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論消渴剖析_第1頁
《內經》論消渴剖析_第2頁
《內經》論消渴剖析_第3頁
《內經》論消渴剖析_第4頁
《內經》論消渴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導導 言言 現代糖尿病已經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2008年統計,中國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5.5 ,而1994年中國人的患病率僅是2.5 ,短短十幾年發病率大大增加,成為危害國人的主要疾病之一。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一、消渴的概念及分類一、消渴的概念及分類l “消渴”之名,始見于素問奇病論。 l內經有“消”、“消渴”、“風消”、“食亦”、“消癉”、“脾癉”、“鬲消”、“肺消”、“消中”、“腎消”等病名記載。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消消消谷消谷 善饑善饑消肌肉消肌肉 消瘦消瘦消津液消津液消渴消渴 (多

2、飲口干)(多飲口干)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l消消 素問素問陰陽別論陰陽別論:“:“二陽結二陽結, ,謂之消。謂之消。” 類經類經:“陽邪留結腸胃,則消渴善饑,其病陽邪留結腸胃,則消渴善饑,其病曰消。曰消。” 二陽,即陽明大腸及胃脈,病邪侵襲胃腸及至心脾,血不得行,谷不得化,則表現為經閉、納呆等津液虧耗之證。l風消風消 素問素問陰陽別論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 風消,指陰精耗損,虛熱生風,消爍肌肉以至形體枯瘦之病。 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l熱中熱中素問素問脈要精微論脈要精微論:“:“陰不足,

3、陽有余,為熱中也。陰不足,陽有余,為熱中也。”靈樞靈樞五邪五邪:“邪在脾胃,陽氣有余,陰氣不足,邪在脾胃,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則熱中善饑。” 靈樞靈樞大惑論大惑論:“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則消谷,谷消故善饑。” 由于胃中陽熱過盛,受納腐熟過亢,故消谷善饑,此即類似后世所謂之中消。食亦食亦素問素問氣厥論氣厥論:“:“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人,謂之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人,謂之食亦。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食亦。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 靈樞靈樞師傳師傳“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 食亦,即消谷善饑,而

4、身體消瘦無力,是大腸移熱于胃,胃移熱于膽所致,類似中消證。 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l肺消、膈消肺消、膈消素問素問氣厥論氣厥論:“:“心移寒于肺,肺消心移寒于肺,肺消”、“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素問素問氣厥論氣厥論:“肺消者,飲一溲二。肺消者,飲一溲二。” 肺消寒邪傳于肺,見多飲、多尿癥狀;鬲消由心熱傳肺,膈中有熱。肺消、鬲消均屬上消。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l脾癉、消中脾癉、消中 素問素問奇病論奇病論:“:“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素問素問脈要精微論脈要精微論:“:“癉成為

5、消中。癉成為消中。” 王冰注:“消中之癥善食而瘦”。 新校正:“當云善食而溲數。” 內經中的“脾癉”和“消中”為同一類,即后世所稱“脾消”、“中消”。是由于脾經燥熱,飲食入胃,如湯沃雪,隨小便而出。 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l消癉消癉 靈樞靈樞五變五變:“:“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薄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凡體弱性剛之

6、人,多怒氣逆,積而為熱,乃至熱盛傷津,消灼肌肉,便為消癉。 靈樞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邪氣藏府病形:“腎脈腎脈微小為消癉。微小為消癉。” 此消癉以腎之陰陽受損為主, 癥見以小便頻數, 飲一溲一等,即為下消之證。 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二、消渴的臨床特征二、消渴的臨床特征l多食:多食:素問素問氣厥論氣厥論:“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人瘦人”;靈樞靈樞師傳師傳:“:“夫中熱消癉,胃中熱則夫中熱消癉,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消谷,令人懸心善饑。”l 口渴:口渴:內經中多次提到口渴癥狀,胃中燥熱,消灼津液,無以上呈,火熱之邪耗傷腎水,故見口渴。l多尿:多尿:素問素問氣厥論氣厥論:

