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08年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比較分析解析_第1頁
與2008年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比較分析解析_第2頁
與2008年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比較分析解析_第3頁
與2008年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比較分析解析_第4頁
與2008年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比較分析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97年與2008年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成因、特征和影響比較分析及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摘要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日益凸現,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危機也開始向全球蔓延.1997年爆發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2008年由美國華爾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機有如巨風海嘯,迅速波及全球。不管是同屬發達國家的歐洲聯盟國家,還是經濟尚未開放的非洲,以及是坐享石油美元的中東,或者說是新興崛起的一系列國家,都在感受著這場金融巨風帶來的狂掃與震撼。從1997年泰銖引發的亞洲金

2、融危機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我國面臨外部需求萎縮帶來的經濟下滑的風險。本課題通過比較1997年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成因、特征和影響,旨在透過近十幾年來兩次金融危機的表象,把握經濟運行的規律。通過分析比較這兩次金融危機的成因,總結出其內在的相同點,再分析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的形式,找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合理化的建議。以及通過比較兩次經濟危機的特征和影響,總結出金融危機爆發后對中國企業的的影響,并提出合理化的防措施,有利于提早做準備,防患于未然。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

3、nomic , a series of questions is com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are spreading across the world .South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ich broke out in Thailand, quickly spread throughout the entire southeast of the world, made the stock market tumbling in many s

4、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 , repeatedly trading financial system and even the entire social economy suffered serious wounds.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detonated by Wall Street like giant wind tsunami, quickly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Whether the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or African ,

5、in which economy have not been open, or the countries of Middle East, or rather, a series of new countries all felt this financial giant wind brings the crazy esau and shock.from world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Thai baht in1997 to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in Amercia in2008, China

6、faces the risk of economic downturn atrophy due to the external demand withered . This topic compared the causes ,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and 2008,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past dozens of years, grasp the economic

7、 operation of the law. Analysize and comparied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 sums up their inner similarities,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form of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eveloping of our economic. propose co

8、rresponding rationalization suggestion. And through comparing the two economic crisi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rationalization

9、 of preparing early.正文一、 兩次金融危機演變過程比較分析(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分析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其標志性事件是1997年7月2日泰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宣布放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一攬子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此次金融危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受到影響:貨幣大幅度貶值,中小企業工廠難以適應紛紛倒閉,眾多中小銀

10、行宣告破產,物價大幅上漲。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香港恒生指數隨之大跌;接著,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破紀錄。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于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

11、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俄羅斯中央銀行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

12、度擴大到6.09.51,并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么,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直到1999年,東南亞各國才開始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分析此次金融危機以 2007 年7 月貝爾斯登兩支次級債, 基金停盤并引發大量類似基金評級大幅下調為標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其破壞力從嚴重程度來看接近于1973 年的“石油危機”。其從影響程度和擴散范圍來

13、看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匯豐控股為在美國刺激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帳準備.2007年3月13日新世紀金融公司因瀕臨破產被紐約證券交易所停牌,受其影響,美國股市大跌,這一階段屬于危機發生初期,沒有給世界其他股市市場帶來太大影響. 第二階段:2007年7月19日,美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對沖基金的資產價值因次代危機接近全部蒸發瀕臨瓦解;2007年8月1日,澳大利亞麥格里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卷入美國次代危機.受此消息影響,美國股市及世界主要股市銀行開始感受到危機的瀕臨,全球大部分股市下跌.這一階段屬于危機深化期,全球開

14、始受到波及. 第三階段:2008年初美國花旗集團宣布因美國次代危機影響其在2007年第四季度巨虧98,3億美元,以及美林證券公司宣布,在2007年第三季度遭遇了公司93年歷史上最大的季度虧損,達到22,4億美元,由美國次代危機引發的全球股災徹底爆發.尤其是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告破產,使金融危機擴散到信心危機.這一階段屬于危機擴散期,引發全球股災.27(三)兩次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比較 從兩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形成及影響來看,有著相似之處.1兩次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有標志性事件。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標志性事件是1997年7月2日泰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宣布放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一攬子匯

15、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2兩次金融危機都有不斷深化的過程。在初期沒有引起大的動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危機逐漸影響到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有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蔓延。3兩次金融危機最后都演變成信心危機。隨著經濟危機的逐漸擴散,不管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美國次代危機,都是伴隨著人們信心的喪失而逐漸惡化。 二、兩次金融危機成因比較分析(一)兩次金融危機發的相同點。(1)背景相同。都是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不斷推進的(2)爆發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因為流動過剩且資本流動水平很高,虛擬經濟發展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的承受度。 亞洲金融危機前期,證券市場和房地產部門的泡沫膨脹。金融部門的自由化和國際資本流入相

