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音樂存在方式探微_第1頁
少數民族音樂存在方式探微_第2頁
少數民族音樂存在方式探微_第3頁
少數民族音樂存在方式探微_第4頁
少數民族音樂存在方式探微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少數民族音樂存在方式探微 少數民族音樂存在方式探微 摘要: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不管是民間歌曲、器樂、歌舞音樂,還是儀式音樂等,都帶有各民族獨有的風格特征。從共性上看,各族音樂并非以單一方式存在,而是存在于不同維度之中,包括存在于載體之中,存在于變動之中以及在時代需求中適時存在。 關鍵詞:少數民族 音樂 存在方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已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歷來與漢族往來密切,雖然人口相對較少,但分布較廣。正因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廣且成分多樣,其文化也相應呈現出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特點。不同民族各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人文氣息、民族情感與民族觀念,因而各民族音樂也呈現出不同特征。由于云南

2、省包含25個不同少數民族,因而本文試以云南為例,探討不同民族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尋求音樂存在的共性特征。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當發音體振動時,人們能夠依靠聽覺感受它的存在。音樂是意象的藝術,有時它僅存在于我們的心中,回蕩在我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那么究竟音樂是如何存在的呢?關于音樂的存在方式問題,已成為音樂美學的根本問題。從哲學角度而言,即是對音樂的本質屬性、如何存在、展開狀態做出哲理性的思考?!?】關于這一問題,歷來被眾多理論家、研究者所關注,眾說紛紜。李曙明曾在?天人心音論音樂存在方式觀?的文章中提到:“人乃音樂存在方式之本,心乃音樂存在方式之意,音乃音樂存在方式之象,天人合一乃音樂存在方式

3、之根本。馮長春在其文?從“大音希聲到“四分三十三秒關于“無聲之樂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學思考?中,從老子的“大音希聲談到約翰凱奇的“四分三十三秒,他認為在音樂存在方式的特殊層面上,存在共同特點,那就是:無聲性、不確定性、無序性、隨意性、感官的不可知性以及觀念性。【2】楊和平那么在其?關于音樂存在方式問題的初步探討?一文中指出,人在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音樂與人的存在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對音樂本質內涵的揭示也是對人的終極存在的揭示。人本體與音樂本體緊密相連,只有在人本體的反思中,才能領悟音樂的存在,揭示音樂的內涵?!?】筆者認為,少數民族音樂之存在方式并非單一存在,而是多維存在。 一、載體中存在 云南省

4、地處中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以及東南亞文化的邊緣地帶,加上交通不便,使其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因而存在的25個少數民族也得以較好地保存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這些民族包括: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納西族、獨龍族等。這些民族在云南的沃土上生存與開展,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不少各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涉及到民間音樂的各個種類,包括歌曲、舞蹈、器樂、儀式音樂等,具體那么包含有我們所熟知的:彝族的“火把節歌、納西族的“窩熱熱、傣族的“孔雀舞、納西族的“白沙細樂等。這些音樂已然同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以及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音樂是由人創造的,少數民族音樂同樣如此。正如楊和平所述【5】,音樂的存在與人是分不開的

5、,對于音樂存在的思考有賴于對音樂本質的探索,而對音樂本質的揭示也即是對人本質的揭示。從而可以得知,音樂的存在有賴于人的存在,“人即成為音樂存在的前提,也是其存在的重要載體。 就音樂種類之一的“儀式音樂而言。蕭梅曾在?尋找傳承與變遷中的文化主題一次納西祭天儀式的敘事與引申?【6】一文中,詳細描述了云南納西族祭天儀式的過程,分析儀式隱藏的潛在內核。通過閱讀可知,作者蕭梅所經歷的那場祭天儀式歷時8個小時左右,過程中主祭不斷地吟誦經文以配合儀式過程,當吟誦納西東巴教經典?崇班紹?時,村民們吹起牛角號,之后在村長帶著下開始擺放祭品和分發“福澤肉【7】,隨后男人和女人在白水臺歌舞,有一領舞男子邊吹葫蘆笙邊

6、帶著大家跳舞。音樂貫穿在儀式之中,成為儀式不可缺少的局部。而儀式中的人們,不管是主祭還是村長,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在儀式中占有重要地位,離開他們儀式便無法進行。納西祭天儀式的代代相傳,象征著納西族的血緣繁衍,儀式中更凝聚了納西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與宗教信仰,而音樂與舞蹈也隨著儀式傳承下來,在每一次的儀式活動中,通過儀式的開展尤其是儀式中人的參與、人的實踐活動,音樂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由此可知音樂存在于人及其行為之中。 就音樂的傳承方式而言。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往往以口頭傳承的方式繼承。他們不像西方,并沒有所謂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那里的人們自己創作音樂,音樂似乎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局部,多

