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不足及其完善路徑概要_第1頁
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不足及其完善路徑概要_第2頁
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不足及其完善路徑概要_第3頁
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不足及其完善路徑概要_第4頁
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不足及其完善路徑概要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摘 要:誠實信用原則在私法領域的“帝王條款”、“最高行為準則”,我國債權法和物權法中對誠實信用原則均有所體系,但是卻存在著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缺乏明確界定、誠實信用原則的序位滯后于其他基本原則、缺乏保障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法律制度等不足,根據(jù)以上不足只分析,提出應當正確界定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典中賦予其應有的法律序位以及建立健全的社會誠信體系等措施來完善誠實信用原則。關鍵詞:誠實信用原則;信用體系; 完善路徑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種民事立法的價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其性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會產(chǎn)生模糊性。究其實質,將道德規(guī)范法律化,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法官對誠

2、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具有能動性,彌補成文法的不足,使其保持相當長的壽命,隨著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對它的新的解釋自然將使既有的條文擁有新內(nèi)涵、新的生命力。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商人應當具備的商業(yè)道德,因此被稱為民法領域中的“帝王條款”。由于繼承、知識產(chǎn)權的人身性權利等無法用經(jīng)濟價值作評價,因此筆者擬從物權法與債權法這兩個領域來探討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問題。1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體系中的體現(xiàn)1.1誠實信用原則在債權法領域的適用1.1.1 合同義務的擴張商品經(jīng)濟的確立、深化與發(fā)展,使得以合同自由、意思自治為基礎的傳統(tǒng)合同法理念在相當程度上有了發(fā)展變化,以義務為核心的合同法律構架也被賦予了更新的內(nèi)

3、容。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要求合同法所保護的利益向外延伸,隨之而來的結果之一是合同義務的擴張, 如締約過失責任、從義務、附隨義務、后合同義務、強制締約義務以及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后的返還義務。可以認為,合同法中,通過合同義務的擴張達到誠信原則和合同目的所追求的利益平衡。1.1.2 情事變更原則情勢變更原則淵源于誠實信用原則, 是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變更和解除領域的具體運用。所謂情事變更原則,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作為合同關系基礎的情事由于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原因發(fā)生了非當初所能預料的變化,如果仍然堅持原來的法律效力將會產(chǎn)生顯失公平的效果,有背于誠實信用原則。因此應當對合同的法律效力作相應的變更乃至解除的一項

4、法律原則。因為合同依法成立之時有其信賴的客觀環(huán)境,當事人在合同中所約定的權利義務是建立在這一客觀環(huán)境基礎上的。當該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變革或不復存在,原來約定的權利義務與新形成的客觀環(huán)境不相適應。如果僵化地堅守原來的合同內(nèi)容,將造成不公平的結果。此時只有將合同加以改變乃至解除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才不致使法律異化為人們的枷鎖。3 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4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 1996年版。 4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 期。 5 邵漢明: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孟學報(臺)1990年第60期。 6 李景林: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

5、報1994年第 4期。 7 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 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378-1383 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年版。 8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1期。9禮記?哀公問。10阿蘭?布魯姆(Allen BLOOM)著、秦露等譯:巨人與侏儒(Giants and Dwarfs ) ?布魯姆文集第24 頁,華夏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11 李觀:通儒道說,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五,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12 美 斯坦利?羅森(Stanley Rosen )著、張輝譯:詩與哲學之爭(The Quarrel Between Phi

6、losophy and Poetry ) ?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第34頁,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 13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554 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4周易?系辭下。15 周易?系辭上。16 見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17 漢書?儒林列傳。18 史記?孔子世家。19 鄧紅蕾:試論先秦儒家中庸范疇的哲理化,孔子研究1987 年第 3期。 20 參見朱寶信:“中”與儒家“十六字”秘訣,江淮論壇 1992年第 5 期和徐克謙:“中庸”新探,學術月刊 1984 年第 10 期。 212龐樸:“中庸”平議,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 22

7、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6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年版;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 期;中英光:夢想與關懷?儒家的人生智慧第178 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23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期。 24 參見龐樸:“中庸”平議,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 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378-1383 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年版。 25 朱寶信:“中”與儒家“十六字”秘訣,江淮論壇 1992年第 5期。 26 陳忠、孟紅梅:“中庸思想”“中庸思維”與現(xiàn)代

8、化,社科信息 1996年第 4期。 27 王成儒:傳統(tǒng)儒學的思維方式及其轉型,現(xiàn)代哲學1998年第 3期。 28中英光:夢想與關懷?儒家的人生智慧第180-181 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 29 楊鵬:東亞新文化的興起第202-212 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30 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41-146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年版。3 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4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 1996年版。 4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 期。 5 邵漢明: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孟學報(臺)1990年第 60期。 6 李景林:

