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感受與失望_第1頁
收獲、感受與失望_第2頁
收獲、感受與失望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收獲、感受與失望    2012年暑假期間,我到昆明參加中國語言學會第十六屆年會,借此機會,參觀了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巧的是,我所住的賓館(云南師大華文學院專家樓)與舊址只有一堵玻璃墻之隔,在賓館的大門旁,伸手就可以觸摸到舊址北側茂盛的竹葉。因此,我除了正式參觀了一次之外,還多次順路或散步時又重訪此舊址,每次都有收獲,也有新的感受。西南聯大舊址位于云南師大校園內,占地很小,估計也就一二十畝地吧,應該只是當初聯大的一小部分。進了舊址“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尊半身雕像,分別是當時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三位校長清一色神情凝重,都

2、戴著眼鏡,在綠草的映襯下,格外醒目。他們的身后是一個小小的廣場。在如此狹小的舊址上,居然留出了這么一塊不小的空地,我突然覺得三位教育家塑像后面的這片空間可以令人遐想。廣場的另一端是裝飾性的雕塑,因為從外圍望去覺得風格有點怪異,我一直沒有過去近距離欣賞。往前走,見地面有凹進去一片,內有多幅浮雕,所反映的是聯大的重要事件,其中大部分都是反映學生運動特別是“一二·一運動”的。顯然設計者要突出的主體是運動、斗爭,特別是國共之間的斗爭,而非學術和教育。再往前一點,左邊是唯一保留下來的教室。這間教室是一間簡易平房,前門緊鎖,只能從后門進去,進去后,只見整齊地擺著四五十把紅色椅子,每把椅子右上方都

3、安有供做筆記用的小臺面。教師講臺的位置上擺著一塊大黑板,黑板兩側懸掛著帶樂譜的歌曲,一側是西南聯大校歌,歌詞曰: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此歌詞與網上流傳的有些差別:一是“辭卻了五朝宮闕”后面有的版本是逗號,而此處是句號;二是“一成三戶”有的版本作“一城三戶”,而且有引號,這一差別就比較大了。孰是孰非,我未能定奪,聊記于此,待方家考辯吧。細細一看,上面記載著:羅庸 詞 張清常 曲。羅庸曾任西南聯大中文

4、系主任,但以往對他我并不怎么了解,只記得有一幅“刊載率”(仿“引用率”而造)極高的照片,是西南聯大實景照,上面是幾位知名教授的合影,他們是羅常培、朱自清、聞一多、王力,還有這位羅庸,我最早知道羅庸就是看了那幅照片的介紹。其實,據說歌詞的作者是有爭議的,另一說為馮友蘭作詞。比如,楊振寧就說是馮友蘭,而張清常就是這首歌的作曲者認為是羅庸。綜合各方證據來看,或許是兩人都有貢獻,甚至有多人的貢獻。馮友蘭在“文革”后受到詬病,學界有人不愿意提及他,也是有可能的。至于張清常,如果不是有別的同名者,那應該就是語言學家、晚年任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的張清常先生。我讀過他的很多著作,其中胡同及其他印象極深。我早就知道

5、他很喜歡音樂,而且頗有造詣,他對語言的研究往往納入音樂的視野,他早年就寫過中國聲韻學里的宮商角徴羽中國聲韻學所借用的音樂術語等等。他當時還不到三十歲,能為聯大校歌譜曲,實在是有過人之處,因為他畢竟不是職業音樂家。另一側是聯大師院院歌,我感到奇怪的是,全部歌詞只有短短的三行字:春風熙熙時雨滋兮桃李向榮實累累兮桃李向榮實累累兮三句話里的第三句還是前一句的重復。怎么唱啊?一開口就要結束了,或者是反復吟詠?另外,該院歌未標明詞作者和曲作者。因此我有點懷疑,此歌在建立舊址時未經過仔細研究和細心核實,歌詞或許不全。在舊址的北端,是“一二·一運動”的四位烈士潘琰、李魯連、張華昌和于再的墓,墓的四周

6、的圍欄上掛滿了紅領巾。墓園左邊有一塊紀念碑,是西南聯大烈士紀念碑,上面刻著大約二十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聞一多”。再往左,是“三絕碑”,此碑是抗戰勝利后修建的,分別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撰額,羅庸書寫,故稱“三絕”。碑文用文言撰寫,足有一千多字長。我一字一字地讀完了全部碑文。記得其中提到,歷史上北人三次南渡,分別為晉人、宋人和明人,作者感嘆那幾次南渡后最終都未能“王師北定”,而此次“吾人”能收復河山而北返中原,且不逾十載,乃有此功云云。讀著這些文字,我在想,蔣委員長一定御覽了此篇宏文,而且心里一定是偷著樂的。由此,又聯想到作者馮先生后來在“文革”中為梁效效力,成為典型的御用文人。有公開資料披露,

