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體基本筆畫(共54頁)_第1頁
歐體基本筆畫(共54頁)_第2頁
歐體基本筆畫(共54頁)_第3頁
歐體基本筆畫(共54頁)_第4頁
歐體基本筆畫(共54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k 吉峰書法講座/鉤的寫法/2、橫折鉤的寫法oigt     橫折鉤的寫法:    歐陽詢說“,如萬鈞之弩發。”鈞是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文選·張衡·西京賦中說“洪鐘萬鈞”。薛綜注:“三十斤曰鈞”。一鈞三十斤,萬鈞有多重,萬鈞可就重了。當然了,這里的“萬鈞”也只是對“力”的形容。弩是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而要發射由一支支集中起來有上萬鈞重的箭,發弩的力要有多大,由此可想而知。歐陽詢以“萬鈞之弩發”來形容寫橫折鉤,使人一看就明白,橫折鉤,有彎金屈鐵的力。 &#

2、160;  橫折鉤的力,最為顯耀的地方就在折和鉤。折,一說是筆法,用在一筆一畫的起和止;一說是將線條折成轉成角。我們現在要學的也就是將線條折轉成角,也就是折和鉤。橫折鉤的折和鉤有方圓之分,方用折,圓用轉。所謂折,也就是寫到轉折處,筆鋒稍駐。稍駐,也就是輕頓筆鋪毫、力到行筆。姜夔說“駐則有力”,以腕的動作,使筆鋒借助于自身的彈力“折”成棱角,然后向下運筆,到出鉤的地方,再稍駐、折筆鋪毫、提筆出鋒成鉤。歐體的橫折鉤是典型的折筆。起筆如峰巒起伏;折處如斷金切玉;鉤處出鋒嚴謹,用力周全,形同墜石。曲直勁挺勻凈,鐵畫銀鉤,有拔山扛鼎之力。    所謂轉,也就是寫到

3、轉折處筆鋒稍駐,以腕的動作,使筆鋒借助于自身的彈力“轉”成圓角,然后向下運筆。但轉筆時不要以指拔弄。一是指力小;二是指的移動會影響力到毫端。運筆要有輕重徐疾的節奏,有節奏才能血脈貫通。前人形容運筆是“抵押毫芒”,抵有“推、擋”的意思,押有管束的意思。管束的目的是為我所用。由此看來,“抵押”二字,非常形象貼切。運筆到出鉤處,稍駐,轉筆鋪毫,提筆出鋒成鉤。顏體的橫折鉤藏筋包骨,遒勁婉媚,渾然天成,是典型的“轉”。(文章、圖片均為本人原創。轉載、引用請與本人聯系。)鉤的寫法:豎彎鉤的寫法:豎彎鉤,也許是鉤勢向外的緣故,又稱外掠鉤、外略鉤、外擘鉤。說歐體隸書的意味濃厚,在這一畫上尤為明顯。據唐代的張懷

4、瓘說,這一筆畫是被稱為楷書之祖的鐘繇,對隸書中的波磔(也叫雁尾)進行“改造”,并將其吸收到楷書之中。歐陽詢繼承了這一寫法,并在體勢上賦予了新意。歐體的豎彎鉤,起筆的“懸針豎”寫得如寒松霜竹,挺勁俊拔,轉角處圓潤遒勁,婉轉流暢。用筆輕重有準,筆勢伸展自然,神態飄逸遒媚。要寫好豎彎鉤,一是角要轉得好。清代的蔣和說:“轉角之妙,在駐、提、挫、頓四字。”駐,是筆稍作停留,輕輕地向下按筆,當感覺到筆在紙上有力時,就繼續行筆;提,是相對于按說的,是指垂直方向上向上用筆的動作;挫,就是為了改變運筆的方向的動作。方法是先頓筆,然后是稍提,使筆鋒轉動,從而改變方向。挫鋒要有分寸,過則脫節;不及則氣促。我在筆畫示

