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_第1頁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_第2頁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_第3頁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_第4頁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化學競賽試題資源庫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A組 C對已達化學平衡的下列反應2X(g)Y(g)2Z(g)減小壓強時,對反應產生的影響是A 逆反應速率增大,正反應速率減小,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B 逆反應速率減小,正反應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C 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D 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B一定條件下反應mA(g)nB(g)pC(G)qD(g);H0。在一密閉容器中進行,測得平均反應速度v(C)2v(B)。若反應達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加大體系壓強時平衡不移動,則m、n、p、q的數值可以是A 2、6、3、5 B 3、1、2、2 C 3、1、2、1 D

2、 1、3、2、2 B在已經處于化學平衡狀態的體系中,如果下列量發生變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平衡移動的是A 反應混和物的濃度 B 反應物的轉化率C 正、逆反應速率 D 反應混和物的壓強 C下列化學反應中,為使平衡體系析出更多的銀,可采取的措施是AgFe2Ag(s)Fe3(正反應放熱)A 常溫下加壓 B 增加Fe3的濃度C 增加Fe2的濃度 D 移去一些析出的銀 D在反應aAbBcC的平衡體系中,無論升高溫度或增加壓強,C的濃度都會增大,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abc 正反應吸熱 B abc 正反應吸熱C abc 正反應放熱 D 無法確定系數關系 正反應吸熱 D在一密閉燒瓶中,在25時存在著平衡:2N

3、O2N2O4(正反應放熱)。把燒瓶置于100的水中,則下列幾項性質中不會改變的是顏色 平均分子量 質量 壓強 密度A 和 B 和 C 和 D 和 C右圖中的曲線是在其他條件一定時反應:2NO(g)O2(g)2NO2(g)(正反應放熱)中NO的最大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圖上標有A、B、C、D、E五點,其中表示未達到平衡狀態,且v正v逆的點是A A或E B C C B D D A一定溫度下,反應2SO2O22SO3,達到平衡時,n(SO2)n(O2)n(SO3)234。縮小體積,反應再次達到平衡時,n(O2)0.8mol,n(SO3)1.4mol,此時SO2的物質的量應是A 0.4mol B 0.6

4、mol C 0.8mol D 1.2mol A在一定條件下,密閉容器中發生如下的反應:2SO2(g)O2(g)2SO3(g)(正反應放熱)。反應達平衡后,已知SO2、O2、SO3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5。其它條件不變,升溫后,達到新的平衡時,已知SO2、O2的物質的量分別為1.4mol和0.9mol,則此時容器內SO3的物質的量應為A 1.8mol B 2mol C 2.2mol D 2.4mol D某溫度下,將2mol A和3molB充入一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aA(g)B(g)C(g)D(g) 5分鐘后達到平衡。已知各物質的平衡濃度的關系為AaBCD,若在溫度不變情況下將容器的體積擴大為原來

5、的10倍,其A的轉化率不發生變化,則B的轉化率為A 60% B 24% C 4% D 40% B在一定溫度下,將CO和水蒸氣各1mol置于密閉容器中反應:COH2O CO2H2,達到平衡后測得CO2為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氣,達到新的平衡后CO2的物質的量是A 0.6mol B 大于0.6mol,小于1mol C 1mol D 大于1mol A、C對于以下給出的可逆反應:A2B2C(正反應放熱),已知C是氣體,達平衡后同時升高溫度并降低壓強,又達到新的平衡。若第二次平衡時混和物中C的含量與第一次平衡相同,則下列推斷正確的是A A不一定是氣態物質 B A一定是氣態物質C B一定不是氣態

6、物質 D B一定是氣態物質 B、D對于mA(g)nB(g)pC(g)qD(g)的平衡體系,當升高溫度時,體系的平均分子量對氫氣的相對密度從16.5變成16.9,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mnpq 正反應是放熱反應 B mnpq 正反應是吸熱反應C mnpq 逆反應是放熱反應 D mnpq 逆反應是吸熱反應 A、C在容積一定的密閉容器中,反應2AB(g)C(g)達到平衡后,升高溫度容器內氣體的密度增大,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正反應是吸熱反應,且A不是氣態B 正反應是放熱反應,且A是氣態C 其他條件不變,加入少量C,該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D 改變壓強對該平衡的移動無影響 C在t1時反應2A(g)B(g

