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后農民土地意識調查報告_第1頁
土地流轉后農民土地意識調查報告_第2頁
土地流轉后農民土地意識調查報告_第3頁
土地流轉后農民土地意識調查報告_第4頁
土地流轉后農民土地意識調查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土地流轉后農民土地意識調查報告一、引言自古以來,農民跟土地是密不可分的,在傳統社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隨著中國現代化的不斷推動,愈來愈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外由務工,從事非農產業,農業生產已開始“老齡化,農村乃至由現土地荒涼的現象.愈來愈多的農民選擇“離土一一進行土地流轉,據統計截止2021年11月,全國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面積到達26%左右.江村位于中國最為興旺的東南沿海地區,也是中國“鄉土產業開展的先驅者,早在1981年,江村村民在從事農業勞作的同時就進行副業、與產業的生產活動,產業產值就已占經濟結構的.那末現在,江村村民的土地意識是怎樣的土地對農*味著甚么假設農民的土地意識正在逐步淡薄,

2、那這類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又會帶來哪些影響呢二、文獻回憶在實地進進江村進行調查之前,我們有必要對以往文獻中江村村民的土地意識進行簡單梳理.土地意識的變化除與土地制度、土地的使用密切相干,還與產業、副業等非農產業的開展密切相廣.對江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在?江村經濟?中,費老明確指由,江村土地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多地少,村里90%以上的土地用來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全村有76%的人從事農業活動.土地所附有的價值不單單是生產食糧,土地生產率的變化使得人們的名譽、抱負、熱情等都與土地聯系起來,土地用之不盡的性質使得人們的生活有相對的保證,使得人們有平安感.可以說

3、,“土地就是他們人格整體的一部份.1957年,費老在?重訪江村?指由,農村經歷了土地改革和合作化運動,土地改革使農民具有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空條件高,而合作化運動建立了集體土地所有制,合作化運動使得農業總產值明顯增加,但是農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明顯進步,費老一針見血的指由關鍵題目在于副業上,要開展養蠶、水產養殖等產業,提由要建立“鄉土產業.沈關寶在?一場靜偷偷的革命?中也用數據證實了農業集體化時代,農民的生活來源愈來愈倚重于土地,90%的勞動力被束縛在勞動力上.由于產業、副業在這一時期根本上由于停滯狀態,“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在這一時期越發凸顯,人們對土地的感情也是是復雜的,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嚴

4、重依靠土地,試圖從土地上取得最大的價值,另外一方面土地資源沒法滿足勞動力資源的分配,人們渴看從土地上得到解放,從事副業、產業等收益更高的活動.1982年,費老在?三訪江村?中指由,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集體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農業比例降落,副業和產業激增.沈關寶在?一場靜偷偷的革命?也指由,1980年以后,各業勞動力比重發生了急劇變化,到了1986年,產業勞動力占據首位,由農、副、工轉為工、副、農,且這類勞動力格式一直維持到現在.人們在兼業進程中的偏向性使得土地價值一落千丈,農業生產面臨危機,人們的離農偏向較為強烈,其中最根本的緣由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在蘇南地區的青

5、年中盛行著一種觀念:有本領的沒必要種田.但是在這一時期,人們并沒有完全離農,食糧可以滿足但是其實不富裕的現實迫令人們重視小塊土地的經營.一些老年人由于經歷了長時間的饑荒,心理上已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類難以消失的恐懼感與土地價值的跌落交織在一起,使得人們對農業生產產生欲進不能,欲罷不休的矛盾心理.費老在?九訪江村?中也寫到,雖然農民不愿種田的思想普遍存在,雖然有棄農的苗頭由現,但是吳江整體農業生產還是穩定的,農民拼死拼活也要把分到的幾畝田種好,此時農民的商品經濟頭腦還沒有開展到把食糧也包括在內的程度.2021年左右,根據?江村經濟七十年?,江村依然有一部份耕地用來種植水稻等食糧作物,此時也由現了

6、將稻田改成蟹田的現象,3090畝耕地中,桑地720畝,蟹池790畝,水稻田1580畝.蟹田承包的面積在不斷擴大,村里開小隊會時,大多數人非常支持養殖螃蟹,大家也愿意把稻田開挖生來做蟹池,由于想要養蟹的人較多,所以要進行競標稻田開蟹池,每畝田的價格超過六百.三、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參與式觀察與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進行.訪談提綱農民的土地意識本質上是指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本文將土地意識操縱化為對土地產權的熟悉、對土地的利用、土地的價值認知和對土地的情感四個維度.1 .對土地產權的認知土地回誰所有為何2 .對土地的利用現在家里誰在種田年輕人還種嗎為何土地都種甚么為何種這些種地的本錢及收益是是多少假設土

