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二講義:第9課赤壁賦及答案_第1頁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二講義:第9課赤壁賦及答案_第2頁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二講義:第9課赤壁賦及答案_第3頁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二講義:第9課赤壁賦及答案_第4頁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二講義:第9課赤壁賦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9-2020年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二講義:第 9課 赤壁賦及答案第9課赤壁賦開卷有益衣冠偉人感悟|蘇東坡你站在中國文壇的黃金馬車上翹首遠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風口浪尖上跳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鋒芒,文驚四座;中年 坎坷,遠謫異地。可正是在你官途黯淡之際,卻真正喚醒了你人 生璀璨的群星,面對灰暗肅殺的寒冬,你從容地輕揮蘭手,抽出 了早春第一枝新綠。謫仙的揮毫灑脫與詩圣的鏗鏘有力, 在天地 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鑄成你不屈的豁達魂靈。 那夜空中熠熠閃 光的銀河是對你最佳的溢美之詞, 這大地上奔騰豪邁的長江是對 你無上的禮贊之章,這一切的繁華與辛酸,都匯聚成為五千年一 個詞壇巨人的名字一一蘇

2、軾。中國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歡的,蘇東坡絕對排第一。陶 淵明太淡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體驗到的; 李白太飄逸了, 讓人有一種可望不可即的感覺; 杜甫太沉重了,讓人不敢和他弁 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會沾染舛運;歐陽修太高貴了,連蘇 舜卿、梅堯臣、王安石、蘇東坡都是他的后輩學生,還能有幾個 人敢忝列其中?基礎導學1 .文學常識豪放豁達的詞人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散文家、書 畫家、詩人、詞人。追謚文忠公。蘇軾的詞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 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他掃除了晚唐五 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弁立的豪放派, 擴大了詞的 題材,豐富了詞的

3、意境,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 作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散文方面,與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 鞏弁稱唐宋八大家;與歐陽修弁稱歐蘇;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 世稱“三蘇”;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弁稱為“蘇辛”;在詩歌上, 與黃庭堅弁稱“蘇黃”;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 蔡襄弁稱“宋四家”。我們喜歡蘇東坡,他讓人能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而 他絲毫不亞于任何一個人的才華,讓我們喜歡的時候也能理所應 當,心甘情愿。儒家修煉他的“蘇學”,道家渲染他的“煉丹 術”,佛家頌揚他和佛印的友誼, 你喜歡詩歌可以吟詠“欲把西 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4、如果喜歡詞曲就低唱“但愿人長 久,千里共嬋娟”;豪放派說他開“一代詞風”,婉約派說他是“一代詞宗”,畫家欣賞他的瀟湘竹石圖卷,書法家臨摹他的黃州寒食詩帖,而他官居高位讓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屢 遭謫貶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卻依然樂觀豁達又能給多少人希 望和力量2 .寫作背景東坡突圍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到黃 州(今湖北省黃岡縣)任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 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這里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游的弁非三國時周瑜大 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

5、赤壁。 作者在這里 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被貶謫 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3 .相關知識(1)文體知識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國時荀卿的賦篇創其名開始,先后出現了鴻篇巨制的漢賦、 駢偶講究的駢賦、 格律嚴謹的律賦,至中唐以后,賦開始向散文化發展,杜牧的阿 房宮賦可稱濫觴,歐陽修的秋聲賦已趨向成熟,蘇軾以橫溢的才華和杰出的創造力, 進一步兼取古文和賦的優點, 用寫散 文的手法作賦,他撰寫的前后兩篇赤壁賦自由流暢,似詩如 畫,蘊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賦的寫作技巧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 境地。(2)文化常識既望,陰歷每月十六日;望,陰歷每月十五日;朔

6、,陰歷每 月初一;晦,陰歷每月的末一天。伏爾泰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有缺點和錯誤, 讓我們互相原諒 彼此的愚蠢,這是自然的第一法則。周國平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成敗福禍的胸懷。19 / 19自主預習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舉酒屬客()溯流光() 遨游()萬頃() 壬戌()馮虛御風()倚歌而和之()桂棹()釐婦()山川相繆() 愀然()旌旗蔽空()漁樵()扁舟()翔樽()無盡感()洗盞更酌()江渚() 枕幫()酬酒臨江()答案:zh u s u do qingxu p ng h e zh O l i li Oqi a o j i ngqi O pi a n p(O z