7、)達到平衡,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M1,t2時設反應平衡后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M2,當溫度從t1升高到t2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若M1M2,平衡右移,正反應吸熱 B 若M1M2,平衡左移,正反應吸熱C 若M1M2,平衡左移,正反應放熱 D 若M1M2,平衡右移,正反應放熱 D對反應 4NH3(g)5O2(g)4NO(g)6H2O(g)(正反應放熱),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 對NH3與O2的反應來說,化學反應速率關系是3v(NH3)2v(H2O)B 若單位時間內生成X mol NO的同時,消耗X mol NH3,則反應達到平衡狀態C 達到化學平衡時,若增加容器體積,則正反應速率減

8、小,逆反應速率增大D 若降低溫度,達到新的化學平衡時,NO的體積分數將增大 B可逆反應:A(g)BC(g)D 中,A與C都是無色氣體,當達到平衡時,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 若增大A的濃度,平衡體系顏色加深,說明D是有顏色的氣體B 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說明B、D必是氣體C 升溫,C的百分含量減少,說明正反應是放熱反應D 若B是氣體,增大A的濃度會使B的轉化率增大 B現有可逆反應A(g)2B(g)nC(g)(正反應放熱),在相同溫度、不同壓強時,A的轉化率跟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右圖所示,其中結論正確的是A p1p2,n3 B p1p2,n3C p1p2,n3 D p1p2,n3 A對達到平衡狀態的

9、可逆反應XYZW,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壓強,反應速率變化圖象如右圖所示,則圖象中關于X、Y、Z、W四種物質的聚集狀態為A Z、W均為氣體,X、Y中有一種是氣體B Z、W中有一種是氣體,X、Y皆非氣體C X、Y、Z、W皆非氣體D X、Y均為氣體,Z、W中有一種為氣體 A、D對于如下的反應:mA(g)nB(g)pCqD 當其它條件不變,溫度分別為T1和T2時,反應物B的百分含量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分別可用圖中曲線I和曲線II表示,據此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 T1T2 B 正反應是吸熱反應C T2T1 D 逆反應是吸熱反應 C同壓、不同溫度下的反應:A(g)B(g)C(g)A的含量和溫度的關系

10、如右圖所示,下列結論正確的是A T1T2,正反應吸熱 B T1T2,正反應吸熱C T1T2,正反應放熱 D T1T2,正反應放熱 B、D在一定條件下,可逆反應2X(g)2y(g)z(g)(正反應放熱),在t1時達到平衡,然后在t2時開始加熱至一定溫度后停止加熱并保溫,到t3時又建立平衡,下圖中能表示這一變化情況的是A B C D C如圖所示,反應2SO2(g)O2(g)2SO3(g);H0,在不同溫度、不同壓強(P1P2)下達到平衡時,混合氣中SO3的體積(SO3)隨溫度變化的曲線應為A B C DZX時間濃度Ot1t2t2 C今有反應X(g)Y(g)2Z(g)(正反應放熱),右圖表示該反應在

11、t1時達到平衡,在t2時因改變某個條件而發生變化的曲線。則下圖中的t2時改變的條件是A 升高溫度或降低Y的濃度B 加入催化劑或增大X的濃度C 降低溫度或增大Y的濃度D 縮小體積或降低X的濃度 B對于反應A(s)2B(g)3C(g)(正反應吸熱),平衡混和物中C的百分含量C%與外界條件x、y的關系如下圖所示,則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A x表示溫度,y表示壓強,且y1y2y3 B x表示壓強,y表示溫度,且y3y2y1C x表示溫度,y表示壓強,且y3y2y1D x表示壓強,y表示溫度,且y1y2y3 D下圖表示的平衡混和物中,產物X的百分含量在不同壓力下隨溫度改變的情況,在下述哪一個可逆體系中X可

12、代表用橫線標明的物質A N2(g)O2(g)2NO(g)(正反應吸熱)B 2SO3(g)2SO2(g)O2(g)(正反應吸熱)C N2(g)3H2(g)2NH3(g)(正反應放熱)D 4NH3(g)3O2(g)2N2(g)6H2O(g)(正反應放熱) D在下列反應中:A2(g)B2(g)2AB(g)(正反應放熱)當其達到平衡時,在下圖的曲線中,符合勒沙特列原理的曲線是A B C D A、D對氣體反應:mAnBeC 溫度(T)、壓強(P)、時間(t)與生成物的體積百分數C%的關系圖,下列結論正確的是A 正反應是放熱反應 B mneB 正反應是吸熱反應 D mne A、D在某恒溫的容器中,可逆反應