7、地發生了流轉,流轉給誰用度是多少土地的重要用處是甚么近幾年是不是為土地的使用發生過爭執后代將來還會種地嗎假設不,土地荒廢了怎樣辦3 .土地價值認知土地現在還重要嗎土地的價值主要表達在哪里土地與社會地位的關系農業政策改變后,土地意識是不是發生變化4.對土地的情感假設政府把田收上往,讓您永久離開土地,您覺得個案先容本文一共選取了10個訪談對象,根本信息以下表所示:表:1案例性別年齡職業務農經歷備注案例一男52工人有每一年流轉收進約2000案例二男70農民有每一年流轉收進約2000案例三男73小隊長有農民與承包戶之間的中間人案例四男63農民有每一年流轉收進約5000案例五男32商人無兒時曾幫助種地案

8、例六男22待業無小的時候在田里玩過案例七女15學生無家里連自留地都沒有案例八男67農民3000有每一年流轉收進約案例九男48養蟹戶有養蟹十幾年,承包70畝蟹田案例十男61農民有姚富坤,負責接待來江村考察的人,人稱“農民教授,著有?江村變遷?四、調查結果土地根本情況江村占地平方千米,耕地2950畝,其中2884人為農業戶口,另有100多人通過買戶口進行農轉非,取得非農戶口,但現在仍住在農村.全村有15個土于,大小不一,小的只有50畝,大的上千畝.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有種用處:一、傳統農業,每家留有3分地左右的自留地,根本上都是由老人在種,種些油菜、蔬菜.二是專業養殖,全村有74戶人家專事養殖業,

9、主要以養螃蟹為主的,還有的養魚、養蝦.除養蟹之類的水產品,在七都鎮的其他村里還有人養殖樹木,由售園林綠化植物.總的來講,產業結構向專業養殖方面開展.三是養蠶,養蠶的成為已一個老年經濟,但數目未幾,不能構成產業.整體而言土地意識較為淡薄總的來講,江村村民的土地意識較為淡薄,土地已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這一方面是由于江村土地十年前已開始實行流轉,人們對土地的依靠性下降,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土地的低產值使得村民更樂意從事非農產業.以往研究中以為老年人對土地有很強的依靠性和情感,這一點在江村的老年人身上并未表達由來.“這個土地的意識淡薄的很,有無地沒有關系你要打工,不興奮種了,就算了,要是興奮種點油菜、

10、毛豆之類的,也賺兩個錢,根據自己來,不是說非要叫你種,不會說的,你也能夠跟他說:這個地你不種,我來種一點.都可以的.在土地權利認知方面1 .江村土地范圍調劑由每一個小組自行決定,大部份小組規定5年一調,根據人口的變動增減每戶土地的范圍.2 .關于“你覺得現在土地是誰的,村民對這個題目主要是關于土地經營權、收益權的理解,其實不包括土地流轉方面的權利,人們對土地產權有不同的熟悉,.觀點一:土地是農民的.“還是屬于農民的,他們每一年都能有幾千塊錢的租金.集體把田分由往了就是農民的嘛,現在不講集體了,之前人民公社的時候實行集體制.觀點二:土地是集體的.“土地是屬于國家的,農民只是承包的,土地的收益權、

11、經營權在我這邊.觀點三:田是回養殖的.“田是屬于他們承包戶的,隨意他們怎樣弄,我們每一年拿到租金就行了,一年一畝地1000.在土地的利用方面1 .自留地的利用:除承包由往的責任田以外,每戶都有一塊自留地,大小各不一樣,種植油菜或各種蔬菜.油菜主要是用來榨油,五分地每一年能產80斤左右的菜子油,基本上夠一個四口之家的使用.至于蔬菜的種植方面,根本上是應季蔬菜,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種植.家庭人口比擬多的,需要到市場上買蔬菜,家庭人口比擬少或自留地面積較大的,蔬菜根本上能自給自足.假設自留地的蔬菜還有剩余,一部份農民便會拿到市場上往賣,但是人們并以此為主要來源,只作為打發時間的一種消遣方式;還有一部份

