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起源和進化_第1頁
生物的起源和進化_第2頁
生物的起源和進化_第3頁
生物的起源和進化_第4頁
生物的起源和進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生物競賽試題資源庫生物的起源與進化A組一、單項選擇 A現代地球不再發生原始地球一樣的生命起源,其根本原因是A 大氣成分不同 B 能源種類不同C 海洋環境不同 D 現有生命干擾 B如右圖在兩個地層中,發現了A、B兩種生物化石,你認為A 物種A是由物種B進化而來的B 物種A比物種B結構復雜C 物種A比物種B個體數目多D 物種A比物種B形體大 B下列屬于同源器官的一組是A 魚的鰓裂和蛙肺 B 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C 鳥翼和昆蟲的翅 D 魚的鰭和鯨的鰭 D生化分析得知,人體體液中的Na、K、Ca2、Mg2、Cl等無機鹽離子的比例跟海水相應比例接近,這個事實證明A 人類也適應海洋生活 B 人類起源于海

2、洋C 原始人靠飲海水生活 D 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場所 C在原始生命形成后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無氧呼吸最有可能出現的順序是A 光合作用一有氧呼吸一無氧呼吸 B 光合作用一無氧呼吸一有氧呼吸C 無氧呼吸一光合作用一有氧呼吸 D 無氧呼吸一有氧呼吸一光合作用 A若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生命進化的第二階段,應選取的實驗材料是海水 NH3、CH4核苷酸 氨基酸 蛋白質 核酸 粘土A B C D B據科學分析,海洋生物比陸生生物進化的速度緩慢,其原因是A 海洋生物一般比陸生生物低等B 海洋比陸地環境相對穩定,生存斗爭進行得比較緩和C 海洋比陸地環境相對而言穩定,故海洋生物很少發生變異D 海

3、洋中弱肉強食,很多物種還未進化到高水平就被淘汰了 B自然界一些昆蟲的保護色越來越逼真,而它們的天敵的視覺也越來越發達,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勢。這說明A 雙方在生存斗爭中不分勝負 B 相互選擇,共同進化C 適應的相對性 D 自然選擇不起作用 D家養禽畜和栽培作物比在自然狀態下顯示出豐富的多樣性,這主要是長期受人工選擇的影響。下列關于人工選擇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 人們對生物的性狀選擇有多方面的需要B 人工方法能獲得更多的變異來源C 人們通過生產活動能創造更豐富的環境條件,使對人類有利的變異得到保存D 人工選擇可不受自然條件的制約 C與原始生命的結構組成相似的細胞內容物是A 核仁 B 線粒體

4、C 核糖體 D 病毒T4 C證明鯨的原始祖先是水生動物的確鑿證據是A 早期鯨胚有尾 B 鯨生活在水中C 早期鯨胚有鰓裂 D 鯨的鰭和魚鰭是同源器官 A下列中的哪一項是趨同進化的結果A 鳥和昆蟲都有適應于飛翔的翅B 鳥的翼、鯨的胸鰭和馬前肢的骨骼結構基本一致C 由始祖象演變成現代非洲象D 在海豹中,有吃魚的,吃頭足類的,也有吃企鵝的 D下列哪一項準確地描述了進化過程的特征?是種群進化,不是個體進化 突變導致可遺傳變異的產生 進化是種群內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A B C D C某一鳥類種群由于自然災害而被分割為兩個群體,它們受到不同環境條件的影響。經過600萬年后,這兩個群體重新放到一起,它們最可能會

5、A 陷入對相同生存資源的競爭 B 占據相同的生態位C 不能相互交配 D 具有相同的交配季節 D下列哪一項準確地描述了進化過程的特征?是種群進化,不是個體進化 突變導致可遺傳變異的產生 進化是種群內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A B C D C某一鳥類種群由于自然災害而被分割為兩個群體,它們受到不同環境條件的影響。經過600萬年后,這兩個群體重新放到一起,它們最可能會A 陷入對相同生存資源的競爭 B 占據相同的生態位C 不能相互交配 D 具有相同的交配季節 D一塊墜落在澳大利亞的隕石,經分析發現含有氨基酸。這證實了A 生命很可能起源于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B Miller等人通過模擬實驗結果推斷出的結論是不正

