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綜合地理--科學出版社_第1頁
自然綜合地理--科學出版社_第2頁
自然綜合地理--科學出版社_第3頁
自然綜合地理--科學出版社_第4頁
自然綜合地理--科學出版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二一六年六月十二日 綜合自然地理學 科學出版社1.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環境。2.地理環境的組成: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三種環境在地域和結構上相互重疊、聯系,構成統一整體的地理環境系統。3.自然環境的分類:根據人類的影響程度,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4.自然地理環境(也稱自然綜合體/景觀):是由地球表層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征并受自然規律控制的地理環境部分,是地球表層的大氣、水、巖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質共同組成的整體。5.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部門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6.“三三原則”:現代地理學的科

2、學體系研究領域“三重性”研究層次 “三層次”研究對象 “三分支”綜合地理學區域理論應用綜合理論研究綜合應用研究綜合區域研究部門區域研究部門理論研究部門應用研究部門自然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部門人文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綜合經濟地理學綜合人文地理學7.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地位: 是在部門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中國學者創立和命名的學科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前蘇聯 A. R. 伊薩欽科來中國講學,系統介紹了有關地理殼、自然區劃和景觀學的進展 ,這個講學的進修班在林超教授領導下經集體討論 確定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名稱)。8.綜合自然地理學

3、的研究對象: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特征,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著重研究其整體的各組成要素及各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規律。9.綜合自然地理學發展的三個時期:綜合自然地理學的萌芽近代地理學 到了19世紀后半期,這個時期被稱為“科學之母”的地理學除已分化為自然和人文兩大學科以外,自然地理學又發生更進一步的分化。“博雜派”人文地理學“統一地理學” 代表人物:拉采爾、赫特納“宇宙派”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 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庫恰耶夫李希霍芬:用綜合的觀點研究自然界,試圖復活地球表面整體性的概念提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學。首次系統地論述了地表形成過程,對地貌進行形成過程分類,研究了土壤

4、形成因素及其類型。 l 中國5卷,附地圖集2卷一書,是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地質基礎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并創立中國黃土風成的理論。l 對中國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構造變形有開創性的研究 l 中國各地火成巖作為地層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現代地理學l 道庫恰耶夫:代表作論自然帶學說 創立了自然地理綜合體的概念,認為地表的一切自然組成成分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著,并作為一個復雜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斷發展著開創了自然地帶學說。強調了為論證自然地理綜合體而建立一門特殊科學的必然性。10.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物質組成、能量組成、要素組成)P271.物質組成(1)最基本的物質組成-

5、元素組成大氣:氮(78.09%)、氧(20.95%)、氬(0.93)、二氧化碳(0.03%),其它元素極微少。水體:氫和氧(96.5%),其余常量及微量元素(3.5%)。巖石:氧(46.6%),硅(27.72%,鋁、鐵、鈣、鈉、鉀、鎂六種元素(24%),其余所有元素(2%)。(2)物質成分:固態的巖石、液態的水、氣態的空氣和活質有機體。(3)物質體系(基本地圈):對流圈、水圈、沉積巖石圈、生物圈。2.能量組成 主要包括太陽輻射、地球內能、潮汐能。3.要素組成 主要包括氣候、地貌、水文、植物、動物、土壤。11.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P29 1.地球的外能和內能作用顯著 地表形態是兩種主要能源共同

6、作用的結果,這一特點是地球其他圈層所不具備的。 兩種能源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相互疊加,共同作用,尤其是太陽輻射集中分布,在這里重新轉化,引起地表一系列自然地理過程,并支配著整個自然地理系統的功能、結構及動態發展。 2.氣體、固體和液體三相物質并存 陸地表面固體和氣體的界面 海洋表面液體和氣體的交界面 海洋下界液體和固體的交界面 海洋沿岸帶固、液、氣的交界面 3.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 無生命物質與生命體相互轉化過程維持了地表自然界的永恒發展。生命的存在是自然地理環境最典型的特征。 4.人類聚居的場所 自然地理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人類活動及其影響最為集中的空間。 5.地球表層具有本身自

7、我發展的形成物 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地貌形態、沉積巖和粘土礦物,都是地球表層所特有的。12.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一般特性P301) 分層性-最普遍的特性: 分層性是自然地理環境最普遍的結構特性。任何一個自然綜合體都是由不同高度層次的物質成分所組成。2)交織性-個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四個基本組成成分相互重疊、相互滲透,彼此交織為一整體。其中每一個基本組成成分都以自己的物質加入到所有其他組成成分之中。3) 集中性: 海陸表面是各圈層相互直接接觸的部分,各種物質成分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在這里最為顯著,各種自然地理過程和現象最為集中。4)綜合性: 最鮮明的體現是自然綜合體的形成,在綜合體的組成和功能上

