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稻魚共做技術規程_第1頁
有機食品稻魚共做技術規程_第2頁
有機食品稻魚共做技術規程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7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有機食品 稻魚共作技術規程1 范圍本規程規定了有機食品水稻生產的轉換期、平行生產、緩沖帶、產地環境、育苗、本田 耕整及附屬工程、本田管理、收獲和質量追溯體系要求; 以及鯉魚、鯽魚等魚類在稻田中養 殖的轉換期、水質、放養、投飼、捕撈及質量追溯體系要求。本規程適用于黑龍江省有機食品水稻的生產, 以及鯉魚、 鯽魚等魚類在稻田中的苗種培 育和成魚養殖。2 術語2.1 有機食品遵照特定的農業生產原那么, 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 不使用化學 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 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

2、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 農業生產方式所生產、加工、銷售的供人類消費、食用的產品。2.2 轉換期從按照本標準開始管理至生產單元和產品獲得有機認證之間的時段。2.3 平行生產在同一生產單元中,同時生產相同或難以區分的有機、有機轉換或常規產品的情況。2.4 緩沖帶在有機和常規地塊之間有目的設置的、 可明確界定的用來限制和阻擋臨近田塊的禁用物 質漂移的過渡區域。3 轉換期3.1 稻田轉換期稻田轉換期一般不少于 24 個月。新開墾的、 撂荒 36 個月以上的或有充分證據證明 36 個月以上未使用禁用物質的地塊,也應經過至少 12 個月的轉換期。轉換期內應按照本標準 的要求進行管理。3.2 魚類轉換期魚類從常

3、規養殖過渡到有機養殖至少應經過12個月的轉換期。有機轉換應持續進行有機管理,不得在有機和常規管理之間變動。4平行生產不應存在平行生產。同一生產單元內,可同時生產易于區分的非有機植物,但該單元的有機和非有機生產局部包括地塊、生產設施和工具應能夠完全分開,并能夠采取適當措施防止與非有機產品混雜和被禁用物質污染。5緩沖帶應對有機種植、養殖區受到鄰近常規生產區域污染的風險進行分析。在存在風險的情況下,那么應在有機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有效的緩沖帶宜50m以上或物理屏障,以防止有機生產地塊受到污染,緩沖帶上種植的植物、養殖的動物不能認證為有機產品。6 產地環境產地應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干線、工業污染

4、源和生活垃圾場等。應符合以下要求:6.1 土壤環境質量要求不同pH值土壤中的各項污染物含量不應超過表1所列的限值。表1 土壤中各項污染物的指標要求工程指標PH V 6.56.5 PH 7.5總鎘,mg/L 總汞,mg/L 總砷,mg/L 總鉛,mg/L 總鉻,mg/L 總銅,mg/L 0.300.300.400.300.400.402020155050501201201205060606.2 稻田灌溉水質要求產地稻田灌溉水中各項污染物含量不應超過表2所列的指標要求,同時不應超表3所列漁業用水中各項污染物的指標要求。表2 農田灌溉水中各項污染物的指標要求工程指標pH值6.58.5總汞,mg/L

5、0.0005總鎘,mg/L 0.005總砷,mg/L 0.05總鉛,mg/L 0.05六價鉻,mg/L 0.1氟化物,mg/L 2.0化學需氧量CODcr , mg/L 60石油類,mg/L 1.0糞大腸菌群,個/L 5生化需氧量BOD5,mg/L 5總大腸菌群, MPN/100ml 500 貝類 50總汞,mg/L 0.0005總鎘,mg/L 0.005總鉛,mg/L 0.05總銅,mg/L 0.01總砷,mg/L 0.05六價鉻,mg/L 0.1揮發酚,mg/L 0.005石油類,mg/L 0.05活性磷酸鹽以 P計,mg/L 注:水中漂浮物質需要滿足水面不應出現油膜或浮沫要求。6.3 空

6、氣質量要求產地空氣中各項污染物含量不應超過表4所列的指標要求表4 空氣中各項污染物的指標要求(標準狀態)工程指標日平均1小時平均總懸浮顆粒物TSP , mg/m 3 二氧化硫SO 2 , mg/m 3 二氧化氮NO 2 , mg/m 3 氟化物F, ug/m 30.300.150.0870.500.2020注:(1) 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指標。(2) 1小時平均指任何一小時的平均指標。(3) 連續采樣三天,一日三次,早、中和晚各一次。(4) 氟化物采樣可用動力采樣濾膜法或用石灰濾紙掛片法,分別按各自規定的指標執行,石灰濾紙掛 片法掛置7天。7稻田選擇作為準備養魚的田塊,一要水源充足,注排水方