9、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 4期。 7 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 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378-1383 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年版。 8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1期。9禮記?哀公問。10阿蘭?布魯姆(Allen BLOOM)著、秦露等譯:巨人與侏儒(Giants and Dwarfs ) ?布魯姆文集第24 頁,華夏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11 李觀:通儒道說,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五,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12 美 斯坦利?羅森(Stanley Rosen )著、張輝譯:詩與哲學之爭(Th

10、e Quarrel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etry ) ?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第34頁,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 13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554 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4周易?系辭下。15 周易?系辭上。16 見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17 漢書?儒林列傳。18 史記?孔子世家。19 鄧紅蕾:試論先秦儒家中庸范疇的哲理化,孔子研究1987 年第 3期。 20 參見朱寶信:“中”與儒家“十六字”秘訣,江淮論壇 1992年第 5 期和徐克謙:“中庸”新探,學術月刊 1984 年第 10 期。 212龐樸:“中庸”平議,中

11、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 22 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6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年版;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 期;中英光:夢想與關懷?儒家的人生智慧第178 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23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期。 24 參見龐樸:“中庸”平議,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 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378-1383 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年版。 25 朱寶信:“中”與儒家“十六字”秘訣,江淮論壇 1992年第 5期。 26 陳

12、忠、孟紅梅:“中庸思想”“中庸思維”與現(xiàn)代化,社科信息 1996年第 4期。 27 王成儒:傳統(tǒng)儒學的思維方式及其轉型,現(xiàn)代哲學1998年第 3期。 28中英光:夢想與關懷?儒家的人生智慧第180-181 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 29 楊鵬:東亞新文化的興起第202-212 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30 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41-146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年版。3 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4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 1996年版。 4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 期。 5 邵漢明: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孟學報

13、(臺)1990年第 60期。 6 李景林: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 4期。 7 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 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378-1383 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年版。 8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1期。9禮記?哀公問。10阿蘭?布魯姆(Allen BLOOM)著、秦露等譯:巨人與侏儒(Giants and Dwarfs ) ?布魯姆文集第24 頁,華夏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11 李觀:通儒道說,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五,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12 美 斯坦利?羅森(Stanley R

14、osen )著、張輝譯:詩與哲學之爭(The Quarrel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etry ) ?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第34頁,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13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554 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4周易?系辭下。15 周易?系辭上。16 見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17 漢書?儒林列傳。18 史記?孔子世家。19 鄧紅蕾:試論先秦儒家中庸范疇的哲理化,孔子研究1987 年第 3期。 20 參見朱寶信:“中”與儒家“十六字”秘訣,江淮論壇 1992年第 5 期和徐克謙:“中庸”新探,學術月刊 1984 年第

15、10 期。 212龐樸:“中庸”平議,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 22 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6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 年版;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 年第 1 期;中英光:夢想與關懷?儒家的人生智慧第178 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23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期。 24 參見龐樸:“中庸”平議,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 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378-1383 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年版。 25 朱寶信:“中”與儒家“十六字”秘

16、訣,江淮論壇 1992年第 5期。 26 陳忠、孟紅梅:“中庸思想”“中庸思維”與現(xiàn)代化,社科信息 1996 年第 4 期。 27 王成儒:傳統(tǒng)儒學的思維方式及其轉型,現(xiàn)代哲學1998 年第 3 期。 28中英光:夢想與關懷?儒家的人生智慧第180-181 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 29 楊鵬:東亞新文化的興起第202-212 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30 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41-146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年版。3 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4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 1996年版。 4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

17、 1 期。 5 邵漢明: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孟學報(臺)1990年第 60期。 6 李景林: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 4期。 7 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 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378-1383 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 年版。 8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年第1期。9禮記?哀公問。10阿蘭?布魯姆(Allen BLOOM)著、秦露等譯:巨人與侏儒(Giants and Dwarfs ) ?布魯姆文集第24 頁,華夏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11 李觀:通儒道說,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五,中華書局,1983

18、年影印本。12 美 斯坦利?羅森(Stanley Rosen )著、張輝譯:詩與哲學之爭(The Quarrel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etry ) ?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第34頁,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 13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554 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4周易?系辭下。15 周易?系辭上。16 見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17 漢書?儒林列傳。18 史記?孔子世家。19 鄧紅蕾:試論先秦儒家中庸范疇的哲理化,孔子研究1987 年第 3期。 20 參見朱寶信:“中”與儒家“十六字”秘訣,江淮論壇 1992年第 5 期和徐克謙:“中庸”新探,學術月刊 1984 年第 10 期。 212龐樸:“中庸”平議,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 22 參見葛榮晉:儒道智慧與當代社會第126 頁,中國三峽出版社,1996 年版;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 1998 年第 1 期;中英光:夢想與關懷?儒家的人生智慧第178 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23 杜道明:有關“中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1期。 24 參見龐樸:“中庸”平議,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 10期;劉宗碧:中庸辨惑,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