5、范的步驟中沒有使用“挫”這一術語,這是因為名目繁多了,容易使了誤會。我用的是“稍提”、“轉折鋪毫”等,說法上雖然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頓,就是指在垂直方向向上下用筆的動作。向下按的力度大于蹲和駐。要寫好豎彎鉤,二是要彎得好。而要彎得好,在行筆得法。行筆得法,則又在能輕重徐疾地用筆。所謂輕重,一般是以用一分筆為輕,用三分筆為重。清代的宋曹說:“運筆有輕重,一般是轉肩過渡的地方用輕筆,捺腳和蹲、駐的地方用重筆”。其實輕重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在行筆的過程中,也有輕重。提為輕,按為重;快為輕,慢為重。所謂徐疾,也就是行筆的遲速,也就是快慢。行筆不要太快。太快了,容易失去控制、失去規矩、失去形勢;但也不要

6、太慢。太慢了,會顯得拘謹、遲鈍、有畏懼感。因此,行筆的輕重徐疾,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使筆鋒提得起,按得下,拓得開,也才能步步頓挫,節節發力,使盡筆勢。寫出形曲勢直戲健凝重氧,氣韻飛動,豪放雄闊的豎彎鉤。筆畫因為有了駐提挫頓,有了輕重徐疾,也就有了音樂般的節奏感和旋律感,人們也就可以從筆畫的不同形態中,欣賞到剛勁雄強、圓渾柔和的美。但初學書法的人,面對著駐、提、挫、頓、輕、重、徐、疾等基本筆法,也許會感到莫名其妙,無所適從。但是,不要急,因為學會和掌握這些筆法并不難。清末明初的倪后瞻說,在諸多的筆法中,最為關鍵的是“徐”。“徐”,也就是緩的意思,也就是能夠停留的意思。能停留主,才能駐、轉、挫、折

7、,也才能輕提重按。這就如同一個人學走路,首先是要能夠站得住,立得穩。然后才能跑,才能跳,才能做出其它的各種動作。再比如一個人能在高空的鋼絲上,如履平地表演出許多令人驚心動魄的動作,起初練的時候,首先是要在鋼絲上能停。動作雖然講究連貫,但是,如果沒有停,動作的連貫也就難以實現。技藝高超的人,能表演得天衣無縫,使人看不出其中的“停”,是其從生到熟,熟能生巧的結果。用筆有無數種,能停才能生變。若是不能停(停不下來),就會油滑輕佻,再多的筆法也用不上。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輕易地放過這個“停”字。由此可見,書法的筆法,雖然是玄妙難學,但只要方法正確,功夫到時,終究還是有門可入的。吉峰書法講座/

8、7、鉤的寫法/3、鉤的另外幾種形態和寫法   橫折彎鉤:我們平時說楷書的規矩多而且嚴格,是的,我們從“橫折彎鉤”的用筆中就就可以看出,此言一點也不過分。橫折彎鉤,折如規、轉似環、彎如弓、鉤似鐮。一絲不茍,清楚明白。也正是如此,只要我們依法而入,楷書并不難學。斜鉤,又稱“戈鉤、背趯法。”晉王羲之在筆勢十二章·處戈章第五中說:“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劍發,收似虎斗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鉤釣水。峻嶒切于云漢,倒載隕于山崖。天門騰而地戶躍,四海謐而五岳封。玉燭明而日月蔽,銹彩亂而錦文翻。”唐太宗李世民在筆法訣

9、中說:“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橫折斜鉤,又稱“背拋鉤”、“大背拋”、“外略法”、“蠆毒法”、“乙腳”、“龍尾”、“鳳翅”、“踠腳”、“縱腕”等。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說:“踠腳之法,如壯士之屈臂。”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中說:“縱腕之腕宜長,惟怕蜂腰鶴膝。”元陳繹曾在翰林要訣·圓法中說:“背拋鉤,向儓仰勒反趯,趯貴寬圓,或仰背偃,或作垂露平,或作懸針平,或作圓趯,如背手拋物。”清戈守智在漢溪書法通釋·運筆卷第四中說:“小背拋勢,亦蠆毒法也。貴緊而圓。亦名“鸞翅”。   反捺鉤,又稱“竹籜勢”。也就是“反犬旁”中的鉤。清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