13、A(g)B(g) xC(g),有如圖所示的關系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溫度:T1T2 B 壓強 p1p2C 該正反應是吸熱反應 D x的值是1 A、D在某容積一定的密閉容器中,有下列的可逆反應:A(g)B(g)xC(g)(正反應放熱)有圖所示的反應曲線,試判斷對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T表示溫度,P表示壓強,C%表示C的體積分數)A P3P4,y軸表示B的轉化率B P3P4,y軸表示B的體積分數C P3P4,y軸表示混合氣體的密度D P3P4,y軸表示混合氣體的平均mol質量 A、C用來表示可逆反應:2A(g)B(g)2C(g)(正反應放熱) 的正確圖象是下圖中的 A B C D A、B對于可逆

14、反應:A2(g)3B2(g)2AB3(g)(正反應放熱),下列圖象中正確的是 A B C D B下列事實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A 氨水應密閉保存,放置低溫處B 在硫酸亞鐵溶液中,加入鐵粉以防止氧化變質C 生產硝酸的過程中使用過量空氣以提高氨氣的利用率D 實驗室常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氯氣 A、C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釋的是A NaOH溶液使酯水解比稀H2SO4使酯水解更快B FeCl3溶液中加入鹽酸,丁達爾現象減弱C 加入稀硫酸,可促進酯的水解D 用蒸餾水稀釋濃H2SO4,電離度逐漸增大 B下列事實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A 開啟啤酒瓶后,瓶中馬上泛起大量泡沫B 由H2、I2(g)、

15、HI組成的平衡體系,加壓后顏色加深C 實驗室中常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氯氣D 工業上生產硫酸的過程中使用過量的空氣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 B、D在VL密閉容器中,通入0.2mol SO2和0.2mol SO3氣體,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2SO2O22SO3。平衡時SO3為amol;在相同溫度下按下列配比在VL密閉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質,平衡時有關SO3的正確敘述是A 放入0.2mol SO2、0.1molO2、0.1mol SO3,達到平衡時SO3必小于amolB 放入0.2mol SO2、0.1molO2、0.2mol SO3,達到平衡時SO3必大于amolC 放入0.4mol SO2、0.1

16、molO2,達到平衡時SO3會等于0.4molD 放入0.2mol SO2、0.1molO2,達到平衡時SO3必小于amol A、D一定溫度下將amol PCl5充入一密閉容器中達到如下平衡:PCl5(g)PCl3(g)Cl2(g),此時壓強為P1;再向容器中通入amol PCl5,在同溫下又達到平衡時的壓強為P2,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 2P1P2 B 2P1P2 C 2P1P2 D P1P2 C在恒溫時,一固定容積的容器內發生如下反應:2NO2(g)N2O4(g) 達平衡時,再向容器內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達到平衡后,與第一次平衡時相比,NO2的體積分數A 不變 B 增大 C 減小

17、 D 無法判斷 B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存在著如下的平衡:2NO2N2O4 現在維持容器溫度和容積均不變的情況下,向容器中補充a克NO2,待建立新的平衡時,平衡混和物中NO2的含量比原平衡狀態A 增大 B 減小 C 不變 D 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B、C某密閉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NO2,發生反應2NO2N2O4(正反應放熱),達平衡后,若分別單獨改變下列條件,重新達到平衡后,能使混和氣體平均分子量增大的是A 通入N2 B 通入 NO2 C 通入N2O4 D 升高溫度 D把質量相同的N2O4和NO2分別放入體積相同的兩個密閉容器a、b中,維持a、b處于相同溫度,當達到平衡后,結果是

18、A a中N2O4百分含量比b中的高 B a中壓強比b中壓強小C a中的氣體總物質的量比b中少 D a、b中各氣體的百分含量對應相同 B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個密閉容器中加入H2和I2蒸氣各0.5mol,發生反應H2I22HI,達到平衡時,生成HI 0.8mol,若其它條件不變,開始充入的H2為2mol,則達到平衡時生成的HI可能是下列中的A 1.1mol B 0.87mol C 0.8mol D 0.5mol A、C某溫度下,在固定容積的容器中,可逆反應:A(g)3B(g)2C(g) 達到平衡時,測得平衡時的物質的量之比為ABC221。保持溫度不變,再以221的體積比充入A、B和C,則A 平衡向正

