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_第1頁
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_第2頁
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_第3頁
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_第4頁
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以下簡稱報警器)的產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和產品使用說明書。    本標準適用于民用建筑中安裝的跟據散射光、透射光原理(光電感煙)和電離原理(離子感煙)工作的報警器。其他環境中安裝的或根據其他裝理工作的報警器,除特殊技術要求應由有關標準另行規定外,亦應執行本標準。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

2、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4715-1993     點型感煙火災探測器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GB 9969.1-1998   工業產品使用說明書  總則    GB 12978-2003    火災報警設備檢驗規則GB 16838-1997    消防

3、電子產品環境試驗方法及嚴酷等級3產品分類3. 1按工作原理可分為:    a)光電原理的報警器(散射光、透射光原理);    b)電離原理的報警器。3. 2位供電方式可分為:    a)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    b)外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    c)外部電源供電且配有內部備用電池的報警器。3. 3位工作方式可分為:    a)單點報警器;    b)互聯式報警器。4一般要求4. 1當

4、被監視區域發生火災,其煙參數達到預定值時,報警器應同時發出聲、光火災報警信號。4. 2對于互聯式報警器,當一只報警器發出火災報警信號時,與其連接的其他報警器亦應發出火災報警信號。4. 3在距報警器3 m遠處,火災報警信號聲壓級應大于80 dB(A計權)。4. 4報警器應具有自檢功能,自檢時報警器應發出聲、光火災報警信號。4. 5具有報警消音功能的報警器,消音周期應小于100 s,對互聯式報警器,報警器的消音不應影響與其互聯的報警器的報警功能。4. 6除電池和熔斷器外,報警器不應有用戶拆換或維修的元器件,當電池被取走時,應有明顯警示標識。4. 7報警器可與遠程顯示器等輔助設備進行通訊,但是報警器

5、與這些設備通訊過程中出現斷線、短路故障時不應影響報警器探測火災的性能。4. 8具有多個指示燈的報警器,指示燈應以顏色標識。采用交流電源供電的報警器,應具有交流電源工作指示燈,交流電源工作指示燈應為綠色,火警指示燈應為紅色,故障指示燈應為黃色。4. 9報警器應裝配網眼最大尺寸不大于1 mm的網織品或采取其他預防昆蟲進入的措施。4. 10報警器的電源應滿足如下要求。4. 10. 1對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和外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電池的容量應能保證報警器正常工作不少于一年;在電池將不能使報警器處于報警狀態前,應發出與火災報警聲信號有明顯區別的聲音故障信號;聲音故障信號至少在7 d連續每分鐘至少提示一次

6、,在此之后,報警器應能發出火災報警信號,火災報警信號應至少持續4 min。4. 10. 2對外部電源供電且配有內部備用電池的報警器,當外部電源不能正常工作時,應自動切換成備用電池供電,備用電池應能保證報警器處于正常監視狀態至少72 h,在電池將不能使報警器處于報警狀態前,應發出與火災聲報警信號有明顯區別的聲音故降位障,火災報警信號至少持續4 min。4. 11報警器電源極性反接不應造成報警器損壞。4. 12報警器應耐受住本標準第5章所規定的各項試驗,并應足本標準的全部要求。5 要求和試驗方法5. 1報警器試驗綱要5. 1. 1本標準規定的是型式試驗,受試樣品不少于18只,并在試驗前進行編號,試

7、驗時先進行功能、電池故障報警、極性反接、聲壓、方位、一致性試驗,其他試驗宜按表1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表1  試驗程序試驗程序報警器編號編號試驗項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 3功能                 5. 4電池故障報警             

8、;    5. 5極性反接                 5. 6聲壓                5. 7音響器件檢查         

9、;        5. 8電源            5. 9通電                 5. 10重復性         

10、60;       5. 11方位                 5. 12一致性5. 13電壓波動                 5. 14氣流   &#

11、160;             5. 15高溫                 5. 16環境光線                

12、0;5. 17振動                 5. 18濕熱                表1(續)試驗程序報警器編號編號試驗項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 19沖擊     &#

13、160;           5. 20碰撞                 5. 21腐蝕                 5. 22絕緣電阻

14、60;                5. 23耐壓                 5. 24低溫              &

15、#160;  5. 25靜電放電                 5. 26輻射電磁場                 5. 27電瞬變        

16、0;        5. 28火災靈敏度              注:用表示報警器進行此項試驗。5. 1. 2報警器在試驗前應進行外觀檢查,符合下述要求時,方可進行試驗:    a)表面無腐蝕、涂覆層剝落、起泡現象,無明顯劃痕、毛刺等機械損傷;    b)預防昆蟲措施滿足4.9條要求;  

