粘結型預鋪高分子三合一復合防水卷材構成的外貼式防水層,并在明洞兩側漿砌片石回填頂部外沿處及明洞襯砌墻腳處設置1008mm單壁打孔水紋管,前者將滲水排至洞門坡面排走,后者通過和橫向引水管相連,將襯砌背后的水引入中心排水管排走。在明洞頂回填土表面鋪30cm厚的粘土隔水層,并種植草皮,綠化坡面。洞

26、頂匯水通過設置洞頂截水溝引水排走。3.3.6.3 洞內:為提高隧道防水實力,削減二襯和防水層層間串水問題,本項目在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間設置由“1.2mm厚CPS反應粘結型預鋪高分子三合一復合防水卷材+400g/m2無紡布”組成的防水層。要求對施工縫、工作縫、沉降縫作特地的防水處理,同時襯砌背后每間隔10米設置一道環向盲管(75mm軟式透水管),盲管和由100mm雙壁打孔水紋管組成的縱向排水管相連通,通過橫向排水管(采納100mm雙壁打孔水紋管)流入隧道中心水管,洞內路面下滲水則通過路面下透水層流入隧道中心水溝排走;洞內環向及橫向盲溝的位置可依據洞內滲水狀況作適當調整,但數量只能增加,不得削減;

27、隧道內變形縫采納中埋式橡膠止水帶和背貼式止水帶;施工縫采納帶注漿孔止水條和背貼式止水帶;施工縫、沉降縫不應設置于有集中水流地段。4 特別地質條件下隧道設計隧道圍巖主要為中微風化砂巖、頁巖,穩定性較差,易引發坍塌、冒頂等事故,因此,宜采納信息法設計、施工,做好地質超前預報工作,加強支護,確保隧道平安。隧道測區內水文地質條件相對較為簡潔,洞室圍巖富水性較差,地表匯水面積較小,隧道施工時一般不會產生管道涌水現象,但遇強降雨后出現突然性管道涌水、突水可能性較大,應加強超前地質預報,提前做好應急預案。由于隧道進、出洞口邊坡穩定性較差,施工時若大爆破,極易引起隧道洞口邊仰坡倒塌、掉塊等狀況,危及施工人員的

28、人身平安,要求施工時應剛好清除洞口危石及松散土,加強平安工作以及采納正確的施工方法和有效的邊坡防護措施。5 協助坑道設計由于本合同段隧道為中隧道,依據工程規模狀況,未考慮協助坑道。6 長、特長隧道通風防災、救援設計本合同段有關隧道通風防災、救援設計等請參見相關的隧道通風、消防、救援等設計圖紙及說明。7 隧道施工監控預料、地質預報設計由于巖土工程的困難性和特別性,在隧道施工過程中一般須要依據施工過程中洞內外地質調查、洞內視察、現場監控量測及巖土物理力學試驗等施工反饋信息,進一步分析確定圍巖的物理力學參數,以修改和最終確定隧道施工方法和支護方式。本項目隧道的支護結構應用“新奧法”原理采納復合襯砌,

29、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必需進行現場監控量測,剛好駕馭圍巖在開挖過程中的動態和支護結構的穩定狀態,供應有關隧道施工的全面、系統信息資料,以便剛好調整支護參數,通過對量測數據的分析和推斷,對圍巖支護體系的穩定狀態進行監控和預料,并據此制定相應的施工措施,以確保洞室周邊巖體的穩定以及支護結構的平安。隧道施工中開挖成形后,必需馬上噴射3厘米厚的混凝土剛好封閉圍巖,緊跟監控量測,通過對圍巖進行監控量測,正確地駕馭圍巖和支護之間的收斂動態、力學動態及穩定程度,客觀地評價圍巖的穩定性,有依據地調整初期支護參數的及指導施工。同時,對于初期支護參數的調整,應會同設計、施工及監理人員共同探討確定,合理變更設計和轉換施工

30、開挖程序及方法,保障施工平安。圍巖的監控量測是隧道“新奧法”設計、施工的核心,也是本次設計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依據隧道結構型式的特點,結合圍巖組成,施工中應進行以下量測項目:地質及支護狀態視察、周邊位移、拱頂下沉、地質超前預報等必測項目,同時,在施工過程中,依據隧道地質特點和結構形式,結合現場管理各方的探討須要,可選擇一些特別監控量測項目對隧道進行深化探討,比如:地表沉陷、圍巖內部位移、圍巖壓力、錨桿軸力、鋼支撐內力及外力等選測項目。施工中必需依據設計要求和相關規范、規程實施,監控量測應達到指導施工,確保施工平安,為調整支護參數服務的目的。測量工作應做到三個落實:落實人員、落實器材、落實安排;

31、三個剛好:剛好量測、剛好分析整理、剛好反饋;二個真實:數據真實、結果真實;嚴禁不測、遲測、補測、偽造和拼湊數據。8 隧道機電設施設計(包括監控、通風、標記、消防及救援設施、照明、供配電等)的說明詳細隧道監控、通風、標記、消防及救援設施、照明、供配電等請參見相關隧道機電部份設計圖紙及說明。9 環境愛護設計施工臨時用房及材料堆放加工場地布置于洞外路基范圍和旁邊緩坡地帶,留意不得阻礙洞口截排水結構的設置。施工用電、用水應和隧道營運統一考慮,洞口施工便道可自沿線修建的主施工便道引入。隧道洞渣可擇優用作路用材料和洞外路堤填筑,未利用的洞碴棄于本隧道所在路段統一指定的碴場內。由于隧道旁邊均有居民居住,施工

32、時將不行避開對當地居民生活產生影響,如棄渣堆放需占用耕地、施工對生活用水造成污染等,因此,施工過程必需限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棄渣盡量往荒地溝槽丟棄,施工污水采納沉淀池凈化等措施來削減環境污染。10 施工方法及留意事項10.1 施工方法隧道采納接長明洞的進洞方案,明洞段采納明挖拉槽的方法施工,施工前應先做好洞外排水系統,并確保洞口處邊仰坡穩定后,依據開挖明洞槽小導管超前支護暗洞開挖的依次施工。隧道暗洞施工宜采納“弱爆破,短進尺,少擾動,早噴錨,勤量測,緊封閉”等技術措施,并依據監控量測結果,剛好調整開挖方法,分析狀況,恰當調整支護參數,以保證平安。依據圍巖狀況和隧道跨度,本設計S5-A1型襯砌段

33、按側壁導坑的開挖方法,級圍巖深埋段按環形開挖留核心土的開挖方法,級圍巖深埋段按上下臺階的開挖方法,級圍巖段按全斷面開挖方法,詳細詳見各級圍巖隧道施工的施工工序圖。初期支護應緊隨開挖工作面剛好施作,以削減圍巖暴露時間,限制圍巖變形,防止圍巖松馳,其工藝應嚴格依據有關規范和規章辦理,建議級以上圍巖開挖進尺按架立兩環鋼架為一循環進尺。初期支護邊開挖邊支護,模注混凝土應依據開挖長度、結合監控量測的圍巖變形狀況的結果進行分析,選擇適當時機施作。二次襯砌距主洞上臺階掌子面距離應依據各級圍巖隧道施工的施工工序圖的要求采納;在灌注模注混凝土時應留意預留和預埋照明、消防、修理電源插座所需的洞室和線路管、孔、槽。10.2 留意事項隧道施工前本路段應進行貫穿測量,滿意有關規范所規定的精度要求后才能進行隧道施工。隧道開挖、初期支護、二次襯砌等應嚴格依據設計要求及有關規范、規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