19、方向移動 B 平衡不移動C C的百分含量增大 D C的百分含量可能減小 C將1mol SO2和1mol O2通入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平衡體系中有SO3 0.3mol,此時若移走0.5mol O2和0.5 mol SO2,則反應達到新平衡時SO3的物質的量為A 0.3mol B 0.15mol C 小于0.15mol D 大于0.15mol,小于0.3mol B、C定容容器a與定容容器b的體積相同,內皆裝入質量相同、按相同物質的量之比混合的SO2和O2,經一定時間在相同溫度下達到平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a、b中SO2的轉化率相同 B b中的反應速度比a中快C b中SO2的轉化

20、率比a中高 D 若a、b中皆再加入同量氮氣,平衡不移動 B、D對于以下這個平衡體系C(s)CO2(g)2CO(g)(正反應吸熱),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 降低壓強升高溫度,體系中混和氣體的平均分子量將減小B 在保持溫度和氣體體積不變的條件下,向平衡體系中添加一定量的CO2,當反應重新建立平衡后,混和氣體的平均分子量將減小C 在保持溫度和氣體體積不變的條件下,平衡體系中添加一定量的N2,平衡不移動D 向平衡體系增添一定量的CO2,而保持溫度、壓強不變,反應重新建立平衡后,混和氣體平均分子量增大 (1)答:0.1mol/L·分 0.05mol/L·分 0.5mol/L (2)均為

21、恒量 (3)不變將等物質的量的氫氣和碘蒸氣放入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H2(g)I2(g)2HI(g)(正反應放熱),反應經過5分鐘測得碘化氫的濃度為0.5mol/L,碘蒸氣的濃度為0.25mol/L。請填寫以下的空白:(1)VHI ;VH2 ;氫氣的起始濃度 。(2)若上述反應達到平衡時,則平衡濃度HI、I2、H2的關系是 (填“相等”、“211”或“均為恒量”)(3)若升高溫度,則混和氣體的總物質的量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1)xyz (2)逆反應 (3)固體或液體 (4)放在一定條件下的下列可逆反應達到平衡時,試填出:xAyBzC(1)若A、B、C都是氣體,在減壓后平衡向逆反

22、應方向移動,則x、y、z關系是_;(2)若C是氣體,并且xyz,在加壓時化學平衡可發生移動,則平衡必定是向_方向移動;(3)已知B、C是氣體,現增加A物質的量(其他條件不變),平衡不移動,說明A是 ;(4)如加熱后,C的百分含量減小,則正反應是 熱反應。 (1)減小 逆向 減小 pm+ n (2)增大 放熱密閉容器中mA(g)nB(g)pC(g),反應達到平衡,經測定增大壓強P時,A的轉化率隨P而變化的曲線如右圖。則:(1)增大壓強,A的轉化率_,平衡向_移動,達到平衡后,混合物中C的質量分數_。上述化學方程式中的系數m、n、p的正確關系是_。(2)當降低溫度時,C的質量分數增大,則A的轉化率

23、_,正反應是_熱反應。 (1)A (2)C (3)ADBC把N2和H2以11物質的量比混勻后分成四等分,分別同時充入A、B、C、D四個裝有催化劑的真空容器中(容器的容積固定),在保持相同溫度的條件下,四個容器的合成氨反應相繼達到化學平衡狀態,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后回答下列問題(用A、B、C、D填空)。容器代號ABCD平衡時混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1617平衡時N2的轉化率20%平衡時H2的轉化率30%(1)都達到平衡時 容器中NH3的物質的量所占比例最大。(2)達到平衡所需時間最長的容器代號是 。(3)四個容器的容積由小到大的排列次序是 。 (1)(2)增大 增大 減小(3)1520min和253

24、0 min(4)增加了O2的量 a b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氣發生如下反應:2SO2(g)O2(g)2SO3(g)(正反應放熱)(1)寫出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表達式K (2)降低溫度,該反應K值 ,二氧化碳轉化率 ,化學反應速度 (以上均填增大、減小或不變)(3)600時,在一密閉容器中,將二氧化碳和氧氣混合,反應過程中SO2、O2、SO3物質的量變化如圖,反應處于平衡狀態的時間是 。(4)據圖判斷,反應進行至20min時,曲線發生變化的原因是 (用文字表達);10min到15min的曲線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填寫編號)。A 加了催化劑 B 縮小容器體積 C 降低溫度 D 增加SO3的物質的

25、量 (1) (2)吸熱 (3)b、c (4)830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化學反應:CO2(g)H2(g)CO(g)H2O(g),其化學平衡常數K和溫度t的關系如下表:t70080083010001200K0.60.91.01.72.6回答下列問題:(1)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表達式為K 。(2)該反應為 反應(選填吸熱、放熱)。(3)能判斷該反應是否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依據是 (多選扣分)。(a)容器中壓強不變 (b)混合氣體中 c(CO)不變(c)v正(H2)v逆(H2O) (d)c(CO2)c(CO)(4)某溫度下,平衡濃度符合下式: c(CO2)·c(H2)c(CO)&#