10、·運筆卷第四中說:“竹籜之法,上啄貴短而勁,下啄掠貴長而疎,豎用玉鉤之法,而筆勢更峻,矯矯然如篠竹之承風,則清勁有余矣。或作古隸之勢,“犭”則右軍“狂”字用之,蓋取其相稱也。清蔣和在書法正傳·點畫全圖·鉤法稱此鉤為“反振鉤”,還說“反振鉤,此鉤先向右反振起,犭旁用之。”八、怎樣寫挑     寫挑的方法是,逆鋒起筆,折筆向下頓,提筆向右“趯”。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說:“趯者,如人之趯腳。”    挑畫,用筆雖然簡單,但在寫的時候,切不可直筆而過,要有折筆。轉折鋪毫以蓄勢,提筆出鋒(趯出時)力貴遲澀。這樣寫出的挑

11、畫,自然是筆短意長,勢在飛動。  講座講到這里,書法的八種基本筆畫也就基本上講好了。這八種基本的筆畫是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字是由筆畫組合而成的。如果說一個字就好比是一座建筑,那么這八種基本筆畫也就是組合這一建筑的最基本的“材料”,是基礎的基礎。好的建筑要有好的材料,也就是說有了好的材料才會有好的建筑。因此,我們平時要對這些基本的筆畫,多加練習,為下一步的結構學習打好基礎。怎樣寫好獨體字  一、什么是獨體字?獨體字是以筆畫為直接單位構成的漢字,它是一個囫圇的整體,切分不開,例如“人、口、手、日、月、山、水、火、土”等字。絕大部分獨休字又是合體字的構成部件,作為偏旁

12、構成合體字。因而寫好獨體字對寫好合體字非常重要。二、怎樣寫好獨體字?1、了解和掌握獨體字的筆畫組合關系。了解和掌握獨體字的筆畫組合關系,也就是為了了解和掌握獨體字的結構特點,這將有助于我們寫好獨體字。獨體字的筆畫組合有這樣幾種關系,現在以歐體九成宮為范例說明如下:、離散關系:也就是說筆畫與筆畫之間是相互分開的。例如“心”字。 、連接關系:也就是說筆畫與筆畫之間是相互連接的。如“月”字。、交叉關系:也就是說筆畫與筆畫之間互相交叉的,如“力”字。、綜合關系:也就是將離散、連接、交叉等多種關系綜合,一個漢字包括多種筆畫組合關系,如“氏”字。、重心平穩什么是重心?我們找一塊木頭,在木頭上系上

13、一根繩子,然后拎起繩子,木頭被懸起來,木頭若是平衡的,那么系繩子的地方也就是這塊木頭的重心。我們將這塊木頭放置到另一塊木頭上,只要是對好了重心,就能擺放平穩。再放一塊或是幾塊,也是如此。反之,重心沒有對好,放上去的木頭就會不穩,就會掉下來。一塊木頭的重心位置不一定就是這塊木頭的中心。或是偏左,或是偏右,或是偏上,或是偏下。因為,一塊木頭,有的左邊寬右邊窄,有的右邊寬左邊窄;有的上邊厚下邊薄,有的上邊薄下邊厚等等。重心是可以調整的,調整的方法有許多,我們可以在輕的一邊增加一些,或是將重的一邊減去一些;我們估且稱這種方法為“加減法”。我們還可以通過延長或是縮短來調整它的重心。寫字也是這樣的。筆畫有

14、筆畫的重心,字有字的重心,字與字也有重心。“水”字的重心在豎鉤上;“家”字的重心在下面的鉤與上面的點要對齊,要在一條線上。豎鉤寫歪了,重心傾斜,“水”字要倒;鉤和點不在一條線上,重心偏移,“家”字不穩。有的字是左邊筆畫少右邊筆畫多;有的字是左邊筆畫多右邊筆畫少;有的字是上面的部份蓋住下面的部份,有的字是下面的部份承載住上面的部份。還有的字是中間的部份,既要擔住上面的部份,又要帶住下面的部份。若要合得來、蓋得住、擔得了、載得起,關鍵是要掌握好字的重心,掌握了字的重心,字才能寫得平穩。3、寫好主筆。每一個字都有主筆,主筆在一個字中起著支撐和平衡的作用。字有主筆,就如同山有主峰,水有主流、千軍萬馬有

