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對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_第1頁
頸椎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對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_第2頁
頸椎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對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_第3頁
頸椎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對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_第4頁
頸椎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對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09-09-25 15:02:00 編輯:studa20 作者:李宇明鄔黎平翁鳳泉 趙衛東【摘要】 【目的】比較拔伸旋轉手法在臨床上常用于頸椎不同體位時對頸椎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方法】在前屈20位、中立位、后伸20位3種頸椎體位下用生物材料實驗機(MTS)對6例新鮮尸體頸椎標本實施定量模擬拔伸旋轉手法,并測量頸椎C3/4到C6/7髓核內壓力的變化。【結果】C3/4、C4/5后伸20位在200N(牛頓)拔伸末期和扳動結束回位后髓核內壓均小于前屈20位(P005);C4/5中立位在200N拔伸末期髓核內壓小于前屈20位(P005);C5/6后伸20位在200N拔伸末期髓核內壓小于前屈20位

2、(P005);C6/7后伸20位和中立位在扳動結束回位后髓核內壓均小于前屈20位(P005)。【結論】在拔伸旋轉手法過程中,頸椎髓核內壓力存在一過性下降。從髓核內壓力變化的角度看,在后伸位實施頸椎拔伸旋轉手法比前屈位更安全。 【關鍵詞】 旋轉手法;頸椎;體位;髓核壓力目前治療頸椎病的正骨推拿手法種類繁多【1】,但大都是以旋轉動作為基礎進行變化。有學者【2】研究后認為先拔伸牽引后旋轉的頸部推拿手法比先旋轉后牽引或旋轉同時牽引更不易造成髓核的進一步突出,臨床使用可能更安全可靠。但對行拔伸旋轉手法時患者頸椎所處何種體位時最好,很少有人關注。而對于不同頸椎體位時施行拔伸旋轉手法對頸椎的生物力學研究更是

3、乏人問津。本文采用生物力學的方法研究在不同頸部體位施行拔伸旋轉手法對頸椎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以期從生物力學的角度評價臨床上拔伸旋轉手法中幾種常用的頸椎體位的作用機制和優缺點,為臨床上拔伸旋轉手法等常用的正骨推拿手法的頸椎體位的選用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1材料與方法11模型制作共6例頸椎標本。實驗材料來源于急性腦死亡的健康男性青年尸體的頸椎,于死亡2h內截取其頸椎。年齡2235歲,平均25歲。頸椎標本的上端在枕骨大孔10cm斷離,保持寰樞關節部的完整性,下至T1-T2椎間盤水平斷離。修整頸椎標本時盡可能地剔除皮膚和肌肉,保留頸椎諸韌帶及小關節完整。所有標本均拍攝X線正側位片,排除各節段

4、中可能存在的變異或退行性改變。用雙層塑料袋密閉保存于-20冰柜內保鮮、保濕待用。實驗前1天取出冰凍標本置于冰箱的冷藏層內過夜,讓標本自然解凍。自然解凍后,將所有標本上端顱底、下端的T1椎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牙托粉)包埋,僅露出中間的C3/4、C4/5、C5/6和C6/7四個椎間隙。上下包埋塊的水平度不大于01;枕骨大孔與水平面平行,C6椎體上緣與水平約呈20前傾角(以模擬正常脊柱中立位姿勢)。12實驗方法本實驗在南方醫科大學廣東省醫學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進行,實驗過程室溫保持在25左右。將微型壓力傳感器(美國Precision Measurement Company生產,型號Model 050

5、)經細穿刺套管針從椎間隙正前方導入頸椎各節段椎間盤的髓核內,深度約為0810cm,然后用401瞬干膠(韓國樂泰公司)封閉入口,保持髓核內相對封閉狀態并起到固定傳感器作用,把傳感器導線與外部測試用數據采集系統相連接(包括放大器、數據采集系統、計算機及分析軟件等)。將制備好的頸椎標本固定在生物材料實驗機(Material Test System,MTS 85802;美國Minnesota公司)上,先將牽引力調至零,然后在計算機上預先設置模擬頸椎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程序。在MTS機開始進行模擬手法治療程序時,測力分析系統程序同時記錄微型壓力傳感器所測得椎間盤內的壓力。模擬拔伸旋轉手法的總體設計程序

