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視野中新聞的基本特征_第1頁
多維視野中新聞的基本特征_第2頁
多維視野中新聞的基本特征_第3頁
多維視野中新聞的基本特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多維視野中新聞的基本特征             摘要:新聞的基本特征應從多個角度去認識。新聞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反映客觀世界新近狀況,注重具體反映,注重以真為尺度進行反映,真中求善;注重及時而公開的傳播,注重傳真性;注重信息性及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關鍵詞:新聞;基本特征;視角         認識新

2、聞自認識其基本特征始,關于新聞的基本特征問題,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有的認為其基本特征在于“事情的反常性”,典型者如博加特(John Bogat)認為“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依此,判斷一則新聞如何,須視其所報道事實的反常性如何。有學者強調了新聞事實的“新鮮”及“吸引力”, 如有美國學者提出:“新聞是新近發生的、能引人興趣的事實。”1(P66) 有學者強調了事實的新鮮、重要和新聞影響輿論的作用及“讓事實說話”的“特殊之處”。我國著名新聞理論家甘惜分先生在其新聞理論基礎一書中提出:“新聞是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2(P50) 有學者強調了新聞的真實、

3、新鮮、公開及所報道的事實的重要等。         黃旦先生說:“新聞是被及時、公開傳播的新近發生的重要的事實信息。”3(P157) 目前在我國影響最大的一個關于新聞的定義是陸定一先生提出的:“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該定義強調了新聞須有事實的新近發生及報道兩個特征。著名學者李良榮先生認為“新聞是報道,表達出新聞的形式”,“新聞是信息,表達出新聞的實質。”因而所謂“新聞是新近事實變動的信息”這一新聞定義應與陸先生的定義互為表里。在對新聞基本特點的論述中,李良榮先生認為“新聞與生俱來的基本特點是兩個:

4、一是真實,二是新鮮,由此而延伸出新聞報道上迅速及時的要求。這兩點是新聞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規律。”4(P22) 究竟如何認識新聞的基本特點?其基本特點何以形成?本文想就此談一些思考,以求教于方家。筆者認為,新聞學主要的學科基礎是哲學、傳播學、信息論5。因而認識新聞的特點,離不開此三種視角的透視。         一、哲學視野中新聞的基本特點新聞屬意識范疇,新聞是對客觀世界新近狀況的反映。新聞這種社會意識同其他社會意識的區別構成了新聞的特點。這里,新聞社會意識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反映客觀世界新近狀況;

5、二是注重具體性, 同時不排斥概括性;三是以求“真”為基本要求。先看第一點。在諸種反映形式中,新聞所反映的對象有其特殊性。這個特殊處即它所反映的是客觀世界新近狀況。此一點同其他反映形式均有所不同。其他反映形式均無反映對象上如此之限定。此一點與新聞最基本的作用有關。新聞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把握客觀世界的新近狀況,以便據此做出合適的判斷和決策。再看第二點。就其他反映方式而言,有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從認識論角度看,這些反映形式重在反映規律、反映一般。而新聞則同時注重對具體事實的把握,注重個別。當然這并不是說新聞排斥抽象 140概括,排斥一般。    &#

6、160;    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新聞的反映提倡進行抽象概括,也反映一般。換言之,新聞注重對個別事實的具體反映,同時提倡對本質規律的反映。事實上,人類思維的抽象性也使其在反映新近事實時往往自然地不可避免地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即使在原始時代的新聞活動中也是如此。當然,“新聞的優勢在于其反映事物信息的及時和傳播面廣泛,而在揭示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方面,較之其他認識形式,如研究和探索事物本質與規律的其他科學,顯然無優勢可言,因此,要實現新聞的總體真實,必然要借助于其他科學的各種認識成果來彌補其不足”6(P48)。新聞反映要達到總體真實,需要借助于其他科

7、學的認識成果以彌補其不足; 就對事物本質的反映而言,自然也須以其他科學的認識成果來彌補其不足。再看第三點。新聞這種反映形式更具特殊性的一個尺度是真。即是要求新聞事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它首先意味著真有其事,“真的第一層含義,是在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的關系中得以成立的。真就是有或者說存在”7(P121)。         新聞所反映的事實,應是存在的事實,而不能反映不存在的 “事實”。而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作為反映對象的事實不僅應該是存在的,而且要求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要正確,亦即意味著在“認識主體的表象和思想”中,是 “符

8、合對象本身地再現了對象”7(P121)。新聞之所謂 “真”的一重特殊含義是所謂本質真實。關于本質真實這一概念,固然有諸種不同的解釋,然而,既然真實意謂人的反映同客觀實際相符合,則本質真實可以理解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的反映須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當然,“在哲學的意義上,對真的尋求,深層是對善人自身的幸福與發展的尋求。”7(P133)對于人類新聞活動而言,人們對“真”的尋求,其深層當然也是對“善”的尋求。         二、傳播學視野中新聞的基本特點新聞是一種被傳播了的訊息。不經歷一個傳播的過程,則無所謂新聞。從傳播學的

9、角度看,新聞的基本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具有及時性;二是具有公開性;三是具有傳真性。         1.及時性傳播者采集新聞,根本的目的是要把新聞傳遞給新聞接受者,以便能夠對受傳者發揮諸種作用。由于新聞立足于反映客觀世界“目前”的狀況,其目的首先是要幫助接受者了解客觀世界目前的狀況。因而一般而言新聞要求應盡量新鮮,故新聞傳播是越及時越好。即在事件發生后盡快讓受眾了解新聞事實。人類為此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加快印刷速度、采用電子傳播技術、現場直播等等。傳播及時與否也成為新聞媒介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過去有觀點認

