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各區生物一模試題分類整理_第1頁
2016北京各區生物一模試題分類整理_第2頁
2016北京各區生物一模試題分類整理_第3頁
2016北京各區生物一模試題分類整理_第4頁
2016北京各區生物一模試題分類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2016年北京各區一模生物試題分類整理(按照北京市考試說明知識點順序) 1.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成分1.2細胞結構與功能1(延慶1模)下列對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A A大腸桿菌的核糖體是噬菌體衣殼蛋白合成的場所B醋酸桿菌的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C藍藻的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D黑藻的中心體可參與紡錘體的形成1(石景山一模)我國科學家首次闡明超細大氣顆粒物(PM)引發呼吸道疾病與細胞自噬(依賴溶酶體對細胞內受損、變性的蛋白質和衰老的細胞器進行降解的過程)有關,如右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DAPM主要以內吞作用的方式進入呼吸道上皮 細胞B圖中各種囊泡的膜結構相似 C圖中各種囊泡

2、的融合都有賴于膜的流動性D若能夠增強細胞的自噬作用,就能有效降 低呼吸道疾病反應1. (東城1模)乳酸菌和酵母菌都B A. 有DNA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的染色體 B.能進行 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C. 可通過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D.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1.3細胞增殖與分化1.(海淀1模)在細胞分化過程中,一般不會發生DA.特有蛋白質合成B.核基因轉錄mRNAC.攝取并分解糖類D.細胞核全能性喪失31. (延慶1模)(16分)青蒿素不僅僅是一種抗瘧疾的特效藥,還具有抗癌、殺癌的作用31(16分,除(3)每空1分外,其余每空2分)(1)靶向性; 細胞膜 (2)細胞(膜)通透性; 程序化死亡; 滲透壓

3、(濃度)(3)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增殖 B和C;1分 鐵濃度較高1分 (4)4。(1)研究人員利用青蒿素對乳腺癌、胰腺癌和白血病細胞進行了多項試驗,發現青蒿素能在一段時間內將試管中與其接觸的多種癌細胞全部殺滅,而幾乎所有與其接觸的健康細胞仍然存活,由此可推測:青蒿素對細胞的攻擊具有 的特點,其攻擊的主要靶點應該在腫瘤細胞的 (細胞結構)。(2)研究發現,腫瘤細胞遭到青蒿素攻擊后,有兩種 “死亡”方式。一方面,腫瘤細胞膜的 變大會導致細胞外大量的Ca2+進入,誘導細胞 ,即“凋亡”;另一方面由于細胞內 變大,致使細胞發生吸水膨脹直至死亡,即“脹亡”。(3)為探究青蒿素抗癌、殺癌的作用機理,科研人員做

4、了如下實驗:組別富含鐵的細胞培養液實驗材料(乳腺癌細胞)處理方式16小時后乳腺癌細胞的相對數目百分比A一定量一定數量101.9%B同上同上加入轉鐵蛋白109.6%C加入水溶性青蒿素10.4%D先加入轉鐵蛋白,再加入青蒿素0.2% A組與B組的實驗結果表明:高劑量的鐵可以 。 將D組與 組進行對照,可以證明青蒿素對 的癌細胞抑制作用最強。(4)為驗證青蒿素的使用與甲氨蝶呤(另一種常用的抗癌藥物主要成分)能協同治療腫瘤、無交叉耐藥性,你認為應設計 組實驗。31.(10分)(東城1模)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及死亡率都較高。Akt是一種蛋白激酶,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科研人員研

5、究了Akt抑制劑對人胃癌細胞細胞周期的影響31(10分)(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糖蛋白 (2)胰蛋白酶 血清 維持培養液的pH(3)DNA復制 G2、M期。(1)環境中的致癌因子使細胞中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由于癌細胞膜上的等物質減少,使癌細胞容易在體內轉移。(2)取人胃癌組織加入將其分散成單個細胞,制成細胞懸液。接種于培養瓶中,加入Akt抑制劑進行培養,同時設置對照組。由于人們對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還沒有完全明確,因此在制備的培養液中通常需加入等天然成分。將培養瓶置于5%CO2培養箱中進行培養的原因是。(3)細胞周期包括分裂間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間期又包括一個DNA復制期(s

6、期)和復制期前后的兩個間隙期(G1期和G2期)。Akt抑制劑對人胃癌細胞細胞周期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 圖中a峰與c峰之間的b段細胞發生的主要變化是。該結果說明Akt抑制劑可以將細胞阻滯于細胞周期中的期,這為胃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1.4細胞代謝1(順義1模)下列關于細胞呼吸的敘述,正確的是CA破傷風芽孢桿菌適宜生活在有氧的環境中B無氧呼吸能產生ATP,但沒有H的生成過程C土壤長期淹水可導致玉米因無氧呼吸產生酒精而爛根D有氧呼吸過程中H在線粒體基質中與氧結合生成水3(延慶1模)為研究磷對光合作用的影響,農學家利用某植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結果如下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B A在一定濃度范圍內

