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水資源調查評價第一節 水資源分區及評價方法一、水資源分區1. 水資源分區目的水資源分區是水資源量計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單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工農業布局、市鎮發展、水資源特點以及水利工程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為了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治理水環境,既反映各地區的特點,又探索共同的規律,展望同類型地區的開發前景,需要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合理的分區。按分區進行水資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決不同類型供需矛盾的相應措施。2. 水資源分區的原則(1) 照顧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統的完整性。(2) 分區要體現自然地理條件
2、的相似性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的類似性。(3) 盡可能保持行政區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和取水許可制度的實施。(4) 考慮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進行分區水資源量計算和供需平衡分析。(5) 本次劃分水資源調查評價按浙江省水資源綜合規劃劃分區手冊和有關規定執行。3. 水資源分區根據上述目的、原則和溫嶺市的實際情況,本次水資源綜合規劃將溫嶺市劃分為二個水資源分區,即溫黃平原區()和玉環區()。詳見附圖水資源分區圖。分區為溫黃平原區:位于溫嶺市北、中、東部區域,該區地勢西部高,主要為山丘;中東部低而平坦,河網密布,土地肥沃,為溫黃平原的主要產糧區。范
3、圍包括太平、城東、城西、城北、橫峰五個街道,澤國、大溪 、松門、箬橫、新河、石塘、濱海、石橋頭、溫嶠(約占60%)九個鎮。土地面積737.0Km2,耕地面積47.44萬畝,其中水田40.19萬畝,旱地7.2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9.8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4.1。該區是金清水系的主區域,無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澇災害較頻繁,是防旱防澇的重點。分區為玉環區:位于溫嶺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區域,該區地貌屬沿海山區和小平原。范圍包括城南、塢根、溫嶠(約占40%)三個鎮。土地面積188.8 Km2。耕地面積7.6萬畝,其中水田3.16萬畝,旱地4.4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2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8.4。該區
4、內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發生旱災。二、評價原理和方法1評價原理某一區域的水平衡計算中,對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計及降水、蒸發和河川徑流,而不計及地下水。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層中的儲量雖然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但多年平均而言是一個常值,因此在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中,就不計算地下水儲量的變化,可用以下水量平衡方程表示。對于某一個而言 PiRi+Ei±Wgi (1)對于多年平均情況,由于±Wgi0,則 PRE (2)式中Pi、Ri、Ei和Wgi分別代表某一年的降水、徑流、蒸發和地下水儲量變化,P、R和E代表降水、徑流和蒸發的多年平均值。但是當地下水資源開始被采用后
5、,地下水的消耗不限于通過潛水蒸發、地下水的實際開采量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因此就不能用上述簡單的水量平衡方程計算。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時引起潛水蒸發的減少,也引起地下水對河流補給的減少,也會引起地表水體入滲量的增加,因此,進一步將(2)式分解為: PRsRg+Es+Eg+Ug (3)式中下標s代表地表水、下標g代表地下水、U代表地下潛流量。由于在天然情況下,地下水降水入滲補給量Pr是河川基流量Rg,和地下潛流Ug之和即: PrRg+Eg+Ug (4)一個區域內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降雨量減多年平均陸面蒸發量,即: WP-Es (5)將(3)式代入得WRsRg+Eg+Ug (6)將(4)式代入