10、為,軟新聞并不特別注重時效性。然而在競爭的媒介環境下,連軟新聞也要求盡量快速地傳播給受眾。即使從新聞宣傳來看,也必須在注意時宜性的前提下,盡量注意及時迅速。         2.公開性新聞學意義上之所謂新聞傳播一般屬于大眾傳播,大眾傳播具有公開性。所以新聞具有公開性的特征。這一點決定了許多不能公開傳播的訊息不能夠成其為新聞而進入新聞媒體。然而一旦作為新聞訊息傳播出去,則應該認識到這一訊息對一定時空條件下任何具有接受能力的人都可能產生影響。同時,因為這種影響因每個人“生命空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故應特別注意“什么樣的

11、信息傳播出去會對什么人產生負面影響”這一問題。例如,低俗信息對未成年人往往產生非常有害的影響。         3.傳真性新聞反映的真,只是保證了作為新聞活動主體的反映者(如記者、通訊員等)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同客觀實際相符合。而只有傳播亦真,即在反映的“真”的基礎上,在傳播中忠實于傳播者對事實的反映,才可能保證受傳者通過新聞接受活動所了解到的事實同客觀實際相符合。         三、信息論視野中的新聞的基本特點控制論創始人維納(Norb

12、ert Wiener)認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8(P2)。物質、能量和信息被視為“客觀世界三足鼎立又三位一體的基本要素”8(P2)。信息的定義五花八門。曾任教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傳播學者居延安先生把信息定義為“人的精神產物的外化和內儲”9(P8)。朱志堯、劉路沙兩位學者在信息世界一書中把信息概括為: “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以及關于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陳述。”10(P4)。狹義的信息則指“能夠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4(P36)。因新聞傳播無論為了何種目的,皆須向人們傳遞關于客觀世界新近事實的信息。故透視新聞現象, 離不開信息論視野。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新聞所

13、具有的特點可以主要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是新聞必須有助于消除受傳者對客體事物認識上的模糊性;二是新聞信息須是有效信息;三是新聞須具有可信性。先看第一點。新聞所報道的事實即新聞事實是對客觀世界新近事實的反映。新聞接受者接受新聞事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客觀世界的新近狀況。所以新聞應傳遞受眾未知的新聞事實。         質言之,不包含關于新近事實的信息的所謂“新聞”不是真正的新聞。關于這一點許多學者的論述皆有論及, 茲不贅述。再看第二點。信息的效用具有時間性,失去時效的信息往往對特定的人及其特定的需求成為無效信息

14、。因而,“我們希望能夠及時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但是信息常常落后于事實,落后太多,衰老了, 過時了,就會失效,變成無效的信息。”10(P16)同時,信息的有效性還因人而異,同一信息,對有的人有效,對有的人無效。“如果你得到一個信息,既符合事實又十分重要,那當然很有價值,很有用。相反,如果你得到的這個信息沒有實用性,那就沒有價值 ”10(P16)故新聞傳播須抓住對特定受眾有用的新聞事實予以傳播。這里的有用具有多方面內涵,諸如借鑒、娛樂、依據、啟示等等。新聞學中有關新聞價值的研究即主要討論此問題。         進一步言

15、,有效性愈強,報道價值愈大。是故影響面廣、影響力大的事實成為新聞媒介關注的中心。再看第三點。受者接受信息的目的首先在于增加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因而,受者要求新聞報道中關于新近事實的信息必須同客體事物相符合。如果受者認為新聞報道中關于新近事實的信息符合事實, 則此信息可信;如果認為不符合事實,則其不具可信性。不具有可信性的新聞,無法達成新聞傳播所欲達成的目的。這就要求新聞必須具有可信性。新聞的可信性同真實性雖有密切聯系,卻不是一回事。真實性是就新聞事實同客觀實際的關系而言的。         新聞事實合乎客觀實際,則該

16、新聞真實;否則即是失實。而可信性是從受者心理反應同新聞事實的關系而言的。如果受者認為真實,則其有可信性; 否則不具可信性。很明顯,“認為真實”同事實上是否真實不是一回事。當然,這里所謂新聞須可信,是說首先要保證真實,在此基礎上還須可信,而非片面提倡可信。所以總括起來,新聞須注重反映現實狀況,注重具體反映,注重真實的反映,注重及時而公開的傳播,注重傳真性,注重信息性及信息的有效性,注重可信性。參考文獻:1雷躍捷.新聞理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7.2甘惜分.新聞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3黃旦.新聞傳播學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

17、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5楊立川,劉建勛.試論新聞學的學科基礎J.新聞知識, 2002,(9).6丁柏銓.中國新聞理論體系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7孫正聿.簡明哲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鄭曠.當代新聞學M.北京:長征出版社,1987.9居延安.信息·溝通·傳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朱志堯,劉路沙.信息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責任編輯柏一林 A Multi-dimension View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News YANG Li-chuan (School of J

18、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Abstract:It is pointed out in this text that the basic features of news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many dimensions.Therefore,the basic features of news include:reflection of the recent state of or the latest occurrence in the objective world;focus on concrete and specified reflections;emphasi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