6、確的C 地球和地球以外的行星都具備了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條件D 前生物合成觀點是正確的 C生命活動最早在以下哪一項實現時才有可能表現?A 核酸和蛋白質的形成 B 有機高分子物質的相互作用C 原始膜的形成 D 異化作用的產生 B醫療上濫用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類藥導致人類致病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這是因為抗生素類藥A 使致病菌產生抗藥性 B 對致病菌的抗藥性有選擇作用C 使人類免疫力下降 D 對致病菌的抗藥性有增強作用 C第一個人屬化石發現于A 澳大利亞南部 B 南非 C 東南亞(東亞) D 歐洲 E 新西蘭 B達爾文是這樣解釋進化如何發生的A 上帝決定哪個種該進化 B 適應性使某個物種留下更多后代C

7、某些物種內部有進化的設計藍圖 D 環境影響造物種的適應 A第一個南方古猿化石發現于A 非洲 B 亞洲 C 美洲 D 澳洲 D下列各項中的哪一項不屬于達爾文進化論的一部分?A 同一物種的成員在許多特性上有變異B 其表現型不適于其環境的后代會死亡C 生物體會產生比其環境所能維持的個體數多的后代D 種內的變異是由環境的作用所引起的 C蜜蜂的毒刺,雖然在遇到敵害后只使用一次就會導致本身的毀滅,但卻有利于整個種族的生存。蜜蜂的毒刺能保存下來,這是A 種內互助的結果 B 種間斗爭的結果C 自然選擇的結果 D 適應的相對性 D很相似但不同種的魚把卵和精子排放在同一水域中,其中一種魚的精子不能進入另一種魚的卵

8、,這是由以下哪一種生殖隔離引起的?A 生態隔離 B 行為隔離 C 機械隔離 D 配子隔離 B達爾文進化學說和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分歧點主要在A 獲得性遺傳的有無 B 是自然選擇還是生物自身決定性狀的變化C 變異是否普遍 D 生存斗爭的有無 D證明高等生物起源于水生的原始祖先的有力證據是A 痕跡器官的存在 B 同源器官的存在C 同功器官的存在 D 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 B家兔的前肢與家鴿的翅膀有共同結構。這是因為A 家鴿起源于家兔 B 家鴿與家兔有共同的祖先C 家兔對它們的環境的適應比家鴿差 D 家鴿與家兔都很好地適于飛翔 D生物發生律(個體發育是系統發生的縮影)是德國人赫克爾總結哪方面的工作提出來的

9、?A 組織學 B 解剖學 C 生物進化論 D 胚胎學二、填空題 拉瑪古猿 南方古猿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尚無定論,比較普遍和肯定的看法是:森林古猿現代人。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或能人 直立人 古人 新人) 勞動人類的發展經歷了,和等基本階段,在從猿到人的轉變和人類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上下頜的出現、五趾型附肢、羊膜卵的出現、恒溫、胎生和哺乳脊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的五大事件是。 原始無頭類脊索動物的假想祖先是。 魚頭螈現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堅頭類是。 西蒙龍現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化石是。 爬行類中的獸齒類哺乳類的原始祖先是。 5目前世界上發現了個始祖鳥的化石。 卞氏獸在我國

10、云南祿豐縣的三疊紀地層中發現的獸齒類化石是。 古北界和東洋界世界陸地動物區系分為六個界,中國的動物地理區劃上占有兩界。 再馴化(或風土再馴化)將某地區以前已絕滅的物種人為地再引回到該地區,這叫做。 活化石僅從以前生活的形式起源的生物為。 種內斗爭和種間斗爭同一物種或不同物種的種群成員之間為了獲得共同需要而又供應有限的資源的互相關系是。 體細胞多細胞生物(除性細胞之外的)細胞個體為。 屬進化類型中所形成的高于物種的分類單位是。 (1)三 (2)原始蛋白質和核酸等原始有機高分子物質 (3)多分子體系 與外界環境進行原始的物質交換 (4)原始海洋奧巴林在做“生命起源”模擬實驗時,將透明的阿拉伯膠水溶