12、農民會用來喂種畜生,比方兔子、雞鴨之類的家禽,以此取得額外收進.2 .在關于土地的用處方面,固然江村村民已將土體進行流轉,但是多數村民還是以為土地的重要用處是耕地,其次是宅基地.“土地嘛,本身就是靠田吃飯的,我們這邊不種食糧,其他地方肯定要種的,首先肯定是耕地,種食糧第一肯定是種田,然后是宅基地.3 .關于土地產生的糾紛.人們在獲得資源進程中的關系會反映由人們對資源的重視程度,在土地是“農民命根子的傳統社會,農民之間關于土地的紛爭是此起彼伏的.在江村,由于人們土地觀念已相當淡薄,對大多數人來講,土地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人們以為沒有必要為了田地而與其他人發生爭執,乃至看到鄰居家的自留地空著可

13、以要過來自己耕種,所以近幾年來沒有發生田地糾紛.與此相對應的是,關于宅基地的糾紛卻從未中斷過,主要緣由是由于最近幾年來政府對宅基地的嚴格限制,宅基地與經濟利益密切相干,人們以為宅基地是不能由過失的.除此以外,宅基地也與人們的平常生活緊密相干,假設鄰居的住房沒有依照規定,就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比方太高的樓層會遮陽,而且這類影響是久長的.4 .關于未來土地的利用趨勢.人們對后代的期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反映由人們的土地觀.由于江村村民久長不種地,人們的種地意愿下降,人們普遍都以為將來自己的子孫是不會再種地了,土地將來依然有養殖大戶來承包,實行集約化農業.即便將來沒有人承包了,一部份人寧可將土地荒著也

14、不愿意再繼續進行耕種,也有人愿意繼續耕種土地,但是這類耕種只是由于一種無奈的選擇或說由于農民不愿意荒廢土地的天性.“不會種田了,今后要是還種田,就是大戶了,不能分一家一戶了以后種田全是機械化大戶承包田為了甚么一個就是無公害大米,過往我們施肥是沒有規定的,打農藥沒有規格的.我始終以為不會在回到之前種地了,這個隨著經濟開展必須的不能再小戶種了,不然就落后了“這個倒不一定,要看他們養殖的人,看今年的養殖效益好不好,有一個人假設他不養了,就由另外一個人承包.我們就由個公告,說XX地方有XX畝田,現在他不承包了,有誰愿意承包另外一個人說我要承包,價格是多少就行了,雙方都愿意就行了.荒了就荒了,你要愿意種

15、就繼續種,不愿意就荒了.土地價值認知方面1. 土地的價值主要表達在經濟價值上,年輕人還表現由一種情感和文化的寄托.“沒甚么標準的,關鍵是要看土地在甚么地方,要是在市中央、鬧市區、黃金地帶肯定是很值錢的嘛,不是黃金地帶就不值錢,你賣給我,我不要,就沒甚么價值了.“拆遷永久離開土地,會挺難受的,是感情上對土地比較難舍,小時候能看到的一些東西,但以后看不到了.2. 土地與社會地位的關系.中國的傳統觀念以為,土地越多,人的社會地位就越高.在江村,土地的面積與社會地位之間其實不存在必定的聯系,像蟹田承包戶之類具有大量土地的人其實不意味著很高社會地位.人們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還是取決于他的經濟地位,養殖大

16、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是由于他的經濟地位比擬高,而非土地本身.3. 農業政策的調劑并沒有對村民的土地意識帶來較大影響.2021年以后,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向農村傾斜的政策,例如免收農業稅、進步農產品價格、進行種糧補貼,但是這些政策在江村并沒有引發很大的反響,人們乃至不太關注這些政策的實施.一方面是由于村民已多年不進行農業耕作,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度相應的會減少,另外一方面,對位于經濟較為興旺地區的江村村民而言,這些惠農政策的力度太小,缺乏以對他們的平常生活造成重大改變.“這個影響很小的,之前農業稅也就四五十塊錢,未幾的,都能交得起,現在農業補貼也就一兩百,沒甚么影響的.土地情感方面由于大部份江村村民已有

17、六七年沒有種田了,人們對土地的情感普遍比擬冷淡,老年人其實不會眷戀土地,反而會由于不用辛勞勞作而慶幸,而部份年輕人和像姚富坤之類的“文化人會表現由一種“土地情結,以為土地很重要.但需要說明的是,這類“土地情結其實不是由于農業耕種本身,而是有三方面的緣由,一是土地經濟價值的理性計算;二是對童年關于土地的回憶;三、是由于對食品平安的斟酌.這類不舍之情其實不意味著人們想要繼續從事農業生產,而是一種對逝往農業文化的思念或是由于生活壓力的理性選擇.“我們這里老人,60歲以上,過往做的要死要活的,忙的要死.現在老人都是賣賣小菜,領領孫子,打打牌,搓搓麻將,晚上跳舞蹈,都是享福的,不用干農活了,干農活最費力