6、得WRsPr (7)因RsRRg,代入(7)后得水資源總量計算通式 WRPr-Rg (8)式中:W為水資源總量,R為河川徑流量,Pr為降水入滲補給量(山丘區地下水總排泄量代替),Rg為河川基流量(平原區為降水入滲補給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水平衡框圖如圖3-1。大氣降水P植物截留損失總蒸發E坡面流RrrrRRRRRRRRR地面降水量地表水體蒸發地表蒸散發Es包氣帶蒸散發地表徑流Rs土壤入滲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調蓄壤中流下滲水補給地下水Up毛管水上升河川基流Rg地下水調蓄地下潛流Ug河川徑流Rg圖3-1 區域水平衡計算框圖2評價方法根據多年平均情況的水量平衡方程式PRE中,降水和徑流可以通過雨量站、水
7、文站直接觀測獲得,而陸面蒸發E只能用多年平均降雨量與多年平均徑流量之差間接求得。由于陸面蒸散發受氣候和下墊面因素的共同影響,其空間變化相對降雨、徑流而言更為均勻。因此,在水資源評價時,往往先勾繪多年平均陸面蒸散發量等值線,再將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線與多年平均陸面蒸散發等值疊加相減,求得同一地點的徑流深后,再勾繪多年平均徑流深等值線,再利用泰森多邊形法求得各分區河川徑流量。地下水資源量是根據總補給量等于總排泄量的水均衡原理求得。在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通過計算排泄量代替,其排泄量即主要為水文站實測徑流中的基流量部分,通過分割流量過程線的方法推求。而平原地區則通過計算總補給量的方法求得。其主要補給量包括
8、水稻田生長期降水、灌溉入滲補給量;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滲補給量和旱地降水、灌溉入滲補給量。給定區域內的水資源量就是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量,即地表徑流量與降水入滲補給量(山丘區用地下總排泄量代替)之和。水質評價包括地表水水質和地下水水質。地表水水質評價是以2002年為基準年進行現狀評價,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水質監測控制站進行水質變化趨勢評價,以及水功能區達標情況評價。地下水質評價的對象為平原區淺層地下水以及進行了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評價的山丘區淺層地下水,評價的內容包括地下水化學分類、地下水水質現狀、近期地下水質變化趨勢及地下水污染分析。第二節 降水一、基本資料溫嶺境內現有大溪、澤國、金清閘
9、、溫嶺、松門5個雨量站,大溪雨量站建于1960年;澤國雨量站建于1956年;金清閘雨量站建于1931年;溫嶺雨量站建于1933年;松門雨量站建于1957年;雨量站的資料,都具有較長系列的水文資料。詳細資料見表3-1。表3-1 溫嶺市雨量測站概況表站名類別地點設立年份大 溪降水量、水位溫嶺市大溪鎮1960澤 國降水量、水位溫嶺市澤國鎮1956金 清 閘降水量、水位、蒸發溫嶺市金清鎮1931溫 嶺降水量、水位、蒸發溫嶺太平街道1933松 門降水量、水位溫嶺市松門鎮1957根據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細則,在對水資源量進行計算之前,先將各站降雨資料進行整理,統一取19562000年。面雨量計算,用泰森
10、多邊形法和面積加權的方法計算19562000年逐年水資源分區平均面降雨量。全市19562000年系列平均降雨量等值線圖詳見附圖。二、水汽來源與降水成因溫嶺市地處東亞副熱帶季風區,水汽來源與輸送主要是南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孟加拉灣的西南季風暖濕氣流。由于地形和所處的地理位置,春夏季節南北冷暖氣流交綏頻繁,常有大雨、暴雨發生。春季是冬夏季風轉變的季節,太陽輻射逐漸加強,極地大陸性氣團開始衰退,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日益旺盛,盛吹東南風,氣旋活動頻繁,常形成鋒面降雨,稱為“春雨”。春末夏初,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進入和北方冷空氣相對峙,冷暖空氣交鋒常形成大面積鋒面雨,并產生氣旋波,緩慢東移出海,造成陰雨連綿