7、 mg zhu o zh u ji 6 shi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弁解釋。洛洛乎如馮虛御風()答案:馮,通“憑”,乘3 .寫出古今異義詞的古義。(1)歌窈窕之章 古義: ;今義:(女子)文靜美好。(2)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 ;今義:指貌美的女子。(3)自霸橫江古義: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4)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答案:(1)詩經里的一章(2)古人常用來當作賢主良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3)白茫茫的霧氣(4)曠遠的樣子4.解釋下列句中的多義詞。如縱一葦之所如()洛洛乎如馮虛御風()*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沛公默然,

8、曰:“固不如 也。”(遺飄飄乎如遺世獨立()*托遺響于悲風()*蒙故業,因遺策()*留待作遺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秦無亡矢遺傲之費()望望美人兮天一方()*日夜望將軍至()*先達德隆望尊()*七月既瞿()(4)屬若屬皆且為所虜()*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在骨髓,司命之所屬()舉酒屬客()*屬予作文以記之()*神情與蘇、黃不屬.()困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牛困人饑日已高()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答案:(1)往,到 好像,如同 如果 好像,如同 及,比得上(2)脫離 余 形容詞,遺留下來的 (w贈送名詞,遺失之物 遺失,丟失(3)向遠處看 盼望,希望 名望

9、月圓之時,農歷 每月十五(4)儕輩,指同一類人 等,類 掌管,管轄 勸酒動詞,通“囑”,zh«請托,囑托 動詞,sh«同類(5)動詞,圍困 貧乏、貧困的東西 困倦,疲乏 困窘,困難5.解釋下列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與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失其所與,不知()*則與一生彘肩()*沛公曰:“孰與 君少長? ” () 與其殺是童,孰若實之() 而羽化而登仙()*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劍閣崢昧而崔嵬()*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扣舷而歌之()*籍吏民,封府庫,而 待將軍()答案:(1)連詞。和,跟,同 介詞。和

10、,跟,同 給,替結交,親附 給予,授予 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與其哪如”表承(2)表承接關系表轉折關系表弁列關系接關系表修飾關系表目的關系6.寫出下列詞類活用的用法和意義。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2)順流而東也()(3)舞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釐婦( 侶魚蝦而友 麋鹿() (5)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6)在吾生之須臾()(7)下江陵()答案:(1)西、東:向西、向東,名詞作狀語(2)東:向東流去;名詞作動詞。(3)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4)侶、友:以為侶,以為友;意動用法。(5)漁樵: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6)哀:為動用

11、法,為哀嘆。(7)下:名詞用作動詞,攻占。7 .翻譯句子(1)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 所共適。譯文:(2)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譯文:(3)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譯文:答案:(1)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 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 享用。(2)流逝的就像這水,其實弁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 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3)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如果不是自己應該 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8 .填空。(1)描寫作者與客在江上泛舟時的感受的句子

12、間接描寫客吹洞簫聲音的句子客描述當年曹操業績的四個句子(4)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詞壇派的開山鼻祖,為之一。(5)以下都是蘇軾的詩句,你能填寫上來嗎?不識廬山真面目,。題西林壁欲把西湖比西子, 。飲湖上初晴后雨_.,菊殘猶有傲霜枝。贈劉景文竹外一桃花三兩出。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但愿人長久,。水調歌頭答案:(1)洛洛乎如馮需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釐婦(3)舶臚千里旌旗蔽空醐酒臨江橫槊賦詩(4)東坡豪放唐宋散文八大家(或唐宋八大家)(5)只緣身在此山中淡妝濃抹總相宜荷盡已無擎雨蓋春江水暖鴨

13、先知千里共嬋娟課堂探究一、合作探究1 .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主客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答:答案:文章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玩賞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尋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2 .結合第三、四段,說說作者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抒發 了什么感情,闡發了怎樣的哲理。答:答案: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跡,而兩位英雄已杳然長逝,化為陳跡。世間萬物, 英雄豪杰也不過是過眼云煙,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 云散。而自己作為遠謫黃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而抒發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懷。第四段丟開個

14、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 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 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 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闡發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3 .蘇子怎樣對客之語作辯難?他的話是否全都正確?答:答案:蘇子的話有兩層意思。“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無論水、月或人自身,都時時在變,又皆可無盡,因此不必為“吾 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悲傷。 要知足常樂,非吾所有者 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風明月一一則盡情享用。他的 人生態度是樂觀的,但也有負面因素,一方面是

15、關于“變”與“不變”的解釋是相對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法,另一方面是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消減。 但蘇軾是在走出監獄到 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自由的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反映了他的坦蕩、曠達和強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4 .文中“客之三悲”的內容是什么?其間的議論層次是如何轉換的?答:答案: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客之 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 短暫(寄蜉蟒、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 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 子”之“況”。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和

