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湘教版下學期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1頁
小學六年級湘教版下學期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2頁
小學六年級湘教版下學期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3頁
小學六年級湘教版下學期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六年級湘教版下學期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班級:_ 姓名:_ 時間:_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夸父追日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1解釋下列劃橫線字的意思,夸父與日逐走。 (_)   北飲大澤。  (_)棄其杖 (_)   未至   (_)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你對夸父這一人物的認識。_3夸父逐日從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與神奇性?(原文回答)_4從“棄其杖,化為鄧林。”可以

2、看出夸父怎樣的性格特點?_5從夸父逐日要表達古代人民怎樣的愿望與精神?_2. 文言文閱讀。1楊震“四知”楊震遷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治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字詞解釋:遷:_ 之:_ 舉:_   謁見:_  遺:_ 知:_  何謂:_  公:_或

3、:_  治:_2公孫儀不受魚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 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j魚。既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字詞解釋:相:_  嗜:_ 諫:_  唯: _ 色: _   枉:_ 給:_ 3子罕弗受玉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

4、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字詞解釋:或:_ 諸:_ 弗:_  爾:_   與:_4拷打羊皮露真相人有負鹽與負薪者,二人同釋重擔,息于樹陰下。少時,且行,二人爭一羊皮,各言為己藉jiè肩之物。久未果,遂訟于官。時雍州刺史李惠,謂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無對者。惠遣爭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xiè,惠曰:“知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服罪。字詞解釋:負:_  薪:_釋:_  且: _

5、0;藉: _   未果:_   訟: _ 咸: _遣:_3. 讀小古文,完成練習。人生小幼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注)節選自顏氏家訓。專利:專一而敏銳。固:所以。坎壈(ln):困頓,不得志。1七歲時所學和二十歲以后所學,會有什么不同呢?請用“   ”畫出相關的句子。2翻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_3下面詩句表達的意思

6、和選文所講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B.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C.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D.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練習。承宮樵薪苦學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尋之。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注釋)承宮:東漢人。瑯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樵薪:砍柴。執苦:干苦活。1給下面句中加點的字選擇恰當的解釋。(1)少孤。 &#

7、160; (_)A喪父B孤獨,孤單C辜負 D古代帝王的自稱(2)遂通其經。   (_)A田間水溝B順利地做到C于是,就D最終(3)門下生共禁。   (_)A不許,制止 B拘押C避忌   D不能隨便通行的地方2下面的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A.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 B.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C.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 D.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3“豬主怪其不還,尋之”的意思是_。4承宮“忘其豬”的原因是_。 通過文言文中的故事可知承宮最突出的品質是_。5. 文言文閱讀。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

8、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1在橫線上按原文填空。2寫出加點字的意思。伯牙鼓琴_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巍巍乎若太山_3本文選自_,由于這個故事,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用“_”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我國古詩常提及伯牙、鐘子期的傳說,如:_。4短文最后一句的意思是:_,我從中體會到了_。6. 讀短文完成練習。古人談讀書(一)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二)朱熹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

9、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三)曾國藩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加點字注音不恥(_)下問 默而識(_)之   誨(_)人不倦2解釋加點字敏(_)而好(_)學 ,不恥(_)下問。默而識(_)之,學而不厭(_),誨(_)人不倦蓋士人(_)讀書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3解釋句子意思(1)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_(2)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_(3)有恒

10、者則斷無不成之事。_4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說文中哪個讀書法對你有啟發?_7. 閱讀理解。文徵明習字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選自書林記事)注釋:率:標準茍且:馬虎簡札:書信少:通“稍”,稍微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書遂大進(_) (2)平生于書(_)(3)未嘗茍且(_) (4)或答人簡札(_)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_3文徵明是明朝著名書畫家,其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從文中可以看出,他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他求學

11、時具有_和_的精神。8. 文言文閱讀。趙母訓子趙武孟初以馳騁田獵為事,嘗獲肥鮮以遺母,母泣曰:汝不讀書而田獵,如是吾無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學,遂博通經史,舉進士,官至右臺侍御史。(續世說)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如是吾無望矣 (_)(2)竟不食其膳 (_)2用現代漢語解釋。嘗獲肥鮮以遺母._3趙母的希望是什么?_4這則故事,給你的啟發是什么?_9. 閱讀文言文,完成練習。金鉤桂餌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鍛黃金之鉤,錯以銀碧,垂翡翠之綸。其持竿處位則是,然其得魚不幾矣。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1解釋下列字義:好(_)餌(r)(_)是(_)2翻譯句子

12、:(1)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鍛黃金之鉤;_(2)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_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_10. 閱讀理解。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選自禮記曲禮上)注釋:禮:依禮而言不妄說人:不可隨便地取悅于人不侵侮: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修身踐言:涵養自己的德性,實踐自己的諾言行修:行為有修持1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不辭費_不逾節_不好狎_行修言道_2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禮,不妄說人,不辭費。_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_3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_11. 閱讀理解。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

13、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1解釋劃線字義。鄰居有燭而不逮  _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_2翻譯下面的句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_3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_ 。 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_,現在用這個成語形容_ 。4你認為,應該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學習?試結合文章內容說明。_12. 閱讀文言文,完成練習。賣油翁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

14、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注釋:自矜:自夸 釋:放下 睨:斜著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樣子。矢:箭頷:點頭酌:舀杓(sháo):同“勺”,勺子。瀝(lì)之:向下灌注,瀝,滴。因:這里是“接著”的意思。1解釋下面帶點字的意思(1)以我酌油知之:_(2)康肅笑而遣之:_2解釋句子的意思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_3你讀完了這個故事,悟出了什么

15、道理?_13. 文言文閱讀。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

16、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1選出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汝心之固 固:頑固B.懼其不已也 已:已經C.寒暑易節 易:交換D.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2用原文回答下邊的問題。(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2)愚公移山的目標是:_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_(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14. 課內文段閱讀。兩小兒辯日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聯系上下文,我知道“問其故”中的“其”指的是_。2我會用“組詞法”解釋加點字的意思。兩小兒辯日:_   日始出:_   日中時:_3圍繞太陽遠近的問題,兩小兒各執一詞,請填寫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