11、液和白明膠水溶液混合在一起,發現原來均勻透明的液體變得渾濁。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液體中出現有許多明顯界膜的小滴。奧巴林把這種小滴稱為團聚體。請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模擬的是生命起源化學過程的第階段。(2)白明膠和阿拉伯膠模擬的物質是。(3)團聚體模擬的結構是,它的特點是能夠。(4)上述實驗模擬的階段發生在原始地球的中。 (1)模擬原始地球條件法 (2)地質古生物學方法 (3)宇宙考察法 (4)人工合成法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1)近幾十年來,根據現代科學成就,模擬原始地球條件探索生命在地球上起源的自然歷程的研究工作發展較快,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這種方法主要是從米勒1953年的實驗開始

12、的。由于技術復雜,比較成功的事例不多。目前多見于合成類蛋白質和很短的核苷酸鏈。在多分子體系的模擬方面,奧巴林的“團聚體”和福克斯的“微球體”是比較成功的嘗試。(2)通過對古老巖石的研究,是揭示生命起源的一項重要手段。例如采用同位素年代學、有機地球化學為古生物起源的研究提供線索。雖然這類生命物質在巖石中難以保存,但只要有這方面的點滴的發現也是直接的證據,便成為極其珍貴的材料。(3)近年來由于航天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生命起源的探索工作。通過對宇宙空間星際分子的研究以及對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的探索,將會為地球上生命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線索和間接證據。(4)通過合成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甚至進一

13、步合成生命以探索生命起源的規律。閱讀以上材料,歸納目前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是:(1)。(2)。(3)。(4)。B組一、單項選擇 B綜合進化論對達爾文學說進行了修改,下列哪一項不是綜合進化論的觀點A 進化是種群的進化,而不是個體的進化B 自然選擇來自過度繁殖和生存斗爭C 只要影響基因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都有進化價值D 綜合進化論將自然選擇學說和孟德爾理論及基因論結合起來 D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指出:(1)雄性動物競爭雌性配偶;(2)雌性動物選擇雄性配偶。現代研究證明何者競爭,何者選擇配偶還取決于是否處于可交配狀態。當兩只雄鳥和4只雌鳥同籠時,我們能預測A 雄性競爭 B 雌性競爭 C 都不競爭 D 都

14、可競爭 B能引起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是A 種群比較大 B 種群內個體間的交配不是隨機的C 沒有外來個體的遷入 D 沒有突變發生 B在一個基因庫中,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隱性基因型的個體都不能產生后代,則A 對基因型的比例影響很小 B 會降低隱性基因型的比例C 會使隱性基因滅絕 D 會提高雜合型的比例 B下列關于選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 選擇對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效果最顯著B 對于多基因控制的性狀,可以不通過突變,只通過選擇就會產生新的表現型C 選擇壓力負值時,表示決定這一性狀的基因會被選擇D 在一個環境中,當選擇壓增加時,生物的變異型會大量增加 C哪一種形式的自然選擇可以導致種的

15、分化和多形現象A 單向選擇 B 穩定性選擇 C 歧化選擇 D 密度制約選擇 B自然界中生物種的3個最主要的特征是A 形態差異、生理差異、行為習性差異B 形態可區分、生態差異、生殖隔離(不能產生可育后代)C 形態差異、地理分布可區分、生態差異D 形態差異、生理差異、遺傳差異 C現代達爾文主義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選擇、隔離是新種形式的基本環節,其中新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A 基因突變 B 選擇 C 生殖隔離 D 物種分化 C騾的不育性說明了馬、驢間的隔離機制屬于A 前合子隔離 B 性別隔離 C 雜種不育 D 雜種敗育 B對于隔離機制,以下哪一種陳述是不確切的A 造成2個或幾個親緣關系