15、主帥一樣。萬物有主,才能立得穩、站得直、走得遠。找準和寫好主筆,就比較容易掌握字的重心;重心平穩了,字就好看。凡是寫在字的頂部、中部、底部的橫畫,寫在字中心的豎畫,還有豎鉤、斜鉤和彎鉤,撇、捺等,都可以看作是主筆。、以橫畫為主筆的字: 橫要平,起平衡的作用。下一橫長,如無垠大地,承載萬物,厚重穩定。、以豎畫為主筆的字:豎要直,起支撐的作用。如:“年”字。 、以撇畫為主筆的字 如“步”字,要與上部的筆畫相對應。從容用筆,不要一滑而過。一旦輕飄,就不能承上。、以捺畫為主筆的字 如:“文”字。注意撇捺交叉(點)的位置與上一點大致垂直。撇捺舒展,重心平穩。、以折畫為主筆的字,折要峻。、以鉤畫為主筆的字

16、向背呼應,貌離神合,如“武”;伸展自如,疏密得當,如“也”字。4、寫出真態:、字形正的字不要寫斜:、字形斜的字不要寫正:、字形長的字不要寫扁:、字形扁的字不要寫長:、字形闊的字不要寫窄:、字形窄的字不要寫闊:、字形大的字不要寫小:、字形小的字不要寫大:總之是要長短斜正,各隨其宜。吉峰書法講座/鉤的寫法/1、寫鉤的步驟    鉤有好多種形態,這里以豎鉤為例,介紹一下鉤的寫法。    鉤,是我們平時經常見到和使用的工具。人們經常用它來掛些東西,或者是借助于它來取東西。制成鉤的材料有好多,有的就直接用樹枝上杈或竹子的枝節。筆畫中的

17、鉤,就象這些形狀。楷書中的鉤是從行草書中演變過來的。鉤與折相似。都是將線條彎曲。所不同的是折后的線條還在延伸;而鉤畫是筆畫“折(彎曲)”后即提筆鉤出。若出鋒則有“鉤芒(鋒芒)”;若回鋒則如鋼鐵鑄定,渾厚而又凝重。   鉤,一是因其筆畫短,行筆的速度相對來說,要比其它的筆畫要快一些。因為這樣才能寫出鉤的氣勢和神態來。以勢“補”短,短中見長。二是要注意出鉤的角度(方向)和呼應。長短斜正,要各隨其宜。俗話說“過猶不及”,概莫能外。出鉤如出劍。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所以說寫字和做人都是一樣的,不得不謹小慎微。   文章、圖片均為本人原創。轉載、引用請與本

18、人聯系。六、折的寫法/2、折的形態 折畫,相對于其它的幾個筆畫來說,難度略微要大些,這是因為,折的起筆要藏鋒,收筆要回鋒,中途折的地方還要將收筆和起筆運用得郃到好處,天衣無縫。提按頓挫、輕重緩急、來回轉折、首尾呼應,筆畫書寫過程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規矩幾乎是全都用上了。一字之中兩個折,折的“棱角”,有著“隱”和“顯”的變化。初學行(運)筆,有點象剛學騎自行車差不多。初學騎車,上了車,就想使勁地踏,這是因為自己掌控不了平衡,車速慢了,車子就會倒下來。初學行筆也是這樣的,筆一落紙就想“飛”。不飛不行啊,停不下來,一停手就會發抖。這是正常的,原因是沒有行筆的經驗,沒有行筆的感覺。要想學成,一是不要急