17、0; c)文字符號和標志清晰,結構無松動。5. 1. 3如在有關條款中沒有說明時,用各項試驗均應在下述正常的試驗大氣條件下進行:    溫度               1535;    相對濕度           4575;    氣壓  

18、60;            86 kPa106 kPa。5. 1. 4如果某項試驗要求報警器處于監視狀態,則應按報警器制造廠規定的要求供電,除非試驗方法中有指定說明,給報警器供電的電源參數應設置在生產廠家規定的范圍內,并且試驗期間為常數,每個參數的選擇應為規定值,或指定范圍的平均值。5. 1. 5如在有關條款中沒有說明,則各項試驗數據的容差應為±5。5. 1. 6具有可變響應閾值的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時,應將報警器的響應閾值設在最大和最小極限值上分別進行試驗;在火災靈敏度試

19、驗時,應將報警器的響應閾值設在最大極限值上進行試驗;在其余試驗項目中,應將報警器的響應閾值設在最小極限值上進行試驗。5. 2響應閾值的測試5. 2. 1試驗煙試驗煙利用液體石蠟氣溶膠發生器產生的試驗氣溶膠,粒徑為0. 2 m1. 0m血的煙粒子數不應少于粒子總數的90。    選用的試驗煙須在所有需要測量響應閾值的試驗中始終使用。    試驗煙在粒徑分布方面應有再現性和穩定性。5. 2. 2閾值檢驗煙箱    用于試驗的閾值檢驗煙箱(以下簡稱煙箱)應滿足GB 4715-1993中4. 22條的規定。5.

20、2. 3測試方法    將報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裝在煙箱中,并將5. 1. 4條接通電源,調節煙箱,使報警器附近的氣流速度為0. 2 m/s±0. 04 m/s(第5. 14條氣流試驗除外),氣流濕度為23±5(第5. 15條高溫試驗除外),報警器處于正常監視狀態,15 min20 min后,按下述要求將煙注入煙箱中:    0. 015 dBm-1 min-1 m/t0. 1 dBm-1 min-1(光電感煙火災報警器)    0. 05 min-1y/t0. 3 min-1(離子

21、感煙火災報警器)    式中:    mm值增量,單位為分貝每米(dB/m);    yy值增量,無量綱;    t時間增量,單位為分鐘(min)。    m值的定義見GB 4715-1993中4. 2. 4. 1條。    y值的定義見GB 4715-1993中4. 2. 4. 2條。    當報警器動作時,記下m值(光電感煙報警器)或y值(離子感煙報警器)。  &

22、#160; 煙濃度的測量應在報警的附近進行。    每次試驗前,煙箱和報警器內部都不應有煙存在。    煙箱中煙濃度的增加速率應相對穩定。5. 2. 4試驗儀器    試驗儀器應符合GB 4715-1993中4. 2. 4條的規定。5. 3功能試驗5. 3. 1目的    檢驗報警器的功能。5. 3. 2方法5. 3. 2. 1將報警器安裝在煙箱中(對互聯式報警器按互聯方式連接),并且按5. 1. 4條的要求連接電源,操作報警器的自檢裝置,觀察報警器是否發出聲、光火災報警信號

23、。5. 3. 2. 2待報警器處于正常監視狀態后,按測量響應閾值方法開始增加氣溶膠的濃度,觀察報警器是否發出聲、先火災報警信號,對互聯式報警器觀察與其連接的所有報警器是否發出聲、光火災報警信號。5. 3. 2. 3在報警器報警以后,保持氣溶膠的濃度在報警器能夠報警的水平,60 s后啟動消音裝置(有消音裝置的報警器進行此試驗),保持氣溶膠濃度直到報警器再次報警,記錄消音周期。    如果報警器的報警消音周期可調,那么在報警器的級大消音周期上試驗。    如果報警消音裝置使用在互聯式報警器上,上述試驗要在最大負載的情況下完成(可用模擬負載

