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走進天文館_第1頁
五走進天文館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五、走進天文館年、月、日泰安市教研室李萬江一、教學內容及教材地位有關時間單位和計時法的教學,從一年級就開始了。冊數教學內容一下認識整時、半時、快幾時和幾時剛過。二下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相鄰單位間的進率,簡單的時間計算,會看鐘表,正確說出鐘面上指示的時刻。二卜了解24時計時法,進行兩種計時法的相互改寫,計算經過的時間;年、月、日以及相鄰單位間的聯系,平年和閏年。學生在前幾冊教材里已認識了鐘表,學習了時、分、秒,知道了它們之間 的關系,本單元繼續學習年、月、日,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學習 這部分知識有助于學生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 有利于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 好習慣。二、教學目標1

2、、結合現實情境,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能進行 簡單時間計算。2、借助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平年、 閏年的知識。3、 經歷觀察、猜想、推理等探索過程,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同 時,受到科普教育。4、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數學素養。三、教材編寫的特點1、素材的選取現實、新穎而富有吸引力。 “參觀天文館”和“奧妙星空”素材的選取,對于學生來說充滿了新奇,具 有吸引力和挑戰性, 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愿望。 教材從情境創設到數據的 提供都是現實的、科學的。通過真實的素材,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感受數 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于

3、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2、教材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編寫,結構上有變化。原人教社修訂版教材是先學習年、 月、日的有關知識,再學習24時計時法。 而本單元的素材決定了學生先來到天文館門前, 然后走進天文館。 學生在門前先 看到開、閉館時間及放映廳放映的內容和時間, 進館之后再看到天體運行的內容, 所以教材在編寫的結構上進行了調整,即先學習24時計時法,再學習年、月、 日的有關知識。這種按照事情發生的順序編排知識的做法, 是教材的一個新變化。四、信息窗解讀1、信息窗1的解讀本單元設計了2個信息窗(1)本情境圖呈現的是三位同學來到壯觀漂亮的天文館前的情景,呈現的 信息是售票處天文館

4、的開館時間,還有一張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報。(2)例題的設置與功能第一個紅點:15:00是幾時?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 刻,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的互相轉化。教學時:要注意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時間和機會。要充分運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了解24時計時法。加強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的比較與轉化的練習。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哪里用到24時計時法。(量要大、時間要充分) 總結:為了計時方便,可以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方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小博士的話)第二個紅點: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計算經過的時間。教學時

5、: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學生的方法可能有:畫線段圖 撥鐘表 數一數 算一算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 只要能推算出天文館開放的時間, 教師都要肯定, 最 后通過交流完善自己的推算方法(我贊成用列豎式的方法) 。(3)自主練習第2題,通過同伴的互動,鞏固24時計時法。此題可以師生互動、生生互 動。第47題都是結合實際進行有關時間計算的題目。第4題第(3)問,要先將下午4:50改為24時計時法后再進行計算。完成第5題時,教師應簡單介紹由于地球的自轉各國出現時差的知識, 然后 讓學生完成題中的對照表, 找一找時間的變化規律, 再進行獨立解答。 還可以向 學生介紹其他國家與北京時間

6、的對照。如:北京莫斯科倫敦12:008:004:00第6題,求兩港之間的距離,用速度X時間=路程,時間是從上午7時30分到下午2時30分經過了7小時。這里的難點是求船航行的時間。第7題,可引導學生分段計算時間。如:火車從22:45到次日6:37的 全程運行的時間,可以分兩段來計算,從22:45到24:00(0:00)經過了1小時15分,從0:00到6:37經過了6小時37分,1小時15分+6小時37分=7小時52分。2、信息窗2的解讀(1)本情境圖呈現的是同學們進入天文館內所見到的九大行星及太陽、地 球、月亮的運行圖。標注了太陽系各行星公轉一周的時間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2)例題的設置與功能