19、,不要忙;二是方法要得當。一急一忙就會慌,一慌就會亂,這樣下去是學不成的;方法要得當,說的是要按照方法來寫。提是提、按是按,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學,由生到熟,學就學它個清楚明白。學一點是一點,日積月累總是能寫好的。六、折的寫法/1、步驟  “折”,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邊是斧子(斤),左邊是斷開的“木”,意即用“斤”來砍斷木頭。后來斷木演變為“手”,意為用手拿斧弄斷東西。本義是用斧子砍斷樹木,是折斷的意思。在書法上,“折”有兩個意思。一是用筆的折(如:提、按、轉、折);一是筆畫的折。用筆的“折”是“返回”,是為了取澀勢,好將筆鋒鋪開;筆畫的折,也就是將線條彎曲(轉折)。折,

20、就象是人的胳膊。因而我們在寫得時候要注意到他的形體美,要寫得骨肉豐滿、血脈貫通。這樣才能顯得有氣魄,有精神。若是把“肩”寫得“聳”起來了,或是寫得“塌”了,這樣的“折”,不自然,因而不好看。折,又好象是“將一橫和一豎這兩個筆畫“粘合”起來。粘的地方就好象是植物上的“節”,植物的節,節與節氣息相通,因而生機勃勃。所以我們寫“折”,筆要能提得起、按得下,行筆要從容不迫,干凈利落。折是“彎”,就象是一條寬闊的高速公路,行筆就如同行車。當運筆運到“折”的地方,先要減速,這樣才能穩穩當當地轉(折)得好。二、捺畫的幾種形態和寫法: 1、捺畫的幾種形態:、以起筆的方法來分有藏鋒捺和露鋒捺。、藏鋒起筆有方筆和

21、圓筆。藏鋒起筆,用筆的方法是有形切入法。有形切入法,也就是起筆時,筆鋒在紙上逆行(“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取勢的起筆方法;而無形切入法,則是筆鋒不著紙,而是在空上(凌空)逆行(反方向)取勢,。、方用折;方筆源于隸書;方筆峻峭挺拔。、圓用轉;圓筆源于篆書;圓筆遒勁渾厚(歐體多用方筆,顏體多用圓筆。現以歐體為學習范本,所以將圓筆暫時擱下)。、露鋒起筆。露鋒起筆,也就是直露筆鋒。用筆的方法是無形切入法。、以捺的形態來分,有直捺、平捺、短捺(相對而言。如“能”中的捺)、曲頭捺、反捺等。、直捺。 、平捺。 、短捺。形短但“勢”不短。曲中有直,勁力強壯。、曲頭捺。清代書法家蔣和在書

22、法正宗中說:“曲頭捺又、入等字用之。” 、反捺。反捺又叫“翻捺勢”、“瓜種勢”。書法正宗中說:“反捺,凡字之有兩捺者,一用反捺,如途、逾之類。清書法家戈守智將其納入“側(永字八法中點)”:“翻捺勢”亦名瓜種勢“。翻捺點者,以捺勢出之,及其鋒之開張右磔,即翻筆順收也。大凡用筆之法,待勢盡而收,故或謂之捷,或謂之回,或謂之搶,或謂之顧。未有勢方銳而翻然疾捷者,故名翻捺。本劉德升行勢所用。九成宮“于”字用之。這里已將“反捺”的寫法、和來源說的一清二楚,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多說什么了。2、捺的寫法:直捺、平捺、曲頭捺、短捺等捺的寫法是一樣的。反捺的寫法與寫點的方法相同。怎樣寫捺1、捺的寫法:王羲

23、之題衛夫人筆陣圖中有“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故后人常有“一波三折”的說法。歐陽詢說“一波常三過筆”,也是這個意思。一波三折,說的是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部要鋪得滿,拓得開。這就叫一筆之中有三折筆勢。捺畫的起筆,如寫一短橫,然后提筆折鋒鋪毫,向右下運筆,到捺腳處,稍駐、折筆鋪毫,提筆出鋒,寫出捺腳。捺畫,起筆如蠶頭,有昂揚奮發之態;右下運筆,不徐不急,有雄壯之勢;捺腳出鋒,三面力到,如刀削,似燕尾,有飄然自得之態。總之是要寫得飽滿、含蓄、舒展。四、撇的寫法:   歐陽詢說“ 丿、  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意思是說,撇要寫得有筆鋒,就象是用利劍來截斷犀牛的角和大象的牙