24、代替)。當煙箱中的樣品處于報警消音周期內,向與其相互連接的報警器中的任一只加入足夠量的煙。檢查所有報警器是否發出聲、光火災報警信號。5. 3. 2. 4對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和外部電源供電且配有內部備用電池的報警器,當電池被取走時,檢查是否有明顯警示。5. 3. 2. 5檢查報警器是否可與輔助設備(如遠程顯示器等)進行通訊,當報警與這些設備通訊過程中出現斷線、短路故障時是否影響報警器探測火災的性能。5. 3. 2. 6檢查報警器的指示燈。5. 3. 3要求    應滿足4. 1、4. 2、4. 4、4. 5、4. 6、4. 7、4. 8條的要求。5. 3. 4試驗

25、設備    煙箱。5. 4電池故障報警試驗5. 4.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對其內部電池的監視功能。5. 4. 2方法    用可調穩壓電源給報警器供電,進行下述試驗:首先以額定電壓供電,然后使電源電壓以每分鐘不大于0. 1 V的速率下降,觀察報警器是否發出故障信號,并記錄發出故障信號時的電壓值(故障電壓)。5. 4. 3要求    報警器應能發出故障信號。5. 5極性反接試驗5. 5. 1目的    檢驗電源極性反接是否對報警器造成損壞。5.

26、 5. 2方法5. 5. 2. 1對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將其外部供電電源線的極性反接,除非報警器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這種狀態要保特2 h。如果報警使用時是互聯式那么,德們之間的連接魏也必須進行反接。5. 5. 2. 2對于電他供電的報警器(包括備用電池),如報警器的結構允許,將電池與報警器上的電池連接端子之間互相反接,除非報警器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這種狀態要保持2 h。5. 5. 2. 3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包括備用電池),以故障電壓供電,觀察報警器是否發出故障信號。5. 5. 2. 4進行上述操作后,按照5. 1. 4條的要求重新連接報警器供電電源,并且按5. 2條的要求測量響應閾

27、值。    對于試驗后的響應閾值和初始的響應閾值,兩者中大的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用ymin或mmin表示。5. 5. 3要求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    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必須在故障電壓下發出故障信號。5. 5. 4試驗設備    煙箱。5. 6聲壓試驗5. 6. 1目的    檢查報警器滿足聲音輸出要求的能力。5. 6. 2方法5. 6. 2. 1在環境噪音低于65 dB時進行聲壓試驗。互聯式報警器應在互聯工作方式下測量一

28、只報警器的聲壓級,可使用模擬負載。5. 6. 2. 2對外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以故障電壓供電,在距報警器3 m遠處,測量并記錄報警器報警時的聲壓級。6. 6. 2. 3對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以故障電壓供電,在距報警器3 m遠處,測量并記錄報警器報警時的聲壓級。5. 6. 2. 4對外部電源供電且配有內部備用電池的報警器,按5. 1. 4條接通電源,此時在距報警器3 m遠處,測量并記錄報警器報報警器時的聲壓級。然后斷開主電源,以故障電壓供電,在距報警器3 m遠處,測量并記錄報警器報報警器時的聲壓級。5. 6. 3要求滿足4. 3條的要求。5. 6. 4實驗設備   

29、; 聲級計。5. 7音響器件檢查試驗5. 7. 1目的    檢測報警器在經過耐久試驗口,音響器件能夠正常工作的能力。5. 7. 2方法按照5. 1. 4條的要求連接供電電源,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采用穩壓電源供電,并將電壓調整到電池穩定電壓。    使報警在正常監視狀態和報警狀態之間轉換50次,然后在報警狀態下連續運行72 h。    試驗后,按5.6條的要求測量報警器的聲壓。5. 7. 3要求    滿足4. 3的要求。5. 8電源試驗5. 8. 1目的 

30、0;  檢驗報警器電源容量。5. 8. 2方法5. 8. 2. 1對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及外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以50倍最大平均工作電流對報警器內的電池或電池組放電168 h,然后分別將電池放入報警器,測量報警器的報警聲壓級。如果報警器未發出故障信號,則進一步放電,使報警器發出故障信號,觀察并記錄報警器是否在7 d內每分鐘至少發出故障信號一次,然后使報警器處于報警狀態4 min,觀察并記錄報警器聲、光報警信號情況。5. 8. 2. 2對外部電池供電且有內部備用電池的報警器,斷開外部電源,以備用電池供電72 h,觀察報警是否發出故障信號,測量報警器的報警聲壓級。如果報警器未發出故障信號

