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識別培訓實用教案_第1頁
患者身份識別培訓實用教案_第2頁
患者身份識別培訓實用教案_第3頁
患者身份識別培訓實用教案_第4頁
患者身份識別培訓實用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在任何環境和任何地點下都必須持續地履行: 查對制度 識別“患者身份” 評審標準細則核心(hxn)條款 3.1.2.1第1頁/共33頁第一頁,共34頁。 每個人有不同(b tn)的身份: 環境 身份 ID 社會姓名身份證 醫院患者手腕帶身 份第2頁/共33頁第二頁,共34頁。患者(hunzh)身份的重要性患者:醫療護理操作的對象。患者身份識別是診療活動中的重要(zhngyo)步驟。 是確保各項檢查、治療安全、準確執行的基礎。第3頁/共33頁第三頁,共34頁。使用(shyng)腕帶的必要性?第4頁/共33頁第四頁,共34頁。什么什么(shn me)是腕帶?是腕帶? 患者腕式識別帶(以下簡稱信息腕

2、帶)是患者標識的一種,是對在醫院接受診療患者的一種信息識別,是整個醫療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 手腕帶為一次性無毒防過敏的醫療專用材料制成,不易損傷患者皮膚,所寫的信息不會因水或摩擦而褪掉。 我院手腕帶有機器打印(d yn)、手寫兩種類型。第5頁/共33頁第五頁,共34頁。患者身份患者身份(shn fen)識別的內識別的內容容 姓名 性別 年齡 床 號 住院(zh yun)號 過敏史 血型 第6頁/共33頁第六頁,共34頁。腕帶佩戴腕帶佩戴(pi di)的目的的目的 病人流動過程中能被正確識別(如加床、手術、外出檢查等) 有過敏史者有醒目標記,隨時提醒,方便核對(h du) 意識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

3、確識別 確保母嬰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 醫生查房時準確快速地確認病人、讀取信息第7頁/共33頁第七頁,共34頁。腕帶使用腕帶使用(shyng)的重要性的重要性腕帶查對(chdu)正確(zhngqu)執行第8頁/共33頁第八頁,共34頁。 腕帶使用(shyng)管理要求 為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營造一個安全的醫療環境,患者在住院期間(qjin)需佩戴身份識別腕帶。患者辦理入院手續到病房后,護士接待新患者時雙人核對腕帶上的信息與患者本人身份準確無誤后佩戴。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腕帶記載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過敏史、血型。 腕帶原則上戴于患者左手

4、腕部(或右手腕腳踝),松緊適宜以可容納一小指為宜,佩戴部位皮膚無擦傷、血運良好。 醫務人員應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帶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若遇到患者識別腕帶丟失或嚴重損壞等情況,病房護士應重新補寫腕帶,經兩人重新核對后補戴。患者出院時,病房護士為患者安全去除腕帶,按生活垃圾處理。第9頁/共33頁第九頁,共34頁。 患者身份與部位識別(shbi)原則 1、進行患者身份識別時,應先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語言、行為能力,采取恰當的方式,準確獲得患者的信息。 2、實施有創或高危護理活動前,應主動使用兩種以上 患者識別的方法,不得僅以床號作為識別依據。 3、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患者身份的標識。腕帶上應有患者

5、的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住院號等信息。 4、急診急救過程中,一時無法辨認患者身份時,可先給患者臨時命名或編號,待病情穩定后再作進一步的身份確認(qurn)。 5、治療前,應有兩位具有相應資質的人員對患者進行身份的核對“雙人核對”,必要時主動邀請患者/家屬參與部位確認(qurn)。 6、對于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在特殊場所(如急診科、中心輸液室、產房等人員流動快、風險高的診療場所),接受特殊治療(如放療、化療、手術、拔牙等有創或高危診療活動)時,應特別強調有效的身份識別,避免誤診誤治,給患者造成傷害。第10頁/共33頁第十頁,共34頁。一、入院患者身份(shn fen)與部位的識別 當患者辦理入院

