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異同之研究_第1頁
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異同之研究_第2頁
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異同之研究_第3頁
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異同之研究_第4頁
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異同之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異同之研究    張繼華摘 要: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等方法,以健身氣功和太極拳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剖析探究,找出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的異同,為指導人們在全民健身活動中更好地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項目科學鍛煉,提高鍛煉效率。關鍵詞:健身氣功 太極拳 異同:g85 :a :20961839(2017)90072041 前言博覽群書,縱觀古今,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歷代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健康長壽。健身氣功和太極拳都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

2、人們強身健體、祛病養生、陶冶情操以及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自2003年推廣健身氣功以來,全國健身氣功站點數量已發展到3萬多個,習練人數達400多萬人,目前正以“滾雪球”的模式快速發展。太極拳比健身氣功發展得更早(已有400 多年歷史),習練群眾和普及面比健身氣功更廣泛,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習練太極拳者近3億人。從當前發展形勢分析,許多太極拳站點的太極拳習練者也開始接受并喜歡練習健身氣功,國內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拳、氣”練習者,健身氣功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在基層站點的習練群眾中經常會有人提出健身氣功和太極拳的異同問題。因此,全面認識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的差異、

3、解開習練者的疑惑有利于健身氣功和太極拳在全民健身活動中更好的開展;同時也為習練者認清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的異同,更好地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提高鍛煉效果。2 概念界定2.1 健身氣功的概念2000年,國家衛生部、國家體育總局相繼頒布醫療氣功管理暫行規定和健身氣功管理暫行辦法從各個方面對健身氣功活動作出了規定。界定健身氣功:“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掛牌成立了“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當年就被體育總局確定為第 62 個全民健身體育運動項目。本研所指的健身氣功是指 20

4、03年至今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組織創編的九套健身氣功功法,養身健體是其主要功能。2.2 太極拳概念關于太極拳概念的界定,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最早對太極拳概念進行表述的是王宗岳太極拳論首段“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太極拳產生于明末清初(400多年前,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習拳術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之理,創編出一套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新拳種,取名“太極拳”),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技擊實踐的一次完美結合。孔祥華、劉小平在太極拳概念的界定中對太極拳概念的定義:“以太極學說為理論基礎,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5、、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十三法為運動技術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術徒手項目”。顧名思義,太極拳屬于武術的拳種之一,作為武術項目,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攻與防。因此,現代界定太極拳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如今太極拳已成為一種文化系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身健體、陶冶情操是當今太極拳運動的主流形式。3 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相似之處3.1 文化理念的同源性健

6、身氣功和太極拳是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深深扎根在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沃土中,使其健身氣功和太極拳的基本內容和形態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這種帶有濃郁文化氣息的藝術形態又以其獨特的功能與精神內涵作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傳統體育主張修身養性,健身氣功和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體育健身、養生方法的經典,其健身理論直接受到中國傳統醫學的影響,形成了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為理論基礎的健身體系,注重整體全面的健身思想,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模式;注重直覺體悟,強調“形神統一”;注重練養結合,強調養生保健,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體悟、自然法則,并驗證到人體自身,最終達到“內外雙修”的生命整體

7、觀。3.2 運動外在表象的相似性從健身氣功和太極拳兩種運動的外在表現形式看它們都是一種柔和緩慢、圓活舒展、配合呼吸的運動。通過“調身”“調息”“調心”來達到“三調合一”的最佳練習境界。健身氣功和太極拳都屬于有氧運動,整體體現了強度小、時間長、量適中、可控性強的運動特點,適宜老、中、青及體弱和慢性病患者練習,從健身效果看,能夠有效改善人體生理機能、增強人體素質、緩解心理壓力,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和道德修養等,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3.3 練習內容的交叉性從太極拳的產生來講,它不僅綜合吸收了武術多家拳法的長處,而且吸收

8、了古代導引、吐納等養生功法的精華,將氣功運用于拳術之中,使形體活動更利于健體、養生和技擊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太極拳的部分基本功練習也應用于健身氣功的基本功訓練中,如馬步樁(健身氣功功法中有許多馬步的動作,八段錦中的“左右開弓似射雕”“攥拳怒目增氣力”,易筋經中的“三盤落地”等,這些動作都需要一定的下肢力量和下盤的穩定性),馬步樁能夠讓習練者更好地掌握動作,并通過動作導引達到健身養生的功效。4 健身氣功和太極拳差異之處4.1 養生主張不同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提出整體觀、治未病等維護身體健康的養生理念。 黃帝內經中強調:“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就是強調人們要珍惜生命,注重養生