11、的天氣,俗稱“梅雨”,梅雨期是該市主要雨季。盛夏時,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全省,天氣晴熱,局部地區多雷陣雨。此外還受臺風雨的影響,秋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減弱,而北方冷空氣加強南下,由于受到地形影響,極鋒有時呈半靜止狀態,形成連日不斷的陰雨,在九、十月間產生一些強度不大,歷時較長的秋季降水。溫嶺還受另一個天氣系統臺風的影響。臺風是發生于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的熱帶氣旋。510月溫嶺為臺風影響期,受臺風影響或者登陸時,常伴隨大暴雨,如遇冷空氣入侵,則加大暴雨,易釀成洪澇災害。冬季盛吹偏北風,在極地大陸性氣團控制下,冷而干燥,以晴冷為主,冷空氣以爆發形式南下,強度大者稱寒潮,寒潮冷鋒常形成溫嶺雨雹天氣。三
12、、降水的年際變化根據溫嶺實測年降水量資料分析表明,降水量年際間存在明顯的多雨期和少雨期,一般在8年左右,各站歷年降水量系列存在一定的趨勢變化,19561979年與19562000年系列比較,各雨量站降雨量呈增加趨勢;經分析各站短系列統計參數和長系列統計參數的代表性比較,以19562000年長系列為最好。溫嶺年平均降水量1609.4mm(19562000年),年最大降水量2514.9mm(1990 年),年最小降水量1050.6mm(1979年);比值2.39。年最小降水量松門站(1986年)僅為853.4mm。年差比可達3倍以上。溫嶺市平均年降雨量詳見表32。四、降水的年內分配溫嶺降水空間分布
13、,西北部大于東南沿海,山丘區大于平原區。降水的年內分配受季風進退遲早,臺風活動影響,分配很不均勻。70左右集中在汛期,以八月為最大,多年平均達221.lmm,以十二月為最小,多年平均為50.9mm。按降水成因劃分,屬臺風雨主控區。降水在年內呈雙峰型,第一個雨峰常出現在56月,主要受春雨和梅雨影響。第二個雨峰出現在89月份,主要由臺風雨形成。兩個雨峰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相當,均為26左右。多年平均最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一般在50左右,一般出現在69月。在臺風雨主控區內,如遇臺風影響少,或“空梅”年份降雨亦會出現單峰。 表3-2 溫嶺市各年平均降雨量表 單位:mm年份平均年份平均年份平
14、均19561635.819711147.519861101.019571500.519721816.519871725.819581630.619732100.719881484.119591869.119741673.619892239.519601772.319752045.619902188.519612092.219761711.219911306.919621886.419771553.219921937.019631219.419781438.219931426.219641336.519791045.419941755.219651409.11980143619951520.91
15、9661586.619811683.819961544.019671012.719821689.919971709.119681266.819831630.119981643.219691455.119841438.919991645.0 19701767.919851500.520001844.0多年平均降雨量1609.4mm對溫嶺市年平均降雨量進行排頻統計計算,結果見表3-3。表3-3 溫嶺市年平均降雨量頻率表 X=1609.4mm , CV=0.20,CS/CV=2.0頻率5%20%50%75%90%95%設計值2173.31872.21588.11382.01213.01118.7第三
16、節 蒸發能力及干旱指數蒸發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條件下的陸面蒸發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發皿觀測的水面蒸發量代替。據溫嶺市19652002年的蒸發資料,溫嶺市蒸發空間分布恰與降水相反,隨地形高度的增加及隨向內陸風力的減小而減小,東部沿海平原大,西北部及山丘區小。蒸發時間分布與季節月份氣溫高低密切相關,夏季大,冬季小。最大為七月(氣溫最高),多年平均蒸發量達131.5mm,多于降水量(130.0mm),最小為二月,多年平均蒸發量為38.9mm,年際變化也較大,多年平均蒸發量為922.5mm,溫嶺站最大年(1959年)蒸發量達1512.3mm,最小年(1952年)僅697.5mm,年差比達2.2倍。歷年
17、蒸發量見表3-4。表3-4 溫嶺市歷年蒸發量表 單位:mm年份年蒸發量年份年蒸發量1965949.71985885.619661031.7198699519671104.41987940.21970954.41988962.31971993.91989857.51972868.11990913.619731034.61991954.91974896.81992991.61975837.61993855.71976901.71994948.41977875.81995950.419789321996930.91979885.61997926.71980964.31998850.51981967.