31、,則進一步故放電,使報警器發出故障信號。觀察并記錄報警器是否至少在7 d內每分鐘至少發出故障信號一次,然后使報警器處于報警狀態4 min,觀察并記錄報警器聲、光報警信號情況。5. 8. 3要求    滿足4. 3、4. 10條的要求。5. 9 通電試驗5. 9.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在正常大氣條件下工作的穩定性。5. 9. 2方法    先按5. 2條規定測量報警器的響應閾值。然后使其在正常監視狀態下連續運行45 h。運行結束后,再按5. 2條規定,在與運行前相同的測量方位上,測量報警器的響應閾值。&

32、#160;   在兩次測量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9.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 b)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9. 4實驗設備    煙箱。5. 10重復性試驗5. 10. 1目的    檢驗報警器響應閾值的重復性。5.10.2方法    按5. 2條規定,在報警器正常工作位置的任意一個方位上連續測量

33、6次響應閾值,6個響應閾值中的最大值用ymax或mmax表示,最小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10. 3要求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10. 4試驗設備煙箱。5. 11方位試驗5. 11.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在不同方位上的進煙性能,并確定報警器的“最有利”和“最不利”響應方位。5. 11. 2方法    按5. 2條規定,在報警器的不同方位上測量8次響應閾值,每測完1次,報警器應按同一方向繞其垂直軸線旋轉45°。將報警器的最大和最小響應閾值的方位記錄下來。在以后的試驗

34、中,這兩個方位分別稱為“最不利”和“最有利”方位。    最大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最小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11. 3要求    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11. 4試驗設備煙箱。5. 12一致性試驗5. 12. 1目的    檢驗報警器響應閾值的一致性。5. 12. 2方法    將18只報警器按118順序編號,并依次按5. 2條規定,在報警器的“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對具有可變響應閾值的報

35、警,應將報警器的響應閾值設在最大和最小極限值上分別進行試驗。    18只報警器中,最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最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    對具有可變響應閾值的報警器,當設在最大極限值上時,則最大響應閾值用ymax(1)或mmax(1)表示, 最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1)或mmin(1)表示。當設在最小極限值上時,則最大響應閾值用ymax(2)或mmax(2)表示, 最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2)或mmin(2)表示。5. 12. 3要求5. 12. 3. 1對于固定響應閾值報警器 

36、0;  a)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    b)最小的響應閾值ymin應不小于0. 2,mmin應不小于0. 05 dB/m;最大響應閾值ymax應不大于3. 0,mmaxx應不大于2. 0 dB/m。5. 12. 3. 2對于可變響應閾值報警器   a)響應閾值比ymax(1):ymin(1)或mmax(1):mmin(1)以及ymax(2):ymin(2)或mmax(2):mmin(2)均應不大于1. 6。   b)最小的響應閾值ymin(1)和ymin(2)均應不小于

37、0. 2,mmin(1)和mmin(2)均應不小于0. 005 dB/m;最大響應閾值ymax(1)和ymax(2)均應不大于3. 0,mmax(1)和mmax(2)均應不大于2. 0 dB/m。5. 12. 4試驗設備煙箱。5. 13電壓波動試驗5. 13. 1目的檢驗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在額定工作電壓波動條件下工作的適應性。5. 13. 2方法    將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分別使外部額定工作電壓降低15和升高10或按制造廠規定的額定工作電壓上、下限值測量響應閾值。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三者中最大的響

38、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最小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13. 3要求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13. 4試驗設備    煙箱。5. 14氣流試驗5. 14. 1目的    檢驗報警器抗氣流干擾的能力。5. 14. 2方法5. 14. 2. 1響應性能檢驗    在報警器周圍風速為0.2 m/s±004 m/s條件下,按52條規定,分別在報警器的“最不利”和“最有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分別用y(0. 2)max和m(0. 2)

39、max或y(0. 2)min和m(0. 2)min表示(下標02表示風速為0. 2m/s±004  m/s)。    在報警器周圍風速為1 m/s±0. 2 m/s條件下,重作上述試驗,響應閾值分別用y(1. 0)max和m(1. 0)max或y(1. 0)min和m(1. 0)min表示(下標10表示風速為1. 0 m/s±0. 2 m/s)。5. 14. 2. 2誤報檢驗    將報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取“最有利”方位安裝在只含潔凈空氣的煙箱中,按5. 1. 4條接通電源,調節煙箱中氣流速

