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設計_第1頁
《望洞庭》教學設計_第2頁
《望洞庭》教學設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望洞庭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課將以此理論為支

2、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勢智能的培養,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熏陶。2、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四、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3、;5、 教學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六、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

4、,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5、#160;(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 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

6、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7、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3) 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

8、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4) 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總之,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