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主課件_第1頁
-牙周病的主課件_第2頁
-牙周病的主課件_第3頁
-牙周病的主課件_第4頁
-牙周病的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牙周病的主第五章 牙周病的主要癥狀和臨床(ln chun)病理第一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第一節(jié)牙齦的炎癥(ynzhng)和出血 牙齦炎的病變局限于牙齦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內(nèi) 牙齦炎牙周膜膠原纖維溶解(rngji)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牙周炎 牙齦炎轉變?yōu)檠乐苎椎臋C制尚未完全明了第二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一. 臨床(ln chun)病理 從健康牙齦到牙周炎的發(fā)展過程分為(fn wi)四個階段 (一)初期齦炎病損(一)初期齦炎病損:菌斑沉積牙面24h內(nèi)結合生皮下方微血管叢即出現(xiàn)明顯變化,血管擴張,毛細血管的內(nèi)皮細胞之間形成細胞間隙,血管周圍的膠原纖維減少。 齦溝液流量增加(滲出量與牙齦炎癥程

2、度呈正比) 菌斑堆積第2-4d,白細胞穿過結締組織到達結合上皮和齦溝區(qū)積聚。此期炎癥浸潤區(qū)約占結締組織的5%第三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二)早期(zoq)齦炎病損 菌斑堆積4-7d,結合上皮下方血管擴張,數(shù)目增加,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為主要浸潤細胞,炎癥(ynzhng)細胞浸潤占結締組織體積15%,浸潤區(qū)膠原破壞達70%。主要波及齦牙纖維和環(huán)狀纖維。 結合上皮和溝內(nèi)上皮的溝內(nèi)上皮的基底細胞增生,出現(xiàn)上皮釘突。此期臨床可見炎癥表現(xiàn),牙齦發(fā)紅,探針出血。第四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三)確立(qul)期齦炎病損 組織和齦溝內(nèi)的液體滲出和白細胞的移出增加。臨床有明顯的炎癥和水腫,牙齦色暗紅,齦

3、溝加深,牙齦不再與牙面緊貼。 大量漿細胞主要位于近冠方的結締組織,圍繞著血管。溝內(nèi)上皮和結合上皮繼續(xù)增生(zngshng),釘突向結締組織深處延伸以維持上皮的完整性和形成防細菌的屏障,但上皮附著的位置不變,溝內(nèi)上皮大量白細胞浸潤。 確立期病損可有兩種轉歸:1,病情穩(wěn)定長達數(shù)月或數(shù)年。2,發(fā)展為進行性破壞病損第五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四)重度病損 也稱為牙周破壞期。生皮向根方生長并從冠方與牙面剝離,形成牙周袋。牙周炎病損除了(ch le)具有確立期病損的所有特征外,重要的區(qū)別是結合上皮從釉牙骨質(zhì)界向根方增殖和遷移,形成牙周袋,牙槽嵴頂開始吸收,結締組織膠原纖維破壞。臨床上探及牙周袋和附著喪

4、失。第六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二,臨床表現(xiàn) (一)牙齦出血 牙齦炎癥(ynzhng)的臨床最初表現(xiàn)是齦溝液量的增多和齦溝探診出血。有些患者的炎癥(ynzhng)局限于齦溝或牙周袋的上皮側,牙齦表面紅腫不明顯,但探診后卻出血,這是診斷牙齦有無炎癥(ynzhng)的重要指標之一。第七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牙齦顏色 色澤變化是牙齦炎和牙周炎的重要臨床體征之一,牙齦炎的游離齦和齦乳頭呈鮮紅或暗紅色,重癥牙齦炎和牙周炎患者的炎癥(ynzhng)充血范圍可波及附著齦,與牙周袋的范圍一致。第八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三)牙齦外形:牙齦組織水腫,與牙面不再緊貼(jn ti),點彩消失,表

5、面光亮,齦緣有時糜爛滲出;以纖維增殖為主的病例,牙齦堅韌肥大。第九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四)牙齦質(zhì)地 牙齦變得松軟脆弱(curu),缺乏彈性。有些慢性炎癥時上皮增生變厚,膠原纖維增生,齦溝和牙周袋的內(nèi)側壁仍有炎癥,探診仍有出血。第十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五)探診深度及附著水平 健康人齦溝深度:0.69mm,1.5mm,1.8mm不等。臨床探診時探針會超過組織學的溝底,進入結合上皮,一般(ybn)認為健康齦溝探診深度不超過2-3mm。牙齦炎癥時,牙齦腫脹或增生,齦溝探診深度可超過3mm,但此時結合上皮僅向根方和側方增殖,尚未與牙面分離形成牙周袋,也就是說,上皮附著水平仍位于釉牙骨