6、(以向左旋轉為例):首先給固定在MTS機上的頸椎標本設置前屈20位、中立位和后伸20位3種體位中的一種,由技術員依據MTS機上角度刻度進行調整。再在MTS機上設計給頸椎標本加100N(牛頓)垂直往下的力模擬其所受頭部的重力,然后給予200N垂直向上的牽引力模擬牽拉旋轉手法的拔伸動作【2】。而后設置標本向左旋轉的角度約25(正式實驗前通過MTS機測量6例頸椎標本旋轉最大角度均約為40),再后設置達到旋轉角度后所有標本均向左再扳動15,最后設計扳動時間011s【3】。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選用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

7、euls 法)作均數的兩兩比較。2結果21模擬拔伸旋轉手法過程中髓核內壓的總體變化趨勢情況見圖1。在MTS機上給頸椎標本模擬其所受頭部的重力即生理狀態時椎間盤髓核內壓較未開始前升高,予模擬牽拉旋轉手法的拔伸動作時,椎間盤髓核內壓緩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維持壓力不變,模擬手法頸椎旋轉的時候髓核內壓上升,扳動時髓內壓快速下降,扳動結束回位時髓內壓又快速上升,形成一個“V”字型變化,扳動結束回位后椎間盤髓核內壓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維持壓力不變,但是比原來生理狀態的髓內壓高。22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3/4椎間盤髓內壓的影響見表1。經StudentNewmanKeuls 法多重比較檢驗,后伸20位在2

8、00 N拔伸末期和扳動結束回位后髓核內壓均小于前屈20位(P005)。表1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3/4髓內壓的影響23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4/5椎間盤髓內壓的影響 見表2。經StudentNewmanKeuls 法多重比較檢驗,后伸20位在200N拔伸末期和扳動結束回位后髓核內壓均小于前屈20位(P005)。中立位在200N拔伸末期髓核內壓小于前屈20位(P005)。表2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4/5髓內壓的影響P005,與前屈20位比較24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5/6椎間盤髓內壓的影響見表3。經StudentNewmanKeuls 法多重比較檢驗,后伸20位在200 N拔伸末期髓核內

9、壓小于前屈20位(P005)。表3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5/6髓內壓的影響P005,與前屈20位比較25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6/7椎間盤髓內壓的影響見表4。經StudentNewmanKeuls法多重比較檢驗,后伸20位和中立位在扳動結束回位后髓核內壓均小于前屈20位(P005)。表4不同體位拔伸旋轉手法對C6/7髓內壓的影響P005,與前屈20位比較 09-09-25 15:02:00 編輯:studa203討論31椎間盤內壓力的測量由于髓核的涵水能力,髓核在閉合的套管內處于膨脹狀態而形成一定的壓力。即使在椎間盤不承受外來負荷時,椎間盤內的壓力也不為零【4】。頸椎間盤壓力可以有效反映椎

10、間盤的病理生理狀態,并隨不同的姿勢、外在負荷、年齡而變化。這不但為研究手法治療頸椎疾患時所產生的客觀影響和變化提供了生物力學依據,還是評價臨床手法治療安全性的重要指標。對腰椎髓核內壓的測量,Nachemson【5】在1960年率先應用測壓針直接測量在清醒狀態下志愿者的腰椎間盤內的壓力。近些年,國內學者也曾利用測壓針裝置對頸、腰椎間盤內壓力進行了測量【2,6,7】。然而,類似的方法具有局限性。首先,測壓針測得信號要經過液體傳導至體外接收裝置,導致所測得壓力非椎間盤內的直接壓力,反應結果可能會有一定誤差;其次,所用測壓針為硬性針體,植入椎間盤過程中會對纖維環造成橫截面的損傷,并且在頸椎旋轉過程中椎