24、。撇的神態,由此可以想見。   撇的形態是由粗到細,使人覺得在寫的時候,力要由重到輕,行筆的速度要快捷,正是如此,往往會使人產生誤解,仿佛不這么寫,就寫不出一撇的氣勢來。因而有的人在寫的時候,急促行筆,使筆鋒在紙上一滑而過,這樣的撇畫,看似尖利,實則單薄沒有韌性,如鼠尾一般。所以說,雖是一撇,也不要輕易地寫過。    衛夫人說“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這就是說寫一撇,也要用力。若急促用筆,也就不可能用到撇畫中,只能是“撇”出了畫外。而力要能用到撇畫中,就要象是寫其它的筆畫那樣。起筆時,使筆鋒有澀勢,以腕的動作來調整筆鋒,不使筆鋒絞在一

25、起,直至收筆。有節奏地寫出一撇,這樣寫出來的撇畫才能婉轉流暢。怎樣寫撇/2、撇的形態和寫法 字是由點畫組合而成的。因而要想寫好字,就要先寫好點畫。清書法家汪澐說:“落筆點畫,又需如工匠之金鐵鑄成,木竹鋸定,一材一料,雕琢合度,然后制合為字。若信手拖沓,未經追琢,則似伐木者連皮帶葉,其遂可制為器皿也耶?”怎樣才是寫得好?一是形似。“形似”也就是與原帖逼真。形似才可入神。二是飽滿。如汪澐所說:“筆畫圓滿,巨者如本如竹,細者如錐如絲。凡天地之生物,雖肥瘠不同,而體皆圓足。落紙能圓,則墨光迸射,且點畫中之空白處,雖細小而朗然。”“圓滿”也就是圓潤飽滿。三是“知變”。書法本于自然。知變才合于自然。百花齊

26、放,正因為異彩紛呈,才能令人賞心悅目。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字也是這樣。同一點畫,也是形態各異,才顯生動。 當然,變也要有本有源,也就是要有根有據。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也就是合于自然。探本溯源,厚積薄發,以不變(不隨波逐流)應萬變,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想這樣的“變”才是“變”的正確途徑。三、豎的寫法一般來說,豎要寫得挺拔,寫得挺拔才能顯現出精神。怎樣才能寫得挺拔,一是不要把豎寫得過直,二是運筆有力。 豎不宜過直,就如同人的直立一樣,要挺胸,但不宜過直,站得過直就要含胸,這樣站著雖說是前后一條線,自己不舒服、不自在。別人看也覺得別扭,這叫過尤不及,所以說不要過于求直。

27、豎貴有力、豎畫貴在有力,與豎畫的過直也有關系,柳宗元說“努(豎)過直而力敗”這是因為豎畫過直就如同是立著的木頭,板滯。宋朝的陳思說“直則眾勢失力,滯則神氣祛散”。也就是這個意思,因而,前人在寫豎畫時或左或右地總有些欹斜(寫橫畫時都有些略向右上),并不過于求直,這一點在歐體書法中尤為明顯。智永說“豎為努(永字八法中稱豎為努),用力也”。寫豎畫用力,這個“力”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力有所不同。移動一樣東西,鼓鼓勁、加把力,也就可以了。用筆可不行,功夫不到,一豎就是寫不出挺拔的效果來,說是把渾身的力都用上去,即使將筆桿子捏斷了也是不行,這是事實,不可強求。因為用筆的力,不在手上而是在筆端,而要使筆端有力這