16、比較接近的類群之間不易交配或交配后子代不育的原因,即隔離機制B 同域的物種保持其獨特基因頻率的生物學特性,通常稱為隔離機制,它可以防止不同群體間的基因交流C 隔離機制在物種形成中起著促進性狀分歧的作用,分歧的程度與隔離的時間長短成D 前交配隔離機制阻止雜種合子的形成,后交配隔離機制減少雜種的生活力或可育性 B自然界有性生殖生物存在多種生殖隔離類型:前合子隔離(阻礙雜種合子的形成);后合子隔離(降低雜種生活力或可育性),后合子隔離又有;雜種無活力;雜種的子代生存能力差或可育性低;雜種不能產生有功能的配子等。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的進化方向是A B C D B原始大氣層中不含有的成分是A 氫氣 B 氧

17、氣 C 沼氣(CH4) D 氨氣(NH3) D原始地球上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的能量來源于A 無機物分解時釋放的能量B 有機物分解時釋放的能量C 物質合成時釋放的能量D 紫外線、雷電、火山爆發時釋放的能量 C地球上最初的生物,其食物來源可能是A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 B 水中的細菌C 水中的有機物 D 原始大氣 D在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中,原始海洋的作用在于A 為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提供原料 B 為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提供能量C 為合成有機高分子物質提供酶 D 為原始生命的產生提供場所 C原始生命誕生的重要標志是A 原始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B 原始界膜的形成C 有原始的新陳代謝作用和能夠繁殖D

18、 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的相互作用 D公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按照達爾文的觀點,現代的公鹿鹿角發達的原因是A 代代經常使用的結果 B 變異朝有利于生殖的方向發展的結果C 繁衍后代的需要 D 自然選擇的結果 D人的胚胎在發育初期出現鰓裂,由此可以說明A 人胚胎早期用鰓呼吸 B 人的肺由鰓發育而來C 人與魚類的親緣關系最接近 D 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A下列每組中的兩個器官,屬于同源器官的是A 蝙蝠的翼手和人的上肢 B 蝌蚪的鰓和蛙的肺C 鯨的鰭足和魚的胸鰭 D 鳥的翼和昆蟲的翅 A下列各現象中不屬于自然選擇作用的例子的是A 純種長毛垂耳狗的形成B 因工業污染而使某種蛾子發生黑化C 某些細

19、菌對抗生素的抗性D 頭發里的虱子經DDT處理后仍有突變種存活下來 D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主要作用A 使種群間的個體互不相識B 使種群間的雌雄個體失去交配機會C 使不同種群各適應于不同的地理環境D 使種群之間停止基因交流,各向著不同的方向演變 A我國云南元謀縣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石器,距今的年代和所屬的發展階段應分別為A 150萬年、能人 B 150萬年、智人C 400萬年、能人 D 400萬年、智人 B下列哪種古人類距現代的時間最遠?A 山西省的丁村人 B 云南省的元謀人C 周口店的北京人 D 周口店的山頂洞人 B下列古人類不屬于晚期猿人(直立人)階段的是A 北京人 B 尼安德特人 C 藍田人 D

20、 爪哇人 C下列關于山頂洞人特點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 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18000年前B 山頂洞人已有雕刻與繪畫藝術C 山頂洞人還不會摩擦生火D 山頂洞人能加工精細的石器和骨器 C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出現距今有A 32百萬年 B 6億年 C 35億年 D 45億年 D在大約35億年的巖石中發現的化石是A 病毒 B 恐龍 C 細菌 D 藻類 C米勒的實驗為以下哪一項提供了證據?A 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B 甲烷氨、氰化物是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C 原始地球條件下可以產生氨基酸D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A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中,已經得到了科學實驗證實的是A 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B 從

21、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高分子物質C 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D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C在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中,第二階段形成的物質是A NH3、CH4 B 核苷酸、單糖C 原始的核酸、蛋白質 D 嘌呤、嘧啶 D地球上生命起源最關鍵的一個階段是A 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的形成B 原始的蛋白質、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形成C 具有原始界膜的多分子體系的形成D 由多分子體系進化為原始生命 C在原始地球條件下,氨基酸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的誕生場所分別為A 原始海洋和高溫干燥的地區 B 原始大氣和高溫干燥的地區C 原始大氣和原始海洋 D 河流和海洋 D關于地層中生物化石分布情況的敘述,下列