7、磷可促進葉綠素的生成B據圖1推測:C3的含量在磷濃度為0mg/L時比1.024mg/L時低C圖2中磷濃度為5.12mg/L時,CO2的吸收速率降低可能與細胞的失水有關D磷濃度增高對暗反應速率的影響可能與葉綠素含量的變化有關2. (平谷1模)為了研究2 個新育品種 P1、P2 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員分別測定了新育品種與原種(對照)葉片的凈光合速率、蛋白質含量和葉綠素含量,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關于該實驗描述錯誤A的是A.圖乙所示結果是不同品種、葉齡一致的葉片在不同溫度下測得的數據B.圖甲是葉齡一致的葉片,在光照強度、CO2濃度等相同的條件下測得的數值C.P1凈光合速率高與其葉綠素合成量較高有

8、關D.P1蛋白質含量較高,可能含有更多的參與光合作用的酶2. (東城1模)下圖是在不同光照強度下測得的桑樹與大豆間作(兩種隔行種植)和大豆單作(單獨種植)時大豆的光合速率。假設間作與單作農作物間的株距、行距均相同。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A. 與單作相比,間作時大豆植株的呼吸強度沒有受到影響B. 光照強度為a時, 影響大豆植株間作和單作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均為CO2濃度C. 光照強度為b時,大豆植株單作固定CO2的速率為20mol·m -2·s -1D. 大豆植株開始積累有機物時的最低光照強度單作大于間作2. (朝陽1模)植物葉表皮上氣孔開閉與含葉綠體的保衛細胞的滲透壓有

9、關,保衛細胞吸水時氣孔張開,失水時氣孔關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BA保衛細胞的葉綠體中的ATP白天產生,只在夜間消耗B保衛細胞失水和吸水的過程中,水分子均可進出細胞C夏季中午氣孔關閉,導致葉肉細胞停止同化CO2D保衛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和全能性29(順義1模)(16分)全球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和鼠害蟲害破壞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大面積退化。退化草地中的毒雜草甘肅馬先蒿會逐漸成為優勢種。29.(每空2分,共16分)(1)群落演替 (演替)(2)生物膜 光合作用、細胞呼吸、蛋白質合成、離子吸收、信息交流(寫出兩項給1分,三個以上給2分)(3) 低于 高于 被真菌感染的禾本

10、科植物抵抗甘肅馬先蒿的能力更強(合理即可) 根、莖、葉(除花序以外的不同部位)(答出一個給1分,兩個以上給2分) 0、 10 、25、50、100g/L(沒有0不給分)(1)草地退化過程中的甘肅馬先蒿等毒雜草逐漸成為優勢種的過程稱為 。(2)圖甲表示的是甘肅馬先蒿通過釋放化感物質,影響同區域其它植物生長發育的機制。化感物質通過作用于易感植物細胞的 系統,造成發生在其上的 等代謝障礙,最后抑制易感植物的生長和發育。(3)某些禾本科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優良牧草,常被真菌感染。為進一步研究甘肅馬先蒿化感物質的作用(化感作用),科研人員取甘肅馬先蒿的花序制成不同濃度的浸出液,用其處理被真菌感染(E

11、+)和未被感染真菌(E-)的某種禾本科植物萌發的種子各50粒,觀察并記錄結果如圖乙。 在無甘肅馬先蒿化感作用下, 該禾本科植物 E+種子的幼苗生長能力 E-種子的幼苗生長能力。 E-幼苗對甘肅馬先蒿化感作用敏感性 E+幼苗,說明 。 若在以上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甘肅馬先蒿不同部位化感物質的作用的強弱,應再補充如下實驗,取 制成浸出液,浸出液的濃度應為 g/L,其它處理與上述實驗相同。29(石景山一模)目前廣泛種植的一種突變體水稻,其葉綠素含量僅是野生型水稻的51%,但產量與野生型水稻差異不顯著。為了探究其生理學機制,科研人員將突變體水稻與野生型水稻分組,并設置2個氮肥處理:全程不施氮肥和正常

12、施氮肥。其它栽培管理均最適且一致。請回答下列問題29. (15分,除標注外其余每空1分)(1)無水乙醇 碳酸鈣 (2)高(2分) 低光強下高葉綠素含量有利于葉片對光的吸收(2分) 沒有 (3)三碳化合物 ATP和NADPH 突變體的Rubisco酶含量高(2分)Rubisco酶(2分) 葉綠素(2分) :(1)測定葉片中葉綠素的含量,應取新鮮葉片,用 作溶劑研磨,為防止葉綠素被破壞,應加入少量 。然后過濾并測定濾液的吸光度,計算得出葉綠素含量。(2)測得各組葉片光合速率如下圖所示。在光照強度大于1000µmol·m-2·s-1條件下,不同氮處理的突變體葉片的光合速