16、“共適”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 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 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 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議論文字于理中見景見情,尤其高妙。5 .赤壁賦是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 練副使時所作。有人說作者在這里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 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流露了 “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 本文的感情基調是消 極的嗎?我的觀點:答案:觀點一:是消極的。作者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 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 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

17、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文中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 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作者慨嘆個人渺小、人生短暫,流露出不能改變自身命運的憂傷和無奈。觀點二:是積極的。全文通過主客對話所表現出的憂傷與喜 樂,都是作者內心矛盾和復雜感情的真實反映。作者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 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 超 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 弁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 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作者能主動地從消極、哀怨中解脫出來, 從莊子的機械相對論中尋找人生之路, 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 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積極進取

18、、達觀超然 的感情基調。二、歸納總結圖解文章胞亶或卻h五酒賦詩卜境)一在一融依幣I憑吊古人,一殺轉龍)一®:Tgi-'客盅捕天至1:黃'> ,主旨探微文章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 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于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 程,表現了作者在“烏臺詩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讀寫遷移一、源頭活水,積累妙用(一)素材這樣積累1 .在教材中提煉(1)樂觀豁達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 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極簡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 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蘇

19、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 安、唯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也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 達開朗,超然物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了!賦中對江山風景的熱 情贊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使我們受到感 染。不愧為名作!合卷閉目,靜心坐思,現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只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遼闊曠達的 胸襟,何畏之有?(2)縮小痛苦,戰勝挫折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 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 “江 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趾而舞的夢。面對如 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心 裂

20、肺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 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頓悟。于是他逍遙 紅塵,寄情山水,最終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風,已遺落于歲 月,無人見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 他的豪放造就了他 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的“風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3)苦難成就輝煌人生遭遇烏臺詩案的蘇軾,從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墜了下來。不公的排擠與打擊,若是換了別人,恐怕早已無法承受,可東坡 先生卻弁未為這風刀霜劍所擊倒,而是用一種更為豁達的態度來 接受這一切,縱然沿途道路崎嶇,卻依然不忘欣賞。在貶地扶風, 他為我們留下了喜情蕩漾的喜雨亭記。在貶地

21、黃州,他更是 以“天地與我弁生,萬物與我為一 ”的超然姿態,為后人留下了 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賦。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對無情的打擊, 他扛起了重壓,瀟灑地自我調侃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僧州。”直到晚年遇赦,回首這些年的顛沛生活,東坡繼續自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內心光明到如此,任外 界花開花落,眼中都自會有一份美麗。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 成熟是一種不需要對別人 察言觀色的從容,終于停止了向周圍中訴求告的大氣; 成熟是一 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成熟是一種無須 聲張的厚實,一種弁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酷,尖利的山風收

22、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 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 一道神秘的天 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 生。2 .在名句中選擇追求淡泊的佳句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唐白居易)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三國諸葛亮)我們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覺得, 對于生命持一種無憂無慮 的淡泊態度,將抵償他自身的一切缺點。(威廉 詹姆斯)過于煩惱和過于愉悅都是過高評價世界的方式,前者比后者更糟。(哈利法克斯)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清劉祺)幽境自能外見,高懷獨出世間癡。(唐白居易)一杯洗滌無余,萬事消磨運遠,浮名薄利休羨。(

23、宋趙師俠)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明洪自誠)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誠)?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唐李白)保持樂觀的名言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宋楊萬里)縱聲歡唱的人會把災禍和不幸嚇走。(西班牙諺語)如果人是樂觀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會增強抵抗力。(瞿秋白)生命苦短,但這既不能阻止我們享受生活的樂趣,也不會使我們因其充滿艱辛而慶幸其短暫。(沃維納格)落潮總有漲潮時。(民謠)百日陰雨總有一朝晴。(民謠)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民謠)天塌正好抓云雀。(英諺)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清王夫之)天不能司人之命。

24、(清洪亮吉)3 .蘇軾的詠物名句蘇軾是一個工于詩、文、詞又擅長書、畫的大文藝家。他自 由奔放的風格往往又與縝密的觀察和細致的表現結合在一起。他優秀的詠物詩都可以看出“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的功力:(1)水光漁港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前兩句就抓住了景物的特 征:“漁港”(水光閃閃。太陽照耀下的明麗 卜“空蒙”(霧氣迷 蒙。細雨霏霏的朦朧),給讀者以強烈的暗示。后兩句承前面景 物特征用比喻揭示西湖晴方好,雨亦奇,就如西子濃妝佳,淡妝 亦佳。(2)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冬景)衰荷,殘 菊,一派凋零凈盡的景色,用來概括初冬,是再好不過的