7、“:“心移寒于肺,肺消,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寒傳與肺,治節失職,水不化津,直趨于下;或下元虛憊,腎失固攝,約束無制,水谷精微下注,臨床可見多尿,小便混濁如脂膏。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l口甘:口甘:素問素問奇病論奇病論:“病有口甘者,病名病有口甘者,病名為何?為何?名曰脾癉名曰脾癉”。 五谷入口,貯藏于胃,再由脾臟運化輸送到各個器官。如過食肥甘厚味,則釀生濕熱,濕熱困脾,運化失司,濕濁泛溢于口,令人口生甜味。l消瘦:消瘦:素問素問皮部論皮部論云:云:“熱多則筋弛骨消,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月困)破,毛直而敗。肉爍(月困)破,毛直而敗。”

8、若熱邪亢盛,留滯于筋骨之間,會出現筋痿骨消,肌肉敗壞,皮毛焦枯。陽明熱盛,耗傷津血,無以充養肌膚,故表現為形體消瘦。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糖尿病的先兆癥狀糖尿病的先兆癥狀v 口甘v 夜間口干飲冷v 食欲好,近期消瘦v 皮膚瘙癢v 陽痿,月經失調v 白內障v 指、趾麻木v 反復癰疽癤腫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三、消渴的病因病機三、消渴的病因病機(一)素食甘美多肥(一)素食甘美多肥 素問素問奇病論奇病論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9、 素問素問通評虛實論通評虛實論:“凡治消癉仆擊凡治消癉仆擊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二)五臟柔弱(二)五臟柔弱 靈樞靈樞五變五變指出指出:“:“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靈樞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邪氣藏府病形:“肝脈肝脈小甚為多飲,微小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為消癉”、“肺脈肺脈微小為消癉微小為消癉”、“脾脈脾脈微小為微小為消癉消癉”、“腎脈腎脈微小為消癉微小為消癉”、“心脈心脈微小為消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癉,滑甚為善渴”。l張志聰說:“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皆柔弱,則津液竭而善病消癉矣”。 l 現代醫學關于糖尿病病因未完

10、全闡明,但無論是IDDM或NIDDM都是在某些遺傳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礎上,由于飲食、營養、病毒感染、心理因素作用下而發病的。 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有兩個不足引起: 1、胰島素分泌不足 2、胰島素作用不足(或稱胰島素抵抗)l 遺傳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三)內傷七情、外感六淫而火熱內郁(三)內傷七情、外感六淫而火熱內郁 靈樞靈樞五變五變:“:“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

11、消肌膚,故為消癉。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靈樞靈樞五變五變:“:“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理,或為消癉。或為消癉。” 現代心身醫學認為,DM為心身病,其形成除了遺傳、自身免疫、環境感染等因素外,與社會及心理因素亦有密切聯系。 個性特征; 生活事件及心理應激; 情緒因素 (四)肺胃內熱(四)肺胃內熱 素問素問氣厥論氣厥論:“:“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人。瘦人。” 靈樞靈樞五邪五邪“邪在脾胃,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邪在脾胃,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

12、。” (五)心肺陽氣不足,不能行化水津(五)心肺陽氣不足,不能行化水津 素問素問氣厥論氣厥論:“心移寒于肺,肺消。心移寒于肺,肺消。” 張介賓注:“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肺氣不溫則不能行化津液。”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四、消渴的治療原則及預后四、消渴的治療原則及預后(一)消渴的治療原則(一)消渴的治療原則 1 1、針灸治療:、針灸治療: 靈樞靈樞經脈經脈:“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寒則留之。” 靈樞靈樞五邪五邪:“陽氣有余,陰氣不足,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則

13、熱中善饑,皆調于三里。皆調于三里。” 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根據針灸學講義,宜取足少陰、足太陰經穴及相應的背輸穴為主.主穴:肺俞、脾俞、腎俞、胰俞、三陰交、太溪,上消配太淵、少府,中消配內庭、地機,下消配復溜、太沖,等等。針灸對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靈樞五邪說:“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皆調于三里。”中焦熱盛,消谷善饑,治療取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三里。現代有報道以當歸或黃芪注射液,或用小劑量的胰島素進行穴位注射,治療糖尿病。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2 2、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 素問素問腹中論腹中論曰曰:“:“夫子數言熱中、消夫子數言熱

14、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 只因膏粱厚味滋膩脾胃,易生內熱;芳香藥物之氣多辛竄;金石藥物之氣多猛悍,而消渴病人本身已有胃熱,若再服膏粱、芳香、金石等,有如火上加油,定使病情加重,故應忌之。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3 3、藥物治療:、藥物治療: 素問素問奇病論奇病論:“:“治之以蘭,除陳氣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也。” 蘭,即佩蘭,氣味芳香,能醒脾化濕,清暑辟濁,可除脾胃中的濕熱陳腐之氣。后世醫家有用芳香化濕、除痰濁法,治療肥胖痰濕內盛的消渴。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二)消渴的分類治療(二)消渴的分類治療 素問氣厥論:“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 ” 癥狀:

