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16061_第1頁
文言特殊句式16061_第2頁
文言特殊句式16061_第3頁
文言特殊句式16061_第4頁
文言特殊句式1606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僅供學習與交流文言特殊句式16061.精品文檔.文言特殊句式與現代漢語比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幾類特殊句式:1  判斷句(包括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2  省略句3  被動句4  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5  固定格式。在文言的翻譯中要注意將其轉化為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里,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個判斷詞

2、“是”來聯系。如:“魯迅是紹興人。”但也有不用判斷詞的。如:“魯迅,紹興人。”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虛詞構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語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劉備者,天下梟雄也。”(“者也”雙用)   “劉備者,天下梟雄。”或“劉備,天下梟雄也。”(“者也”單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不用

3、)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者也”合用)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后出現。如:   “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琵琶行3動詞“為”表判斷。   “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吾翁即汝翁。”(

4、我劉邦的父親就是你項羽的父親。)漢書、項籍傳   “此則岳陽樓之在觀也。”岳陽樓記   “吾村十里皆平原。”馮婉貞5 否定判斷。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來有“是”字,從表面上看,這個“是”字很像是判斷詞,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指示代詞,復指前文內容,譯為

5、“這”“此”。翻譯時,有時要另加判斷詞“是”。如:    “是時,曹操遺權書。”(這時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信。)赤壁之戰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是我的劍掉進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劍二被動句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系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習,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志被動和意念被動。(一)  標志被動主要有四類標志。1 于(乎)式,即“動詞+于(乎)+主動者。  

6、;  介詞“于(乎)”用在動詞后表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受制于人。2“見”,“見于”式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

7、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3“為”“為所”“為所”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先發者制人,后發者為人所制。項羽列傳4被(在文言中較為少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今日被驅遣,小姑如

8、我長。孔雀東南飛(二)  意念被動    沒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需要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項脊軒志     洎牧以讒誅。六國論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而被殺。三倒裝句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定語后置句。    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

9、的特殊需要而出現倒裝現象。現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一)  謂語前置(主謂倒裝)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在現代漢語中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也經常用主謂倒裝句式。如:    太不聰明了,孩子!(二)  賓語前置1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

10、。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曷、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句:    子將安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2 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否定句一般帶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非、弗、勿”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

11、160;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你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與國也    以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3 一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4  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5  用“之”“是”來提賓。如:

12、60;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謂與!    無乃爾是過歟!(三)  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后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1 數量性定語的后置。數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鴻門宴

13、60;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2 定語后置的標志。“者”(譯為的)、“之”(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3)、中心詞+之+

14、后置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四)  介詞結構(介賓結構,狀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結構一般用在謂語動詞的前邊充當狀語,而在文言中介詞結構常常會用在謂語動詞之后。我們稱之為介詞結構(介賓結構,狀語)后置。常見的格式如下:1“于(乎)+賓語”結構    由“于”或“(乎)”字與后面的詞構成的介詞結構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處所、比較、被動、對象等。這種結構一般后置于謂語動詞之后。(1)

15、       表示比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長于臣。(項伯)比我(張良)大。)鴻門宴(2)       表示處所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

16、于此。鴻門宴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3)       表示對象    趙氏求救于齊。(趙國向齊國求救。)(觸龍說趙太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4)表示被動(參見被動句)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2“以+賓語”結構    五畝之宅,樹之以

17、桑。寡人之于國也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論語    殺人以梃與刃。孟子四省略句古人寫文章,常常為了語言的簡練,在不影響表情達意的情況下,行文時便省去一些重復的詞語,這種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動詞賓語省略、介詞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等。(一)主語省略1對話省。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鴻門宴2承前省   (桃花源中人)見漁人,

18、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村中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3  蒙后省    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十月蟋蟀進我床下。(二)謂語省略1對話省。   曰:“學詩乎?”曰:“未(學詩)也。”論語2  承前省。   上醫醫國,其次(醫)疾。國語3  蒙后省   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三)  動詞賓語省略1對話