6、手續時,應與意識/精神正常、溝通無障礙的患者充分溝通,協助填寫相關資料,確認姓名、年齡、性別(xngbi)、籍貫、出生年月、住院號、身份證號碼,確認患者的真實身份。第11頁/共33頁第十一頁,共34頁。二、特殊人群身份與部位二、特殊人群身份與部位(bwi)的的識別識別 特殊人群: 指意識/精神障礙、感覺器官功能不全、嬰幼兒、癡呆者。 1、患者就診時,護士應通過陪伴者獲得患者真實身份。 2、患者入院時,應填寫手腕識別帶,并與陪伴者核對無誤后,系手腕帶于患者手腕。 3、無陪伴的患者,按身份不明(b mn)患者進行識別。 4、對感覺器官功能不全(失聰、視力差、語言溝通障礙等)患者,護士可借助筆紙、卡

7、片、手語等工具,確認患者身份。第12頁/共33頁第十二頁,共34頁。三、身份不明三、身份不明(b mn)(無名)患(無名)患者的身份識別者的身份識別身份確認前:1、急診護士通過電話聯系給身份不明患者掛號獲取病歷號。2、急診護士給患者戴上腕帶并注明:姓名(無名病歷號)、 性別、 年齡(不詳(bxing))、病歷號、過敏史(不詳(bxing))。 命名方式 :1)無名日期數字 例:無名氏201308201 2)無名住院號 3、如需急診檢查、手術、住院,各類單子均無名日期數字、住院號、性別等,并在必要時報告行政總值班/醫務部。4、收費處根據行政值班/醫務部批示辦理相關手續。5、對于那些費用無法落實且

8、當時病情相對穩定的身份不明者,報告行政總值班/醫務部并與政府部門聯系后,按政府規定送指定醫院。6、如患者離開急診室其身份未得到確認,辦理住院或以無名出院,通知相關部門(行政總值班/醫務部) 。第13頁/共33頁第十三頁,共34頁。身份(shn fen)明確后: (1)聯系(linx)患者家屬,確認患者身份,并換上有患者正確的姓名、年齡等信息的手腕帶。 (2)未住院的無名患者如在離開急診室其身份已得到確認,急診室護士應在急診病歷上記錄,并通知收費處修改患者入院資料。第14頁/共33頁第十四頁,共34頁。患者轉交接(jioji)時的身份識別第15頁/共33頁第十五頁,共34頁。 患者轉接時身份識別

9、(shbi)與交接登記制度 各科室在任何環境和任何地點都必須持續地履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因分娩、手術或因治療需要科室間轉接時(急診、病房、手術室之間),雙方應認真查對交接,確保(qubo)病人身份正確。 轉出科護士: 1、完善病歷記錄,全面評估患者,檢查腕帶信息是否準確清楚。 2、無法進行患者身份確認的無名患者,腕帶特殊標示,醫務人員專人護送。 3、填寫患者轉科交接記錄單,記錄患者身份信息及病情變化。 轉入科護士: 1、詳細交接患者,反向查對,由患者(或家屬)自述姓名。 2、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務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核對腕帶信息。 3、

10、無名氏患者,護送人員詳細交代,核對腕帶信息。 4、核實無誤后簽寫轉科交接記錄,掛床頭牌, 修改腕帶信息:科室 和床號。第16頁/共33頁第十六頁,共34頁。(1)急診科危重(wi zhng)患者轉科 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診就診的復寫病歷、入院病歷;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病情、置管情況、特殊情況等,并填寫(tinxi)急診科危重患者轉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第17頁/共33頁第十七頁,共34頁。例:急診科、病房間的患者例:急診科、病房間的患者(hunzh)轉接流程轉接流程 患者搶救完畢需入病房繼續治療者,由急診科搶救醫生電話通知病房,讓病房做好交接準備

11、。 患者從急診科轉移到病房的過程中,必須有醫務人員陪同護送,必須考慮到轉運過程中出現的危險情況,做好充分準備,及時迅速,安全穩當的進行轉運。 患者送至病房時,急診科醫生和病房醫生進行交接班,核對患者資料、病情、注意事項等;病房護士須檢查(jinch)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及時進行處理。 病房護士核對轉科交接記錄單,雙簽字。第18頁/共33頁第十八頁,共34頁。(2)門診急診患者與ICU、手術室、病房(bngfng)轉接 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診就診的病歷、入院病歷;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nirng)包括患者自然情況、生命體征、意識狀況、皮