6、質(zhì)界,沒有發(fā)生結締組組織附著的降低,又稱齦袋或假性牙周袋。當牙周袋形成時,探診深度超過3mm,袋底位于釉牙骨質(zhì)界的根方,即發(fā)生了附著喪失。附著喪失是牙周支持組織破壞的結果。第十一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臨床上有的患牙探診深度在正常范圍,牙齦無炎癥或很輕微,而齦緣位于釉牙骨質(zhì)界的根方,這種情況可能有3種原因:1,長期小量(xioling)的刺激(刷牙或剔牙不當)或輕度炎癥的積累作用使牙齦輕度萎縮。2,原有的牙周炎經(jīng)治療后,袋壁退縮或被切除,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牙齦為無炎癥。3,牙周炎在治療后牙齦退縮 若有輕度炎癥而無明顯的進展性表現(xiàn)則診斷為牙齦炎;若雖有牙齦退縮但探診深度仍大于3mm,

7、炎癥明顯且有牙槽骨的進行性吸收,則診斷為牙周炎第十二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探測齦溝深度時,還應考慮炎癥的影響。用頓頭的牙周探針探測健康齦溝時,探針并不終止于結合上皮的冠方,而是進入到結合上皮內(nèi)約1/3-1/2處。當探測有炎癥的牙齦時,探針尖端會穿透(chun tu)結合上皮而進入有炎癥的結締組織內(nèi),終止于炎癥區(qū)下方的正常結締組織纖維的冠方。 因此在炎癥區(qū),臨床牙周探診深度大于組織學上的齦溝深度。第十三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六)齦溝液 齦溝液滲出增多是牙齦炎癥的重要指征之一,因此測定齦溝液的量可作為(zuwi)炎癥程度的一個較敏感的客觀指標。第十四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第二節(jié)

8、牙周袋的形成(xngchng)一.牙周袋的形成機制牙周炎必須(bx)有牙齦炎作為先驅(qū),但并不是所有的牙齦炎都必然發(fā)展為牙周炎。早期:最先發(fā)生的主要病理改變是上皮附著增生和根方移位,導致牙周袋。Fish發(fā)現(xiàn):結合上皮深部炎癥細胞的積聚發(fā)生在附著上皮增生之前,認為此區(qū)是始發(fā)病損區(qū)。近些年:認為上皮增生和根方移位也是能夠發(fā)生在牙周袋尚未形成時概括起來:牙周袋的形成始于牙齦結締組織中炎癥,以及炎癥所引起的膠原纖維破壞和結合上皮的根方增殖。第十五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牙周袋的病理 (一)軟組織壁:牙周袋一旦形成,袋上皮是細菌生物膜和結締組織之間的唯一屏障。常有表面糜爛和潰瘍,使細菌得以進入結締

9、組織和血管。 袋底的結合上皮通常(tngchng)短于正常齦溝的結合上皮。牙周袋內(nèi)側壁發(fā)生嚴重的退行性變化,袋內(nèi)壁上皮顯著增生,上皮釘突呈網(wǎng)狀突起伸入結締組織內(nèi)并向根方延伸。這些上皮突起及袋內(nèi)壁上皮水腫,白細胞密集浸潤。上皮細胞發(fā)生空泡變性,持續(xù)退變和壞死導致內(nèi)壁潰瘍,暴露下方明顯的炎性結締組織。浸潤的白細胞壞死形成膿液。第十六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除袋上皮的變化外,結締組織也發(fā)生明顯變化。結締組織水腫、退變,漿細胞和淋巴細胞密集浸潤,散在中性粒細胞。血管數(shù)目增加,擴張(kuzhng)、充血,導致循環(huán)阻滯第十七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牙周炎是慢性病損,在組織破壞的同時不斷發(fā)生著修復過