18、31999851.619828792000883.61983879.32001935.819848262002865.2多年平均922.5干旱指數為年蒸發能力與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氣候干濕程度的指標。干旱指數越大表示氣候越干旱,干旱指數越小,表示氣候越濕潤。東部沿海區由于降水量偏小使得干旱指數略大,為相對干旱區;西南和西北部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較大,干旱指數略小,為相對濕潤區。本地干旱從時空上分,主要有夏旱、秋旱和冬旱,春旱比較稀少;夏旱、秋旱和冬旱三者組合情況更少,而夏旱連秋旱出現較為頻繁。從旱情發生的年內時間看,在7月初干旱露頭,當7月受副高控制后,加上8、9月份連續出現高溫少雨,則全市出
19、現重旱,如1967年。進入二十一世紀,溫嶺的社會需水格局也發生了根本變化,除維持傳統的大量農業灌溉耗水外。由于經濟迅速發展工業供水猛增,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生活用水也迅速俱增,兼之水污染造成可用水的減少,使溫嶺用水問題顯得日漸突出。通過計算,溫嶺市多年平均(1965-2002)干旱指數為0.58,略比全省0.54高。分析干旱指數偏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降雨量較少;二是沿海風大,蒸發量大。第四節 河流泥沙河流泥沙是反映一個地區水、土流失情況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河川徑流特性的一個主要因素。由于暴雨沖刷表土,導致泥沙,隨地表徑流排入河流,并隨水流向下游排泄。在河流
20、中的泥沙運動形式有兩種,一是顆粒較粗的泥沙(包括浮石)在水流的推動下沿河底移動,稱為“推移質”泥沙;另一種是顆粒細的泥沙、懸浮于水中,被水攜帶著往下運動,稱為“懸移質”泥沙。由于推移質泥沙的測驗難度和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全省也很少開展這方面的測驗工作,無這方面的系統資料。本節所指的泥沙指江河中的懸移質泥沙,含沙量和輸沙量均未包括推移質泥沙。由于溫嶺市沒有實測的泥沙資料,所以只能從各河段的淤積情況來定性的估計河流的含沙情況。浙江省河流中的懸移質含沙量較小。據統計臺州市各河流泥沙含量多年均值均低于0.2kg/m3。河口地區受海域來沙影響,其懸移質含沙量遠大于河口以上地區。含沙量的季節變化與降雨徑流季
21、節變化、暴雨強度大小、土壤植被密切相關。汛期含沙量較大,枯季含沙量較小。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減小的原因除水庫工程建成截留部分泥沙原因外,各地植被條件的改善有直接關系。全省河流主要控制站不同統計期平均含沙量、輸沙量,同樣顯示19561979年間年平均含沙量要大于19562000年間平均含沙量,而以19802000年間平均含沙量為最小。溫嶺市主要河道情況具體見表3-5。表3-5 溫嶺市境內主要河道情況表水系流域面積(Km2)河道名稱河道起訖地點河流特性長(m)寬(m)平均深(m)金清水系1172.6(境內504.0)南官河澤國-牧嶼5.30 34.0 3.28 翁岙河山市-南官河口江洋河南官河-麻車
22、橋11.00 45.0 3.71 大溪河大溪-潘郎6.50 26.8 3.16 潘郎河潘郎-牧嶼6.00 50.0 2.87 桐山溪桐山-橫峰5.50 29.3 3.49 橫峰河橫峰-田洋4.00 34.5 3.41 溫嶺溪溫嶺-橫湖橋-田洋6.50 31.4 3.40 石粘河田洋-石粘-麻車4.50 35.1 3.45 運糧河金清港-箬橫11.50 17.0 2.19 木城河金清港-箬橫10.00 24.0 2.60 老灣河平安閘-婁江浦7.00 14.7 2.00 二灣河火叉港-平溪浦11.00 18.9 2.21 三灣河廿四弓河-平溪浦9.70 17.0 2.20 四灣河廿四弓河-五灣河
23、口10.00 10.0 1.35 五灣河廿四弓河-平溪浦11.65 26.3 2.80 廿四弓河蔡洋-永安閘9.80 27.8 2.88 婁江浦木城河-八塘河6.50 17.5 1.95 平溪浦箬松大河-南盤馬閘6.30 21.6 1.85 嚴家浦箬松大河-盤馬塘6.47 20.6 1.61 箬松大河箬橫-松門11.00 24.6 2.80 二塘河平溪浦-淋川5.00 12.9 2.21 三塘河平溪浦-嚴家浦1.70 13.0 1.90 四塘河平溪浦-五灣河3.00 11.0 1.40 五塘河平溪浦-二塘橫河4.00 24.2 2.50 車路橫河石橋-箬橋大河8.23 20.1 2.26 運糧
