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法知識及習題訓練_第1頁
語文語法知識及習題訓練_第2頁
語文語法知識及習題訓練_第3頁
語文語法知識及習題訓練_第4頁
語文語法知識及習題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句子成分句子的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詞與詞之間有一定的組合關系,按照不同的關系,可以把句子分為不同的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詞或詞組充當。漢語: 現代漢語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種,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一、現代漢語句子成分:主語 1、定義:主語是句子陳述的對象,說明是誰或什么。表示句子說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語是執行句子的行為或動作的主體。 2、特點:A、經常由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充當。B、一般表示謂語所說的是“誰”或 “什么”。 例如: 中國人民志氣高。 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 3、符號:雙行線 。 謂語1、定

2、義:用來說明陳述主語。 2、特點:A、經常由動詞、形容詞充當。 B、一般表示主語“怎么樣”或“是什么”。 例如: 滿天烏云頓時消散了。 樹葉黃了。 小王今年十六歲。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明天星期日。 什么書他都看。 3、符號:單行線 _。 4、謂語(predicate),是句子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謂語是由簡單動詞或動詞短語(助動詞或情態動詞+主要動詞)構成.謂語分為簡單謂語和復合謂語 賓語1、定義:表示謂語動詞的涉及對象的語言單位。 2、特點:A、經常由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充當。B、一般表示謂語“怎么樣”或 “是什么”。 3、符號:波浪線 。4、凡能愿動詞,如“希望、想、可以、說”

3、等詞后面的一般都作 賓語處理。 定語1、定義:用在主語和賓語前面,起修飾和限制作用的語言單位。 2、特點:A、經常由名詞、形容詞、動詞、代詞充當。B、一般定語與中心詞之間有“的”字 連接。 3、符號:小括號( )。 狀語1、定義:用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前,起修飾和限制作用的語言單位。 2、特點:A、經常由副詞、形容詞、動詞、表示處所和時間的名詞和方位詞充當。B、一般狀 語與中心詞之間有“地”字連接。 3、符號:中括號 。 補語1、定義:謂語后面的附加成分,對謂語起補充說明作用,回答“怎么樣”、“多久”、“多 少”(時間、處所、結果)之類問題的語言單位。 2、特點:A、經常由動詞、形容詞副詞充當。

4、 B、一般補語與中心詞之間有“得”字連接。 3、符號:單書名號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為: 定語(修飾主語)主語 狀語 謂語 補語 定語(修飾賓語)賓語 句子成分符號:主語 = 謂語 賓語 定語 ( ) 狀語 補語 < > 順口溜主謂賓,定狀補 。主干枝葉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謂賓, 枝葉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居主賓前 謂前為狀謂后補 。主謂賓、定狀補,主干枝葉分清楚。 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狀語有時位主前,逗號分開心有數。 基本成分主謂賓,連帶成分定狀補。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 六者關系難分辨,心中有數析正誤。什么誰稱主,做是怎樣才充謂; 賓語動支配,回答謂語

5、什么誰。前置狀語目(的)時(間)地(點), 意義不變能復位。補語從后說前謂,定語才和后賓配。介賓短語多狀補, 不能充當賓主謂。的定地狀與得補,語言標志定是非。 名詞: 人和事物各有名,萬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稱即名詞,具體抽象有不同。 時間空間和地點,方向位置有專稱。主賓定謂都可作,名詞具有多功能。 動詞: 世間萬物皆運動,于是動詞相應生。行為動作和發展,存在消失與變更。 心理活動及判斷,一概可作謂語用。能愿趨向兩動詞,配合謂語意更明。 形容詞: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飾動名靠形容。事態動作有性狀,描摹性狀用形容。 形容詞語極豐富,準確修飾需深功。形容詞語功能多,主要充當狀謂定。 數詞: 數詞即為表

6、數目,確數概數和序數。確數包括整分倍,不定數目是概數。 整數前加老第初,排列順序是序數。分數倍數表增加,減少只能用分數。 量詞: 表示單位量詞全,單位各異按習慣。事物行動作統計,物量動量分兩款。 量詞數詞相結合,數量短語功能全。動量短語居動后,物量短語在名前。 代詞: 代詞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稱代詞我你他,咱們自己和大家。 疑問代詞誰什么,進地性狀數如何。提示代詞這和那,每名某另別其它。 副詞: 副詞修飾動與形,范圍程度與時間。肯否估計與情態,語氣頻率用法全。 稍微沒有全都偏,簡直僅僅只永遠,已經曾經就竟然,將要立刻剛偶然, 漸漸終于決忽然,難道連續又再三,也許必須很非常,最太十分更

7、馬上, 越極總挺常常再,屢次一定也不還。時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來。 前很后名都不行,單獨回答更不能。 介詞: 自從以當為按照,由于對于為了到;和跟把比在關于,除了同對向往朝; 用在名詞代詞前,修飾動形要記牢。 助詞: 結構助詞的地得,時態助詞著了過,語氣助詞啊吧呢,他詞后邊附加義。 連詞: 成分連詞難分辨,換位不變才是連。 二、古代漢語句子成分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1、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進行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代漢語不同,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而在謂語后面加語氣

8、詞“也”幫助判斷。 3、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幾種形式: 1)“主+謂+也”,如:此王業也。 2)“主+者+謂+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3)“主+者+謂”,如:兵者,兇器。 4)“主+謂”,如:兵,兇器。 5)“主+副+謂+(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謂+賓”,如:“余為伯倏?!?4、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成判斷關系,而是: 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關系。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 1、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施事者