13、率均比野生型 ;較低光強下野生型的光合速率略高于突變體,這是因為此條件下 。總體來看,葉綠素含量的降低 (有沒有)抑制光合速率。(3)CO2固定的產物是 ,其還原過程需要光反 應提供的 以及Rubisco 酶的催化。研究人 員測定了葉片中 Rubisco 酶含量,結果如右圖所 示。 據此可以推測,突變體葉綠素含量低但產量與野生型差別不大的原因是 。表明突變體更傾向于將氮素用于 的合成, 而不是 的合成。2.1 遺傳的基本規律3. (豐臺1模)某家系的遺傳系譜圖及部分個體基因型如圖所示,A1、A2、A3 是位于X 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斷正確的是BA. II2 基因型為XA1XA2 的概率是

14、1/4B. III1 基因型為XA1 Y 的概率是1/2C. III2 基因型為XA1 X A2 的概率是1/8D. IV1 基因型為XA1 X A1 的概率是1/44(順義1模) 下列關于遺傳實驗和遺傳規律的敘述,正確的是BA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一定遵循自由組合定律B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指F1產生的雌雄配子之間自由組合C子代性狀分離比為1:1:1:1的兩親本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和 aabb D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1產生4個比例為1:1:1:1的配子30. (18分)(豐臺1模)觀察某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多代種植的性狀變化,發現其中的矮桿變異株。經過連續自交獲得矮桿性狀表現穩定的突變

15、體。用正常植株與矮桿突變體進行雜交,F2結果見表1。在苗期用赤霉素(GA3)處理,并測量其株高,結果見表230.(18分。除特殊說明外,每空2分)(1)農桿菌轉化 DNA分子雜交(PCR)(2)隱(1分) 符合(1分)(3)不是(1分) 矮稈植株與正常植株中GUS+比例不同(4)顯著增加 促進細胞伸長,從而使植株增高 正常(1分)內源赤霉素合成不足 正常株和矮桿植株的內源赤霉素含量。表1 F2群體中不同高度植株GUS活性分析GUS活性矮株半矮株正常株總數GUS+30132186348GUS-354114171* GUS活性是檢測T-DNA是否導入的標志表2 GA3處理對株高的影響水稻處理平均株

16、高/cm矮桿突變體對照42.67GA3處理54.54正常株高植株對照74.20GA3處理97.87請回答問題:(1)利用 的方法將蘇云金桿菌的殺蟲晶體蛋白質基因導入普通植株,獲得轉基因抗蟲品種。為確認矮桿突變體是否攜帶外源殺蟲晶體蛋白基因, 可利用 技術進行檢測。(2)根據表中數據判斷,矮桿是 性性狀;如果該矮桿性狀是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其傳遞 (符合/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3)矮桿性狀 (是/不是)由于插入T-DNA引起的,判斷的依據是 。(4)由表2結果可知,用GA3處理后,植株高度 , 原因是赤霉素有 的作用,同時說明矮化植株體內的赤霉素信號傳導途徑 (正常/異常),推測造成其矮

17、化的原因可能是 ,這需要通過測定 來驗證。30. (延慶1模)(18分)科研人員將T-DNA片段(T-DNA的區段帶有潮霉素抗性基因)插入正常株 (野生型)水稻愈傷組織單個染色體DNA中,導致被插入基因(PIN蛋白基因)發生 突變,得到矮桿水稻(突變型)Q。科研人員利用矮桿突變體Q進行自交得到F130(18分,除標出的每空1分外,其余每空2分)(1)潮霉素 顯1分 11分 T2代矮桿:正常桿=3:1的分離比 5/6(2)正常水稻 下降 (3)逆轉錄 堿基排列順序 (4)abe:(1) 統計F1代植株的株高,并剪取其葉片在含 選擇培養基進行篩選,統計 實驗結果如下表。潮霉素抗性F1植株性狀矮桿正

18、常株高抗性2580非抗性085據表分析,說明矮桿突變體性狀是 性性狀,水稻的株高是由 對等 位基因控制的,判斷依據是 。 F1矮桿植株自交得到F2,F2中矮桿性狀所占比例為 。(2)已有研究表明PIN蛋白與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有關。研究者據此推測T-DNA片段的插入導致 (選“矮桿水稻”或“正常水稻”)PIN蛋白基因的表達量 ,從而造成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水平下降,植株中出現矮桿性狀。(3)為驗證上述推測,研究者首先需要從水稻葉片中提取總RNA,經 過程獲得cDNA;再根據PIN蛋白合成基因的 設計引物,定量擴增PIN蛋白合成基因,得出樣品中PIN蛋白合成基因轉錄出的mRNA總量;最終比較PIN蛋白基