7、半自娛自樂地創作,而創作出的音樂也不會記入樂譜,例如總譜之類。他們如此真實的生活在云南這片土地上,自在地抒發著喜怒哀樂的情感,自由的放聲歌唱,可以寄情于山水,可以表達思慕之情,可以為祝賀而歌,可以載歌載舞地狂歡,他們用自己的歌聲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地處云南的少數民族,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他們較少與外界聯系,生活較為單一,經濟相對落后,從而與外界的音樂文化交流較少,只能通過代代口頭相傳的方式來保護本民族的音樂。口頭傳承離不開歷代人民的努力,離不開他們的實踐活動,因此傳承中的音樂即存在于人與人的實踐活動中。即使在社會高速開展的今天,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也仍舊在延續,現如今傳承方式主

8、要靠學校教育,教育亦離不開人的作用,因此音樂仍存在于人與人的實踐活動中。 此外,音樂的存在不僅同人及其實踐活動有關,還有賴于人的思想與信仰?!昂秃纤枷胱鳛樵颇霞{西族人共有的精神,指導著人們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納西音樂?!昂秃霞慈伺c人和諧相處、各民族彼此平等、和平共處,它由納西族古代先民提出,并為納西族歷代后人所實踐。【8】其中一個關于納西音樂的例子便是“洞經音樂。在“和合思想的指引下,納西洞經音樂為人們所創作,并融合了多種文化成分。正如楊曦帆所述【9】,多種文化成分即在外鄉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底上,吸收外來文化,包括漢傳道佛文化思想、藏傳喇嘛教文化思想以及周邊民族的文化思想,形成“開放的文化傳統,成為

9、洞經音樂的文化根底。由此可見,納西“和合思想指導著納西人創作出屬于納西風格的音樂,音樂之存在依賴于人們的思想。 綜上,不管是云南各族人民,還是他們的實踐行為,或是他們的精神,都可成為民族音樂存在的載體。其中“人既是音樂存在的前提,又是其存在的載體,音樂與人密不可分。 二、變動與適時中存在 赫拉克利特曾提出“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事物是運動、變化、開展著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不斷的變化之中,運動和開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音樂也是如此。少數民族音樂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于變動中存在并接受著歷史的洗禮,而不斷日臻完美。對此,牛龍菲曾提出:“向未來開放和向世界開放的音樂之民族的特性從來都不是靜止、凝固的

10、,以及就空間而言,各民族間相互交流,必然使某一民族的音樂藝術,對其他民族的音樂藝術發生一定的影響;就時間而言,民族特性也從來不是靜止、凝固的。10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的生活也在一點一滴發生著改變,少數民族亦是如此,而存在其中的音樂也自然會受到影響,發生著改變,因而其音樂在變動中存在。 在歷史的演變中,不管是少數民族民間歌曲、民間器樂還是舞蹈音樂等,都在不斷經受著變化、融合與繁衍,音樂也因此處于變動之中。就云南納西族民間歌曲而言,早在納西先民游獵時期,一些簡單的民歌形式就已經形成,之后隨著先民的遷徙以及民族間的融合,民歌開始發生顯著變化。進入農耕時期后,它的種類和題材變得豐富。唐宋以后,隨著東巴

11、教的產生而帶來的原始性民歌,又對其產生影響,并逐漸形成了帶有宗教性質的、獨具納西特色的民間歌曲。11此外,就納西族的舞蹈音樂而言,許多舞蹈音樂在歷史的開展中,與他民族舞蹈音樂相互借鑒、融合與演變,如“勒巴就是納西族傳統舞蹈與藏族“熱巴相結合的產物,再如“篳篥蹉、“蘆笙蹉,既是遠古舞的遺存,又是與相鄰民族間長期交流、相互借鑒的產物。12可見,音樂并非孤立而靜止的存在,而是處于運動與變化中存在。 在經濟的開展下,一些原本較為封閉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始受到經濟浪潮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開始發生著改變,漸漸接受一些根底的媒體與設備,例如磁帶、VCD、DVD、印刷制品等等,一系列商業運作也涌現在少數民族地