28、就需要有技巧,需要有駕馭和嫻熟使用技巧的功夫。因此這要有個鍛煉的過程。這就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寫豎畫,要逆鋒起筆,向右頓筆,然后稍提轉折向下(向上回鋒收筆便是一點,向右上運筆便是寫一橫)運筆,最后如果頓筆左上回鋒收筆便是垂露豎;若是頓筆后提筆出鋒便是懸針豎。要得豎畫有力,起、行、收的三個用筆過程都要認真對待,切不可一落筆便直行筆,養成習慣后糾正起來也就比較困難。逆鋒起筆要如董其昌所說,就象是用鋒利的寶劍斬釘截鐵那樣,干凈利落,不要以模糊為藏鋒;收筆回鋒要盡全力,不能草率;行筆要如元朝的李溥光所說:“努(豎)之法用彎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彎行曲扭”說的是用筆要有斜正上下,平側偃

29、仰,這樣就能使筆鋒得到控制和調整,使筆鋒始終是在中鋒的狀態下運行,這樣就能使筆鋒與紙的摩擦力增加,筆鋒與紙的摩擦力增加就會有澀勢,有澀勢就會有阻力,有阻力筆鋒就象是逆水行舟,每進一分,都要盡一身的力氣來向前挺進,這樣寫出來的豎畫,自然是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直中見曲,如“萬年枯藤”。豎有垂露豎、懸針豎,還有內曲豎、外曲豎等。二、橫的寫法: 在點的寫法中,我曾說筆畫是點的延伸。以橫畫為例,橫的起筆和收筆的寫法都是寫點的方法,寫點時逆鋒起筆,轉折后右下頓筆,然后再轉折筆鋒,若向上回鋒收筆便是一點,但現在是要寫一橫,因此將筆鋒轉折向右上行筆,也就是將“點”延伸,然后根據結構的需要回鋒收筆。由此可見點寫

30、好了,對于書寫其他的筆畫也就方便多了。  學會寫點、寫橫時就主要是學運筆,運筆也就是行筆。運筆講究中鋒,因為中鋒能力透紙背,使筆畫有質感,凝重渾厚。歐陽詢說,橫如千里陣云。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但初學時筆性生疏,氣力不足,因而寫出的橫畫單薄軟弱,這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故意地往筆上加力,不要苛求和拘泥于中鋒,不要急于求成。歐體的形成本身也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我們僅憑三朝兩夕的功夫就能學好了,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是按照正確的方法來練習,一日練一日功,就會在由生到熟的過程中,學到提按、疾澀、緩急等技巧,自然也就能中鋒行筆,將橫畫寫好,并在由形入神的過

31、程中使筆畫沉實豐厚起來。橫要平,“平”,不是水平的平,而是橫畫自身要平。不要寫得彎彎曲曲的;也不要寫得兩頭低而中間高,象根扁擔。若是這樣也就成了病筆。永字八法中稱“橫”為“勒”。元代的陳繹曾說:“勒一,上平、中仰、下偃。空中遠搶,以殺其力,如勒馬之用韁也。”這是“橫”畫用筆的一種形象化的說法。勒,是勒馬的韁繩。是說寫一橫的用筆方法,就象是我們騎馬時勒馬的韁繩一樣。用筆有虛實;勒韁有松緊。總之要掌控自如,才能得心應手。橫與橫的組合 前面說過怎樣來寫“橫”畫,也就是“橫”的寫法。寫“橫”畫的大體步驟是:一、起筆;二:行筆;三、收筆。請記住,這三個步驟是每一個筆畫都要用到的。這是基本的用筆方法。即使

32、是出鋒尖如鋒芒的撇畫,出鋒收筆時也還有個凌空回鋒的動作,也不是一去不返。為什么要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呢?這是因為只有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才能首尾響應,勁氣內含。這就如同用兵布陣一樣,不得不周密謹慎。初學書法,起筆、行筆、收筆,這三個步驟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耐心、毅力和意志,同時也最能鍛煉一個人的耐心、毅力和意志。接下來說一說橫與橫的組合。、橫與橫的組合,大體上有這樣幾種情況:一、兩橫;如:“二”、“天”、“干”;二、三橫;如:“三”、“豐”、“泰”;三、三橫以上:“重”、“書”、“畫”。、要領:橫畫與橫畫在組合時要有變化,有變化才有生氣。若是沒有變化,一橫一橫地順著寫下來,就象是