26、183;c(H2O),試判斷此時的溫度為 。 (1)b 縮短達到平衡時間 (2)吸熱 升高溫度,C%增加 (3)b b達到平衡時間短(減壓過程,C才會增加)現有可逆反應:A(g)B(g)3C(g),下圖甲、乙、丙分別表示在不同的條件下生成物C在反應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C%)和反應時間(t)的關系圖。甲 乙 丙(1)若甲圖中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有催化劑和無催化劑的情況,則 曲線表示無催化劑時的情況,因為 ;(2)若乙圖中兩條曲線分別表示200和100時的情況,則該可逆反應的正反應是 熱反應,因為 ;(3)若丙圖兩條曲線分別表示不同壓強下的情況,則 曲線表示壓強較大的情況,因為 。 (1)在定壓容器中

27、的反應先達到平衡,而且A2的轉化率高 (2)A2的轉化率以及正反應速度都降低。理由是:由于反應容器保持定壓,所以當加入氬氣后,反應容器的容積會增大,為了使得反應容器中的各物質的濃度降低,所以正反應速度降低(逆反應速度也降低),從反應物及產物的系數可以看出,反應物的系數比產物的系數大,所以,容器容積增大對正反應速度降低的效果更為明顯,故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使A2的轉化率降低 (3)2 2.25 0.5在一定溫度下,有1mol A2氣體和3mol B2氣體發生下列反應:A2(g)3B2(g)2AB3(g)(正反應放熱)(1)若分別在1L定壓密閉容器中和1L定容容器中反應(密閉),哪個容器中的反應

28、先達到平衡?哪個容器中的A2的轉化率高?(2)若在上述定壓密閉容器中,反應已達到平衡時,再加入0.5mol氬氣(氬氣不與該體系中的任何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則A2的轉化率會起什么變化?正反應速度與原平衡相比,有無變化,簡答理由。(3)若在1L定容容器中,上述反應達到平衡時,平衡混和物中N2、H2、NH3的物質的量分別為A、B、Cmol。仍維持原溫度,用x、y、z分別表示開始時N2、H2、NH3的加入量(mol),使達到平衡后N2、H2、NH3的物質的量也為A、B、Cmol。則應滿足的條件是:若x0,y0,則z 若x0.75,則y應為 mol、x應為 mol。B組 D從植物花中可提取一種簡寫為HI

29、n的有機物,它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下列平衡: HIn(溶液,紅色)H(溶液)In(溶液,黃色) 而用作酸堿指示劑。往該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則溶液顏色為A 紅色變深 B 黃色變淺 C 黃色變深 D 褪為無色 D在一定條件下,可逆反應2A(g)B(g)nC(s)D(g)達平衡。若維持溫度不變,增大壓強,測得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發生改變,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其他條件不變,增大壓強,平衡不發生移動B 其他條件不變,增大壓強,混合氣體的總質量不變C 該反應式中n值一定為2D 原混合氣體中A與B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且2M(A)M(B)3M(D)(其中M表示物質的摩爾質量) A、B在容積固定的

30、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反應:A(g)3B(g)2C(g);H0某研究小組研究了其他條件不變時,改變某一條件對上述反應的影響,并根據實驗數據作出下列關系圖:下列判斷一定錯誤的是A 圖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劑對反應的影響,且乙使用的催化劑效率較高B 圖研究的是壓強對反應的影響,且甲的壓強較高C 圖研究的是溫度對反應的影響,且甲的溫度較高D 圖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劑對反應的影響,且甲使用的催化劑效率較高 A、D加熱裝有1mol HI氣體的定容密閉容器,發生如下反應:2HI(g)H2(g)I2(g);H0,在t1反應達到平衡時,I2的物質的量分數為x1;若起始時在該容器中加入2mol HI,在t2達到平衡時,I2

31、的物質的量分數為x2;則下列關系正確的是A 若t1t2,則x1x2 B 若t1t2,則x1x2C 若t1t2,則x1x2 D 若t1t2,則x1x2 B將1mol CO和1mol H2O(g)充入某固定容積的反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CO(g)H2O(g)CO2(g)H2(g)達到平衡時,有2/3的CO轉化為CO2。在相同條件下,將1mol CO和2mol H2O(g)充入同一反應容器中,當反應達到平衡后,混合氣體中CO2的體積分數可能為A 22.2% B 28.2% C 33.3% D 37.8% A某溫度下,在一容積可變的容器中,反應2A(g)B(g)2C(g)達到平衡時,A、B和 C物質的