19、因在正常水稻和矮桿水稻細胞內的表達量。(4)為證明“PIN蛋白定位于植物細胞膜上”,研究者實驗設計的核心步驟及預期實驗結果是 (填字母)。a.PIN基因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融合與質粒構建重組DNA b.已知細胞膜蛋白基因與紅色熒光蛋白基因融合構建重組DNAc.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膜上僅出現紅色熒光d.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膜上僅出現綠色熒光e.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膜上出現紅色和綠色熒光30. (平谷1模)(16分)摩爾根利用果蠅為材料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之后,多位科學家繼續以果蠅為材料進行了大量科學實驗,完善了遺傳學30、每空2分(1)非同源;16; (2)X;紅眼棒狀眼(3)粉紅眼棒狀眼和紅眼正常眼;

20、1:1;1粉紅眼棒狀眼、紅眼正常眼、紅眼棒狀眼、粉紅眼正常眼;紅眼棒狀眼。(1)果蠅性母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由于 染色體自由組合,其上的基因隨之自由組合;果蠅體細胞有4對同源染色體,在不發生突變的情況下,理論上雌果蠅可以形成 種卵子。科學家觀察發現,實際上能夠重組的類型遠遠多于染色體的組合,荷蘭遺傳學家Hugode Vries認為這可能是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了部分互換,導致產生更多種類的配子。(2)為證明上述推測,美國遺傳學家Curt Stern以果蠅為材料研究了果蠅的眼色R/r和眼型B/b兩對相對性狀,選擇純合的父母本雜交,F1雌雄個體交配得到F2,結果如下表親本表現型F1表現型

21、F2表現型及比例父本紅眼正常眼雌果蠅全部為紅眼棒狀眼雄果蠅全部為粉紅眼棒狀眼雌果蠅 紅眼棒狀眼:粉紅眼棒狀眼=1:1雄果蠅 紅眼正常眼:粉紅眼棒狀眼=1:1母本粉紅眼棒狀眼科學家從F1中選擇了一只雌果蠅,體細胞的某對染色體組成及相關基因位置如圖,且通過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兩條異常染色體的特性。根據上表數據推測,圖中所示為 染色體,顯性性狀分別是 。B br Rr r缺失重復 (3)讓該果蠅與粉紅眼正常眼雄果蠅雜交:若子代雌果蠅表現型及比例為 ,說明該雌果蠅在產生配子的過程中沒發生交叉互換,雌果蠅每種表現型的細胞內各有 條異常的染色體。若子代雌果蠅表現型為 ,則說明該雌果蠅的相應染色體在產生配子過程

22、中可能發生了交叉互換。表現型為 的雌果蠅含有既重復又缺失的染色體。 30(石景山一模)在某玉米實驗田中,研究人員發現了1株黃綠色的突變體幼苗。進一步觀察發現,該玉米苗生長6周后,植株葉片又開始變綠,最后完全恢復正常綠色。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多代選育,獲得大量能穩定遺傳的黃綠突變體玉米后,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請回答下列問題30(18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1)多代自交(連續自交)(2)一對等位基因 基因的分離 GG和gg(3)目的基因 (1分) 農桿菌(1分) 轉基因育種(1分) 基因重組(1分) 抗蟲植株(4)長 長節綠色葉:長節黃綠葉:短節綠色葉:短節黃綠葉=3:3:1:1:(1)研究人員獲得

23、大量能穩定遺傳的黃綠突變體采取的方法是 。(2)正常綠色葉玉米與黃綠突變體玉米雜交,F1代均為正常綠色葉,自交F2代綠色葉 和黃綠葉的分離比為31,說明綠色葉與黃綠葉由 控制,符合 定律。 若控制葉色的基因用G和g表示,親代基因型分別為 。 (3)若以黃綠葉突變基因作為標記基因,以某抗蟲基因為 人工構建T-DNA,并借助 將T-DNA導入辣椒細胞中,培育出抗蟲辣椒新品種,這種育種方法稱為 ,其育種原理是 。若出現幼苗期為黃綠色、6周后恢復正常綠色的植株,則可初步鑒定該植株為 。(4)玉米植株的長節與短節是一對相對性狀,研究人員進行了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親本表現型后代的表現型及株數長節綠色

24、葉長節黃綠葉短節綠色葉短節黃綠葉長節綠色葉×長節黃綠葉3001300140據此可判斷玉米的 節為顯性性狀,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理由是:若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則雜交后代應出現的表現型及比例為 。30(18分)(西城1模30.(18分)(1)常染色體隱性遺傳(2)等位基因 基因與環境 XGBXg GB 50%(3)轉錄(1分) 不相同(1分) 識別特定的堿基序列并切割(在特定的位點切割) )蠶豆病是一種單基因遺傳病,其表現為紅細胞中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使紅細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1)圖1是某有蠶豆病患者家族的遺傳系譜圖, 據圖初步判斷此病遺傳方式為

