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調查研究_第1頁
嘉興市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調查研究_第2頁
嘉興市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調查研究_第3頁
嘉興市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調查研究_第4頁
嘉興市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調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文 獻 綜 述題 目 嘉興市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調查研究 一、 前言由于少兒人口增長持續減慢和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我國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現象。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是老年人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未富先老。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開始于20世紀的80年代初期。根據人口基數和自然增長率測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五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的過渡期(1982-1999年),第二階段是加速老化期(2000-2010年),第三階段是增長期(2010-2040年),第四階段是減速期(2040-2060年),第五階段是穩定期(2060年以后)。

2、在老齡化發展的五大趨勢決定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將產生五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受人口基數大,人口預期壽命延長的雙重影響,我國老齡人口規模之大堪稱世界第一。第二,老齡化發展速度之快世界罕見。第三,未富先老,經濟壓力巨大。發達國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國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壓力完全有可能形成經濟增長的瓶頸,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第四,老齡人口區域分布不平衡。第五,高齡老年人規模大,比例逐年升高,老齡化更趨嚴重。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但也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由于養老資源嚴重不足,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面臨嚴峻挑戰,雖然我國農村目前仍以家庭養老為主,農村老人得到子女經濟支持比

3、率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農村中青年人孝敬、贍養、照料老人的觀念不斷淡化,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子女不照管老年人,他們的生活就會陷入困境。可見,家庭養老存在著許多的不穩定因素。老年人的年齡很高,動手自理能力弱決定著他在生活上需求他人的幫助。同時,老年人個體經濟來源,居住條件,身體狀況,年齡,婚姻狀況等決定著他們養老需求和意愿也會有所不同。于是,養老模式中出現了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由于居家養老能夠滿足多元養老服務的需求,現在受許多人推崇。本文研究的是嘉興市老年人養老需求與意愿,希望通過對老年人養老需求與意愿的調查,了解他們想獲得的養老需求以及他們所選擇的養老方式,通過對比分析,尋找

4、現在養老服務的缺失與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在文獻查閱過程中選用了養老意愿,養老模式,居家養老,老年人,老齡化等關鍵詞,還查閱了社會工作、社會保障、當代中國老齡群體社會管理問題研究、中國知網、萬方、維普多家網站,期刊,雜志,書籍等。二、主體部分(一)基本概念的闡述人口老齡化又叫做“人口老化”,它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數的7%,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奚志勇,2008)養老意愿是指老年人自己對養老模式的偏好,即老年人自己主觀愿意選擇的老

5、年生活方式。國內的養老模式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家庭養老、日間照料模式以及最近比較流行的房屋抵押養老模式。其中,學者比較推崇的模式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認為這些模式比較適應市場化改革的發展趨勢,比較適應我國人口、家庭結構發展的大勢。(胡善平,2009;潘春宇,2009)居家養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并由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方式, 既區別于機構養老、也有別于傳統的家庭養老, 它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 以老年人生活照料( 日常護理或者特殊護理)、醫療康復( 包括陪同到醫院看病、治療、配藥等)、精神慰藉( 經常和老人交流, 發現老人的需求, 排除老人的孤獨感)為主要內容,

6、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是把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結合起來的一種養老模式。(郅玉玲,2010)養老模式的選擇受制于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不同的社會和同一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養老模式會有很大不同。農業社會主要由具有血緣和親緣關系的家庭為老年人提供贍養,即家庭養老。工業社會以來,家庭養老功能萎縮,大多數國家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很多老年人依靠退休金生活,即社會養老。社會養老的出現并不排斥家庭養老,家庭中的成年子女是年老體弱父母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顧者。家庭在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老年人所接受的照顧,通常首先來自他們最親近的人。(宋寶安,2006)(二)我國養老觀念及其

7、變遷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作為一種社會傳統和文化傳統,它發揮了巨大的社會作用。但是隨著社會制度、經濟水平等相關因素的變化,這種傳統的社會功能也相應發生了改變。1、 傳統的養老觀念養老,顧名思義就是為老年人提供生活資源和生活照顧。家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的同時還擔負著養老的職能,這種職能主要是指對老年人基本生活的保障。這種尊老、愛老、養老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集中體現,是一種公認的社會行為準則。2、 隨時代變遷的養老觀念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支撐家庭養老觀念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發生變化。特別是計劃生育制度出臺后,家庭面臨著不斷小型化的轉變。在市場經濟建立前,我國的養老意愿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的