40、度,使之先為5 m/s±0. 5 m/s,持續5 min,然后,突然增大到10 m/s±1 m/s,持續2 s(光電感煙報警器不做誤報檢驗)。5. 14. 3要求a)響應閾值應滿足:                    0. 625y(0. 2)max + y(0. 2)min/y(1. 0)max + y(1. 0)min1.6。    

41、60;     或者                    0. 625m(0. 2)max + m(0. 2)min/m(1. 0)max + m(1. 0)min1.6;    b)在誤報檢驗時,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5. 14. 4實驗設備    煙箱。515高溫試驗515. 1目的

42、0;   檢驗報警器在高溫環境下使用的適應性。5. 15. 2方法    將報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取“最不利”方位安裝在煙箱中,并按5. 1. 4條接通電源,使其處于正常監視狀態,煙箱中的初始溫度為23±5。調節煙箱中的溫度,以不大于1/min的升溫速率將溫度升到50±2,并保持至少2 h。然后按52條規定在此高溫下測量響應閾值。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15. 3要求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

43、于1. 6。5. 15. 4試驗驗設備煙箱。5. 16環境光線試驗5. 16. 1目的    檢驗光電感煙報警器在環境光線作用下性能的穩定性。5. 16. 2方法    將報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取“最不利”方位安裝在煙箱中,并接通控制和指示設備,使其處于正常監視狀態,先使閃光裝置的每只燈依次按“通電(10s)斷電(10s),的面定程序,連續通斷10次。再使相對安裝的每對燈依次重復同樣過程。然后,使4只燈同時通電,持續時間至少1 min后,按52條規定測量報警器的響應閾值。    將報警器繞其垂直軸線任一

44、方向旋轉90°,重復上述試驗過程。    將每次測量的報警器響應閾值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mmin表示。5. 16.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 b)響應閾值比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16. 4實驗設備    試驗設備應符合GS 4715-1993中4. 10. 4條的規定。5. 17振動試驗5. 17. 1目的    檢驗報警器經受振動

45、的適應性及其結構的完好性。5. 17. 2方法    將報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裝在振動臺上,使之處于正常監視狀態。依次在三個互相垂直的軸線上,在10 Hz150 Hz10 Hz的頻率范圍內,以0. 981 ms2的加速度幅值、1 oct/min掃頻速率,進行一次掃頻循環,檢查有無危險頻率。如有危險頻率,則使報警器分別在三個垂直的軸線的每個危險頻率上進行加速度幅值為0981 ms2、持續時間為90 min±1 min的定頻振動試驗。如無危險頻率,則分別在三個互相垂直的軸線上進行頻率為150 Hz、加速度幅值為0. 981 ms2、持續時間為90 min&

46、#177;1 min的定頻振動試驗。    然后,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17.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    b)試驗后,報警器無機械損傷和緊固部位松動現象;    c)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17. 4實驗設備  

47、  試驗設備(振動臺和夾具)應符合GB 16838-1997中第412. 4條規定。5. 18濕熱試驗5. 18.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在濕熱環境下使用的適應性。5. 18. 2方法    將兩只報警器及其低座在溫度為40±5的干燥箱中干燥24 h后,立即移到濕熱試驗箱中,并將報警器按5. 1. 4條接通電源,使之處于正常監視狀態。    調節濕熱試驗箱,使報警器在溫度為40±2、相對濕度為9095的條件下持續96 h后,將一只探測器取出,立即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

48、”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另一只報警器由濕熱試驗箱中取出后,在溫度1525、相對濕度小于70的環境中放置72 h,然后按5.2 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    將測得的兩只報警器的響應閾值與該兩只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校,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    在濕熱試驗箱中,以及由一種環境過渡到另一種環境時,報警器表面均不應出現凝露現象。5. 18.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b)試驗后,報警器不

49、應有破壞涂覆和腐蝕硯象;    c)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18. 4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濕熱試驗箱)應符合GB 16838-1997中第4. 5. 4條的規定。5. 19沖擊試驗5. 19. 1目的    檢驗報警器經受非多次重復性機械沖擊的適應性及其結構的完好性。5. 19. 2方法    將報警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且置安裝在沖擊試驗設備的木梁底面的中心位置上,按5. 1. 4條規定接通電源,使之處子正常監視狀態。

50、    調整試驗議備,使一個質量為1 kg的圓柱形鋼塊從700 mm高處沿導向裝置垂直地跌落到木梁頂面中心部位,沖擊面積為18 cm2±10,連續跌落5次。    試驗后,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19.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    b)試驗后,報警器應無機械損傷和緊固部位