12、膚完整情況、出血情況、引流情況等,填寫門診急診患者與ICU、手術室、病房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第19頁/共33頁第十九頁,共34頁。(3)病房(bngfng)與手術室轉接患者 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檢查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準確填寫患者信息(xnx)。 病房護士認真查對,做好手術前準備;認真與手術室人員進行交接,內容包括:床號、姓名、手術名稱、生命體征、手術前準備、藥物情況等,并填寫病房與手術室患者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進入手術室。第20頁/共33頁第二十頁,共34頁。(4)手術室與病房(bngfng)轉接患者 手術后,手術室工作人員與病房護士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寫手

13、術室與病房患者對接(du ji)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第21頁/共33頁第二十一頁,共34頁。(5)病房(bngfng)與ICU轉接患者 由醫務人員負責轉送,保證搬運安全;病房護士認真(rn zhn)交接,內容包括: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輸液、各種引流、皮膚完整情況等,填寫病房患者與ICU交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第22頁/共33頁第二十二頁,共34頁。 患者身份識別、核對(h du)程序建立床頭牌 ,責任(zrn)護士給患者佩戴腕帶患者(hunzh)入院意識不清、語言表達障礙者核對腕帶信息準確無誤,實施治療、護理;一項信息不符, 重新查對核實治療護理前(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發放

14、特殊飲食、介入或有創治療操作)查對兩種識別方法:床頭卡、腕帶,反向查對(患者或近親屬、授權委托人陳述患者姓名)第23頁/共33頁第二十三頁,共34頁。 患者身份識別(shbi)制度(一)1、醫護人員在各類診療活動中,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式,如姓名、年齡、性別、病歷號、床號等,確認(qurn)患者身份。2、對急診患者、中心輸液室、住院患者按規定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 “腕帶”記載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床號等。3、護士在為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時,必須經雙人核對后方可使用。注意佩戴部位皮膚無擦傷,血運良好。4、腕帶若損壞需更新時,由病房責任

15、護士負責填寫,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同樣需要經雙人核對。第24頁/共33頁第二十四頁,共34頁。 患者(hunzh)身份識別制度(二) 5、介入治療或有創治療活動、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發放特殊飲食前,醫護人員應讓患者或家屬陳述患者姓名,并至少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床頭卡和腕帶,確認患者身份。 6、在診療活動前,實施者必須親自與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溝通,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保證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7、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項關鍵(gunjin)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ICU等)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第25頁/共33頁第二十五頁,共34頁。患者身份識別程序患者身份

16、識別程序在進行標本(biobn)采集、給藥或輸血等操作前,必須嚴格執行患者身份識別查對制度,應至少使用兩種身份識別方法(床頭卡、腕帶,雙向核對)對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h du)法。即除了核對(h du)床頭卡以外,還必須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對無法有效溝通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的患者(hunzh),如手術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的重癥患者(hunzh),在在診療操作前除了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核對床頭卡以外必須核對腕帶,必須核對腕帶,識別患者識別患者(hunzh)身身份。份。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

17、實施者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第26頁/共33頁第二十六頁,共34頁。 例: 用藥治療、輸血前患者(hunzh)身份識別 1、查對用藥、輸血醫囑(yzh),保證給準確的患者實施治療。 2、用藥治療、輸血前必須嚴格查對,核對床頭牌信息,使用反向查對,讓患者和其近親屬、授權委托人陳述患者姓名,核對正確無誤后執行。核對患者姓名的標準用語:應使用問“請問你叫什么名字?”的標準問句,以患者或患者家屬的回答為準。不得采用“你是xxx病人嗎?”等含患者姓名的問句。 3、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的患者核對“腕帶”信息。 4、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式

18、,如:姓名、年齡、出生年月、床號、性別等。不可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 5、查對患者身份信息與輸液卡、輸血單上信息查對完全一致后,方可執行。第27頁/共33頁第二十七頁,共34頁。如何(rh)提高身份識別的依從性?第28頁/共33頁第二十八頁,共34頁。身份身份(shn fen)識別對策識別對策 對策一 加強對患者腕帶標識佩戴的監督,首先從管理下手,加強監督檢查,把握3個重點(zhngdin)時段。 入院當天:護士長評估新入院患者對腕帶的認知情況,護士健康教育到位情況;每周12次對腕帶依從性進行專項檢查,了解患者佩戴的依從性;出院時了解患者對此感受,并及時將情況向全科護士反饋,以改進工作偏差,確保患者標識系統良性運轉。第29頁/共33頁第二十九頁,共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