12、區,人們開始接受新的信息、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在此根底上,音樂之存在也不得不發生改變。就其傳播方式而言,由原來田野、山間的傳播方式,逐漸轉變為依靠磁帶、電視、VCD等媒介的傳播方式。同時,在社會高速開展狀況下,原本代代口頭相傳的方式已不能較好的適應社會開展的需要,并逐漸被淡化,人們開始關注到其它的一些傳承方式。在楊民康?論原生態民歌展示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兼談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幾種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一文中指出13,于上世紀90年代末,曾有學者將20世紀末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概括為七種,其中包括以舞蹈藝術為文化傳承途徑的“田豐模式、 以現代旅游業為途徑的“民族村模式、以音樂藝術為文化傳承途

13、徑的納西族“大研古樂會模式等等。作者還指出,進入21世紀后,除“大研古鎮會模式與“民族村模式依然在展開、“田豐模式日漸式微以外,還興起了另外一些模式,例如“楊麗萍模式、“政府、學界扶持模式、“民間自發保護模式等等。不管是上世紀的傳承模式,還是21世紀的某種模式,它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護外鄉民族民間音樂,使其得以傳承與開展。音樂那么存在于變化、開展著的不同模式之中,于變動中存在。 此外,音樂不斷適應時代開展的需要,適時存在,才不至于被時代所淘汰。就納西古樂而言,筆者去年曾赴麗江大研古鎮于現場觀看并聆聽了古樂會。由宣科先生主持的古樂會,觀眾還真不少且根本都是游客,甚至還有外國游客前來聆聽??v然不提

14、古樂是否將傳統文化保存完好,是否仍舊反映出納西族的民族精神,就其商業化的特質,是新時期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結果。為適應時代的需求,音樂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在宣科先生帶著下“大研古樂會模式也呈現出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它將原先不被眾人知曉的納西音樂,帶入到更廣的范圍中去,使更多人愛好它,吸引著更多人關注它,古樂會通過參與商業活動與文化交流,而符合了時代的需求,使其音樂在世界范圍內流傳開來,有利于納西音樂的生存與開展。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大研古樂會模式,納西音樂是否還會被更多人知曉、是否還會有更好的生存方式與出路就不得而知了。由此可見,音樂不僅于變動中存在,且于適時中存在。 綜上,筆者認為,少數民族因

15、其歷史背景、文化生態、自然環境等因素的特殊性,導致音樂的存在方式并非單一,而是多種維度的存在。首先,音樂與人密切相關,人是音樂存在的重要載體。對于音樂的本質是什么、音樂如何存在等問題的探討,最終也是對人本質的探討。音樂存在于人、人的實踐活動及人的精神之中,因而音樂首先存在于它的載體之中。其次,世界是運動、變化與開展的,音樂在其中,亦是如此。在歷史演變中、經濟開展中,音樂的存在也逐漸發生改變。例如傳承方式的變化使得音樂原本存在于口頭傳承之中,逐漸轉為在其它傳承模式中存在,由此可見音樂在變動中存在。再次,音樂為符合時代需求而在適時中存在,這也有利于音樂在時代中生存與開展。關于音樂的存在方式問題,屬

16、于美學的根本問題,歷來被眾多研究者所關注,上文僅為筆者的鄙薄之見,較為狹隘,有待指正。 注釋: 【1】韓鍾恩:?音樂美學的根本問題?,?黃鐘?,2021年第2期。 【2】李學娟:?音樂究竟在哪里存在?讀一書引發的思考?,?文學界?,2021年11月。 【3】楊和平:?關于音樂存在方式問題的初步探討?,?音樂與表演?,1997年2月第一期。 【4】陳勁松:?云南民族音樂的保護?,?民族音樂?,2021年11月。 【5】楊和平:?關于音樂存在方式問題的初步探討?,?音樂與表演?,1997年2月第一期。 【6】蕭梅:?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2021年3月第一版,第25-

17、96頁。 【7】擺放在祭壇外圍的份肉,由村長指定并分發給各戶人家。 【8】和麗東:?從人類學視角看納西族的“和合思想?,?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11月。 【9】楊曦帆:?麗江洞經音樂的多元文化背景與審美風格?,?音樂探索?,2000年3月。 10牛龍菲:?超越民族音樂 有關音樂存在方式之過去現在未來?,?交響?,1999年3月。 11和云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第124頁。 12和云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第133頁。 13楊民康:?論原生態民歌展示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兼談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幾種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音樂探索?,2021年9月。 參考文獻: 【1】韓鍾恩.音樂美學的根本問題J.黃鐘,2021,. 【2】李學娟.音樂究竟在哪里存在?讀?音樂存在方式?一書引發的思考J.文學界,2021,. 【3】楊和平.關于音樂存在方式問題的初步探討J.音樂與表演,1997,. 【4】陳勁松.云南民族音樂的保護J.民族音樂,2021,. 【5】楊曉,蕭梅.我與音樂人類學:當下最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