8、,都體現其綜合性。5) 差異性: 小從翻越一座高山或從海岸往內陸跨越一定距離,大到從赤道穿越極地,自然綜合體地域差異明顯。6)多級性: 規律:等級越高,重復性越小,水平范圍和垂直厚度越大,反之,則相反。13.系統基本分類-功能類型:P351 開放系統系統與環境之間具有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和流通。2 封閉系統系統與環境之間只有能量的交換和流通,沒有物質的交換。3 孤立系統系統與環境不發生任何聯系和作用14.海洋潮汐對自然地理環境系統的影響P42a. 對地球自轉具有阻礙作用-這實質是潮汐的摩擦效應b. 對生物的演化具有促進作用;c. 具有巨大的能量。15.地球運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系統的影響P471

9、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Ø 晝夜交替,地表過程具有了晝夜節奏。地表熱量平衡發生不同。Ø 地球繞地軸自轉這一事實是確定地理坐標的基礎。使自然地理環境中空間和時間的確定成為可能。Ø 由于地球自轉的結果,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運動的物體都要發生向右偏轉的效應,在南半球情況相反。Ø 由于地球自轉,使潮汐變為繞地球傳播的潮汐波。Ø 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是造成地質時期地殼運動、海陸變遷、氣候變化和生物進化的原因之一。Ø 地球所具有的兩極稍平,赤道凸出的橢球體形狀,也是由于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的水平分力長期作用的結果。Ø 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使地

10、球轉動能發生變化。如地震,海嘯和嚴重的天氣現象。2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Ø 晝夜長短的變化Ø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Ø 五帶和天文四季的形成16.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認識的三個階段及特點P531 自然綜合體學說階段,其特點是從要素具有相互聯系來認識整體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之間,經過長期不休止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融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自然地理綜合整體,系統中任何一種的成分或環節的變化,都將影響到其它成分甚至整個系統的變化。l 過度砍伐森林造成植被破壞進一步造成水土流失和氣候的干旱效應、暴雨效應土壤貧瘠化和次生植被的變化最終產生自然環

11、境的整體惡化。2 地理系統學說階段,特點是從地理環境的結構和功能來認識整體性; 作為一個整體,自然地理系統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即整體效應。l 要素之間的作用是非線性的。3 耗散結構理論階段,特點是從地理環境是一個非平衡、有序的開放系統的角度來認識系統的整體性。地理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混沌狀態)的開放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它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即地理耗散結構。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可以吸收外界環境的一般性漲落。其結構水平愈高,漲落回歸能力即保持系統穩定的能力就愈強。但發生巨漲落時,這一結構將崩潰或解體,并形成新的耗散結構

12、形式。17.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循環P56-大氣循環、水分循環、地質循環、生物循環。一、大氣循環² 大氣環流最顯著的作用在于傳輸大氣中所含的各種物質元素和貯存的熱能,不斷對地表的熱量和水分的空間分配進行調節,從而形成各種氣候、促使天氣發生變化。² 大氣環流在輸運物質與能量上作用很大。如在赤道上發生的環流圈,平均每秒流動2×108噸空氣,因此他也不斷地改變著自然地理系統中能量、物質、水分和其他物質的分配。² 大氣圈與其它圈層的循環在太陽能的作用下,其它圈層的水體可以通過蒸騰和蒸發進入大氣層中。據計算,每年約有52km3的水量進入大氣層。² 大氣環流

13、積極搬運地表松散的物質。巖石圈進入大氣圈的物質主要是塵埃(通過風力、火山爆發和燃燒)。據估算全球每年有50座左右的火山噴發,向大氣中排放數百萬噸的塵埃和火山灰等。² 大氣環流塑造地表形態,可作為地貌形成的外力條件之一。二、水分循環v 它對全球性水分和熱量的再分配起著重大作用。v 它是巖石圈風化殼產生機械輸運作用、促使地表各種化學元素遷移的主要動因;v 它是陸地上雕塑各種地貌形態、形成各種水域的重要機制;v 它是維持生物生命活動、形成地表生態系統中水膠體系的基本條件,是溝通無機界與有機界物質聯系的紐帶。三、地質循環² 在自然地理系統中,巖石圈的內部以及與其環境之間存在著物質循