8、,而這種家庭養老又大都以“同居”養老為主(“同居”養老是指老人和已婚子女生活居住在一起)。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人們的養老意愿正在發生變化,家庭養老觀念雖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是作為中國傳統養老觀念家庭養老觀念本身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家庭養老觀念呈多樣化發展,有依靠子女的家庭養老觀念和自我養老觀念,還有“同居”養老觀念和“分居”養老觀念,等等。3、 當代養老觀念的劃分目前的養老觀念有這樣幾種劃分,首先是家庭養老觀念和社會養老觀念,家庭養老觀念是指個體個人指望子女、本人或者親戚來履行養老義務;社會養老是指個體人指望社會、國家來履行養老義務。其次是“同居”養老和“分居”養老,“同居”養老是指與子

9、女生活居住在一起;“分居”養老是指與子女不生活居住在一起,但是子女仍然是養老義務的履行者。還有一種養老觀念是自我養老,是指個體人指望自己養老,這主要是指自己承擔養老的經濟資源,這些在大的方向來看都是屬于家庭養老的內部分化。其中“同居”養老、“分居”養老和自我養老等同,“分居”養老也可能其養老資源都是來自子女,是屬于子女養老。他們的劃分標準不同,其區別就是“同居”和“分居”是以是否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為劃分標準,而自我養老和子女養老是以養老資源的承擔者為劃分標準的。(宋寶安,2009)(三)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現狀 在有關養老意愿方面,共有580人選擇家庭養老這種模式,有170人次選擇居家養老,有

10、120人選擇El間照料模式,有20人選擇房屋抵押養老模式,另有60人選擇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從資料來看,絕大多數老年朋友比較愿意選擇家庭養老或者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和日間照顧模式,而機構養老和房屋抵押養老所占比例則比較小。(胡善平,2009;潘春宇,2009) 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身份的成都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在養老需求的層次上,基本滿足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成都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同樣表現為較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較高層次的感情歸屬和受尊重的需要,以及最高層次的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養老需求層次同樣表現為由低級向高級逐級而上的梯次:首先是老有所養,獲

11、得適合他們的食物、住所和生活扶助,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其次是老有所樂,滿足老年人的感情歸屬和受尊重的需要;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老有所為,即老年人的理想、抱負有機會獲得實現。養老社會化主要是解決老有所養和老有所樂的問題。(曹子建,胡曉萍,肖化戎,柳長翥,賴國毅,2009)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按照發生的順序。由低級到高級呈梯狀分5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其中。社交需要包括友誼、情感、歸屬等。當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其人生需求的一個部分。且中國老年人的情感歸屬顯得特別強烈,這是中國老年人“戀家”情結的表現。(戴衛東,

12、2010)目前對社區老人養老需求與實際享受服務的調查中,顯示了諸多問題:(1)托老所,有18.9%的老人需要,僅有0.5%的人得到服務;(2)保健指導,36.8%的老人需要,僅有9.3%的人得到服務;(3)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僅有14.8%的人得到服務;(4)定期體檢,57.8%的老人需要,僅有7.6%的人得到服務;(5)應急服務,45.1%的老人需要,僅有0.7%的人得到服務。上海市老齡委和上海市人口計生委2008 年10 月公布關于老人養老意愿的調查結果顯86.97%的老年人希望居住在家里,由兒女、保姆或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來照顧,只有10.75%的老人希望住養老機構。目前,多數老

13、年人并不想到郊區或者外地養老,愿意到郊區或外地養老的比例僅為7.25%和2.18%。(胡月,2009)(四)影響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因素1個人經濟能力。很多高收入的老年人都愿意獨立生活,他們向往自己的獨立空間,認為這種生活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也不會增加子女的負擔。而那些愿意在家養老的人,大多也愿意自己獨立生活。只不過經濟條件限制了他們的選擇能力。(胡善平,潘春宇,2009;宋健,2006)2子女數量。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子女數量多的老人大多愿意選擇市場化的養老方式。子女數量多決定著老年人要處理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心理、生理壓力,不符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往往會引起他

14、們的焦慮。3年齡和身體狀況。正如上文所說,身體差、年齡高的人大多不愿離開家人。這種狀況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人的社會需要使然,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傳統的家族觀念。(胡善平,2009;潘春宇,2009)4子女與老年人之間的關系。與子女關系較好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的可能性比關系不好的要高491 ,與子女關系不好的老年人更傾向選擇機構養老。5老年人的精神狀況。“經常感到孤單”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的可能性要比“從來不感到孤單”的老年人低796,他們更愿意到養老機構養老。這說明在老年人收入不斷提高,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的情況下,精神追求已經被提到了比較重要的地位。精神是否得到滿足,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從而影