32、量分別為4mol、2mol和4mol。保持溫度和壓強不變,對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質的量做如下調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A 均增加1rnol B 均減半 C 均減少1mol D 均加倍 D某溫度下,某容積恒定的密閉容器中發生如下可逆反應:CO(g)H2O(g)H2(g)CO2(g) H0當反應達平衡時,測得容器中各物質均為n mol,欲使H2的平衡濃度增大一倍,在其它條件不變時,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是A 升高溫度 B 加入催化劑C 再加入nmol CO和nmol H2O D 再加入2n mol CO2和2n mol H2 B在密閉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CaCO3(s)CaO(s)CO2,CO2的平衡濃度

33、為C1mol/L,現再充入CO2使其濃度達到2C1mol/L,重新達到平衡后,CO2的濃度為C2mol/L(設溫度不變),則C1和C2的關系是A C1C2 B C1C2 C C1C2 D 2C1C2 D有可逆反應C(s)H2O(g)H2(g)CO(g)處于平衡狀態,當平衡向左移動時,混和氣體相對平均分子量變化正確的是下列選項中的(A)增大 (B)減小 (C)不變 (D)前三種均有可能 A反應:NH3(g)CO2(g)CO(NH2)2(s)H2O(g)已達平衡。若增大壓強,平衡移動,但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原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30B 原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

34、分子質量為28C 起始時,NH3與CO2的體積比為1314D 起始時,NH3與CO2的體積比為1415 B、C在密閉容器發生如下的反應:aX(g)bY(g)cZ(g)dW(g),反應達到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氣體體積壓縮到原來的1/2,當再次達到平衡時,W的濃度為原來的1.8倍。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 平衡向逆方向移動 B abcdC Z的體積分數增加 D X的轉化率下降 C、D密閉容器中,反應xA(g)yB(g)zC(g)達平衡時,A的濃度為0.5mol/L, 若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的容積擴大到原來的2倍,達新平衡時A的濃度降為0.3mol/L。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 xyz B 平衡向正反

35、應方向移動C B的轉化率降低 D C的體積分數減小 C、D溫度為T,壓強為1.01×106Pa條件下,某密閉容器內,下列反應達到化學平衡A(g)B(g)3C,測得此時c(A)0.022mol/L:壓縮容器使壓強增大到2.02 ×106Pa,第二次達到平衡時,測得 c(A)0.05mol/L;若繼續壓縮容器,使壓強增大到4.04×106Pa,第三次達到平衡時,測得 c(A)0.075mol/L。則下列關于C物質狀態的推測正確的是A C為非氣態 B C為氣態C 第二次達到平衡時C為氣態 D 第三次達到平衡時 C為非氣態 B某些金屬鹵化物可跟鹵素反應,如KII2KI3,

36、下列判斷錯誤的是A I3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I3II2B 在KI3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會析出AgI3沉淀C KI3可用于檢驗淀粉的存在D 配制碘水時加入KI可增大I2的溶解度 AD往一體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充入H2和I2,發生反應 H2(g)I2(g)2HI(g)(正反應放熱),當達到平衡后,t0時改變反應的某一條件(混合氣體物質的量不變),且造成容器內壓強增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容器內氣體顏色變深,平均分子量不變B 平衡不移動,混合氣體密度增大C H2轉化率增大,HI平衡濃度變小D 改變條件前后,速度圖象為 A已知常溫常壓下,N2(g)和H2(g)反應生成2mol NH3,放出92.4k

37、J熱量,在同溫同壓下向密閉容器中通入1mol N2和32mol H2,達平衡時放出熱量為Q1 kJ;向另一體積相同的容器中通入0.5mol N2和1.5mol H2、1mol NH3,相同溫度下達到平衡時放出熱量為Q2 kJ,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Q2Q192.4 B 2Q2Q192.4C Q1Q292.4 D Q1Q292.4 A、C已知298K時,2SO2(g)O2(g)2SO3(g)197kJ,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向密閉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1molO2,達到平衡時放出熱量Q1;向另一個同體積的密閉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2,達到平衡時放出熱量為Q2,則下列關系中正確