51、脫落現象;    c)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19. 4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應符合GB 4715-1993中第4. 13. 4條的規定。5. 20 碰撞試驗5. 20. 1目的    檢驗報警器承受機械碰撞的適應性。5. 202方法    將報警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置安裝在碰撞試驗設備的剛性水平安裝板上,并按5. 1. 4條接通電源,使之處于正常監視狀態,報警器在試驗前應至少通電15 min。  &#

52、160; 調整碰撞試驗設備,使錘頭碰撞面的中心能夠從水平方向碰撞報警器,并對準使報警器最易遭受破壞的部位。然后,以1. 5 m/s±0. 125 m/s的錘頭速度1. 9 J ±10. 1 J的碰撞動能碰撞報警器。碰撞后,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報警器的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20.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火災報警信號;    b)試驗后,報警器與底座之間、底座與安

53、裝板之間不應松動或產生位移;c)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20. 4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應符合GB 4715-1993中4. 14. 4條的規定。5. 21腐蝕試驗5. 21. 1目的    檢驗報警器抗腐蝕的能力。5. 21. 2方法    試驗時,將報警器和底座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固定在一個溫度為40±2、SO2濃度25×10-6±5×10-6(體積比)、相對濕度9095的試驗箱中經受21 d試驗。 

54、60;  試驗期間報警器不通電。裝卸報警器時,其上應無凝露現象。試驗結束后,使報警器和底座在正常大氣條件下恢復7 d。    在報警器與連接導線連接完好的情況下,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21. 3要求    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21. 4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應符合GB 16838-19

55、97中4. 9. 4條的規定。5. 22絕緣電阻試驗5. 22. 1目的    檢驗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的絕緣性能。5. 22. 2方法    將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及其底座安裝在絕緣電阻試驗設備的一塊金屬板上(電壓地端),將報警器的所有接點相互短接,并在該短接處和金屬板間施加500 V±50 V的直流電壓,持續60 s±5 s后,測量絕緣電阻。接著,將報警器放置在溫度為40±5的干燥箱中干燥6 h后,再放置到溫度為40±2、相對濕度為9095的濕熱試驗箱中,保特96 h,接著在正常的試驗大

56、氣條件下放置600+100min,立即按上述方法測量絕緣電阻。5. 22. 3要求    在兩種條件下測量的報警器的絕緣電阻值應分別不小于100 M和1 M。5. 22. 4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應符合GB 4715-1993中4164條的規定。5. 23耐壓試驗5. 23. 1目的    檢驗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的耐壓性能。5. 23. 2方法    將報警器和底座在溫度為25±2、相對濕度不大于70的濕熱試驗箱中放置24 h,然后取出,再將報警器和底座安裝在

57、耐壓試驗設備的一塊金屬板上(電壓地端),將報警器的所有接點相互短接,并按下述要求在短接處和金屬板間施加試驗電壓:    a)額定工作電壓不超過50 V時:    試驗電壓以100 V/s500 V/s的升壓速率從0 V升到500 V,保持60 s±5 s。    b)額定工作電壓超過50 V時:    試驗電壓以100 V/s500 V/s的升壓速率從0 V升到1 500 V,保持60 s±5 s。5. 23. 3要求   

58、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生表面飛弧、掃掠放電、電暈或擊穿現像。5. 23. 4試驗設備試驗設備應符合GB 4715-1993中4. 17. 4條的規定。5. 24低溫試驗5. 24.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在低溫祖環境下使用的適應性。5. 24. 2方法    將報警器放置到低溫試驗箱內,按5. 1. 4接通電源,使之處于正常監視狀態,在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不大于70的條件下保持1 h,然后以不大于0. 5/min的降溫速度將溫度降到-10±3,在此條件下穩定2 h(報警在試驗箱中不應有結冰現象)。  

59、;  低溫穩定期結束后,取出報警器,關斷電源,在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不大于70的環境中恢復1 h2 h,然后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24.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成火災報警信號;    b)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24. 4實驗設備    試驗設備應符合GB 1683

60、8-1997中43. 4條的規定。5.25靜電放電試驗5. 25.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對帶電人員接觸造成靜電放電的抵抗性。5. 25. 2方法    將報警器放置到試驗用接地板上,其距接地板邊的距離應不小于100 mm。按5. 1. 4條接通電源,使之處于正常監視狀態。調節靜電放電發生器的輸出電壓為8 000 V,將連接150 pF貯位電容器和150電阻器的靜電放電探頭充電到8 000 V,經該150電阻器對報警器進行放電。每次充電后應立即將靜電放電探頭觸及到報警器外殼的一個試驗點上,無論是否發生電弧放電,務必使探頭尖端與試驗點