11、體及椎間盤的剪切力對測壓針會造成損壞,并影響液體傳遞壓力信號,且不具備動態對椎間盤內壓力的測量。本實驗借鑒了Dennison等【8】的測量方法,采用微型壓力傳感器實時同步測量各節段頸椎椎間盤內在壓力。該傳感器優點在于壓力敏感元件微小,植入過程中可減少對纖維環及髓核的損傷;敏感元件后部連接細小導線,非硬性針體,故植入后可伴隨頸椎同時活動,不會被椎間盤內部剪切力破壞;該傳感器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性能穩定,所標定量程足以滿足對頸、腰椎椎間盤內在壓力的測量。32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對頸椎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手法治療脊椎脊髓疾患的顯著療效及推廣應用,對頸椎旋轉手法的治療機制及其安全性

12、研究日益迫切,特別是對推拿失當引起的醫療事故缺乏有科學依據的評價,以至對頸椎旋轉手法的應用爭議較大【9】。盡管李義凱等【2】對頸椎旋轉手法的不同牽引力和不同狀態時頸椎髓核內壓力變化情況進行過初步研究,但對行頸椎拔伸旋轉手法時患者頸椎所處的不同體位很少有人關注。而對于不同頸椎體位時施行拔伸旋轉手法對頸椎的客觀影響和變化的生物力學研究,尤其是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變化研究,目前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應用脊柱生物力學實驗設備MTS機作為模擬手法加載的工具并參照臨床手法在體力學參數【3】,設計不同頸椎體位時頸椎拔伸旋轉手法的程序來模擬測量不同體位下拔伸旋轉手法對頸椎椎間盤髓核內壓力的影響。研究發現:C3/4、

13、C4/5后伸20位在200N拔伸末期和扳動結束回位后髓核內壓均小于前屈20位; 而且C5/6后伸20位在200N拔伸末期髓核內壓小于前屈20位,C6/7后伸20位在扳動結束回位后髓核內壓均小于前屈20位,說明在后伸位實施頸椎拔伸旋轉手法時髓核內壓比前屈位更低。Nachemson等【10】在活體研究中顯示在腰椎生理彎曲時比腰曲變直和腰椎前屈時髓核內壓力低,而Andersson等【11】研究在主動脊椎屈曲運動時壓力進一步增加,這些研究結果與我們的研究在后伸位實施頸椎拔伸旋轉手法時髓核內壓比前屈位更低相一致。因此,從髓核內壓力變化的角度看,在后伸位實施頸椎拔伸旋轉手法比前屈位更安全。【參考文獻】 1

14、Jull G A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upper cervical mobility In :Grieve G P Modern manual therapy of the vertebral columnM New York:ChurchillLivingstone, 1986:3182李義凱,朱青安,鐘世鎮旋轉手法對頸椎髓核內壓力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7,12(5):1933朱立國,馮敏山,畢方杉,等頸椎旋轉(提)手法的在體力學測量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8):6734 Kapandji I A The preloaded sta

15、te of the disc and selfstabiliz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jointM In:Kapandji I A The physiology of the joint2nd 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 1974:28-365 Nechemson A Lumbar intradiscal pressure:Experimental studies on postmortem materialJ Acta Orthop Scand, 1960:43 (Supp l):16畢勝,李義凱,張勇,等 模擬人體腰部生理

16、彎曲變直時腰椎髓核內壓的觀察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1,20(4):4367葉曉健,李家順,胡玉華,等頸椎間盤壓力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97,18(6):5888 Dennison C R, Wild P M, Dvorak M F,et al Validation of a novel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rtebral disc pressure sensor utilizing infiber bragg gratings in a porcine model:An Ex Vivo StudyJ Spine,2008,33(17):E5899 Yanez G F Chiropractic complicationsJ Neurology , 1996 ,46 (3) :88410 Nach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