15、心煩口干,口渴多飲為主癥。 治療:清肺生津 方藥:白虎加人參湯,或酌用消渴方 ,三和甘露飲,二冬湯等。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素問氣厥論:“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癥狀:飲一溲二 治療:補肺平心,溫肺益氣 方藥:黃芪湯、甘草干姜湯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素問脈要精微論:“癉成為消中。” 靈樞師傳:“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 ” 癥狀:多食易饑,心煩不安,肌肉消瘦 治療:清胃瀉火潤燥 方藥:玉女煎,或酌用調味承氣湯, 四物湯,玉泉丸,參苓白術散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素問刺熱:“腎熱病者苦渴數飲,身熱。”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腎脈微小為消癉。” 癥狀:口

16、燥咽干,口渴,小便黃赤或 混濁如膏狀,腰膝酸軟,舌紅脈細 治療: 滋補腎陰腎陽 方藥: 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三)消渴的預后(三)消渴的預后(1 1)心陽虛衰,肺失溫煦,致水津失布,津液下泄,元氣)心陽虛衰,肺失溫煦,致水津失布,津液下泄,元氣日竭者,病兇不治,預后欠佳。日竭者,病兇不治,預后欠佳。 素問氣厥論:“心移寒于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 馬蒔注:“肺消者,飲雖止于一分,而溲則倍之,入少出多,精氣耗散”。 (2 2)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素問通評虛實論又有:“消癉虛實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17、” 此脈實大,即脈形洪大,浮沉有力,乃實脈陽脈,為氣血未虛,正傷不重,雖病久,而預后良好;脈懸小堅,系脈細欲絕而有堅實之象,乃精氣已衰,正氣不支,陽氣外浮,脈證相逆之候,其病程較長,正氣已衰,故預后兇逆。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五、對現代糖尿病治療的幾點啟示五、對現代糖尿病治療的幾點啟示(1)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主要有肺燥、胃熱、腎虛, 尤以腎虛為核心。從文獻分析,腎消一證,當有陰陽之分: 一為陰虛腎消:一為陰虛腎消:系水虛不能制火,屬“腎熱病”。如丹臺玉案三消說:“腎水一虛,則無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撲滅,煎熬臟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 其癥見口燥咽干,

18、口渴尿多,小便黃赤或渾濁如膏脂,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等。治宜滋補腎水,王叔和用六味地黃丸;趙獻可提出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肉桂;陳士鐸又提出用合治湯。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二為陰陽兩虛腎消:二為陰陽兩虛腎消:系陰損及陽,陽不化氣,氣不攝津,屬“腎脈微小”之消癉。景岳全書說:“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陽不足,水虧不下之消癥也。”其癥見飲一溲二,面色蒸黑,形瘦耳焦,腰膝酸軟,舌淡,脈微細等。治宜溫補腎氣,張仲景用腎氣丸;陳士鐸提出用引火升陽湯。臨證時當觀其脈證,分別治之。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l內經中肺消的病機為“心移寒于肺”。 張介

19、賓:“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肺氣不溫則不能行化津液。”病在心肺,系心肺陽氣不足,不能行化水津,致水津降而不升,出現飲一溲二之虛證。 本證的治法,劉完素提出“補肺平心,用黃芪湯”,戴元禮提出“專補肺氣,用黃芪飲”。 今人王進全內經類證論治提出“溫肺益氣法,用甘草干姜湯”。根據肺消的病機及“飲一溲二”的癥狀,若以溫肺之甘草干姜湯,再加益氣之黃芪飲,或再合固氣生津之生脈散,則似更為妥當。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2)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代謝性疾病,從中醫角度看病機屬于脾失轉輸,清濁失理,“脾痺”是糖尿病的前期類型,病機主要表現為“膏濁痰熱壅滯”與“火熱內盛”,糖尿病可

20、以演變為心腦血管病。 素問素問經脈別論: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素問素問奇病論:奇病論:“脾痺脾痺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熟食甘美而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熟食甘美而多肥也。多肥也。 轉為消渴。轉為消渴。” 素問素問通評虛實論:通評虛實論:“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現代糖尿病人80是肥胖人。其演變規律:肥胖脾痺糖尿病仆擊、偏枯