7、便,水質無污染,不受干旱影響和洪水威脅。枯水、漏水或輪灌的田塊及溢洪區、排水聚集地不宜選擇。二要地勢要平坦,傾斜度 低,土質保水力強。田塊面積以115畝為宜。8 育苗水稻育苗按照“ DB 23/T 939 2021有機食品 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的規定執行。9 本田耕整及附屬工程9.1 耕整地9.1.1 修建方條田2 整地前要清理和維修好灌排水渠,保證暢通。實行單排單灌,單池面積以1000 m30002 m為宜,減少池埂占地。9.1.2 耕翻地與施肥實行秋翻地,土壤適宜含水量為25 %30 %,耕深1520 cm ;采用耕翻、旋耕、深松及耙耕相結合的方法。 以翻一年, 松旋二年的周期為宜。 應優

8、先使用本單元或其他有機3生產單元的有機肥,每畝用量1.52 m,揚撒均勻后耕翻地。如外購商品有機肥,應經認證機構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標準評估后許可使用。如果使用農家肥,應在秋整地時施入。9.1.3 泡田5 月上旬放水泡田,用好 “桃花水 ,節約用水;井灌稻區要灌、停結合,蘇達鹽堿土稻 區要大水泡田洗堿。9.1.4 整地水整地要在插秧前 57 天進行,整平耙細,做到池內上下不過寸,肥水不溢出。9.2 附屬工程9.2.1 田埂為防止坍塌和漫埂跑魚,稻田內埂的埂高加高到 40cm ,頂寬加到 30 cm ,底寬加到 50 cm ;稻田外埂的埂高加高到 50cm ,頂寬加到 40cm 、底寬加寬到 60c

9、m 。并夯實,保 證不塌不漏。9.2.2 進排水口設施進出水口呈對角設置。在進出水口均設置攔魚柵,其高度和寬度分別大于進出水口 20cm ,攔魚柵的兩邊及下端插入泥土中夯實,上端高出田埂,以防跑魚。攔魚柵用鐵篩片 制成,安置兩層,兩層間隔 50cm 。9.2.3 魚溝及魚坑9.2.3.1 開挖時間一般泡田整地后挖魚溝, 如果泡田整地前挖魚溝, 泡田耙地易導致魚溝淤塞。 必要時水 稻插秧后,還要對魚溝清理一次。9.2.3.2 開挖方法在稻田內挖魚溝或魚坑均可,也可魚溝與魚坑相結合。魚溝:在稻田內靠近田埂邊挖魚溝,距田埂底部01m。魚溝寬5060cm、深4050cm 。 可在一個田塊內挖一條邊溝、

10、兩條邊溝相通,呈 L 形、三條邊溝相通或四條溝相通,呈口字形,不建議在田塊中間部位挖魚溝,如田字形、井字形魚溝,以免影 響機械插秧、機械收割。魚坑:在稻田一邊開挖,比溝深一些,一般 60 80cm 深,寬 2 3m 或更寬,相當于 稻田邊的小池塘。9.2.3.3 面積魚溝坑開挖面積主要根據魚產量確定。畝產10kg 以下可以不挖魚溝坑。畝產10kg 以上,產量越高,需要挖的魚溝越多。一般畝產 50 100kg ,魚溝坑占稻田面積 的 5%10%。10 插秧10.1 水稻品種選擇選擇抗倒伏米質優良的粳稻品種。10.2 插秧時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 12.5 C13 C時開始插秧,高產插秧期為5月15

11、日至25日, 不插 6 月秧。10.3 插秧規格中等肥力土壤,行穴距為 30 cm X13.3 cm ;高肥力土壤,行穴距為 30cm X16.5cm。采 取寬、窄行大壟雙行模式效果更佳,寬行間距40cm窄行間距20cm。插秧方式采用機插、手插均可 , 插秧時注意邊行密植。10.4 插秧質量做到行直、穴勻、棵準,不漂苗,插秧深度不超過 2 cm ,插后查田補苗。11 魚類放養11.1 放養時間秧苗返青后插秧 7 天左右, 6 上旬放養魚苗種。11.2 放養規格放養鯉魚、鯽魚等魚類的夏花魚種,規格34cm ;或放養春片魚種,規格100250克。11.3 放養密度11.3.1 不投飼畝產一般可達5

12、10kg。夏花魚種放養密度為 70100尾/畝,春片魚種放養密度為 3 4kg/ 畝。11.3.2 投飼方案畝產 20 50kg ,鯉魚夏花魚種放養密度為 200 500 尾/畝,鯽魚夏花魚種放養 密度為 400 1000 尾/畝;春片魚種放養密度為 5 15kg/ 畝。12 本田管理12.1 水管理12.1.1 護苗水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 2/3 的水。插秧時要做到花達水,插后要灌 3cm 4cm 水層。返 青期的水層,在正常年份內 34cm 深,低溫年為 5cm 深,如在返青期遇上寒潮,水層可 加深到 6 7cm ,提高溫度,以水護苗。低溫過后要立即放水,正常管理。12.1.2 分蘗水有效分