22、不正確的是A 在古老的地層中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B 在新近的地層中可以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C 在新近的地層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D 在極古老的地層中有時也可以找到一些高等生物的化石 D比較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人的胚胎時,發現這些胚胎A 全部發育過程中都有鰓和尾 B 在發育初期都有鰓和尾C 全部發育過程中都有鰓裂和尾 D 在發育初期都有鰓裂和尾 B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變異 能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變異是不定向的 變異是定向的 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A B C D B某植物單株年產數百粒種子,其中大部分被鳥所食,或

23、因氣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長成成株,按照達爾文的觀點,這現象說明A 物種是可變的 B 過渡繁殖、生存斗爭C 選擇的不定向性 D 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B害蟲抗藥性的出現,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觀點,最好的解釋是A 所用農藥劑量和含量的增加使害蟲的抗藥性也增強B 群體中有抗藥性的害蟲生存下來并不斷地繁殖C 這一農藥使害蟲都產生了抗藥性D 農藥引起害蟲的抗藥能力,可以在后代中不斷積累和加強 C比較生理學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研究生物進化的A 同功器官 B 同源器官 C 血清學鑒定 D 氨基酸的序列分析 B恐龍蛋屬于A 遺體化石 B 遺物化石 C 遺跡化石 D 印痕化石 A現代地球不再發生原始地球

24、一樣的生命起源,其根本原因是A 大氣成分不同 B 能源種類不同C 海洋環境不同 D 現有生命干擾 C下列物質不屬于化石的是A 琥珀中的昆蟲 B “北京人”所制石器C 馬王堆墓中千年古尸 D 恐龍蛋 B同功器官是由下列哪種原因形成的A 自然選擇 B 適應相同環境 C 起源相同 D 構造相似 D血清鑒別法可確定下列哪兩個物種的親緣關系A 酵母與狐貍 B 銀杏與大熊貓 C T4噬菌體與細菌D 黑猩猩與人 A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科化石是A “湯恩幼兒”頭骨 B “1470號人” C 尼安德特人 D 元謀人 B細菌抗藥性的提高是由下列哪種原因造成的A 變異 B 選擇 C 適應 D 隔離 B元謀人和爪洼人分

25、屬哪個人類發展年代A 直立人階段 B 能人階段和直立人階段C 古人和新人階段 D 能人和古人階段 C在進化論研究上,最早提出系統進化思想的是A 達爾文 B 海克爾 C 拉馬克 D 赫普黎 B目前比較肯定的看法,認為人類最早的祖先是A 森林古猿 B 臘馬古猿 C 南方古猿 D 類人猿 A琥珀中的昆蟲是一類A 遺體化石 B 遺物化石 C 模鑄化石 D 遺跡化石 C某島嶼上存在著尺蛾的兩個變種,該地區原為森林,后建設為工業區。下列為該地區不同時期兩個變種尺蛾的數量比。這種變化的原因是森林時期建成工業區后50年灰尺蛾黑尺蛾灰尺蛾黑尺蛾991l99A 工業煤煙使灰尺蛾變為黑尺蛾 B 灰尺蛾遷離,黑尺蛾遷

26、入C 自然選擇作用 D 定向變異作用 D單孔類動物只分布在澳洲,這是由于A 單孔類動物起源于澳洲B 單孔類動物適于在南半球生活C 除澳洲外,其他地區的氣候對單孔類動物生存不利D 澳洲很早與其他大陸分離,單孔類動物沒受到其他高等哺乳動物的排斥而得以保存 C長期使用某種農藥,會發現其滅蟲的效果越來越差,其主要原因是A 昆蟲適應了具有農藥的環境B 昆蟲接觸農藥,通過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C 農藥對昆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D 農藥使昆蟲產生了定向變異 C某一化石采集隊,在甲、乙、丙三個不同地層內挖掘到許多化石。記錄清單如下:甲地層(恐龍蛋、始祖鳥、龜);乙地層(馬、象牙、犀牛);丙地層(三葉蟲、烏賊