21、、痿厥(并發心腦血管病)。 糖尿病的糖代謝紊亂與脾失運化、脾氣不能散精有關。過食肥甘厚味,則釀生濕熱,濕熱困脾,運化失司,濕濁泛溢于口,故口甘;脾胃積熱,故消谷善饑;消爍津液,故口干;脾主肌肉,脾虛不能散精,肌肉失養故消瘦;脾腎虧虛,失于固攝,水谷精微下注,臨床可見多尿,小便混濁如脂膏。 治療 :健脾補氣攝精;清利脾胃濕熱;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素問素問奇病論奇病論:“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脾癉轉則為消渴,當系消渴的前兆病證,觀王冰所注,脾癉屬脾之濕熱證。 葉天士溫熱論熱論并謂:“舌上白苔粘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谷氣相搏,土有余也。

22、” 現代臨床多見于肥胖痰濕內阻型糖尿病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此類患者胰島素并不缺乏,而是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反應性降低,血糖利用率減少。可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湯、藿香正氣丸等清化痰濕之品。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3)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常常與自身免疫因素有關。靈樞五變指出:“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因此,通過中醫藥的整體辨證治療雖然不能盡快降低血糖,但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有一定幫助。(4)現代研究認為,糖尿病屬于心身疾病,因此治療中消除病人的緊張、恐懼、憂慮、煩惱、憤怒等情志因素刺激,調整病人情志,對疾病治療甚有幫助。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

23、病不可愈。”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六、臨床運用舉例六、臨床運用舉例 1、“二陽結,謂之消” 曾治一男性中年患者,日飲水六熱水瓶,每天小便二三十次,形體日瘦,苦不堪言,恙起半年余,。經某西醫醫院住院檢查一月余,排除糖尿病、甲亢、尿崩癥等病變,以口渴尿頻待查出院。患者在當地醫院某中醫迭服中藥80余劑,收效不顯。藥有補氣、斂津、養陰、清胃、益腎等。邀診后,遍覽前方,余亦技窮,后追詢病史發現,患者飲食必欲經冰箱之冷食、冷飲而為快,大便干結,察舌質紅,苔根黃。此二陽結熱,胃、腸熱盛。前醫雖曾投石膏、知母之類,恐病深藥輕,不足以克邪。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遂投生石膏90克,知母、寒水石各30

24、克,甘草6克,烏梅12克,生大黃9克(后下)。囑先用粳米60克煮湯后,再用米湯煎上方。 14劑后,飲水、尿量逐漸減少,大便通調。前方續有增損,其中生石膏曾經用至120克,加減中用生地、玄參、白芍、山楂等等,飲水、尿量進一步減少,調治2月余,諸癥皆除,照常工作。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按:消渴病位涉及五臟,但對消渴病機的最佳概括則首推素問陰陽別論的“二陽結,謂之消”句。 二陽,指陽明之胃與大腸,腸胃結熱,津液枯涸,口渴善饑,發為消渴。后世治消渴有滋陰、潤燥、降火等,療效不一。筆者體會,清胃與大腸之熱,滋胃與大腸之陰,是取效的關鍵。 此案來診前,已經中醫用過補氣、斂津、養陰、清胃、益腎等方法

25、,其中也用過生石膏、知母等白虎法,筆者認為,從辨證分析,證屬二陽熱結無疑,為何效果不理想?可能劑量偏小,不足以制陽明之熱,我加大劑量取大劑白虎直折火勢,再伍大黃通陽明之腑,釜底抽薪。另外,不可以忽視的是仿仲景法,用粳米60克煮湯后,再用米湯煎上方,取養和胃氣。結果較短時間內熱撤渴平。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2、“消渴,治之以蘭” 阮,男,48歲。素體肥胖,體重指數約在28左右,平素身體尚好,偶有血壓偏高,用藥后即緩解,未能堅持服藥,近單位體檢發現,膽固醇7.8mmol/L,甘油三酯2.1mmol/L,空腹血糖8.1mmol/L。家族中其母有糖尿病史,因長期服用西藥降糖藥,后并發糖尿病性腎