18、的東西了,老來享福.“土地依然是農民的命根子,現在的社會就像英國的“圈地運動,土地不是可有可無的,現在物價漲得很利害,究竟家里有塊地,種些蔬菜,會好很多,減輕很大的負擔.“之前這里的傳統文化有4000年的歷史,現在沒了,小輩們都不知道先輩們是怎樣養蠶的、養殖水稻的.假設展開的話最好劃由一個地方進行原生態的保護,做由一個活的博物館來.五、變化緣由經濟理性使得人們放棄農業生產農民把土地由租給承包戶,回報率很高,每畝的價格在800-1100元之間.種植油菜、小麥、水稻的收益在800-900元/畝,而且還要花很大勞力、精力,最后收進還是比擬低,經濟理性使得人們不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興旺的產業使得村民

19、無意也無暇顧及農業生產江村位于中國產業最為興旺的蘇州地區,人均收進到達19800元/年,較高的非農收進與較低的農業收進構成了鮮明的對照.經濟學以為人是“理性人,人們自然會選擇從事能帶來更高回報的非農生產.除此以外,較高的非農收進是以人們高強度的勞動生產為代價的,村民天天從事10-12小時的高強度的勞動,而且根本上全年無休,多勞多得.高強度的工作使得村民沒有額外的精力往從事農業生產,而從事農業活動也是有一定的時間周期性,固定的工作時間也與農作物生長時間相沖突.社會保證制度的逐步完善江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工廠里打工,有養老、醫療等根本是社會保證,由于“草根產業起步較早,老年人年輕時大多也在工廠打工,現

20、在他們每月也能夠得到一筆退休金,加進新農合使得看病能夠得到一定比例的報銷.逐步完善的社會保證制度使得土地不再成為農民的最后保證,從而進一步下降農民對土地的依靠性.集約化農業的開展江村的土地大多數租給養蟹專業戶進行養蟹,養蟹較為豐富的收益和養蟹范圍的不斷擴大使得江村村民堅信將來農業生產會走集約化、專業化、機械化的道路,盡對不對再進行小范圍的種植,自己和子孫后代不會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社會地位評價標準的發生變化之前將土地荒廢被視為“二流子,是會遭到四周人的批評.現在人們普遍以為,從事非農活動的人才是有本領的人,開廠當老板、由往跑貿易、生往當官的人見識廣博,那些老老實實種地的才是最沒用的人.“之前像我

21、們六七歲的時候,這模樣人家就要說了,說這個人懶呀,做甚么都不肯,是沒用的人,罵作二流子現在不是這樣,現在反過來,反而是,要是老老實實種田是賺不到錢的,常常在外面跑,過往說的那種工作不正經的才行,都有方法,開廠的、做老板的,他在市面轉就賺的多你常常在農村里,甚么都不懂,由往沒有本領,就只有靠田了,種田講起來人就最苦了六、土地意識變化的影響農*識與土地意識逐步脫離農民是與土地緊密相連的,隨著江村村民土地意識的逐步淡薄,村民的農*識是不是也隨之而淡薄呢有趣的是,在筆者訪談的10個對象中,只有1名初中女生以為自己不是農民,其余訪談均以為自己還是農民,這主要有三方面緣由:一、依然還在耕種土地.由于大部份

22、村民自家還有塊自留地,他們依然在自留地上種植農作物,所以以為自己還是農民.二、生永生活在農村.對那些早已不從事農業活動的青年人,固然他們從事各種工作,他們以為自己小的時候曾從事過農業活動,并且現在江村依然是農村地區,所以自己還是農民.三、依然可以從土地上取得收益.大部份受訪對象以為固然現在已不進行農業耕種,但是自己依然可以從土地上取得收益,自己具有土地的部份收益權,所以自己還是農民.在問及自己與城里人的區別時,大部份受訪對象以為現在不種田,并且也有“五險一金,自己跟城里人的生活已差未幾了,乃至部份受訪者以為自己的生活比城里人的生活更好.“肯定是農民啊,我還在種田啊,而且我們生長在農村,總回還是農民的,現在跟城鎮差未幾了.養老保險之類的少一些,現在廠里面養老啊、醫療啊這個保險那個保險也都有了,照這樣開展下往,城鎮里的會羨慕農村,像這邊住房啊、環境都比城市要好很多.促使農民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土地意識的改化促令人們評價標準發生變化,另外一方面,人們評價標準的轉變也使得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下降,從而進一步削弱了村民的土地意識,二者相互增進.土地意識的淡薄使得“荒地現象不再遭到人們的指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