16、結合,導致許多東亞國家金融市場流動性高,信貸擴張迅速。如表5和表6所示,在許多東亞經濟里,信貸擴張迅速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導致證券市場和房地產部門投資過度,投機盛行。    表5  證券市場價格指數     經濟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泰國  印度尼西亞  韓國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新加坡&#

17、160; 香港  中國臺灣  612  417  696  505  651  1154  3024  4350    711    247    610    556  1151  1490  4297  4600  893  274  678  643  1256  1524 

18、; 5512  3377  1682    588    866  1275  3196  2425 11888  6070  1360    469  1027    971  2785  2239  8191  7111  1280    513    882 &#

19、160;  995  2594  2266100073  5158  831  637  651  1237  3170  2216 13451  6933  372  401  376  594  1869  1529 10722  8187             

20、      資料來源:Crosetti,Psenti,and Roubini,1998,P45。表6  證券市場價格指數:不動產部門     經濟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泰國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新加坡  香港  中國臺灣  

21、  74     113    32  230  312    61    82  119  113    34  280  453  712  168    66  126    39  250  554    57 

22、 367  214  369    81  541  1392    137    232    140    240    80  548  862  109  192  112  199    87  614  1070    59&#

23、160;   99  143  294  119  648  1682    55    7  40  64  59  357  941  55                  資料來源:Crosetti,Psenti,and

24、Roubini,1998,P45。  泰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泰國金融機構主要使用借自國外金融機構的貸款來迅速擴大對證券和房地產部門的貸款,極大地推動了證券和房地產價格的上升,直到1995年達到最高度。馬來西亞1995年以前銀行問題稍微好一些。然而,在1996年銀行貸款總量增長了276,有相當一部分貸款從流向制造業部門轉變為流向證券市場,前者的增長率從1995年的307跌落到1996年的14,后者的增長率則從1995年的4上升到1996年的201(Crosetti,Psenti,and Roubini,1998,P30)。1996年貸款的增加,迅速驅動資產價格上升。當證

25、券和房地產價格下跌的時候,許多與證券和房地產有關的銀行貸款就成了呆壞賬,以致銀行體系十分脆弱。 美國次貸危機也是由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住房泡沫危機源于美聯儲從2001 年開始執行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從2001 年到2004 年,美聯儲開始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到1,以應對互聯網泡沫破滅對美國經濟增長造成的不利影響。為了應對2000年前后的網絡泡沫破滅,2001 年1 月至2003 年6 月,布什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減稅政策,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美聯儲連續13 次下調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寬松的貨幣政

26、策引發寬松的信貸條件,房貸利率明顯下降,30 年固定按揭貸款利率從2000 年底的8.1下降到2003 年的5.8,一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 年的3.8。房貸利率的降低被認為是帶動21 世紀以來的美國房產持續繁榮、次級房貸市場泡沫化的重要因素。同時,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了國內的需求,引發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加劇,當新興經濟體積累了大量的美元之后又形成國際金融資本流入美國為主的市場,進一步推動了房價等資產的價格,加劇了資產的泡沫化。而從2004 年6 月到2006 年8 月,美聯儲改變其低利率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升到5.25。連續升息提高了購房借貸的成本,

27、這強烈地抑制了市場需求,引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最終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爆發。(3)管理機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政策的失誤。 亞洲金融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銀行體系不完善,金融監管缺失。與外國非制造短期資本進入對應,東盟國家對本國金融也也采取放手發展的方式,允許金融機構數目急劇擴張,取消企業的貸款限額,銀行體系監管不嚴,大量的銀行貸款被投入到房地產項目上,加之部分國家政治上的腐敗,大量銀行貸款被浪費而且很多問題又不能及時解決,危機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各國的金融監管又十分脆弱。據統計,在1987 年1997 年的10 年中,銀行的貸款在逐年增加,而貸款損失準備金卻在逐

28、年減少。第二,匯率制度僵化,不能適應金融業的發展上世紀8 0 年代東盟四國經濟起飛以后,其匯率制度一直采取的是與美元或者是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1 9 9 5 年以后,美元的匯率上升,由于東盟的匯率制度沒有隨之調整,造成本幣實際高估,出口增速降低,進口增加,貿易盈余減少。由于這些國家不能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采用靈活的匯率政策, 而采取行政手段將本國匯率維持在扭曲的水平上,必將對其經濟活動產生不正確的信號, 導致巨大的“機會成本”, 并帶來更大的經濟金融不穩定性, 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也就在所難免。第三,過快的放松管制和資本自由化。過快的資本自由化在金融體系改革、治理結構等各