10、程,牙周袋軟組織壁的狀況是組織被破壞和修復相互作用的結果。破壞的特征是液體滲出和細胞浸潤、膠原纖維的溶解和減少,伴細菌引起的退行性變;修復的特征是血管形成和膠原纖維新生,以修復炎癥引起的組織損壞。若炎癥滲出占優(yōu)勢則牙齦顏色暗紅或鮮紅、質(zhì)地松軟(sngrun)、表面光亮。若修復過程占優(yōu)勢,則袋壁堅韌表面呈粉紅色,但因牙周袋最嚴重的病變發(fā)生在內(nèi)壁,該處仍有潰瘍和炎癥、壞死,這時探牙周袋后會有出血。第十八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根面壁 根面壁是指暴露于牙周袋的牙根面 根據(jù)根面壁的表面形態(tài)研究,牙周袋底可見五個區(qū)域:1,牙結石覆蓋牙骨質(zhì)區(qū)。2,附著菌斑覆蓋牙石。3,非附著菌斑圍繞附著菌斑向根

11、方延伸(ynshn)。4,結合上皮附著區(qū):正常齦溝大于500m,在有牙周袋時減到100m以下。5,結合上皮根方可有結締組織纖維部分破壞區(qū)。第十九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三)袋內(nèi)容物 菌斑、軟垢、齦溝液、食物碎渣、唾液粘蛋白、脫落上皮和白細胞壞死分解后形成(xngchng)膿腫。第二十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三、牙周袋的類型(lixng) 1,牙周袋根據(jù)其形態(tài)以及袋底位置與相鄰組織的關系,分為(fn wi)兩類 (1)骨上袋: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質(zhì)界的根方、牙槽骨嵴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型吸收。 (2)骨下袋: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頂?shù)母剑谲浗M織位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間,

12、即牙槽骨構成了牙周袋壁的一部分第二十一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2、牙周袋也可按其累及牙面的情況分為三種(sn zhn)類型 (1)單面袋:只累及一個牙面 (2)復合袋:累及兩個以上牙面 (3)復雜袋:一種螺旋形袋,起源于一個牙面,但扭曲回旋于一個以上的牙面或根分叉區(qū)第二十二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第三節(jié) 牙槽骨吸收(xshu)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個(y )主要病理變化。 一、牙槽骨吸收的機制第二十三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牙槽骨吸收(xshu)的病理 全身因素不清楚。局部因素是慢性炎癥和咬合創(chuàng)傷。 (一)炎癥:最常見因素炎癥(ynzhng)達牙槽骨附近骨表面(biomin)

13、和骨髓腔破骨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陷窩狀骨吸收,或骨小梁變細,骨髓腔變大第二十四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牙合 創(chuàng)傷 一般認為牙合 創(chuàng)傷引起的常為牙槽骨垂直吸收,形成骨下袋;而炎癥(ynzhng)多引起水平吸收第二十五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三、牙槽骨破壞的形式 在牙周炎時同一牙的不同部位(bwi)和牙面,可以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牙槽骨的破壞方式可表現(xiàn)為: (一)水平型吸收:最常見,牙槽間隔、唇頰側或舌側的嵴頂邊緣呈水平吸收,使牙槽嵴高度降低,形成骨上袋 (二)垂直型吸收:也成角型吸收,指牙槽骨發(fā)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與牙根面間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損,牙槽嵴的高度降低不

14、多,而牙根周圍的骨吸收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第二十六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骨下袋根據(jù)骨質(zhì)破壞后剩余的骨壁數(shù)目,分為: 一壁(y b)骨袋:牙槽骨破壞嚴重,僅存一側骨壁 二壁骨袋:多見于相鄰兩牙的骨間隔破壞而僅剩頰、舌兩個骨壁 三壁骨袋:袋的一個壁是牙根面,其他三個壁均為骨質(zhì) 四壁骨袋:牙根四周均為垂直吸收所形成的骨下袋 混合壁袋:垂直吸收各個骨壁的高度不同。第二十七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骨上袋和骨下袋的區(qū)別(qbi)第二十八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三)凹坑呈狀吸收(xshu) 指牙槽間隔的骨嵴頂吸收,其中央與齦谷相應部分破壞迅速,而在頰舌側骨質(zhì)仍保留,形成彈坑狀或

15、火山口狀缺損。 原因:菌斑堆積、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第二十九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四)其他形式的骨變化 各部位牙槽骨吸收(xshu)不均勻,使骨緣成為參差不齊,當牙間骨隔破壞而下凹,而頰舌側骨嵴未吸收(xshu)時,使骨嵴呈反波浪形的缺損第三十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四、牙槽骨吸收的臨床表現(xiàn) 牙周炎最初的表現(xiàn)為牙槽嵴頂?shù)挠补前逑?,或嵴頂模糊呈沖蝕狀。嵴頂?shù)纳倭课帐骨把赖难啦坶g隔由尖變平或凹陷,在后牙則使嵴頂由寬平變凹陷,以后牙槽骨高度降低。X-p可以看到高度的降低。牙槽嵴頂?shù)接匝拦琴|(zhì)界的距離約為1-2mm,若超過2mm可視為有牙槽骨的吸收。大多數(shù)垂直(chuzh)吸收都形成骨下