7、馮友蘭每每被毛澤東接見,事后往往會獻詩,感恩戴德。諸如“懷人堂后百花香,浩蕩春風感眾芳”之類。雖然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下這種表現也不是個別現象,但是這跟他參與寫大批判文章還不一樣:進了梁效班子,寫不寫大批判文章恐怕由不得他了。但是,他寫不寫這些極盡逢迎之能事的東西,卻是可以選擇的吧。最北端是李公樸墓,上面的說明文字表明,這是一處衣冠冢。盡管如此,因為我歷來敬仰這位極有骨氣的學者,因而在這衣冠冢前也默哀了片刻。說到李公樸,自然會想到聞一多,那同樣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者。記得有人在博客上記載這里還有聞一多墓,可是我幾次到舊址來都沒有見到,感到有點遺憾。舊址的東邊最引人注目、占地最大的建筑是“一二

8、3;一運動”紀念館。里面全部是西南聯大在抗戰勝利后為爭取民主而斗爭的經歷,重點是“一二·一”慘案,詳盡介紹了四位年輕的烈士以及李公樸、聞一多二位先生為民主、自由而獻身的事跡。圖文并茂,還有烈士們的雕像,內容很豐富,而且運用了先進的聲光技術,里面有專門的館員在服務。我注意到其間多次出現當時共產黨要人的大幅照片和言論介紹。緊挨著“一二·一運動”紀念館的是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但位置較偏,里面除了黑白照片和一些說明文字,沒有陳列什么東西。這些照片記錄了當時聯大的一些情況,包括學生宿舍、知名教授的租住房,等等。總的印象是,這間紀念館(嚴格說只是一間紀念室)設計簡單,形式單一。非但如此

9、,連工作人員對這間紀念室也不怎么上心,有一次我專門去參觀聯大紀念館,那是正常的開放時間,門倒也是開著的,可是我剛進去一會,外面來了個穿著像保安一樣的人,他對我進去參觀很不高興,向我喊著“別看了”。我問為什么,他說沒有燈,可是此刻隔壁的“一二·一”紀念館燈火通明!我說請您開燈,讓我看看,他始終沒有滿足我的要求。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這間暗室般的紀念館里兜了一圈,冷冷清清的紀念館始終沒有見到專門的館員。與隔壁的“一二·一運動”紀念館相比,我油然產生出此館實乃“陪襯”的感覺。西南聯大在特殊時期創造了我國教育史上的奇跡,也是我國學術史上的豐碑。當時的聯大,大師云集,蔚為壯觀,學校在那樣

10、艱難的環境下竟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杰出人才。我很想在此實地了解當時的治校、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情況,看看該校知名教授、杰出畢業生的名錄和介紹,甚至希望能欣賞到陳寅恪、梁思成、陳省身、周培源、林徽因、朱自清、王力、羅常培、朱光潛、錢鐘書、馮至、馮友蘭等教授的群雕,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朱光亞、汪曾祺、何其芳、朱德熙、任繼愈等校友的“群英譜”畫像,或者諸如此類的設計。可是,在此紀念館我能獲得的這方面的信息很少,至少遠遠不是我所期望的,那些希望也成了奢望。請別誤會,我并不反對紀念那些為民主自由而犧牲的烈士,特別是那些年輕的生命,相反,我很敬佩他們,我也認為在西南聯大的紀念性舊址上應該有他們的一

11、席之地。但是,目前的整個設計,政治色彩過濃,幾乎成了烈士陵園或者國共兩黨斗爭陳列室。西南聯大原本主要是以教育、學術的輝煌成就和科技文化精英輩出而令人稱奇,現在的紀念場館對這些方面過于輕描淡寫了吧?舊址的盡北段綠樹成蔭、竹枝茂密。有花園幽徑,有小型庭閣,還有供人臨時休憩的石凳和石桌。我每次都看到有年輕人在此,或獨自看書,或幾人聚座閑談,雖是盛夏,“四季如春”的昆明卻是風和氣爽,更為舊址平添了一層怡然和祥和的氣氛。我注意到,云南師大校園的其他地方也有與聯大歷史相關的去處。例如,舊址外不遠處有聞一多的全身雕像,足有三四米高;師大校園一角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眾多知名教授的名字,并且分系排列,讀起來很方便,可惜石頭就在地面,沒有任何保護設施,來往者可以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