9、,預防疾病勝于治療疾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反復。這就要求:(1)在疾病尚未發生時,積極主動的采取防御措施(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正氣、調理情志、運動導引等),提高自身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2)疾病已經產生就要積極采取措施及時治療,能夠掌握疾病發展的規律、準確預測疾病可能發展的方向,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適當運用藥物和物理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療,控制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轉變。(3)疾病初愈,雖癥狀消失,但機體正氣不足,氣血未定,此時應及時調養保護,防止疾病再度復發,為了加速康復,可適當用藥物鞏固療效,同時配合飲食、運動導引積極調養,增強機體的恢復能力。漢代醫學家華

10、佗提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也”生命在于運動的養生理念。并以此為依據,在汲取前人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創編了著名的“五禽戲”。太極拳是傳統武術的一種,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因此,太極拳主張“陰陽平衡、形與神俱、動靜結合”的養生觀。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陰陽”是自然界的總規律,是一切事物變化的根本,人與萬物生長壯老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法于陰陽”就是我們應該按照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掌握各種調攝精神及鍛煉身體的養生方法,保持人體內外陰

11、陽的協調統一,使之整體上達到身心平衡的狀態健康狀態。古代養生家認為養生應以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為總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一旦人體的陰陽平衡被打破,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也隨之下降,而疾病自生。太極拳在實際的練習中便充分體現了上述理論,動靜結合、形神兼備、以意導氣,太極拳在練習過程中注重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松、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復練習,達到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太極拳不是簡單的機體機械動作組合練習,而是用意念引導肢體有意識地活動,使“形、神、意、氣”內外統一。長時間的練習有利于疏通經絡,充盈氣血,調理腑臟,旺盛精神,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實現祛病健身、

12、益壽延年。4.2 鍛煉目的不同健身氣功是現代的體育分類,它歸屬于中國傳統氣功導引術。傳說殷朝時彭祖“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歲八百而終。這說明早在殷朝之前,氣功導引養生方法就已經存在。莊子·刻意中:“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边@說明習練氣功的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隨著中國文明的不斷發展,氣功導引充分汲取儒、道、釋、醫家等流派的精華,通過先賢的不斷努力創新,在秦漢時期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修煉體系,其中華佗創編的五禽戲最具代表性。明清時期,氣功導引的應用較盛,儒、道、釋、醫家等都有專論,各家的思想精華是氣功導引的養料,其作用是幫助完善氣功導引的健身體系。健身氣功主要以肢體

13、的伸展、抻拉和按摩為主,其動作有利于練習者調理氣息,刺激經絡,調和氣血,提高臟腑功能,最終為了人們的健康長壽服務。太極拳屬中華武術的范疇,其動作具有技擊性,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武學文化。其特點:“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現代以前太極拳一直是作為一個拳種流派在少數人中流傳,其“武”的特質貫穿于整套拳術修煉過程中,習練太極拳的主要目的是擁有強大的實戰實力,以“順人之勢,借人之力”達到“四兩撥千斤”之功效。直到上世紀50年代,為了更好的推廣這一健身效果顯著的運動,國家體委組織眾多專家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了簡化24式、48式、88式等淡“武”性的符合普通群眾健身的太極拳,但這些套

14、路仍由豐富的技擊技法構成,只是在練習過程中不再強調“武”的作用。因此,太極拳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體育運動。4.3 動作松柔、快慢特征的不同松柔是健身氣功和太極拳練習中始終貫穿的特征之一,但健身氣功慢練是為了調,太極拳慢練是為了快。健身氣功具有由松到柔、由柔到緊、緊到極致的特點(“緊”在動作中只是一瞬間,而“松”要貫徹健身氣功鍛煉的始終)。健身氣功的松柔緩慢、松緊交替是為了養生,松柔是為了疏通經絡;松緊交替是為了刺激穴位。松柔緩慢的運動有助于入靜,入靜是“三調合一”的基礎,是人的大腦和各項技能進入低氧耗的狀態。如易筋經“韋馱獻杵第一勢”,要求兩掌合于胸前,心神內斂,稍停片刻,