29、種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時,東盟四國在國際金融市場面臨著特定的風險。雖然資本自由化使本國機構可以到國際資本市場借款,增加了資金的來源,但如果缺乏有效監管,資本自由化可能會導致過度的對外借款和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外債過度增加。這時若出現市場動蕩,就可能出現大量資本外逃,使國內產生支付危機,進而引發金融危機。 次代危機產生的制度原因在于政府把對次級貸債券這種金融衍生品的評估和監督責任完全拋給私人債券評級機構, 給這些私人機構留下太多操作空間。美國監管機構對市場評級機構監管不嚴,導致了評級機構在對次代相關產品評級是的主觀性,在錯誤信息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貸決策必然是錯誤的決策。次級債券信息不透明。當次級抵押貸款

30、被打包成債券銷售給投資者時, 債券投資者無法確切了解次級貸款申請人的真實支付能力。不透明時往往就會隱藏危險,而監管機構的失職縱容了這類對市場有害的行為, 為危機的發生埋下隱患。(二)兩次金融危機的不同點(1)兩次危機的成因本質不同。東南亞金融危機屬于在發展中國家爆發的危機,它的本質是貨幣危機,操縱者索羅斯利用了貨幣本身回歸需要其價值的經濟原理,導致東南亞地區金融和經濟動蕩;而次貸危機是在發達國家爆發的危機,它的本質是債務危機,美國希望靠全球其他國家向美國輸入資本來平衡美國的資金流量表,最終目的是靠海外資本的力量來為美國買單,從而導致全球金融和經濟動蕩不安。(2)就造成金融危機市場的嚴重后果來看

31、,次貸危機較東南亞金融危機要嚴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稱美國次貸危機是美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是自1929 年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風暴,而亞洲金融危機只是在亞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機,而沒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機。(3)東南亞金融危機根源于過度性生產,而美國次貸危機根源于過度性消費。(4)兩次危機的直接觸發原因不同。亞洲金融危機是國際游資刺破了風險積聚的泡沫,而國際金融危機是美國自身戲弄體系鏈條繃緊無法支撐經濟增長泡沫而自解,引發房價下跌,按揭違約風險大量增加,最終導致了次代危機的爆發。三、兩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影響比較分析(一)兩次金融危機影響的共同點:1.金融危機使受害國資產大為縮

32、水。1997年3月2日索羅斯攻擊泰國外匯市場,引起泰國擠兌風潮,擠垮銀行56家,泰銖貶值 60%,股票市場狂瀉70%。由泰國引起的金融動蕩一直蔓延到亞洲的北部乃至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臺灣、日本、香港、韓國均受重創,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資產大為縮水。而08年的金融危機則使次級貸款利益鏈條上的各利益主體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首先,次級貸款者由于負擔不了日益提高的還款額而不得不被銀行收回住房,無家可歸。其次,次級貸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貸款而不得不宣告破產。而購買了大量經過包裝的次級貸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也因為抵押債券市場的縮水,出資人要求贖回和貸款人要求提前還款而遭受了巨

33、大的沖擊。2.金融危機使受害國的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銀行倒閉,金融業崩潰,導致經濟癱瘓。經濟衰退,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社會動蕩,人心渙散,秩序混亂。08年金融危機則致使通貨膨脹,物價走高,由于美元的繼續貶值,直接導致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幅走高。3.金融危機使國家政權不再穩定。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導致人們對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黨、反對黨紛紛指責執政黨,于是,泰國的政府被推翻了,印度尼西亞的政府被推翻了,日本橋本龍太郎下臺了,俄羅斯一年之內換了六屆總理。政治不穩定,破壞了亞洲經濟增長的良好環境。此前,亞洲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就在于

34、政治經濟環境穩定,后來由于金融危機破壞了這種穩定,引發社會波動,差點危及到各國的國家安全。4. 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受害國經濟明顯衰退。 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除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俄羅斯等國家已陷入嚴重的衰退外,其它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大多低于前一兩年。1998年下半年拉美國家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益明顯,尤以巴西和哥倫比亞為最嚴重。巴西貨幣受到嚴重沖擊,財政赤字達GDP的70%,加上債務負擔沉重,1998年經濟增長率從1997年的3.5%降到1%。拉美地區增長率將比去年降1.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一直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的美歐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就我國而言,金融危機期間根本無法保持10