7、第一個紅點:一年有多長?認識“年”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描述對一年有多長的理解。一年有12個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52個星期,一年有兩個學期,一年有四季 通過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不同情況引出對“平年”和“閏年”知識的學習。第二個紅點:關于月的知識,你知道些什么?認識“月”教學時以年歷卡為學具,組織多種學習活動,發現規律,獲得知識。以20002005年的年歷卡為學具, 依次組織活動。 一是通過觀察年歷卡交流發現, 突 出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不都同樣多。 二是觀察到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有時28天,有時29天

8、三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識,知道一年里有幾個大月,是哪些月;有幾個小月, 是哪些月。(教材里沒有大月、小月,應加上。 )為幫助學生記住各個月的天數,教材采用歌謠、拳頭(自主練習第2題) 的方式幫助記憶。逐漸發現平年與閏年的規律。 通過觀察20002005年的年歷卡, 發現 連續的四年里只有一個2月是29天,是閏年; 其余3個2月是28天,是平年。 在此基礎上教學判斷平年和閏年的一般方法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 閏年:但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小博士的話) 。為什么二月天數少翻開日歷,人們會看到,無論是平年還是閏年,大約都是三十一天,小月都 是三十天,唯獨二月天數最少,

9、平均只有二十八天, 只是到了閏年才有二十九天。 這是為什么呢?大家知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周, 需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為了計算起來方便, 每年定為三百六十五天, 叫做平年; 每年多出的五小時四十 八分四十六秒, 則需要四年方能湊足一天,這一天加在二月份,所以這一年就叫 做閏年。說到這里,人們一定要問:那為什么二月的天數反倒最少了呢?這里有 一段故事。傳說在公元前6年,羅馬皇帝愷撒在修改歷法時, 規定每年為十二個月, 一、 三、五、七、十、十二月定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其他月份定為小月,每月三 十天。這樣,大小各六個月,使人很容易記住,應用起來也很方便。但是照這樣 規定,一年就不

10、是三百六十五天, 而是三百六十六天了, 因此得找出一個月扣除天。扣哪個月合適呢?那個時候被判處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處死, 所以人們 都希望二月這個月能快點過去。 于是,就把二月扣去了一天。 這樣二月就剩下二 十九天了。 后來,有一個叫奧古斯特的人做了羅馬皇帝。 他發現愷撒是七月份生 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卻是小月。他為了顯示自己和前 一位皇帝有同樣尊嚴, 就蠻橫地把八月也定為大月, 改為三十一天。而八月多出 的這一天仍從二月份扣除,這樣,二月只剩下二十八天了。只是每過四年,也就 是閏年,二月才是二十九天。這就是二月份天數少的來歷。綠點:你知道哪些有關日的知識?教學時要結合2

11、4時計時法對鐘表的認識,引導學生探討“1日是怎么規定 的”、“1日是多少時”等問題。卡通電腦:比年大的時間單位還有世紀。你知道世紀是怎么回事嗎? 教學時可結合跨入新世紀為話題,引導學生認識“世紀” 。讓學生討論世紀 是怎么規定的?一世紀是多少年?我們現在處在多少世紀等。2000年、2001年分別屬于哪個世紀,以此明確100年為一個世紀及世紀的推算方法(公元1-100年為第一世紀)。(3)自主練習第4題,是鞏固時間單位之間關系。首先要理清年、月、日、時、分、秒 之間的進率,再進行互化。第6題,是引入時間單位“季度” 。是對時間單位的進一步擴展,要借助生 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季度”的含義, 學會

12、根據每月的天數計算季度的天數,明白第一季度的天數與平年、閏年有關。 但這里要注意四個季度與一年的春夏秋 冬四季是不相同的。第7題,練習時,可引導學生分段計算:先計算日,再計算時,后計算分, 最后合起來。也可以讓學生順著8月8日7時50分后推到8月9日7時50分 是一日,再推到8月10日7時50分又是一日,再推到10時22分是2小時32分,共50小時32分。“我學會了嗎?”第1題,主要考查年、月、日、平年、閏年的知識。第2題,主要考查24計時法和有關時間計算的知識、技能。五、教學建議及應注意的問題1、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24時計時法和年、月、日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比