26、病,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故患者情緒較緊張,尤其害怕西藥的副作用。遂來請中醫診治,診其體型肥胖,舌體胖苔薄,舌邊有齒痕,血壓基本正常,脈濡滑,目前基本無明顯自覺癥狀。辨證屬痰濕之體,治擬芳香化濁,淡滲利濕。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處方:蒼術15克,米仁30克,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藿佩蘭(各)15克,砂蔻仁(各)4.5克(包煎),通草3克,滑石30克,陳皮6克,竹茹6克,枳實9克,車前子30克(包煎),澤瀉12克。 此方加減中曾用黃連、連翹、漢防己、茵陳、葛根等,治療一個月后復查空腹血糖6.8mmol/L,膽固醇6.4mmol/L,甘油三酯1.8mmol/L,還是無自覺癥狀,舌膩明顯改

27、善。繼進一個月后,再次復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正常范圍,膽固醇6.5mmol/L,甘油三酯1.6mmol/L。囑注意飲食控制,適當運動,遂停藥,目前仍在隨訪之中。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按: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經文提示以下意義:一脾癉是以口甘為主要特征的病,癉者熱也,脾癉即是脾熱;二脾癉是由嗜食甘美多肥的食品所引起;三脾癉可以轉化為消渴,或者說脾癉是消渴

28、之先兆病癥;四消渴可用佩蘭治療,以祛濁清熱。古之消渴病類似今之糖尿病(當然消渴不完全等同于糖尿病),考糖尿病的形成除與遺傳因素及自身免疫有關外,與長期嗜食甘美肥脂食品有一定關系,而這些食品可令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故內經作者提出“治之以蘭”。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查目前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大多采用清熱潤肺、補氣養陰、清胃瀉火、滋陰補腎、活血化瘀等方法,而芳香化濕、淡滲利濕之法被人們忽略了。誠然,糖尿病辨證屬虛、屬熱者居多,但屬痰濕內盛,濕濁化熱者其實并不少見。據查痰濕內阻型糖尿病,多見于肥胖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此類患者胰島素并不缺乏,而是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反應性降低,血糖利用率減

29、少。此型糖尿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又名代謝綜合征) 實踐證明,經臨床辨證確屬痰濕內阻型者,可采用芳化痰濕之方藥,如蒼術、陳皮、藿香、佩蘭、竹茹、枳實、茯苓、米仁、通草等,不僅對控制血糖,而且對改善肥胖、高脂血癥等有較好療效。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3、“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語出素問生氣通天論。對本句的理解,爭議之處在一個“足”字。目前教材通行的觀點是:高,通膏,即指脂膏類食物。梁,通粱,即精細的食物。變,災變,害處。足,胡澍注:“足,當作是字之誤也。是猶則也”。丁,通疔。是說過食膏粱厚味,就會使人發生疔瘡。吳昆注:“膏粱之人,內多滯熱,故其病變,能生大疔”。(內經選讀五版教

30、材)另一種觀點,以王冰為代表,他說:“膏粱之人,內多滯熱,皮厚肉密,故內變為疔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為諸陽之本也,以其甚費于下,邪毒襲虛故爾”。王冰為次注素問的一代大家,其學術貢獻厥功甚偉。但對本句的注釋,致成后世譏諷其詬病。如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于足,蓋謂膏粱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素問經注節解注云:“熱毒傷人,無處不到,豈必在足?注言丁生于足,誤矣”。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余讀經不深,對內經選讀五版教材關于本句的注解深信不疑,但隨著臨證日久,發現臨床中由過食膏粱厚味,誘發糖尿病者甚多,而糖尿病的重要并發癥糖尿病足,十分常見,則又反思王冰之所注,似乎也頗合情理。也

31、許王冰當年也觀察到久食膏粱厚味,內熱蓄積,致成消渴,繼而并發脫疽(即糖尿病足),故有此注語。考素問奇病論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靈樞癰疽也載:“發于足趾,名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后世衛生寶鑒消渴篇云:“消渴病人,足膝發惡瘡,至死不救”。內經內經論消渴剖析論消渴剖析 可見,古代醫家對糖尿病足(中醫稱“消渴脫疽”)有很深的了解。查內經所載,有的反映了生命現象的普遍規律,有的則是醫家觀察和積累的關于病理變化的局部經驗,也有的可能距今年代久遠,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未必完全正確,甚至有些荒唐。我們不能對古人求全責備,這也是大凡經典總會引起后世爭議的道理。但這無礙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