24、河松門-超英河-解放河5.80 21.7 2.45 超英河解放河上馬-交陳閘4.97 14.4 2.50 江廈港46.6江廈港梅溪-樂清灣10.45 450.0 5.00 坑潘溪24.5坑潘溪坑潘-八一塘-入海8.00 35.0 1.77 橫山溪33.01橫山溪橫山-玉環入海12.15 55.0 1.90 大雷溪22.17大雷溪岙環岙里-玉環入海6.35 25.0 1.77 從表3-5可以看出,溫嶺市各河段的平均水深相差較大,它反映出不同河段有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積情況,周圍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待加強,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需進一步落實。第五節 徑流量計算統一采用浙江省多年平均徑流深等值線圖,利用網格法
25、求各計算分區平均徑流深。溫嶺市多年平均徑流深為879.9mm,以陸地總面積925.8Km2計算,徑流量為8.146億m3。豐水年和特殊干旱年份徑流量差異較大,年際分配很不均勻。各分區不同保證率的徑流量計算成果見表3-6。表3-6 溫嶺市不同保證率徑流量分析成果表分區面積(km2)項目多年平均值保證率()2050759095區737年徑流深(mm)871.51155820.8 605.0 447.4 368.2 年徑流量(億m3)6.41328.5156.0494.4593.2972.714區188.8年徑流深(mm)912.71210866.5 636.1 468.8 388.1 年徑流量(億
26、m3)1.73272.2851.6361.2010.8850.7327全市925.8年徑流深(mm)879.91167830.1611.4451.7372.3年徑流量(億m3)8.14610.87.6855.664.1823.447第六節 地表水資源量分析地表水資源量通常是指當地河川徑流量,它包括河川基流量(為地下水資源量的一部分)。通過蓄滿產流模型,溫嶺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8.146億m3,按2002年全市人口117.00萬人(常住人口),人均地表水資源量為696 m3,遠低于全省人均水資源量水平。就溫嶺市空間分布而言,溫黃平原區水資源量較少,玉環區人均水資源量較為充沛,見表3-7。表3
27、-7 溫嶺市地表水資源量空間分布表(多年平均)分區徑流深(mm)面積(km2)水資源量(億m3)人口(萬人)人均(m3)區871.57376.4132106.50602區912.7188.81.732710.501650全市879.9925.88.146117.00696地表水資源來源于大氣降水,其時空分布特點與降雨時空分布基本一致,即年際變化大,最大徑流量與最小徑流量的比值為34倍。年內徑流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其間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0%75%。山區徑流量大于平原,西南部大于東部沿海。第七節 地下水資源量分析一、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包括淺層和深層地下水資源量。淺層地下水靠降雨和河川
28、徑流補給,水體循環較快。深層地下水貯量有限,水體循環緩慢。地下水資源量受地質、地貌條件控制,分布極不均勻。地下水資源量主要包括天然資源量、灌溉回歸補給量、側向補給量。根據浙江省溫嶺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2001年5月)統計,溫嶺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13633.13萬m3。溫嶺市不同保證率地下水天然資源量見表 3-8,現狀地下井情況見表 3-9。保證率()區區全市 (萬m3/年)(萬m3/年)(萬m3/年)多年平均1107425591363350106302457130877582671901101689064901492798295560512876892表3-8 溫嶺市不同保證率地
29、下水天然資源量計算成果表分區淺層地下水深層承壓水合計生產井數量(眼)其中:配套機電井數量(眼)現狀年供水能力(萬m³)生產井數量(眼)其中:配套機電井數量(眼)現狀年供水能力(萬m³)年供水能力(萬m³)區26482424131281109021315區105397164.386543.65208.03全市3701339577.38134115945.651523.03表3-9 溫嶺市現狀地下井情況統計表二、地下水可開采量地下水可開采量是指在經濟合理的開采條件下,不發生因開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有保
30、證的、可供開采的地下水量。根據浙江省溫嶺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計算,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 4004.85萬m3/年,不同保證率下的地下水可開采量見表 3-10。保證率()區區全市 (萬m3/年)(萬m3/年)(萬m3/年)多年平均3239.56765.294004.85752416.934568.62985.534901897.816446.932344.746表3-10 溫嶺市可開采地下水資源量統計表第八節 水資源總量分析一、水資源總量計算一定區域內的水資源總量是指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量,即地表徑流量與降雨入滲補給量之和。水資源總量等于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之和再減去