13、較多的了解。教學 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 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 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 流的空間,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2、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電視、廣播、交通等部門,24時計時法的應用比較廣泛。在教學中,要 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通過解決現實的數學問題, 體驗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3、注意將數學學習與科普教育有機結合。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 而日月星辰天體運 轉天文現象中又含有大量的數學信息。 因此將數學學習與科普教育有機結合是本 單元教學的重要目標。 要做

14、到利用天文館里的信息學習數學, 借助經驗理解知識, 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了解初步的天文知識,受到科普教育。資料:英國的大本鐘第一個見證2006年遲來一秒的歷史時刻人們都盼望著新的一年, 但地球卻在這個時刻跟大家開了一個小小的 “玩笑” 因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 世界時將多出1秒,2006年將比預期遲1秒到來。2005年7月4日,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根據地球自轉變化的情況宣布:全世 界在英國格林尼治時間2005年12月31日23時59分59秒(北京時間2006年1月1日7時59分59秒)這一刻統一撥慢1秒。 這多出的1秒從何而來? 又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記者電話采訪了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科技

15、處負責人竇忠。7年來第一次撥慢 “這多出來的1秒被稱作閏秒。出現閏 秒,其實很簡單也很常見。 ”竇忠告訴記者。眾所周知,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把一天平均分為86400份,每一份便是1秒。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為如何測定 和“保持”1秒鐘的長度尋找方法,直到上世紀50年代,人類發明了一種新的 計時器原子鐘,它根據銫原子的振蕩周期來確定1秒的長度,相當精確。 此后,人們使用原子鐘來 “保持”時間,這樣得到的時間便稱為 “原子時” 。 然 而,后來發現地球的自轉并不完全“守規矩”,它的自轉速度也不均勻。這樣一 來,1秒的長度也就跟著發生變化,并不能始終一致。但是,“原子時”的1秒 長度卻并沒有受自轉不規

16、律的影響,仍然保持精確。久而久之, “原子時”和地 球自轉產生的“世界時”便產生了差異。 為了彌補這一差異,科學家們設計出 新方案,即“協調世界時”,它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盡量接近于世界 時。1972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當世界時與原子時之間時刻相差超過0.9秒 時,就在協調世界時上加上或減去1秒。這1秒被稱為“閏秒”。 “第一個閏 秒是在1972年6月30日被加入的。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負責決定何時加減 閏秒。根據國際公約,一般12月31日或6月30日協調在世界時中加入或減去 閏秒。因為地球自轉不規則,閏秒的出現很平常。”竇忠說,“從1972年至1998年的26年間,一共出現了22個

17、閏秒。 但這一次閏秒讓我們等的時間比較長,從1999年一直到2006年,整整7年。”1999年后,地球自轉速度突然 原因不明地變快了, 結果連續7年一個閏秒都沒有。 有人甚至推測, 如果地球自 轉再加快,恐怕就要有“負閏秒”了。但是,這個“負閏秒”最終沒有出現。1分鐘有了61秒 “一般1分鐘是60秒,但為了這1閏秒,北京時間2006年1月1日7時59分有61秒。”竇忠表示。 這多出來的1秒將會以這樣的形式出 現北京時間2006年1月1日7時59分的最后幾秒將是:7時59分59秒,7時59分60秒,8時0分0秒。 “第61秒是我們人為加上去的,到那 時,我們的原子鐘上會顯示7:59:60這個在平

18、常看來不可思議的時間。確 實挺有意思的。” 不光是中國的原子鐘,格林尼治時間2006年到來的時候, 全世界的原子鐘都會出現“X:x:60”的奇特時間。“這也算是地球給我們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吧。”竇忠笑道。1秒雖短關系重大 “1秒對普通人 來說,嘀嗒一聲就過去了,可對那些需要使用精密時間的部門來說,1秒的 誤差影響是很大的。”竇忠告訴記者。 “比如在電力部門,電網故障的維修、 電網與電網之間的并網, 都需要使用精密時間,如果出了1秒鐘的誤差, 后果很 可能是整張電網的停電甚至崩潰。” “再比如在網絡通信上,協調世界時被用 在很多互聯網標準中,像網絡時間協議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果出現1秒的誤差,全世界那么多臺電腦一下子都亂了套,造成的混亂無法想象。”“更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