25、。-7-4-1-3-24321GA電泳條帶GBg1098765?圖1某家族遺傳系譜圖圖2該家族部分成員基因的電泳圖譜(2)隨后研究表明,控制合成G6PD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在人的基因組中存在GA、GB兩種形式;突變基因g不能控制合成G6PD。對該家族部分個體進行基因檢測的結果如圖2所示。 人類基因組中GA、GB、g互為 基因。 帶有突變基因的個體平時不發病,但在食用新鮮蠶豆后12天內會出現溶血癥狀。說明帶有突變基因個體的發病是 共同作用的結果。 II-7個體的基因型為 ,其發病是因為 基因未正常表達。II-7與II-8婚配所生子女有g基因的概率為 。(3)有人推測,II-7個體相關基因未正常

26、表達,發病的原因可能是該基因中的G、C堿基被添加甲基(CH3),影響了RNA聚合酶對該基因的識別。 該基因不能被RNA聚合酶識別,會影響該基因的 過程。 限制酶HpaII酶和MspI酶的識別堿基序列均為“-CCGG-”, 若DNA被添加甲基,MspI酶仍能切割DNA,而HpaII酶則不能。提取II-7基因組DNA,運用PCR技術得到上述未表達基因,然后用兩種酶分別處理PCR產物,若兩組酶切產物_(相同,不相同),則支持上述推測。 在基因研究中,常需利用限制酶和PCR技術。限制酶的功能是 ,運用PCR技術是為了獲得 。 30.(17分)(朝陽1模30(17分)(1)顯性(1分) 1:1(1分)(

27、2)一對等位基因(1分)黃瓜植株不同部位(1分)一對同源染色體(1分)兩對基因未因交叉互換而發生基因重組(3)(1分)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1分)(4)基因的自由組合 GGtt和ggTT g(1分)T(1分)(5)2、3(或2、4或3、6或4、6)普通有毛黃瓜莖葉表面生有短剛毛,果實表面有的有瘤,有的無瘤,但均有刺;無毛突變體黃瓜的莖葉表面光滑,果實表面無瘤無刺。研究者對無毛突變體進行了系列研究。用這兩種黃瓜進行雜交實驗的結果見圖。純合普通黃瓜無毛突變體黃瓜P 有毛、無瘤、有刺 × 無毛、無瘤、無刺F1有毛、有瘤、有刺UF2有毛、有瘤、有刺有毛、無瘤、有刺無毛、無瘤、無刺90株 27株

28、 40株(1)已知黃瓜有毛與無毛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由實驗結果分析,控制有毛性狀的基因為_基因,據此判斷F1與無毛親本雜交,后代中有毛、無毛的性狀比為_。(2)研究發現,莖葉有毛黃瓜的果實表面均有刺,莖葉無毛黃瓜的果實均無刺,推測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推測:這兩對性狀由_控制,但在_表現出的性狀不同。推測:這兩對性狀分別由位于_上的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在F1產生配子的過程中_。(3)研究者通過基因定位發現,控制普通黃瓜莖葉有毛和控制果實有刺的基因位于2號染色體同一位點,且在解剖鏡下觀察發現剛毛和果刺的內部構造一致,從而證實了推測_(/),這說明性狀是_的結果。(4)據雜交實驗結果分析,控制莖葉

29、有無剛毛(相關基因用G、g表示)的基因與控制果實是否有瘤(相關基因用T、t表示)基因的遺傳符合_定律,兩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_。推測非等位基因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即_基因會抑制_基因發揮作用。(5)為證實(4)推測,研究者分別從P、F1、F2的果實表皮細胞中提取核酸進行檢測,過程及結果如下圖(條帶代表有相應的擴增產物)。比較_(兩組)的結果即可為(4)的推測提供分子學證據。黃瓜果實表皮細胞提取逆轉錄mRNAcDNADNA分別加入根據T基因序列設計的引物進行PCR提取組別1234567材料來源PF1F2有毛無瘤無毛無瘤有毛有瘤有毛有瘤有毛無瘤無毛無瘤無毛無瘤擴增產物擴增產物2.2遺傳的細胞基礎5(順義

30、1模)某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下圖表示體內一個正在進行減數分裂的細胞C,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此細胞是次級精母細胞或次級卵母細胞B此細胞一定發生過交叉互換和染色體變異 C圖示變異類型可使子代的基因組合的多樣化DA與a的分離僅發生于減數第一次分裂2.3遺傳的分子基礎1.(平谷1模)丙肝病毒(HCV)是一種RNA病毒;僅僅攜帶能夠編碼一個多肽的基因,該基因編碼的多肽又能被酶解成10個功能片段,據此判斷下列描述錯誤的是CA.HCV的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RNA片段B.大的多肽分子被切割成10個功能片段后,肽鍵減少了9個C.水解多肽的酶在患者細胞的溶酶體中合成D.HCV的RNA分子復制的互補鏈不能直接作為

