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鑒賞答題技巧提升教學設計_第1頁
高考古詩鑒賞答題技巧提升教學設計_第2頁
高考古詩鑒賞答題技巧提升教學設計_第3頁
高考古詩鑒賞答題技巧提升教學設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考古詩鑒賞公開課教案教學目標:1.掌握古典詩歌鑒賞的題型。2.理解并運用詩歌鑒賞之手法。教學重點:古典詩歌鑒賞之分析技巧型的答題思路教學過程一、引入考綱要求詩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意思是詩歌創作是有感于現實生活中的悲哀或快樂,是源自于具體的事件而發出的感慨。例如杜甫在聽說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時候,就吟出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詩句,我們從中看出了詩人聽到捷報后縱情高歌、欣喜若狂的神態。又如李后主在南唐亡國,自己淪為階下囚之后,終日以淚洗面,寫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抒發自己亡國破家之痛。(問: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在創作詩歌的時候,往往借助一定的表達技巧來表達

2、情感。考試說明:(1)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江西卷)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浙江卷)第三種模式 一詞(一句)領全詩型 (遼寧卷)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四川卷)第五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天津卷)二、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表達技巧主要包括哪些?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技巧預熱:1.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同“靛”);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比喻)2.誓掃匈奴

3、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借代)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夸張)4.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設問)5.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反問)6.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用典)7.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起興)8.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以小見大)9.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托物言志)10.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議論)三、分析示例小重山·端午

4、(元)舒頔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注】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聯系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分析思路:(1)這首元曲最能表現作者主觀情感的詞語是“惆悵”。(失意、傷感)(2)端午佳節,家家繁忙,為的是慶端陽。別人都忙于慶端陽,而作者卻“惆悵”,這里用的是什么表現手法?(對比)下闋“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世人對屈原的悲歌大義不理解,而作者卻對屈子大義極為崇敬。(對比)【答案】手法:對比。

5、(步驟一)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步驟二) (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步驟三)歸納答題方法,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這個環節意在通過以前做過的題目喚起學生對知識點的再認識,把學生以前的答案和詩標準答案作對比,歸納出解答方法。)四、牛刀小試端居 李商隱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閑居。素秋:秋天的代稱

6、。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分析思路:引導學生答題,從情感入手。(1)詩言志,歌詠言。這首詩歌的情感是“愁”。寥落:冷落,空寂。稀少,稀疏。這里指的是冷落,空寂。(2)“愁”從何處而來?(閑居在外,正值秋天,書信全無,歸夢不成。)素秋:秋屬金,其色白,故稱素秋。“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秋天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秋天之蕭瑟凄涼正如林黛玉的秋窗風雨辭(3)三、四兩句的意象:青苔、紅樹。客居異鄉,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

7、青苔,(苔痕上階綠)。青苔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聊裸的意態。【答案】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 (步驟一) 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 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 (步驟二)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步驟三) (這個環節是要學生在課外先完成此題。再根據課堂上歸納出類的答題方法和老師對詩歌的解讀再次認識答案,稍作修改后起來交流。)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

8、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注】商風:秋風。     愴悢(liàng):悲傷。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分析思路:阮公本有濟世之志,時值魏末,司馬專權,抱負難伸,故寫詩詠懷。回顧所學“夜中不能寐”。此詩筆下寫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可見其高潔、志向遠大。但生不逢時,秋風肅殺,羽翼摧折,一旦遠行,永無歸期。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或“比興”“象征”)的手法;以鳳凰自喻(或“象征詩人自己”)抒發了詩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壯志難

9、酬(或“報國無門”)的悲傷情懷。(言之成理,酌情給分。)(這個環節是學生當堂完成此題,在交流過程中,老師伺機引導。) 漫興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1)漫興:興致所到,隨手寫出。(2)主要寫了什么意象?燕子。(3)燕子干什么?燕子筑巢銜泥點污了琴書不算,還要追捕飛蟲甚至碰著了人。【答案】這首詩景中含情。 (步驟一) 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

10、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 (步驟二)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久閑之情 。(步驟三)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不寧的心緒。(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此題。意在通過交流之后,得出兩種不同的觀點。詩歌簡單,不做重點講解。)作業: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初入淮河四絕句(三) 楊萬里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送金

11、使北返途中,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現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時,感慨萬端,作詩以抒懷。 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分析思路:說到虛實,我們會想起虛寫包括過去、將來和夢境之事。而這里的虛寫似乎都不涉及。這里表面上寫舟船、波痕、鷗鷺,其實在抒發情感。【答案】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步驟二、三)后兩句實寫鷗鶩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愿望。 (步驟二、三)問:除了虛實之外,這首詩歌還有什么表現手法?(反襯)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但大宋子民卻以淮河為界,不得互通往來。聯系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