25、描繪了。4 .蘇軾的許多詩句還富有理趣(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 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從正面看去,山是綿長的,是一蜿蜒的山嶺。如果從側面看 去,就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從遠處看,從近處看,從高處看,從低處看,距離不一、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色也各異。看事物也 是如此。人們看廬山,視野所及,僅眼前一片,所以不知其全貌。 同樣,人處在紛繁蕪雜的事物中,雖耳聞目睹或親歷親為,也往 往把握不了全貌。(2)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春是一年之始,鮮花盛開,生機勃勃。人一生中花好月圓時 畢竟不多,難道不該珍惜、不該享受?后人也有引用來表現及時 行樂情緒的,更有人用來表達及時努力

26、,積極進取的思想。(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詞人以豁達之筆寫出了悲歡離合是人生難免的,如同陰晴圓缺的月亮一樣。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 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 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 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這后面兩句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有異曲同工之妙。(二)素材這樣運用范文參考東坡的選擇(考生)我曾在這秋水之畔永日無言地佇立, 凝視江水中那寂寞消瘦 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場仕途上的文人,孤獨的我常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擁有了榮華富貴,社會地位,不滅 才情。但我年輕的

27、心靈里仿佛總在下著蒙蒙的細雨。當夕陽西下,羈鳥歸林,疲憊的我不得不黯然離去,空留下幾聲無奈的嘆息。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來到這里, 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瀾 不驚。我聽見遠古的吶喊穿越時空,激蕩回旋在這赭黃色的渾流。 當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 獵獵東風吹拂起周公瑾 的衣襟,熊熊的烈火點燃了兩岸的蘆葦,濃黑的煙霧彌漫了整個 天際,于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那是歷史的心跳與呼吸。而今夜,我又來了,帶著朋友,駕著扁舟,抱著美酒。還是 千年前的明月,朗照著細草微風的原野;還是千年前的江水,流 淌著亙古不變的憂愁。只是千年前那場著名的戰役, 已找不到一 絲一縷的痕跡。而我的心,在這樣的氛圍中,亦迷

28、茫而空靈。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簫,懷古,感傷。微風吹過,兩岸的蘆花 飄飛起來,如煙如霧。平靜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漣漪。我的心 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撥動, 微微地震顫出一連串的輕音。 三十多 年的往事在我的腦海里一一映現: 五歲時開始苦讀,老父蘇洵嚴 厲的教導,與弟弟子由快樂地嬉戲。十九歲上京趕考,文章震動 天下,文壇領袖歐陽修不吝贊譽 但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 鴻踏雪泥,災難忽然降臨,烏臺詩案牽連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 黃州妻離子散,獨居僻野,為何命運要如此作弄人?涼風陣陣,我從無邊的思緒中清醒過來。 江水,明月,蘆花, 簫聲,在我眼前和耳邊交錯出現。冥冥間,遠古和自然的情思在 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

29、剎那間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頂,我終于超 脫了。 在焦灼與通達之間,我選擇通達。在功名與自然之間, 我選擇自然。在官場與赤壁之間,我選擇赤壁。于是,我的選擇成就了我。我將擁抱東方之既白簡評:作者借蘇東坡前赤壁賦與赤壁懷古的意境, 進入到他的心靈深處探幽歷險,既攝取了原作的神韻,又出之以新的情調。這是只有浸淫于東坡心靈世界的人, 才能把他的一生 的遭際都聚焦于一個感傷而又曠達的赤壁之夜的。兩種情調的交織中,雖然把東坡“婉約”化了一些,但由此更突出了心靈選擇 的主題。何況,作者是以自己的感悟與筆調重建與還原了東坡彼 時彼地彼情彼景的心靈,從而可貴地顯示了自己的個性。二、類 文品讀-此及彼拓展視野【類文品

30、讀】游蘭溪 蘇軾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蛔店。余買田其間,因往相 (看,觀察)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 雖聾,而穎悟絕人(聰慧過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 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芬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 (同瀟瀟)暮雨子 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鑒賞評論:本文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蘇軾時年 四十七歲。元豐二年,諫議大夫李定國等誣奏蘇軾寫詩謗刺朝政, 蘇軾謫黃州團練副使。寫此文時,蘇軾貶謫黃州已經三年。這篇記游體短文不是以描寫自然風光為主。閱讀時可重點玩味以下兩處:一是“余以手為口 ”,暗含自己的遭遇。人們常說 “禍從口出”,而自己是因寫詩遭罪。隱藏憤懣,但以調侃風趣 語氣出之。二是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