31、其遺傳物質3(西城1模)乳腺上皮細胞在孕晚期數量增加,在停止哺乳后數量減少。當向體外培養乳腺組織的培養液中加入泌乳素時,乳腺組織合成的酪蛋白的量增加了20倍。測定乳腺組織中RNA的半衰期(半數RNA降解需要的時間),結果如下表。據此作出的推理不正確的是CRNA種類RNA半衰期(h)無泌乳素刺激有泌乳素刺激rRNA790790總mRNA 3.312.8酪蛋白mRNA1.128.5A乳腺上皮細胞的增殖能力在人體生命活動的不同階段有所差異BmRNA半衰期較短,有利于細胞內蛋白質的種類和含量的調控C泌乳素通過提高酪蛋白基因的轉錄效率來促進細胞合成更多酪蛋白D用標記的酪蛋白基因作為探針進行分子雜交可測定

32、酪蛋白mRNA存在3. (東城1模)在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中,不會發生的是BA. 基因的空間結構改變 B. DNA聚合酶的催化 C. 消耗四種核糖核苷酸 D. tRNA識別并轉運氨基酸30. (海淀1模)(18分)研究發現,M和P兩個品系果蠅雜交過程出現一種不育現象,子代性腺發生退化,無法產生正常配子,此現象與P品系特有的P因子(一段可轉移的DNA)有關。用兩個品系的果蠅進行實驗,結果如下表30.(共18分)(1)P作父本、M作母本 M 1組沒有M品系的細胞質成分,2組沒有P因子(或 “1組、2組不同時存在P因子和M品系細胞質成分”)(2)基因突變 抑制P因子的轉移 P因子(或“細胞核”)

33、(3)氨基酸 (在體細胞或生殖細胞階段)可以轉錄形成不同的mRNA,翻譯形成阻遏蛋白或轉移酶(4)1-2n。組別1234親本組合P×PM×MM×PP×M子代配子正常率100%100%100%0%(1)由實驗結果可知,這種子代不育現象僅在_時出現,據此判斷不育現象的發生除了P因子外,還與_品系的細胞質成分有關。由此分析,1組和2組子代能正常產生配子的原因是_。(2)研究發現,P因子可以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轉移到相同或不同染色體的其他位置上,會導致被插入基因發生_,進而導致不育現象。體細胞階段,P因子能表達出抑制P因子轉移的阻遏蛋白,在細胞質中大量積累。受精后

34、,P品系卵細胞質中積累的大量阻遏蛋白_,因此第3組子代能正常產生配子;P品系精子只提供_,因此第4組子代不能正常產生配子。(3)進一步研究發現,在生殖細胞階段,P因子能表達出P因子轉移所需要的轉移酶。這種轉移酶總長度大于阻遏蛋白,并且前面2/3左右的_序列與阻遏蛋白完全相同,推測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P因子_。(4)雄果蠅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不會發生交叉互換,但是將P因子導入到雄果蠅染色體上,可以引起P因子處發生交叉互換。若右圖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蠅進行測交,測交后代中aabb基因型的個體所占比例為n,則該雄果蠅產生的重組配子所占比例為_。2.4 遺傳變異3(石景山一模)某種著色性干皮癥的致病原因是

35、由于相關染色體DNA發生損傷后,未能完成下圖所示的修復過程。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A該病是由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所致 B酶或酶功能異常或缺失都可導致患病C完成過程至少需要2種酶D該修復過程的場所是在細胞核中30(20分)(東城1模)家蠶是二倍體生物,雄蠶的性染色體為ZZ,雌蠶的性染色體為ZW。研究發現雄蠶比雌蠶食桑量低,產絲率高。為了達到只養雄蠶的目的,科研人員做了下列研究30(20分)(1)顯性ZtZt、ZTW (2)染色體結構變異(染色體易位) 4 白(3)ZBdZbD因為雌蠶只獲得父本的一條Z染色體,故必定含有一個隱性致死基因,無相應等位基因 雄蠶在減數分裂產生配子中發生交叉互換導致雄蠶產

36、生ZBD的精子 ZbDWB1/2 。(1)家蠶幼蟲的皮膚正常和皮膚透明受一對等位基因T、t控制,用正常皮膚的雌蠶與透明皮膚的雄蠶交配,后代中皮膚透明的皆為雌蠶,皮膚正常的皆為雄蠶。由此判斷皮膚正常為性狀,親本的基因型分別是,根據這對相對性狀可以在幼蟲時期淘汰雌蠶。(2)為了更早地進行雌雄篩選,科研人員利用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卵色的一對基因(A、a)采用下圖所示方法培育出限性黑卵雌蠶。圖中變異家蠶的變異類型為,變異家蠶在減數分裂中能夠產生種配子。用培育出的限性黑卵雌蠶與白卵雄蠶交配,后代卵發育成雄蠶。(3)為了省去人工篩選的麻煩,科學家培育出了一只特殊的雄蠶(甲)。甲的Z染色體上帶有隱性胚胎致死基