13、蘗期灌 3 5 cm 淺水,增溫促蘗。并實行整個生育期淺水管理。蘇達鹽堿土區 每7 1 0天換1次水,并實行整個生育期淺水管理, 9月初撤水。有效分蘗中期前 35天 排水曬田。 曬田到達池面有裂縫, 地面見白根, 葉挺色淡, 曬57天, 曬后恢復正常水層。 蘇達鹽堿土區和長勢差的地塊不宜曬田。12.1.3 護胎水孕穗至抽穗前,灌 46 cm 活水,井灌稻區應實行間歇灌溉。遇到低溫灌1520 cm深水護胎。12.1.4 開花灌漿水抽穗前35天,可以進行間歇性灌水。抽穗揚花期,灌57cm活水,灌漿到蠟熟期間歇灌水,干干濕濕,以濕為主。黃熟初期開始排水,洼地可適當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適當 晚排。12.

14、1.5 排水黃熟初期開始排水,洼地可適當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適當晚排。12.2 除草采用人工除草方法。12.3 病蟲草害防治12.3.1 防治原那么以保持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為根底, 建立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和不利于病蟲草害孳生的 環境條件, 提高生物多樣性,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 應優先采用農業措施,如抗病蟲品 種、非化學藥劑種子處理、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中耕除草、耕翻曬垡、清潔田園、輪 作倒茬、間作套種等措施。還應盡量利用物燈光、色彩誘殺害蟲,機械捕捉害蟲,釋放害蟲 天敵,機械或人工除草等措施。必要時,可使用有機食品生產標準中所列出的植保產品。12.3.2 防治潛葉蠅和負泥蟲采用人工方法。

15、 5 月下旬在潛葉蠅成蟲田外集中期殺滅,防止田內產卵;潛葉蠅危害嚴 重地塊,排水曬田;于負泥蟲發生盛期,采取突擊灌溉、深灌方法,只露苗尖,然后在清晨 有露水時,用掃帚將幼蟲掃落于水中,掃后迅速排水,將幼蟲排出田外。12.3.3 防治二化螟最正確防治時期為水稻二化螟孵化至低齡幼蟲頂峰期 7 月中旬,用 BT 乳劑蘇云金 桿菌乳劑進行防治;或采用生物方法進行防治;或采用田間設置頻振式殺蟲燈。12.3.4 防治稻曲病12.3.4.1 選用優質抗病品種;12.3.4.2 及時去除病殘體,早期發現病粒應及時摘除,重病田塊收獲后進行深翻,以便 菌核和曲球在土中腐爛,春季播種前,清理田間雜物,以減少菌源;1

16、2.3.4.3 可使用有機食品生產標準規定的植物保護產品中的殺菌劑進行防治。12.3.5 防治稻瘟病可用米醋水溶液 1000 倍液葉噴防治。或在 7 月中下旬每畝用枯草芽孢桿菌 20g+ 海島 素15ml噴施兩次進行預防,中間間隔 710天。13 魚類飼養管理13.1 飼料選擇13.1.1 投喂的餌料應是有機的、野生的或認證機構許可的。在有機的或野生的餌料數量 或質量不能滿足需求時,可投喂最多不超過總餌料量 5% 以干物質計的常規餌料。在出 現不可預見的情況時,可在獲得認證機構評估同意后在該年度投喂最多不超過20% 干物質計的常規餌料。13.1.2 餌料中的動物蛋白至少應有 50% 來源于食品

17、加工的副產品或其他不適于人類消費的產品。在出現不可預見的情況時,可在該年度將該比例降至30%13.1.3 可使用天然的礦物質添加劑、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能滿足水產動物營養需求時,可使用表有機食品生產標準中列出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和人工合成的維生素。13.1.4 不應使用人糞尿。不應不經處理就直接使用動物糞肥。13.1.5 不應在餌料中添加或以任何方式向水生生物投喂以下物質 :a合成的促生長劑 ;b合成誘食劑 ;c合成的抗氧化劑和防腐劑;d合成色素 ;e非蛋白氮如:尿素等;f與養殖對象同科的生物及其制品;g經化學溶劑提取的餌料;h化學提純氨基酸i轉基因生物或其產品。特殊天氣條件下, 可使用合成的餌

18、料防腐劑, 但應事先獲得認證機構認可, 并需由認證 機構根據具體情況規定使用期限和使用量。13.2 飼料投喂飼料投到魚溝魚坑內,可多點投喂。日投飼率為3%5%,日投喂12次,根據魚吃食情況調整投飼量。13.3 疾病防治13.3.1 應通過預防措施如優化管理、飼養、進食來保證養殖魚類的健康。所有的管 理措施應旨在提高生物的抗病力。13. 3.2 可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茶籽餅、高錳酸鉀和微生物制劑對養殖水體 和底泥消毒,以預防疾病的發生。13.3.3 可使用天然藥物預防和治療水生動物疾病。13.3.4 在預防措施和天然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對養殖魚類使用常規漁藥。在進行 常規藥物治療時, 應對患病魚類采取隔離措施。 使用過常規藥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