33、一根一根的小木棍擺放在一起。前人稱這樣的“橫”畫為“排算”。“算”是古人用來計算的籌子。寫成象“排算”的橫畫不好看。、方法:兩橫的組合: 三橫的組合: 三橫以上的組合:一、怎樣寫點歐體的點,三邊的線呈弧形,這樣的形態,使人覺得豐厚、有力、飽滿,歐陽詢說:“點如高峰之墜石。”意思是說,點要寫得厚重、峻拔、有飛動的氣勢。點的形:蔡邕說:“夫書肇于自然”,因而點要寫得有形可象。一如王羲之說:“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 宋姜夔說:“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 元陳繹曾說點有“偃、仰、向、背、飛、伏、立等勢。”  

34、 清馮武說:“點有尖、禿、斜、正,隨字勢而用之。”為什么“永”字八法中,說“點”是“側”?宋陳思在書苑菁華中說:“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口訣云: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疾則失中,過又成俗。夫側鋒顧右,借勢而側之,從勁輕揭潛出,務于勒也。問曰:側不言點而言側,何也?論曰:謂筆鋒顧右,審其勢險而側之,故名側也。只言點,則不明顧右無存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則橫敵無力。故側不險則失于鈍,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筆訣云: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棱利矣。”由此可見,“側”說的是“側下其筆”,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惟筆軟則奇怪生”的“造妙”功能。

35、也正是如此,點的變化也才千姿百態,無窮無盡。細究其意,對于我們寫好“點”,無疑會有很大的啟發。點的寫法:落筆成點,點是一畫的起筆,也是一畫的收筆。王羲之說:“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孫過庭說:“翰不虛動,下筆有由”。還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下筆”也就是落筆,“有由”也就是要有“意”。俗話說“落筆生根”。由此可見,一“點”是一點也來不得半點馬虎的。、“逆入平出”、“萬毫齊力”,起筆用逆鋒,是為了取逆勢,用筆取逆勢,是在行筆前使筆鋒有轉折,有轉折筆鋒就能鋪開,能鋪開筆鋒就能著力,而且均衡,筆鋒能均衡著力,行筆也就能與紙產生磨擦,有磨擦行筆中就能如逆水行舟有澀勢,筆有澀勢,

36、筆就能被掌控,筆能被我所掌控,筆也就能穩穩當當地“為我所用”;反之,就是“我為筆所用”。、行筆。、回鋒收筆,這叫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運必有止。藏頭護尾,使勁力內含 2、點與點的組合(結構)、點作為偏旁部首:、兩個點的組合;、三個點的組合;、四個點的組合;、點在一個字中的組合。先來說說點作為偏旁部首中的兩個點的組合。兩個點的組合,有橫向的組合和縱向的組合。橫向的組合有:縱向的組合有:兩個點組合的要領一是呼應,二要變。呼應,一是用筆的呼應;二是點與點也要呼應。有呼有應,點才會有生氣,有生氣,點才能“活”起來。二是“變”。唐太宗李世民說:“點貴于通變。”李陽冰說:“點不變謂之布棋。

37、”棋是棋子。寫出來的點,沒有變化,都是一個樣子有什么意思?點要有變化,就象是魚身上耀眼的鱗片,又象是鳥兒身上美麗的羽毛,錯落有致,相映成趣。四個點的組合,大體有這樣四種情況:(注:博中范字均引用自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順兩對點:“順”的意思是“趨向同一個方向。”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順點之法,勢易疏緩,必位置卻好,潛相起伏,則疎而實密。元陳繹曾說:靈巫等字用之。”、拗兩對點(背四點):清戈守智在漢溪書法通解中稱此為“拗兩對點。”“拗”的意思是不順。亦稱“菱米點”。并說:“拗點之法,勢易迫促,必重蹲而勁出,短而有勢,望之落落,則密而仍疏也。兆、率等字用之。又稱“背四點”。“背”,本來說的是人體后面從肩到腰的部分。“背”也就是背對。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