16、袋,但在x線片上難以確定是幾壁骨袋。第三十一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第四節(jié) 牙松動(sngdng)和移位 一、牙松動(sngdng) 生理狀態(tài):0.02mm 引起牙松動的原因 (一)牙槽骨吸收:最主要的原因 (二)牙合 創(chuàng)傷:垂直吸收,牙周膜間隙增寬,牙齒松動。臨床上:牙槽嵴吸收不重而牙周膜增寬,牙齒松動明顯,應考慮牙合 創(chuàng)傷的存在。 (三)牙周膜的急性炎癥: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膿腫 (四)牙周翻瓣術后 (五)女性激素水平變化第三十二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牙的病理性移位 引起牙齒病理性移位的主要因素(yn s)有二: (一)牙周支持組織的破壞 (二)牙合 力的改變 病理性移位好發(fā)于前

17、牙。一般向 牙合 力方向移位較多見,常伴有牙齒扭轉。第三十三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第五節(jié) 牙周病的活動性以往一直認為牙周炎引起的附著喪失是緩慢的、連續(xù)進行性過程牙周病活動性牙周病活動性:20世紀80年代牙周炎病變呈靜止期和加重期交替出現(xiàn)。靜止期的特征是炎癥反應輕,沒有或很少有骨和結締組織的附著喪失。目前尚無理想的判斷活動期的客觀指標,一般以定期測量附著喪失程度來監(jiān)測,若在兩次檢查的間隔期出現(xiàn)附著喪失加重2mm,認為有活動性發(fā)生。牙周病的部位特異性牙周病的部位特異性:不是同時發(fā)生在口腔的所有牙位,某一時期可以(ky)發(fā)生在某幾個牙,另一時期可以(ky)發(fā)生在另一些牙的一些位點。第三十四頁,共

18、五十頁。-牙周病的主第六章 牙周病的檢查和診斷(zhndun) 第一節(jié) 病史收集 一、系統(tǒng)病史: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miny)功能缺陷、遺傳疾病 二、口腔病史:粘膜病、齲壞、頜骨外傷 三、牙周病史第三十五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第二節(jié) 牙周組織的檢查(jinch) 牙周組織檢查器械常規(guī)(chnggu):口鏡、牙科鑷和牙周探針。此外還應備:尖探針、牙線、咬合紙和蠟片 一、口腔衛(wèi)生狀況:菌斑、軟垢、牙石和色漬沉積第三十六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1、菌斑指數(shù)PL:第三十七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2、簡化(jinhu)口腔衛(wèi)生指數(shù)OHI-S:Greene和Vermillion第三

19、十八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3、V-M牙石(y sh)評估法:volpe和manhold第三十九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牙齦狀況:炎癥,色、形、質(zhì)、探診出血 應用指數(shù)記分法判斷牙齦炎癥的程度,臨床上可作為觀察療效和科學研究的指標(zhbio)。 1、牙齦指數(shù)GI:按牙齦病變程度分級,檢查時將牙周探針放到牙齦緣齦溝開口處,并沿齦緣輕輕滑動,牙齦組織只被輕微觸及。第四十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2、齦溝出血指數(shù)SBI:牙周探針輕探至齦緣以下1mm處輕輕滑動,觀察有無出血及出血程度。 0級=牙齦健康 1級=牙齦輕度炎癥,色、水腫、不出血 2級=僅在探診處有點狀出血 3級=出血沿齦緣擴展(kuzhn) 4級=出血溢出齦緣 5級=明顯紅腫或潰瘍,自動出血第四十一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3、探診出血BOP:探診后有無出血,記為BOP陰性或陽性,作為牙齦有無炎癥的較客觀指標。 操作:頓頭探針的尖端置于齦緣下1mm或更少,沿齦緣滑動(hudng)后觀察片刻看有無出血。輕探到袋底或齦溝底,取出探針觀察10-15s看有無出血。第四十二頁,共五十頁。-牙周病的主 (二)牙齦緣的位置(wi zhi) 生理:釉質(zhì)釉牙骨質(zhì)界牙骨質(zhì); 病理:結合上皮位置不變,沒有附著喪 失牙齦炎癥、腫脹、增生;結合上皮移向根方,附著喪失牙周炎第四十三頁,共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