37、因b、d及它們的等位基因。利用甲與普通雌蠶進行雜交,雜交后代雌蠶在胚胎期死亡,可達到自動保留雄蠶的目的。甲的基因型為,其與普通雌蠶雜交,后代雌蠶胚胎期死亡的原因是。在實際雜交中后代雌:雄1.4 : 98.6,推測少量雌蠶能成活的可能原因是為能代代保留具有甲的特殊基因型的個體,科學家將B基因轉接到W染色體上構建與之對應的雌性個體(乙),其基因型為,甲乙交配產生的后代出現胚胎期死亡的比例為,成活個體可保持原種特性。2、5生物進化4. (平谷1模)我國華北地區常見綠色開花植物絲蘭,除了絲蘭蛾再沒有其它傳粉者。一種絲蘭蛾只拜訪一種絲蘭的花朵,絲蘭蛾幼蟲在其它任何地方都不能生長。在授粉期間,雌蛾進入絲蘭

38、花朵中,用產卵器切割子房壁并將卵產于其內,每產下一粒卵雌蛾都會爬到雌蕊頂部在柱頭上灑下一點花粉,又從花藥上刮下一些花粉補充到所攜帶的花粉球上。如此產下115粒卵后,再飛向另一朵花繼續產卵。根據上述資料分析,無法推斷出BA.絲蘭花的結構特點和絲蘭蛾的生活習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進化的結果B.絲蘭蛾幼蟲寄生在絲蘭子房中導致絲蘭種子無法形成C.絲蘭種群數量與絲蘭蛾種群數量的變化呈現相同的波動趨勢D.絲蘭與絲蘭蛾之間是一種互利共生關系4. (東城1模)某地區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會發生由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蟲災害,導致桐花樹的枝葉大面積泛黃枯死。人們一般通過噴施農藥殺死小卷蛾,科研人員

39、發現螟黃赤眼蜂能寄生在小卷蛾體內,也可用來防治小卷蛾。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CA.桐花樹大面積枯死,導致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B.可用黑光燈燈光誘捕的方法調查小卷蛾的種群密度C. 噴施農藥使小卷蛾產生抗藥性突變,種群抗藥基因頻率增加D.利用螟黃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維持生物多樣性3.1植物激素29. (延慶1模)(16分)為研究赤霉素(GA)對高NaCl環境下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研究者用水稻 種子做了一系列處理,7天后測得有關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29(16分,除(1)題,其它每空2分)(1)信息1分 調節1分(2)用高濃度NaCl處理水稻種子, 在高濃度NaCl條件下,用不同濃度的GA處理

40、(3)抑制萌發和生長; 解除抑制; 部分解除抑制 (4)抑制; SpotS4(5)促進SpotS蛋白質的合成 :分組及實驗處理發芽率(%)平均根長(cm)平均芽長(cm)分組NaCl濃度(g/L)GA濃度(g/L)A0098.96.573.28B5097.81.631.60C50.2598.91.931.82D51.0098.92.112.26請回答有關問題:(1)赤霉素是一種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的特定部位產生,再被運輸到作用部位,是細胞間傳遞 的分子,對植物生長發育具有顯著的 作用。(2)據上表可知,本實驗對水稻種子進行的處理包括 。(3)A組與B組比較說明:高濃度NaCl溶液對水稻種子的作

41、用是_。B、C、D三組比較說明:GA對高鹽處理后的水稻種子萌發具有 作用;GA對高鹽處理后的水稻種子生長具有 作用且該作用隨GA濃度增大而增強。(4)SpotS2蛋白、SpotS3蛋白和SpotS4是水稻種子細胞中的一類蛋白質,它能使在高濃度NaCl溶液影響下的水稻種子恢復正常生長。研究者采用三組不同的方式處理水稻種子,7天后測定三種SpotS蛋白的相對含量,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NaCl溶液能 SpotS蛋白的合成,赤霉素(GA)對恢復 (選SpotS2、SpotS3和SpotS4)蛋白的合成作用最為顯著。(5)綜上所述,推測赤霉素是通過 來抑制高濃度NaCl溶液對種子的傷害而恢復正常

42、生長的。29.(17分)(朝陽1模)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栽培面積最大的牧草。苜蓿的秋眠性(寒冷條件下,某些品種會通過休眠來降低代謝強度,減緩生長速率,以度過逆境。)是決定其合理引種和選擇栽培地的首要指標。科研人員以苜蓿為實驗材料進行了如下實驗29(17分)(1)生長健壯、長勢一致(1分) 54(1分)(2)16h/d或長(1分)甲(1分)(3)促進抑制促進增加 IAA與ABA、GA3與ABA的比值(1分)降低(4)光照時間(日照時間長短)對三個不同品種苜蓿生長的影響及機理。(1)現有甲、乙、丙三個品種,從中分別選擇相同數量的_的苜蓿植株移植于花盆中。實驗設8 h /d(