14、環和能量轉化過程。² 地質循環是在一定的能流驅使下進行的,比較明顯易于觀察到的動因是地表水循環。而深層次的原因有地球內能。² 地質循環的全過程實際蘊含著太陽能與地球內能的一系列轉化及其相應的四種作用過程:風化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構造作用。四、生物循環v 生物循環是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包含兩個基本的意義:一是生物作為土壤-植物-大氣之間的一個聯系環節,二是實現了有機界和無機界之間的互相轉化,是生物循環的最本質體現。v 生物循環對于能量的貯存和消耗,對于化學元素的遷移和積累,對于碳循環、氮循環、氧循環和其他有關成分的循環等具有明顯的作用。18.輻射干燥指數(創立者:

15、格里哥里耶夫、布迪科)P66 A :輻射干燥指數;R:年輻射平衡;L:蒸發潛熱; r:年降水總量。 兩層含義:(1)輻射平衡值與蒸發年降水量所消耗的熱量之比; (2)蒸發力(R/L)與降水量r之比。n 濕潤地區,A值小;干旱地區,A則大。n R/Lr值:凍原:<0.35;森林:0.35-1.1;草原:1.1-2.3;半荒漠:2.3-3.4;荒漠:>3.4. 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把輻射平衡與輻射干燥指數結合起來,發現了全球水平地帶的分布規律和地理地帶的周期律。19.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方向性-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P69一、巖石圈發展的方向性 1) 巖石的演化。 單一的火成巖種類

16、繁多的巖石 沉積巖層的出現標志著巖石圈發展到高級階段。2) 地殼的演化。 戴維斯的地理循環理論;陳國達的地洼學說;大陸面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3) 與大地構造的發展相聯系,隨著地槽向地臺的演化,大陸的面積也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盡管海侵和海退是交替地出現,但發展的總方向是海洋面積不斷縮小,而大陸面積日益增長。4) 風化殼的演化。 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碎屑階段富鈣階段富硅鋁階段富鋁階段。二、大氣圈發展的方向性1 原始大氣:H2O、CO、CO2 、CH4、NH3等 2 二氧化碳大氣:CO2含量持續增加3 現代大氣:N-O大氣三、水圈發展的方向性 7a. 原始水圈 :低鹽、高鈣b. 現代水圈 :高鹽、低鈣四

17、、生物圈發展的方向性1.生命的起源(1)從無機物到簡單有機物。 (2)從簡單有機物到復雜有機物。 (3)從復雜有機物到原始生命。 2.生物從海向陸發展的方向性3.植物演化的方向性:藻類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動物發展的方向性:單細胞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動物人20.節律性:自然地理過程(及其現象)隨時間重復出現的變化規律成為自然地理環境的節律性。可概括為:周期性、旋回性和階段性節律。P7621.周期性節律和旋回性節律的差別P76一、周期性節律l 定義:是指自然地理過程按嚴格的時間間隔重復的變化規律,其發生基礎是地球自轉和公轉以及地表光、熱、水的周期性變化。l 分類:晝夜節律、季節節律。

18、二、旋回性節律l 定義:是以不等長的時間間隔為重復周期的自然演化規律。l 類型:地質旋回、氣候旋回地質旋回: 沉積層序: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礫巖 地殼運動周期性的活躍氣候旋回: 世紀內旋回:幾年到幾十年; 超世紀旋回:一百年到一萬年; 冰期-間冰期旋回:一萬年以上。22.負反饋:能制止或扭轉某種脫離調整點的趨勢,使系統回到調整點來。P8423.地域分異: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地表按確定方向有規律地發生分 化所引起的差異。P8924.形成地域分異的基本因素P90:一是太陽輻射;一是太陽內能。25.地帶性:地球作為一個行星所具有的形狀和運動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陽輻

19、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異。P9126.非地帶性:由于地球內能作用而產生的海陸分布、地勢起伏、構造活動等區域性分異。27.緯向地帶性的定義及具體表現P92定義:緯向地帶性是地帶性規律在地球表面的具體表現。它為表現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緯線延伸,按緯度發生有規律的排列而產生南北向的分化。 注:緯線方向-東西向 緯度方向是指地球表面南北距離的度數-南北向具體表現: 大氣降水 地貌 土壤 生物 植被 氣候 28.P97經向地帶性:是非地帶性規律在地表的具體表現。它為表現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經線方向延伸,按經度由海陸發生有規律的東西向的分化。29.垂直地帶性的定義、形成的前提條件及原因:P1001 定義: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