27、、珊瑚)。這些地層依地質年代遠近排列應是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乙、丙、甲 C自然界有性生殖動物存在多種生殖隔離類型。有配合前隔離(阻礙雜種分子的形成),配合后隔離(降低雜種生物生活力或可育性),配合后隔離又有雜種不活,雜種的子代生存能力差,可育性和雜種不育等,自然選擇長期地將促進化方向是A B C D A下列表達了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內容的圖解是A B C D A第一個南方古猿化石發現于A 非洲 B 亞洲 C 美洲 D 澳洲 C第一個人屬(Homo)化石發現于A 澳大利亞南部 B 南非 C 東南亞(東亞) D 歐洲二、填空題 (1)96 (2)自然選擇 (3)生存斗

28、爭 (4)選擇 (5)家蠅的抗性的產生符合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為中心的進化論。家蠅的個體中原來就存在著抗性的差異,有的抗性強,有的抗性弱,經DDT處理進行的選擇(因A、B為同組),就把抗性強(適者)的個體選了出來,這樣一代一代地選擇下去,家蠅中選出了具有強抗性的個體(盡管B組從未接觸過DDT)。可見,(家蠅)抗性的產生是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因為使用(接觸)了DDT。下列是DDT(一種農藥)對家蠅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實驗研究:將家蠅分成多組,每組再分為A、B兩部分。用DDT處理每一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觸DDT。處理后,檢查各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的就是抗性低,反之就是抗性高。選死亡率

29、最低一組的B部分飼養,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進行抗性實驗。這樣,經過若干代后,當用DDT處理其中A組的家蠅時發現其死亡率為4,再用DDT處理這一代的B組家蠅,則:(1)B部分經DDT處理后存活率為。(2)由實驗可知,家蠅抗性的產生是的結果。(3)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看,家蠅和DDT的關系是。(4)DDT對家蠅的抗性的產生所起的作用稱為。(5)簡述B部分經DDT處理后存活率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1)B (2)C (3)人類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或具有一定親緣關系 不同生存環境對人的選擇作用 (4)主要受基因控制,也受環境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在許多國家存在人種優越論。如德國希特勒

30、就曾狂熱宣傳雅利安人種優越論,并殘暴屠殺他們“認定”的劣等民族猶太人。現在仍有許多西方國家認為白種人優于黃種人和黑種人等有色人種。近期的人類基因組30億核酸測序結果表明:各種人種間基因差異極小。種內個體間基因的差異很小,但比種間差異略大。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人類基因研究人員還發現,歐洲白種人的基因65來自亞洲人,35來自非洲人。(1)白種人優越論是A 正確的 B 不正確的 C 一定程度上正確 D 無法確定(2)歐洲白人與亞洲黃種人和非洲黑人之間的關系是A 非洲人是亞、歐人種的雜交后代 B 亞洲人是非、歐人種的雜交后代C 歐洲人是亞、非人種的雜交后代 D 無法確定(3)不同人種的基因差異極小說明,不

31、同人種外表上的區別是的結果。(4)亞洲黃種人膚色個體表現不同,有的人因曬太陽較多等原因,膚色較黑,但黑不過非洲人,有的人較白,但白不過白種人,這說明生物的性狀。 原始地球上能夠生存有機小分子物質 化學進化過程的第一階段我國科學家測定出吉林隕石的年齡為46億年,并用分析技術找到氨基酸、核苷酸、卟啉等多種物質,這項研究成果可以間接地證實, 從其含有的有機物來進行推測,吉林隕石中生命的演化相當于。 (1)49 306 (2)888 (3)胰島素是蛋白質,如口服會被消化道內的蛋白酶所催化水解 (4)這些哺乳動物和人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5)這幾種哺乳動物與人的親緣關系有遠有近,差異越大,親緣關系越遠;