38、的是A Q2Q1/2 B Q2Q1/2 C Q2Q1197kJ D Q2Q1197kJ B下列兩個平衡體系:(A)C2H4C2H2H2 (B)2CH4C2H42H2 當升高溫度時,(A)和(B)式皆向右移動。試判定下列反應(1)、(2)和(3)中:(1)C2H2CH4Q1,(2)2CH2C2H2Q2,(3)2C2H2C2H4Q3熱量Q1,Q2,Q3的大小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 Q1Q2Q3 B 2Q1Q3Q2 C Q2Q1Q3 D Q3Q2Q1 A相同容積的四個密閉容器中進行同樣的可逆反應:2X(g)Y(g)3W(g)2Z(g)起始時四個容器所裝X、Y的量分別為:甲(X:2mol,Y:1mol)

39、乙(X:1mol,Y:1mol)丙(X:2mol,Y:2mol) 丁(X:1mol,Y:2mol)在相同溫度下,建立平衡時,X或Y的轉化率大小關系為A X的轉化率為:甲丙乙丁 B X的轉化率為:甲乙丙丁C Y的轉化率為:甲丙乙丁 D Y的轉化率為:丁乙丙甲 (1)啤酒瓶中二氧化碳氣體與啤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CO2(氣)CO2(溶液),打開啤酒瓶,二氧化碳氣體的壓力下降,根據勒沙特列原理,平衡向放出二氧化碳氣體的方向移動,以減弱氣體壓力下降對平衡的影響。 (2)溫度是保持平衡的條件,玻璃杯的溫度比冰鎮啤酒的溫度高,根據勒沙特列原理,平衡應向減弱溫度升高的方向移動,即應向吸熱方向移動,從溶

40、液中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是吸熱的,因而,應從溶液中放出二氧化碳氣體。今年是勒沙特列(Le Chatelier18501936)誕生150周年。請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釋如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打開冰鎮啤酒瓶把啤酒倒入玻璃杯,杯中立即泛起大量泡沫。 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動原理);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平衡就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合成氨。在物理和化學中,有些原理、定律具有相似性。如物理中有機械守恒定律,化學中有質量守恒定律。比較它們有助于我們的學習。1834年物理學家楞次概括了各種實驗結果,得到如下結論: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這就是楞次定律。

41、請寫出與楞次定律相似的化學原理或定律: ,其內容是:_。該原理或定律在 等工業生產中有重要應用。 (1)先下移,后上移 增大 (2)升高溫度,平衡向左移動,氣體物質的量增大;由pVnRT,升高溫度,壓強(體積)增大。某剛性容器內有一活塞和彈簧,B內為真空,A內已充入2mol SO2和1mol O2,發生可逆反應2SO2O22SO3(正反應放熱),此時活塞已保持靜止。(1)往A內迅速充入2mol SO2和1mol O2,活塞將如何運動 ;當活塞再次保持靜止時,SO2反應速度與原平衡SO2反應速度v0的大小關系為v v0(、),同時SO2的轉化率比原平衡時 (增大、減小、不變)(2)如果對容器加熱

42、,使A內氣體溫度升高,活塞將向下移動,試解釋活塞下滑原因:. . (1)放熱 (2)平衡建立過程 (3)打破平衡,向逆方向移動可逆反應A3B2C,在反應過程中,C的百分含量C%與溫度的關系如右圖所示。(1)該反應是(吸熱,放熱) 反應;(2)溫度t500時,C%逐漸增大的原因是 ;(3)溫度t500 t時,C%逐漸減小的原因是 。 反應、是可逆反應,反應是不可逆反應,當NaOH含量較少時,使反應生成的Na2FeO2及反應生成的Na2Fe2O4的質量都少,致使反應生成的Fe3O4的質量也少,氧化膜的厚度就薄。當NaOH含量太多時,盡管反應、生成的Na2FeO2及Na2Fe2O4的質量增加,但太多

43、的NaOH又會使反應的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結果生成的Fe3O4的質量變小,氧化膜的厚度變薄。為了防止鐵制品生繡,可對其表面進行“發藍”處理:把鐵制品浸入熱的NaNO2、NaNO3、NaOH混合溶液中,使它的表面氧化成一層致密的Fe3O4氧化膜。發生的反應可表示如下:3FeNaNO25NaOH3Na2FeO2NH3H2O 8FeNaNO35NaOH2H2O4Na2Fe2O43NH3Na2FeO2Na2Fe2O42H2OFe3O44NaOH某研究小組發現,若上述熱的混合溶液中NaOH的含量太少,氧化膜的厚度就太薄;若NaOH的含量太多,氧化膜的厚度也太薄。請用化學平衡原理解釋發生這種現象的原