31、兩者的重復計算量。計算公式如下:W總=W地表+W地下W重復式中:W總水資源總量(萬m3/年); W地表地表水資源量(萬m3/年);W地下地下水資源量(萬m3/年);W重復重復量(萬m3/年)。從前兩節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溫嶺的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都比較匱乏,全市多年平均總水資源量為85743萬m3,具體見表3-11。表3-11 溫嶺市多年平均總水資源量統計表分區面積(km2)水資源量(多年平均)入境 水量 (萬m3)出境 水量 (萬m3)地表水 (萬m3)地下水 (萬m3)重復量 (萬m3)合計 (萬m3)區7376413211074679068416區188.81732725592559173
32、27全市925.88146013633934985743二、水資源可利用量分析在水資源量的分析計算中,可利用量的概念是指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扣除維持生態環境需水量和水資源總量中部分不能或難以控制的水資源量后,人類可獲得的最大水量。按照水總研 20048號文件水資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試行)的通知中的方法,南方地區一般取多年平均徑流量的20%30%作為河流最小生態環境需水量,因此河道內生態環境需水量按照多年平均徑流量的20%估算。這部分水量主要用于維持河道基本功能需要、河道沖淤、水生物保護等。河道內生態需水量主要包括航運、水利發電、旅游、水產養殖等用水。河道內生產用水一般不消耗水量,可以“一水多用”,但應通過在河道內生態環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門急診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案例
- 昆明學院《歐美設計規范釋義》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咸寧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學期4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 天津市河東區天鐵一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統練四生物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姜堰區實驗中學2025年高三月考試題(二)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珠海市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筆譯理論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自貢市普高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題含解析
-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行草行書草書技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火電廠煙氣凈化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正式版)JTT 1496-2024 公路隧道施工門禁系統技術要求
- TB 10303-2020鐵路橋涵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
- 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手術知情同意書
- 小美滿合唱五線譜總譜
-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語文試題
- 《電力負荷聚合服務商需求響應系統技術規范》
- MOOC 基于STM32CubeMX和HAL驅動庫的嵌入式系統設計-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物業設施設備管理指南
- 2024年上海市閔行區高三語文二模作文指導與佳作:“溫故”和“知新”可以是什么關系呢
- 國外導引頭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 小麥病蟲害防治無人機服務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