15、響著老年人對養老場所的選擇。6老年人是否了解養老機構現狀也是影響老年人對養老場所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不了解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會認為養老機構是沒有子女的老年人的無奈選擇。調查顯示,有106 的老年人對養老院的印象比較差,認為設施和服務不足、冷清、無所事事等。而對養老機構有所了解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比不了解的老年人高734。(韋云波,2010)(五)政策建議1加強養老機構建設,推進養老社會化發展。政府應該加強對社會化養老的宣傳,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社會養老保障水平,消除老年人對于社會化養老的偏見和疑慮,讓老年人直觀地感受到社會化養老的好處,自覺自愿地參與到社會

16、化養老中來。同時,針對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可以建立城市老年人狀況數據庫和信息檔案,以便針對不同老年人提供切實可行的服務和社會扶持。(褚浞婧,孫鵑娟,2010)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社會養老機構,由以家庭為主體的養老模式逐步過渡到以國家、社會為主體的養老模式主要是辦好“敬老院”(由我國農村集體舉辦的福利事業單位);辦好“社會福利院”(民政部門在城鎮舉辦的綜合性社會福利事業單位);辦好“養老院”(我國城市開辦的集中供養老人的福利機構);辦好“托老所”(城市社區辦的托養、照料老人生活的社會福利機構);辦好“老年公寓”(城市專供老年人居住的民用住宅);辦好“干休所”(安置離退休干部的場所和服務管理機構)

17、。(鄧建立,2010)2提高養老保障的水平加大基本保障的力度,提高老年人的基本退休金;發展補充保險應該包括單位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和職工互助保險,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擴大政府投入,分級進行福利補助,按照自理能力、年齡和經濟收入進行綜合考慮制定不同級別,滿足某一級別所需條件的老年人就可以享受到這一級別的經濟補貼和優惠政策。(章曉懿;楊培源,2007)現行的農村以家庭為基礎的養老保障是農村主要的老年人保障形式,同時經濟的增長將減輕城鄉差異,推動收入水平提高,有助于保障老年人收入安全,此外還要對農村老年人狀況實施有效監控和跟蹤。(丁士軍;陳傳波,2005)3專業化服務建設和社區志愿者

18、隊伍建設相結合社區照顧要想真正發展起來,專業社會工作隊伍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社會工作者可通過開發社區資源,深化社區支持網絡,來改善和加強服務的提供。我國專業性的社會工作人員十分稀缺,施行社區照顧養老模式,必須在推動專業化服務建設的基礎上,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將專業化服務和社區志愿者服務結合起來,明確劃分其工作任務和職責。(董海軍;呂耀鵬,2010)4建設互助型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互助型社會服務體系,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低齡健康老年人資源,為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其服務形式可以為志愿者服務和“勞動儲蓄式服務兩種。勞動儲蓄式服務形成社會多層面“時間儲蓄”的“助人自助”制度。但這種互助型社會

19、服務體系建立之初必須要有嚴格的規范制度,避免流于形式,同時還要注意該制度的推廣性,保證制度開展的可持續性。(閆琳琳;王悅,2008)三、 總結對于以上文獻的歸納總結可以了解到,我國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和養老觀念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程有著緊密聯系。每一時期的養老觀念也有所不同,于是就出現了養老觀念的變遷。通過文獻了解了老年人養老需求及意愿的現狀,以及出現這些現象的影響因素。文獻中所搜集的老年人多是喜歡選擇家庭養老的養老方式,這與他們的個人身體狀況,與子女的關系,子女數量,個人經濟能力有著緊密的聯系。學者們認為我國養老體系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如社區提供的老年服務,養老機構的床位,社會醫療體制等都還未

20、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學者們為現在養老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便,提出解決措施。學者們研究所得和發現的問題都有現實意義,提出的對策和建議也合理可行,但在個案研究上有所欠缺,對一些特殊問題或老年群體中的特殊現象關注較少。主要參考文獻1章曉懿,楊培源城市居家養老評估指標體系的探索M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百家出版社,20072胡善平,潘春宇淮南市老年人養老意愿調查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08):P53P543胡月基于老人養老意愿與需求的居家照護體系構建J衛生軟科學,2009(05):P5335344 宋寶安當代中國老齡群體社會管理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5 曹子建,胡曉萍,肖化戎,柳長翥,賴

21、國毅成都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和社會支持網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報,2009(12):P20P246郅玉玲居家養老的浙江實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02):P106 P111 7 奚志勇中國養老M文匯出版社,20088 王樹新老年社會工作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9曲江川老年社會學M科學出版社,200710彭艷芳國內城市居家養老的研究綜述J社會工作,2010(03):P11 P1311陳偉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日間照顧中心服務體系的構建J河海大學學報,2010(01):P45P5112宋健中國農村人口的收入與養老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董海軍,呂耀鵬社區照顧養老模式:需求拓展、實施條件及建議J學習與實踐,2010(03):P11612014丁士軍,陳傳波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村老年人保障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5閆琳琳,王悅轉型時期遼寧老年人口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