19、省    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此樂)。”2承前省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兄弟)。論語3蒙后省      明日,子路行,以告(孔子)。子曰:“隱者也。” 論語(四)介詞賓語的省略指介詞“以”“與”“為”等介詞的賓語的省略。    忠之屬也,可以(  )一戰。    于是秦王不懌,為(  )擊缶 

20、;   豎子不足與(  )謀。鴻門宴(五)介詞“以”“于”的省略。     現代漢語中,介詞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詞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漢語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  1、介詞“以”的省略。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戰國策  2、介詞“于”的省略。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五文言文中常見的固定格式文言文中常見

21、的固定格式分成五類:1  與“所”“以”有關的固定格式,包括“有所”和“無所”、“有以”和“無以”。2  與“何”字有關的固定格式,包括“如何”、“奈何”、“若何”、“何以為”、“何之有”。3  與“孰”“與其”有關的固定格式,包括“與其孰與”“與其孰若(豈若)”4  與“乎”字有關的固定格式,包括“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5  與“之謂”有關的固定格式,包括“之謂也”、“其之謂也(歟、矣、乎)”。(一)與“所”以有關的固定格式1  與“所”有關的固定格式。

22、0;   所字經常用于動詞之前,組成“所”字詞組,也叫作“所“字結構,具有名詞性,如:“所吃”即“吃的”。在文言中經常用在“有”“無”之后,形成“有所”、“無所”的形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東西)”“沒有什么(的人|的事|的東西)”的意思。例: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我進入關中以后,一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有個思念的人,但是在大海的南面。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財物沒有掠取什么,美女

23、沒有接近哪一個。2  與“以”字有關原固定格式。   “有以”譯為“有什么可拿來的”。“無以”譯為“沒有什么可拿來的”。如:    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項王沒有什么話可回答。    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君王與沛公一起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來作樂的,請讓我舞劍助興。(二)與“何”字有關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與“何”字有關的固定格式比較多,表示特定的語氣,有時表示疑問,有時表示

24、反問,有時表示感嘆。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奈何,若何、如何”,譯為“怎么樣”、“怎樣”。“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把怎么辦”、“拿怎么樣”、“對怎么樣”。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國如果)取走了我們的璧,卻不給我們城,怎么辦?    湯問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呂氏春秋商湯向伊尹詢問:“想要取得天下,怎么辦?”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憑借你的力量,否定還不能鏟平魁父那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這樣的大山)怎么樣?“如之何”

25、、“奈之何”用作狀語時,應該當作一個整體來理解,用來反問原因。“之”字成了一個純粹的音節助詞。“如之何”、“奈之何”可譯作“怎么”、“為什么”。例如: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論語君臣之樣的道理怎么能廢棄他呢?何如德之衰也!莊子·人世間怎么德行這么衰微!2、表達反問的固定格式。    反問語氣就是一種明知故問的語氣。這一類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為”、“何為”“何(惡)用為”、“安以為”、“曷為”。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這種句式表面上是問句,其實是對事情的堅決否定。其中“何(奚、惡)”是疑問代詞,“以”、“用”都是動詞,“為”是語

26、氣助詞。一般可譯為“還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著呢”。例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這是國家的臣子,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如今人方為九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世方亂,安以富為?三國志世道正大亂,要富有干什么?此外,還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之”字是提賓標志。夫鄭,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鄭國,有什么罪呢?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表示感嘆的固定格式。這種格式主要有“何之”“何其”。一般譯作“怎么這么”“怎么這么”。例如:何許子之不憚煩!孟子怎么許子這么不怕麻煩!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以至于斬斷頭發,對天發誓,淚下如雨,沾濕衣襟,怎么這么衰敗呀!(三)與“孰”“與其”有關的固定格式與“孰”有關的固定格式在文言文中比較常見,表示比較或抉擇。1“孰與”,一般譯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