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習語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策略【開題報告】_第1頁
英漢習語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策略【開題報告】_第2頁
英漢習語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策略【開題報告】_第3頁
英漢習語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策略【開題報告】_第4頁
英漢習語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策略【開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英語英漢習語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策略一、論文選題的背景、意義隱喻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是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也被視為一種語義創(chuàng)造的方法。 自從認知科學介入語言學后,隱喻越來越受到廣泛的注意。隱喻理論可追溯到古希臘, metaphor 一詞是從希臘語 metapherein 先后經(jīng)由拉 j 語(metaphora)、法語(metaphore) 而進入英語的,其原義是“意義的轉移” (a transfer of meaning),即從所熟悉的知 識和經(jīng)驗轉指為抽象的概念,也就是把第二種事物說得好像就是第一種事物,也就是從 一種喻體范疇傳到另一種范疇。按照zeiger (1978: 35

2、8)的說法,隱喻是“種或兩種 以上不同事物之間的含蓄比較,從一種事物認知另一種事物。”總之,隱喻是“以某一 領域的經(jīng)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jīng)驗,是人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工具 (王葆華,梁曉波,2001)當今隱喻己從傳統(tǒng)修辭學的研究逐漸成為眾多學科,如語言學、哲學、心理學、文 學批評、認知科學、語言心理學、翻譯學、符號學以及外語教學等的研究對象。從不同 角度對隱喻的研究說明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意識到隱喻在人類認知和社會活動中不可低 估的作用。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i.a. richards)曾今說過:“我們的常會話中幾乎 每三句話中就可能出現(xiàn)一個隱喻”(i.a. richards, 1936

3、:98)。當代美國著名的認知語 言學家萊考夫與約翰遜合著的我們賴以牛存的隱喻mlake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中提出人類的思維是基于隱喻認知的。從此可以說,在當今學術界 掀起了一場“隱喻革命”。自從1980年萊考夫(lakeoff)和約翰遜(johnson)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 喻(metaphor we live by) 一書后,人們普遍認識到,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 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國外學者根據(jù)自己的研究興趣,從認知的角度對隱喻的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萊考 夫和約翰遜主要論證隱喻認知普遍性,提出了概念隱喻的理論,并

4、對隱喻形成的機制進 行了解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們的體驗哲學,闡述了他們的隱喻認知理論的哲學基 礎,對隱喻與文化、民族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雖有提及,但論述不詳。福柯尼耶和特納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主要是解釋隱喻的工作機制,但對其中的類屬 空間和整合空間中的文化、民族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因素的作用闡釋不夠。steen 和 gibbs 在他們編著的書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中高度重視 了隱喻與文化模型之間的關系,但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隱喻認知問題并未提及。隱喻 是認知主體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新兩個事物z間的相似性而產(chǎn)生的,而想象和聯(lián)

5、想的認知主體是具體文化語境下的社會語言人。當今國外的從認知的角度研究隱喻的熱潮也波及到了中國,最近十幾年,我國語言 學界有一批學者開始介紹西方的認知語言學和隱喻認知研究理論,有的學者借鑒國外的 隱喻認知理論對漢語進行研究,使我國的隱喻研究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的修辭格研究轉向認知 研究的階段。在我國語言學界,對隱喻認知的研究主要是以引進、介紹與評論為主。林書武(1997) 在國外隱喻研究綜觀以及(2000)在隱喻研究的基木現(xiàn)狀、焦點及趨勢中主要 是對國內外的隱喻研究進行綜述和介紹。張敏、王寅、趙艷芳等主要是對認知語言學進 行引進、介紹和綜述,其中也包括對隱喻的介紹評述。蘇曉軍和汪少華主要是對福柯尼 耶的

6、理論進行引進和介紹,而劉正光主要是對萊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論和福柯尼耶的概念 整合理論進行詮釋和質疑,頗有深度。藍純利用隱喻理論對漢語的空間理論進行研究。 胡曙中、邵志洪、李國南等人,主要是從修辭格的角度對英漢隱喻進行了對比,對隱喻 的認知功能也有所論及。但目前在我國語言學界,隱喻的跨文化對比研究相對還是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世界各民 族人民雖然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但由于各族人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不 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體會也就有所差異,這就產(chǎn)生各自不同的隱喻文化。wilfred funk (1950: 1)說,“我們的語言是以隱喻開始的”,可見英語是充滿隱 喻的語言。只要我們認真

7、觀察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習語里隱喻的使用菲常廣泛,實際上大 多數(shù)英漢習語都屬于隱喻的范疇。羅斯在習語英譯法一書中說過:“習語好比一而 鏡子,能最明顯地反映出一個民族或一種文化的特色。”英漢民族在歷史、地理、宗教、 文化、風俗、習慣等許多方面的差異性使得各自的隱喻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本文 將基于隱喻認知理論,對比英漢習語研究其中隱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譯策略。就隱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譯策略這點來說,國內相關研究有:劉昌華(2000)在隱喻的民族性中指岀:揭示隱喻的民族性可使我們深化對隱 喻的認識。隱喻是以思維為本源,以“相似”和“聯(lián)想”為基礎,因此其意義源于思維 與認識客體(客觀世界)的互動。由于認識客體

8、本事含有歷史的文化的種種積淀,隱喻 乂是一種文化行為。這種文化行為制約于民族思維方式、傳統(tǒng)習俗以及民族歷史典籍, 故隱喻已不僅僅是一種修辭形式,它更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宴小花(2001)在英漢對應比喻性習語中喻體選用的民族性中指出:語言是文 化的載體,直接反應文化現(xiàn)實。文化的差異性反映在語言上使得語言呈現(xiàn)鮮明的民族性 特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人類共有的形象思維 模式,在自己的文化范圍中選用已知的具體的形象來形容、解釋或比喻待知的事物。而 這種沉淀了文化涵義的明喻或隱喻性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固定下來,形成比喻性 習語(劉祥清:2000)并具有“文化繼承型”形象