35、%以上的GDP增幅,大量中小企業由于無短期資金拆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大量生產加工企業倒閉,比如:東莞、昆山、江浙一帶的大量企業倒閉,光東莞一處已經倒閉超過2000多家中性出口類企業,四、兩次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發展的啟示全球金融風暴引發的嚴峻經濟形勢對中國企業既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以怎樣的精神狀態,做出怎樣的決策和行動,將決定企業未來的命運。中國的企業要想抵制住危機,就要制定相應的計劃,努力變挑戰為機遇。(一)中國企業面臨的危機現狀1.產品滯銷。近年來,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朝著國家宏觀調控方向發展,保持健康、快速的運行勢頭,但08年爆發了國際性金融危機以及國民經濟下行

36、,受其影響部分中小企業開始出現明顯困難,主要表現為:部分產品訂單減少、產量回落、庫存增加、出口下滑,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2.資金趨緊。一是一部分企業現金流緊張。銀行控制信貸投放規模,缺少抵押物的小企業貸款首當其沖被壓縮掉,資金鏈斷裂的危險性加大。一部分企業開始倒閉,產生銀行債務。中小企業大多互相擔保,中小很難獲得中長期貸款。這些企業往往擴張勢頭猛,需要技改投入,需要中長期貸款,但銀行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團、大企業。幾乎所有銀行都對中小企業貸款持謹慎態度,沒有抵押物一律“亮紅燈”,惟恐受到金融危機的牽連。融資困難已經影響到我市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3.用工成本增加。受各種因素影響,企業勞動力

37、成本大幅上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勞動力報酬增長 15%以上。某地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員工總數上千人,若實現“五金”全覆蓋,需增加費用 100 多萬元,加上提高工資水平尚需資金投入,累積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占該企業全年利潤20%多。(二)應對危機中國企業該怎樣做1.重新審視經營戰略,找出比較優勢應對金融危機應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公司組織制度、財務制度和層級結構,以及集權與分權的安排是否合理?產品結構和技術方向是否妥當?在生產的眾多產品中哪些是能賺錢的,哪些是不賺錢的?要不要調整?是兼顧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還是只有國外市場?市場風險如何評估?生產能力投資與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軟實力投資比

38、例是否妥當?公司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還是專業化戰略? 再有,就是要重新審視資產負債結構。過度負債,蘊含巨大風險。在這次金融危機面前,那些頓時倒下的龐然大物,大多與失衡的財務結構有關。企業把“三促進”即促進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作為調整的重要方針。各地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扶優扶強,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扶持有利于節能、環保、民生、就業的產業以及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2.構建軟硬實力相匹配的企業結構 “規模”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規模”的結構必須要均衡。一些企業由于過度擴張,導致資本實力與企業規模失衡,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經營

39、環境一旦變化、周轉不靈,資金鏈就會斷裂,即使資產質量還很好的企業也會被逼到破產的邊緣。 此外,與規模匹配的軟實力,要防止軟實力與生產規模失衡同樣很重要。隨著金融危機向中國傳導,首先受到沖擊的是沒有營銷體系、沒有研發能力、的代工企業;下一步,是有龐大生產能力但沒有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業。這些企業不是輸在生 產能力上,而是缺乏軟實力。現在,很多中國企業的生產規模已達到世界級水平,但普遍的問題是軟實力跟不上,導致“大而不強” 。擺脫困境根本的出路,是要以進取的心態,實現產品或技術上的突破,建立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軟實力,形成軟硬實力相匹配的企業結構。我們還要會“借梯上樓”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僅

40、靠低價競爭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產品的附價值。3.推進并購重組 提高產業集中度經濟回落,企業各個業務板塊的矛盾充分暴露。此時,進行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賣掉那些不賺錢、且不具前景的業務板塊,把企業資源集中于最有競爭力的業務,不僅是渡過困難時期的必要選擇,而且是提高競爭力的戰略舉措。面對世界金融“海嘯”的大風大浪,弱小的企業難以抵御風浪的沖擊。只有組成聯合艦隊,才能增強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迎風擊浪、逆勢而上。所以,在這場危機中,中小企業要 “團結”起來,以重組資產為紐帶,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模式,形成資產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集約化經營,獲得投入產出的最大化。中國已經有了較強的產業基礎,如果把渡過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轉化為優化資源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