43、小時/天)、12 h /d 、16 h /d光照處理,每個處理重復6組,共_組,其它條件相同且適宜,處理35天后測定相關指標。(2)測定各組植株的株高,結果如下表所示。光照時間品種株高(cm)8 h /d12 h /d16 h /d甲45289乙285391丙505391從表中數據可知,_日照條件適宜苜蓿生長;野外生長時,短日照往往伴隨寒冷等不利條件,其中_品種最可能存活下來。(3)測定各組植株光敏色素(植物感受外界光照條件變化的受體)含量和不同激素的比值,結果如圖1、圖2所示。圖1 光照時間對不同品種苜蓿光敏色素含量的影響圖2 光照時間對不同品種苜蓿不同激素比值的影響植物體中IAA和GA3(

44、赤霉素)主要作用是_細胞伸長,ABA(脫落酸)主要作用是_細胞分裂。在一定范圍內,圖2中兩對激素的比值較大時會_植物生長。結合上述實驗結果推測,某些品種的苜蓿可以在短日照寒冷條件下生存的原因是,光照作為信號被光敏色素捕捉,使光敏色素含量_,并影響了_,進而使代謝強度_。(4)上述實驗的目的是通過研究_,為苜蓿的合理引種與栽培提供理論指導。3.2動物生命活動調節2. (海淀1模)夏季,健康人從炎熱環境進入低溫空調房間后,會引起CA.大腦皮層冷覺感受器興奮B.皮膚毛細血管血流量增加C.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興奮D.垂體分泌甲狀腺激素減少2(延慶1模)流行性感冒是冬春季節常見的一種高發性傳染病(病原體為

45、流感病毒),其典型的臨床癥狀是:高熱乏力、全身疼痛,有時還伴有咳嗽、流鼻涕等癥狀。以下說法正確的是B A病毒變異是注射疫苗后個體再次發病的唯一原因B高熱可導致患者體內酶的活性降低,進而影響細胞代謝C感染病毒后引發的細胞免疫會裂解靶細胞并清除血液中的病毒D使用抗病毒和抗生素類藥物是快速治療各類患病人群的最佳選擇4(石景山一模)胰高血糖素樣肽-1( GLP-1) 是腸黏膜內分泌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可增強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選擇5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實驗組,50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分別進食等量的饅頭后,監測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變化如下表所示。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B 時間點(mi

46、n)血糖(mmol/L)GLP-1(pmol/L)胰島素(IU/ml)胰高血糖素(pg/ml)對照組05.1217.185.8912.71308.9522.0437.0113.471205.8725.4216.2810.23實驗組011.0211.315.7919.983014.8914.5722.9184.1212018.6717.8413.8176.34A兩組空腹時胰島素含量相似,但餐后30和120分鐘時,實驗組的胰島素水平偏低B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變化趨勢與胰島素的變化趨勢相反CGLP-1缺乏可能是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而胰高血糖素分泌過多的重要原因D若GLP-1能對胰島細胞再生和增殖起作用,則

47、應該是促進作用2. (西城1模)腎臟受交感神經支配。腎交感神經受到低頻率低強度的電刺激,可增加腎小管對Na+、Cl和水的重吸收,這種作用可被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所阻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支配腎臟的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是腎上腺素B電刺激使交感神經纖維的膜內電位由正變為負 C腎交感神經屬于反射弧的傳入神經D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只受神經調節3. (朝陽1模)食物進入胃會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引起胰腺分泌多種消化酶;由胃進入小腸的食物和鹽酸會刺激小腸分泌促胰液素,也能引起胰腺的分泌。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D A. 胰腺細胞分泌消化酶的過程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 B. 感受器產生的興奮可不通過神經中樞直接到達胰

48、腺 C. 小腸分泌的促胰液素通過體液定向運輸至胰腺細胞D. 上述調節機制既保證胰腺及時分泌又可減少物質能量的浪費29. (16分)(豐臺1模)研究人員用蛙坐骨神經研究了某中藥提取物A對神經興奮性的影響29.(16分。除特殊說明外,每空2分)(1)內環境(2)負(1分) 正(1分) 內流(3)減小(4)此濃度下坐骨神經動作電位的幅值最大 坐骨神經興奮性(動作電位幅值) 高鉀(5) 。實驗一:將剝離好的蛙坐骨神經隨機分為4組,分別用不同濃度的藥物A處理,方法及結果如圖1。實驗二:將坐骨神經分為2組,處理方法及結果如圖2。(1)任氏液能夠使兩棲動物離體組織器官保持生理活性,其滲透壓大小應與 相似。(2)動作電位是外 內 ,是由于鈉離子 造成的。(3)用1mol/LKCl溶液處理后,動作電位幅值下降的原因是膜內外電位差 。(4)實驗二中使用藥物A的濃度為0.5mg/mL,其原因是 ;藥物A的作用是提高 ,從而解除了 的抑制作用。(5)要證明藥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