9、,如我讀書。 2、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1)“于”(“乎”)字句。 及物動詞+于+施事者 如:楚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省略“于”字,動+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于”字句經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2)“為”字句。 為+施事者+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 “為+及物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見”字句。 見+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 見+及物動詞+于+施事者。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 南北朝后,“見+動詞(主動句)”表示“對

10、我怎樣”,如“慈父見背”(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 (4)“為所”句。 為+施事+所+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為+所+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復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漢代后至今,“被+及物動詞”表示被動意義。 (6)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位置1、賓語前置:古代漢語的賓語在某些特定的語法條件下要置于動詞之前,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賓語前置。2、賓語前置的種類: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作動詞的賓語前

11、置。如:吾誰欺,欺天乎?在介賓結構中,作介詞的賓語前置。 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需要注意的是:“何如”語義同“如何”,譯為“怎么樣”,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結構?!澳魏巍薄叭艉巍鼻闆r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臣未之聞也”。 (3)有兩種不能前置的情況:賓語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其中的代詞賓語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稱之”。 另外,還有兩種固定結構:“惟(唯)+賓語+是(之)+動詞”,這種格式使賓語表達的事物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如“惟余馬首是瞻?!?/p>

12、意思是“惟瞻余馬首”。 這類前置賓語也可以由代詞充任,如“其斯之謂與”?!按?是)之謂”,意思是“說這個是”。 代詞“是”作賓語有時直接置于動詞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3、謂語前置:古代漢語的一些句子,謂語在主語之前,稱之為謂語前置。有兩種句子里謂語前置的現象比較多見。 (1)表示疑問的句子。如:何哉,爾所謂達者? (2)表示感嘆的句子。如:賢哉,回也! 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省略1、主語的省略: (1)承上省略:在復句中第一分句出現了主語,如果后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幾個分句的主語就可以省略。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 )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幾個分句的主

13、語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語而省。 如: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賓語的省略:這在古代漢語里是常見的。 有:(1)賓語表達的事物在前文已經談到,賓語就可以省略。 如: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 (2)介詞的賓語也可以省略。如:(項伯)欲呼張良與( )俱去。 詞類的活用: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這種現象就叫作詞類活用。如“從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詞,在此臨時用作動詞,意為“用肘撞”。 1、動詞的活用: (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如果帶上賓語時,一般是用作使動,表示主語

14、使賓語發生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如:“莊公寤生,驚姜氏”,“驚”意為“使驚”。 (2)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就可帶賓語,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動沒有區別,區別只在意義上。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只能是“使跟從”。 2、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如果形容詞在敘述句里充當謂語,就是活用為動詞。如:“益烈山澤而焚之”,“烈”形容火大,這里是“放大火燒”。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潔”“美”“飽”原是形容詞,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清潔”“使華美”

15、“使飽”。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中的“甘”“美”“安”“樂”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香甜”“認為華美”“認為安逸”“認為快樂”。 3、名詞的活用: (1)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如:“范增數目項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與該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臘”原義為“干肉”,動詞,在此句中用作使動用法“使(之)成為干肉”。 (3)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

16、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風而子雨”意為“把風當作朋友,把雨當作兒子”。 (4)名詞用作狀語,在古代漢語中相當普遍,類型有: 表示處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道”意為“在道路上”。 表示行為的工具或依據。如“失期,法皆斬”,“法”意為“依照法律”。 表示對人的態度。如“秦軍降諸侯,諸侯多奴虜使之”,“奴虜”譯為“象對奴虜一樣”。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句中,“蛇”譯為“象蛇一樣”。 4、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識別: (1)名、形、動詞都可以用作使動;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動用法,動詞無意動。 (2)使動是使賓語“做什么、怎么樣”,是客

17、觀的結果。意動是認為賓語“怎么樣”,把賓語“當作什么”,是主觀的看法、意念。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兩句很相似,但從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觀行為,是使動,后句是主觀看法,是意動。劃分句子成分練習1、他(主)非常誠懇地(狀)征求(謂)大家的(定)意見(賓)。 2、秋天比春天(主)更(狀)富有(謂)欣欣向榮的(定)景象(賓)。 3、張思德同志(主)永遠(狀)是(謂)我們學習的(定)榜樣(賓)。 4、汽車(主)在望不到邊際的(定)高原上(狀)奔馳。 5、在長期的奮斗中,(狀)我(主)一向(狀)過著(謂)樸素的(定)生活(賓)。 6、峰巒(主)剛

18、剛(狀)從黑夜中(狀)顯露出(謂)一片(定)灰蒙蒙的(定)輪廓(賓)。 7、淡淡的(定)朝陽(主)剛(狀)把樹梢(狀)照亮(謂)。 8、豆大的(定)汗珠(主)不停地(狀)從臉上直往下(狀)落(謂)。 9、他(主)踉踉蹌蹌地(狀)從外地(狀)趕回(謂)久別的(定)家鄉(賓)。 10、我們村里的(定)農民(主)往凍土上(狀)鋪了(謂)一層(定)麥秸(賓)。 11、已經上了岸的(定)勇士(主)乘機(狀)俯身(狀)沖了上去(謂)。 12、小學校(主)顯得(謂)那樣(狀)幽靜而又神秘(賓)。 13、心里(主)突然(狀)感到(謂)萬分(定)沉重(賓)。 14、他(主)推開門走進去(狀)站在(謂)桌子前(賓)。 15、連長(主)命令(謂)我們(賓)馬上休息(賓補)。 16、祥林嫂(主)叫(謂)阿毛(賓)坐在門檻上剝豆(賓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