32、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近 (6)豬胰島素分子是一種蛋白質分子,現有如下材料:胰島素含有2條多肽鏈,A鏈含有21個氨基酸,B鏈含有30個氨基酸,2條多肽鏈間通過2個二硫鍵(二硫鍵是由2個一SH連接而成的)連接,在A鏈上也形成1個二硫鍵,如右圖所示的結晶牛胰島素的平面結構示意圖。不同動物的胰島素的氨基酸組成是有區別的,現把人和其他動物的胰島素的氨基酸組成比較如下:豬:B鏈第30位氨基酸和人不同;馬:B鏈第30位氨基酸和A鏈第9位氨基酸與人不同;牛:A鏈第8、10位氨基酸與人不同;羊:A鏈第8、9、10位氨基酸與人不同;天竹鼠:A鏈有8個氨基酸與人不同,B鏈有10個氨基酸與人不同。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

33、問題:(1)胰島素分子中含有肽鏈個。控制合成胰島素的基因至少有個堿基。(2)這51個氨基酸形成胰島素后,相對分子質量比原來51個氨基酸的總分子量減少了。(3)人體中胰島素的含量過低,會導致血糖濃度過高,尿液中有葡萄糖,稱為糖尿病,其最佳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胰島素,但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原因是。(4)前面所列的哺乳動物和人的胰島素都由51個氨基酸構成,且在氨基酸組成上 大多相同,由此你認為可以得出什么結論?。(5)人與這幾種動物在胰島素的氨基酸組成的差異的大小,你認為能說明什么問 題?。(6)如果要為糖尿病人治療必須用動物體內的胰島素的話,你認為最適宜選擇上述哪種動物?。 (1)酵母菌 細胞色素c結構

34、中氨基酸差異最大 (2)生化 進化理論下列是8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與人的細胞色素C的組成比較。請分析表中數后回答:生物名稱黑猩猩猴馬雞金槍魚小麥鏈孢霉酵母菌與人類的細胞色素有差異的氨基酸數01101321354344(1)從表中的數據可看出:人與親緣關系最遠,因為兩者的。(2)這項比較是從方面為生物的提供了證據。C組一、選擇題 D一種蛾中控制淺顏色的等位基因是隱性的,控制深顏色的等位基因是顯性的。假設有640只淺色的蛾和360只深色的蛾,群體呈遺傳平衡,那么有多少只蛾是雜合子的?A 40 B 80 C 160 D 320 C在歐洲的人群中,每2500人中就有一個人患囊性纖維變性,這是一種常染色體

35、遺傳病。一對健康的夫婦有一個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該婦女又與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如再婚的雙親生一孩子,此兒童患該病的幾率是A 125 B 150C 1100 D 1625 A已知人眼的褐色(A)對藍色(a)是顯性。在一個有30000人的人群中,藍眼的人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純合體有12000人。那么,在這一個人群中A和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A 0.64和0.36 B 0.36和0.64 C 0.50和0.50 D 0.82和0.18 A在某一個人群中,已調查得知,隱性性狀者為16,問該性狀不同類型的基因型頻率是多少?(按AA、Aa、aa順序排列答案)A 0.36 0.48 0.16

36、B 0.48 0.36 0.16C 0.16 0.48 0.36 D 0.16 0.36 0.48 D當使用殺蟲劑而使昆蟲產生抗性后,只要還沒有成為純系抗性,停止使用殺蟲劑幾年,抗性就會消退,甚至完全消失。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 哈迪溫伯格定律 B 遺傳漂變 C 建立者效應 D 瓶頸效應 C趨同演化是從哪個方面說明了生物進化A 胚胎學 B 生物地理學 C 比較解剖學 D 古生物學 A遺傳漂變可以明顯的發生在A 大群體 B 群體 C 某些小群體 D 大群體或小群體 D以下四個示意圖反映對物種起源的不同看法,甲、乙、丙、丁;a、b、c、d分別代表各種生物。其中正確反映了達爾文觀點的是 A曾比較分析