44、因。 發生可逆反應:2NO2N2O4,從反復觀察上面的實驗現象可知,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外拉時,管內體積增大,氣體的壓強減小,濃度減小,混合氣體的顏色先變淺又逐漸變深,逐漸變深是因為平衡向逆反應的方向移動,生成了更多的NO2,但是顏色比開始淺,說明NO2在最后平衡的濃度比開始小;把注射器的活塞往里壓,管內體積減小,壓強增大,濃度增大,混合氣體的顏色先變深又逐漸變淺,逐漸變淺是因為平衡向正反應的方向移動,生成了更多的N2O4,但是顏色比開始深,說明NO2在最后平衡的濃度比開始大。如圖用注射器(50mL或更大些的)吸入約20mL 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使注射器的活塞達到處)。吸入氣體后,將細管端

45、用橡皮塞加以封閉。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外拉到處。觀察當活塞反復地從到及從到時,管內混合氣體顏色的變化。 (1)不變 (2)增大 (3)降低某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存在下列化學平衡:aA(g)bB(g)cC(g)。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向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的A物質,重新達到平衡后,判斷在下列情況下有關物理量的變化(填寫“增大”、“減小”或“不變”):(1)當abc時,A的轉化率 。(2)當abc時,A的轉化率 。(3)當abc時,A的轉化率 。 不變 14b13a12c一定溫度下,可逆反應:2NH3(g)CO2(g)CO(NH2)2(s)H2O(g)在某密閉容器中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

46、質量為30g·mol1,此時若溫度不變、增大壓強,重新達到平衡之后,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將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原平衡狀態時NH3(g)、CO2(g)、H2O(g)的物質的量分別為a mol、b mol、c mol,則若要使達到新平衡狀態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增大或不變,a、b、c之間應滿足的關系式為 。 (1) (2) (3)m12n,m12n,m12n可逆反應C(s)H2O(g)CO(g)H2(g)達到平衡時,測得氣體的總質量為mg,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nmol。當改變條件使平衡向左移動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物質的量變化值nx,且m12x、nx。請回答下列問

47、題:(1)達到新的平衡時,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為 。(2)達到新的平衡時,混合氣體平均式量的變化值M 。(3)若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呈下列變化趨勢,請確定m和n關系:若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增大,則有 。若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不變,則有 。若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減小,則有 。(也可用“CO2(g)2NH3(g)CO(NH2)2(g)H2O(g)”來討論) 逆 壓強增加到原來的2.5倍,而氣體D的濃度只增加到原來的0.35倍,所以在加壓過程中化學平衡向逆方向移動 正 壓強增加到原來的2倍,而氣體D的濃度增加到原來的2.2倍,所以在氣體壓縮過程中,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在10.0和2×105Pa的條件下,

48、aA(g)dD(g)eE(g) 建立平衡后,再逐步增加體系的壓強(溫度維持不變),下表列出了不同壓強下反應建立平衡時物質D的濃度:壓強(Pa)2×1055×1051×106D的濃度(mol/L)0.0850.200.44據表中數據,可見壓強從2×105 Pa增至5×105 Pa,平衡向 方向移動,作出這種判斷的理由是: ;當壓強由5×105 Pa增加到1×106 Pa時,平衡向 方向移動, 作出這種判斷的理由是: 。 (1)逆 理由略 (2)正 E在10×105Pa后加壓變成了液態 ad在10和4atm的條件下,當

49、反應aA(g)dD(g)eE(g),建立平衡后,維持溫度不變,改變壓強測定D的濃度變化如下:壓強(Pa)4×1056×10510×10520×105D的濃度(mol·L1)0.0850.1260.2000.440(1)壓強從4×105Pa增加到6×105Pa時,平衡向 方向移動(填“正”、“逆”),理由是 。(2)壓強從1×106Pa增加到2×106Pa時,平衡向 反應方向移動,此時平衡向該方向移動的兩個必要的條件是: ; 。 (1)770 890(2)降低壓強或移去鉀蒸氣 適當升高溫度(3)KC(K)/C(Na)鉀是種活潑的金屬,工業上通常用金屬鈉和氯化鉀在高溫下反應制取。該反應為:Na(l)KCl(l)NaCl(l)K(g)(正反應吸熱)壓強(kPa)13.3353.32101.3K的沸點()590710770Na的沸點()700830890KCl的沸點()1437NaCl的沸點()1465該反應的平衡常數可表示為:KC(K),各物質的沸點與壓強的關系見上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