15、以達到氣定神斂之功效。古人云:“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健身氣功運動的松緊結合、松柔運動有利于氣血的通暢,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是血的統帥,血是氣的載體,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氣是血液的原動力,氣領血走,氧氣和營養物質才能充分到達神經末梢,運出體內相應的排泄物質。同時某些動作以適當的緊張刺激經絡穴位,如易筋經“倒拽九牛尾勢”脊椎的扭動,帶動肩胛活動,刺激背部夾脊、肺俞、心俞等穴,達到疏通經絡和調練心肺的作用。所以健身氣功既有松柔的動作也有緊張的動作,目的在于打通經脈,調理臟腑,強筋壯骨。太極拳的松柔松活是為了順利的循環勁力,提高技擊速度。太極拳從身體動作入手,

16、經過“由松入柔、積柔成剛”的過程,而鍛煉出一種柔性的、連綿不斷的、具有穿透性的纏絲勁,拳論中講:“周身柔軟似無骨,忽然放開都是手”。 練習太極拳以松柔為基礎,主張松而不緊,緊而不僵,達到全身肌肉的松、散、通、空,太極拳打手歌中:“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的松有兩個目標:(1)借力。雙方爭斗,就是雙方力與力的轉換、落實,借對方之力與我之力合,對方之力反加其身。這便是“機由己發,力從人借”。(2)引進落空。先給對手以明確的力學結構,待對方勁力暴露之時,將自己突然化空,對方接不到有效的反作用力而失去平衡(直毀對方力根,猶如墜入深淵一般),此時再快

17、速用整體勁力打發對方。故曰“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因此,松與速度有直接的關系,慢練是為了提高動作速度的爆發力。 4.4 動作難度不同健身氣功都是本著“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精神,其直接目的是養生康復、祛病延年,適應性更高。(1)廣泛適應任何年齡、體質、工作、時間的人,只要能正確掌握動作和要領,見效較快。(2)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不管是社區、廣場、家里還是辦公室都可以進行練習,機動性強,真正做到“氣不離身”。(3)簡單易學,每套功法中所包含的動作數量少,運動方向路線變化少,這有利于練習者較快學習和掌握。(4)動作難度較低,對下肢的負荷較小,步型的規范程度也沒有嚴格要求。(5)動作可

18、拆可練,功法中的動作可單獨作為保健治療,如易筋經中“九鬼拔馬刀勢”“掉尾勢”對治療脊椎病的患者有緩解和康復的作用。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要求在松柔的前提下,周身“一動無所不動”,對練習者要求較高。(1)對姿勢(從頭到腳)的要求虛靈頂勁、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含胸拔背、松腰斂臀、中正安舒、虛實分明。(2)太極拳的動作都是掤勁撐圓、無過不及,其動作對下肢的負荷較大,尤其是陳式太極拳要求拳走低架,對腿部力量的考驗很大,練起來比較費勁。(3)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動作要輕靈沉穩,不浮不僵,要求習練者要控制好身體重心,很多中老年人練習者難以承受單腿支撐大的負荷,常常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4)太極拳

19、練習者在練習中會遇到“三多”問題:動作數量多;方向路線變化多;每個動作包含的因素多,前后動作銜接是否連貫、節奏是否分明等因素也時常困擾練習者。因此,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是要經過長期日積月累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所以對鍛煉者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健身效果是緩慢的。5 結語總之,健身氣功與太極拳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將氣功運用于拳術之中,使太極拳的形體活動更利于健體、養生和技擊功能的發揮,而太極拳的部分基本功練習應用于健身氣功的基本功訓練中也已成為氣功界人士締創太極氣功的借鑒內容。因此,身體條件較差、時間等方面不充足者,僅僅是為了養生健體的可選擇健身氣功。太極拳的本質是技擊,身體有一定條件和基礎者或喜歡技擊的,可以選擇太極拳。求醫不如求己,選對適合自身的運動項目,可以少走彎路,效果明顯,選錯項目,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導致厭倦傳統文化,這就要科學的鍛煉。因此,建議廣大練習者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條件和鍛煉目的科學的選擇鍛煉項目。參考文獻:1丁麗玲.論健身氣功文化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10(05) .2王 振,邱俖相,李志明.從導引圖與養生功法的演變探討中國健身氣功的本質特征j.體育科學,2007(07) .3 周雯艷.辨析太極拳起源及演變j.蘭臺世界, 2010(04).4梁滌美.從中醫理論看太極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