37、了a、b、c、d、e5個物種的細胞色素C,它們的差異是由于突變引起了核苷酸變化所致,由此,使一個細胞色素C分子轉變為另一個。在對該5個物種的一組核苷酸的測定中發現,核苷酸數目發生變化,結果如下表:由此可認為較古老的物種應屬于A a B b C c D d E e D下列哪些特征支持葉綠體的內共生起源學說它是單層膜的細胞器 它是雙層膜的細胞器 它具有獨立的遺傳系統 它沒有自己的遺傳系統 它具有與細胞質核糖體不同的核糖體 它具有與細胞質 核糖體相同的核糖體A B C D A對于一個隔離的且數量已經大為減小的種群來說,其潛在的危險的是A 喪失了遺傳多樣性 B 趨向于選擇交配C 基因流動減少 D 哈迪

38、一溫伯格平衡不穩定 C下表以L、M、N和P為代號,給出人、黑猩猩、馬和袋鼠四動物的a血紅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的百分率。LMNPL100908297M901008290N828210082P979082100請據表中數據,指出L、M、N和P與其代表的四種動物的對應關系選擇項人黑猩猩馬袋鼠ALMNPBPNMLCLPMNDMNLP C種內進化的材料是A 表型的可塑性 B 表型復制 C 突變 D 隱性基因純合 B下面列出的鳥類哪一個得到較大的進化利益?鳥數目產卵孵出繁殖后代A982B222C993D751 C在1.5億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已滅絕的劍尾動物。每個個體背甲的長寬比都進行了測量。這一長寬

39、比值用S表示。在下圖,P曲線表示1.5億年時該動物S值的分布。在1億年的沉積物中,在三個不同地點發現了三個不同劍尾動物的群體。圖中a、b、c分別表示三種動物群體中S值的分布情況。請回答下列兩個問題(1)在a、b、c三個群體中,哪一群體最可能出現了新種?(2)在發現該動物的三個地區,哪一地區的環境最可能保持不變?選擇項新種形成環境不變AbaBccCcaDbb二、填空題 雜合子1.98 純合子0.01在100個男人中發現有1人顯示某種伴X隱性性狀。計算該性狀的雜合子女人和純合子女人的基因型頻率:。 M0.66 N0.34在300人的一個群體中,M型占42.7,MN型占46. 7,N型占10.6。計

40、算M和N的頻率。 (1)60 (2)48血友病是性連鎖遺傳病,在人類中,女性血友病為36(假設),并處于平衡狀態。問:(1)男性血友病的頻率是多少; (2)女性攜帶者的頻率是多少。 1/8如果在人類群體中有70的人(基因型為TT和Tt)是有品嘗PTC的能力,那么,兩位能品嘗者婚配,他們第一個孩子為非品嘗者的幾率是多少?。 1/(16×104)白化病在人類群體中的頻率為1/10000,現一對膚色正常的夫婦生三個全是白化病孩子的幾率為多少?。 五、28650年已知放射性同位素14C的半衰期是5730年,現測得某生物化石中的14C只剩下正常量的l/32,說明該生物死后至今經歷了半衰期,大約

41、至今年。三、簡答題 (1)中心法則為:它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物質DNA上的基因決定的,只有基因發生了變異的性狀才能夠遺傳給后代,因沒有逆翻譯,蛋白質的改變(獲得性)不能改變遺傳物質,故獲得性不遺傳。(2)達爾文理論認為,生物只有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即發生了可遺傳的變異)才能被選擇而穩定遺傳給后代,而材料2表明草履蟲只是體表特異蛋白質的變化(即所謂獲得性)可以穩定遺傳下去,顯然不支持達爾文而支持拉馬克的獲得性可遺傳。材料1:進化論先驅拉馬克在達爾文之前提出用進廢退學說,其中心論點是:環境變化是物種變化的原因。環境變化了,使得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因經常使用而發達,有的器官則由于不用而退化;這些變化了的性狀(即后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下去,也就是說獲得性能夠遺傳。材料2:草履蟲體表有一類特異的蛋白質。這類蛋白質有幾種形式。一個蟲體的表面特異蛋白質是什么形式,其后代的也是什么形式,因此,這種特異性是能夠遺傳的。但是,如果改變草履蟲的生長環境一段時間,如提高溫度數小時后再恢復到原來的生長溫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