61、切實接觸。靜電放電應在報警器外殼(底表面和側面)的不同試驗點共進行10次。    依次放電間隔時間至少1 s。    試驗后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25.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b)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25. 4實驗設備    試

62、驗設備應符合GB 16838-1997中4. 16. 4條的規定。5. 26輻射電磁場試驗5. 26.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在輻射電磁場環境中工作的適應性。5. 26. 2方法    將報警器和底座置于絕緣試驗臺上,按5. 1. 4條接通電源,使之處于正常監視伏態。將發射天線置于中間,報警器與電磁干擾測量儀天線分別置于發射天線兩邊1 m處。調節1 MHz500 MHz功率信號發生器的輸出,使電磁干擾測量儀的讀數為10 V/m,在試驗過程中頻率應在1 MHz500 MHz的范圍內以不大于0. 005 oct/s的速率緩慢變化,同時應

63、轉動報報警器觀察并記錄報警器工作情況。如使用的天線有方向性,則應先使發射天線對準電磁干擾測量儀天線,調節功率信號發生器的輸出為10 V/m,然后將天線的位置反轉,對準報警器進行試驗。在1 MHz500 MHz頻率范圍內,應分別用天線的水平極化和垂直極化進行試驗。    試驗應在屏蔽室內進行。    試驗后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26. 3要求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

64、警信號;b)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26. 4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應符合GB 16838-1997中4. 17. 4條的規定。5. 27電瞬變試驗5. 27. 1目的    檢驗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在電瞬變產生的干擾條件下工作的適應性。5. 27. 2方法    試驗時,按5. 1. 4條接通電源,使之處于正常監視狀態。    對非內部電池供電的報警器,對報警器的電源線施加1 000 V±10、頻率5 kHz&#

65、177;20的正負極性瞬變電壓,每300 ms施加瞬變脈沖15 ms,試驗時間為2 min。    試驗期間,監視報警器是否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試驗后,按5. 2條規定,在“最不利”方位上測量響應閾值,并與該報警器在一致性試驗中的響應閾值相比較,其中大的響應閾值用ymax或mmax表示,小的響應閾值用ymin或mmin表示。5. 27. 3要求    a)試驗期間,報警器不應發出故障或火災報警信號;    b)響應閾值比ymax:ymin或mmax:mmin應不大于1. 6。5. 27. 4實驗設備&

66、#160;   試驗設備應符合GB 16838-1997中4. 18. 4條的規定。5. 28火災靈敏度試驗5. 28. 1目的    檢驗報警器在試驗火條件下的響應性能及確定報警器對四種規定試驗火的靈敏度。5. 28. 2方法5. 28. 2. 1試驗的進行    將4只報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裝在實驗室(見5. 28. 4)的頂棚表面上。按5. 1. 4條接通電源,使之處于正常監視狀態。    對于5. 28. 2. 2規定的每種試驗火,在試驗前,應使報警器在正常監視狀態下至少保持

67、15 min。并且試驗室應通風換氣,直至熱電偶、光學密度計和離子煙濃度計分別指示出下列溫度(T)、煙濃度的初始值為止:    T = 23±5;    m < 0.05 dB/m;    y < 0.05。    然后,按5. 28. 2. 2規定的每種試驗火的具體要求點火。點火后,試驗人員應立即離開試驗室,并要注意防止空氣流動影響試驗火。所有的門、窗或其他開口均應關閉。試驗期間應隨時測量T、m、y和燃料消耗量G等火災參數,并將報警器動作(確認燈亮)時的

68、T,m、y值記入表2中。    根據試驗結果,將報警器靈敏度級別分為、級:    級:mI  <0. 5 dB/m,yI <1. 5,TI <15;    級:m <1. 0 dB/m,y <3. 0,T <30;    級:m <2. 0 dB/m,y  <5. 0,T <60;將、三級靈敏度的數值用m、y和T為坐標軸的三維坐標系表示,則由9個不同的限定值可確定3個長方體。表2  報警器動作時的火災參數記錄表試驗火報警器編號T/m/(dB/m)y備注SH1281516    SH2281516    SH328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