9、感(鐘良弼:1991)o由于繼承了不 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對應比喻性習語在喻體選用方而大多表現(xiàn) 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鞠晶(2005)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隱喻意義的文化透視中總結到:如果仔細地研 究人類的表達方式,無論其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我們都不難發(fā) 現(xiàn)隱喻的普遍性。盡管隱喻的使用時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但是人們所選擇闡釋世界的特 定的隱喻卻總是其文化所特有的。隱喻作為一種文化的產(chǎn)物,比語言的其他任何方而都 更受到文化的制約。我們所選擇的幫助我們理解和描繪世界的隱喻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我 們的生活經(jīng)驗息息相關,甚至是由其決定的。江丹(2007)在英漢習語比喻的文化內

10、涵及翻譯中談到:民族個性是普遍存在 的,貫穿整個民族文化。民族個性實質是民族心理的歷史沉淀。這種民族心理受制于相 應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風俗和價值標準,作為必然反映,不同時期和不同社團的 人對同一事物可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達方式。而習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民 族語言中最富于民族個性的部分。因此,民族個性決定著語言的個性特征,左右著比喻 的表達方式。地域及自然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觀念、歷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因素均在習語比 喻性詞語中有所體現(xiàn)。張平(2007)在隱喻的民族性及其認知闡釋中論述道: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 手段,它還是一種認知思維方式。隱喻承載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內涵,所以各民族的隱喻 方

11、式不同。我們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釋影響了特定的隱喻模式,特定的隱喻又以特定的 模式影響我們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釋。理解隱喻性話語的關鍵就是在隱喻性話語與認知 語境之間尋求最佳關聯(lián)。隱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認知性特點,因而可以運用認知語言學 知識進行深入闡釋。蘇學雷(2008)在英漢習語中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中討論到:英漢習語喻體屮 蘊含著大量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信息。因此,翻譯英語習語中的隱喻時,可以適當采用 “歸化”和“異化”的翻譯方法,并在保證讀者接受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異化”的 翻譯方法,以促進不同文化之家的交流。徐珊珊(2008)在英漢習語喻體差界的文化烙印及其翻譯策略中提到:中英習 語的文化差

12、異是客觀存在的,在當前世界文化交流繁榮的情況下,研究英漢習語可以讓 英漢語學習者了解兩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有效加強他們的跨文化的語言交際能力。從 認知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英漢習語,并通過對英漢習語喻體差異的對比分 析,能透析英漢習語所傳承的文化內涵差異性,從而有利于正確掌握和運用英語習語, 不僅有助于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更加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二、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由于各民族的價值觀念不同,對語言中詞語的感受不同,對事物的處理也各不相 同。”(潘文國,1997:29)因此隱喻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有力的認知工具,在不同 的民族的語言、文化、價值體系中,應呈現(xiàn)出不同的

13、特征來。隱喻作為語言現(xiàn)彖體現(xiàn)著 文化的差異,具有民族性。由于不同的語言社團使用不同的語言,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 不盡相同。反之,世界通過語言的折射,使操不同語言的社團對同一概念的認識產(chǎn)生這 樣或那樣的差別。隱喻作為語言現(xiàn)象是儲藏、傳承、發(fā)展文化的載體,必然蘊含著豐富 的文化。因此,隱喻也具有民族性,體現(xiàn)著文化的沖突和差界。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在 隱喻中必然留下截然不同發(fā)的深刻痕跡。本文以“英漢習語隱喻的民族性及翻譯策略”為題,從認知的角度,分析英漢習語 中隱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譯策略。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一、簡要介紹相關概念及研究歷史; 二、舉例論證隱喻的民族性;三、對比英漢習語研究隱喻的翻譯策略;四、

14、得出結論: 揭示隱喻的民族性可以使我們深化對隱喻的認識。習語中的隱喻翻譯應更多地承載介紹 和傳播異域文化的使命以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目的。英文寫作提綱如下: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mirro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its translation strategy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udy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

15、y. examples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given and analyzed to help demonstrate how to deal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mirro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to make us know about metaphor deeply an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outlines:1. introduction2. metaphor and

16、 idioms3.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metaphorical idioms3.1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3.2 national mode of thinking3-3 na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3.3national customs4. cultural tradition3.4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books and records5. translation strategy5.1 literal translation5.2 substitution5.3

17、 liberal translation5.4 the problems worth attention in translation6. conclusionthis paper, in terms of the study of metaphor mirro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based on cognitive perspective, tries to help u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匚三、研究的方法和技術路線通過理論闡述、實例分析、歸納總結等方法對英漢習語中的隱喻進行分析。特別是

18、從認知角度對英漢習語中的隱喻對比分析論述,加深對隱喻的了解。通過分析,研究英漢習語中隱喻的民族性,促進對隱喻習語的翻譯。四、論文詳細工作進度和安排2010年10月初步確定論文題目2010年11月底2010年12月底確定選題,下達任務書,開題報告,文獻綜述,2011年2月底前2011年3月底前提交論文初稿初稿、二稿的修改2011年4月底前三稿、四稿的修改2011年5月上旬2010年5月下旬定稿,提交按要求裝訂的論文終稿一式四份答辯五、主要參考文獻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岀版社,2001:17.劉昌華.隱喻的民族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林書武隱喻研究的基木現(xiàn)狀、焦點及趨勢.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黃曉林.英漢習語的民族性透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 (4).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